疾病监测, 2012, 27(12): 1007-1012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2.12.024
Evaluation of AIDS network direct reporting quality and related indicators in China, 2010
QIN Qian-qian, WANG Lu, DING Zheng-wei, WANG Li-yan, HEI Fa-xin, LI Pei-long, CHEN Fang-fang
Center for AIDS/STD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HIV/AIDS online case reporting in 2010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reporting quality and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icators for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data and related working tables of national HIV/AIDS online case reporting in 2010 were downloaded in January,2011,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reporting quality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62382 HIV/AIDS diseases cards were reported from 5384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in 2010. The timely reporting rate was 80.1%. Filling mistakes were found in some cases. Some items such as numbers of identification cards, telephone, and work unit were missed. Epidemiological surveys were conducted on 94.0% of the cases and the timely rate of epidemiological survey was 88.5%. The timely reporting rate of death cases was 72.5%.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about filling in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and other causes of death. Conclusion The timeliness of case reporting and epidemiological survey rate in 2010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2008 and 2009. With the problems identified, improvement will have to be made in future work.
Key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network direct reporting   quality analysis  

2010年中国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分析及指标探讨
秦倩倩, 王璐, 丁正伟, 王丽艳, 黑发欣, 李培龙, 陈方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 102206
摘要
目的 分析2010年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数据质量,发现网络直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艾滋病疫情报告质量,并为拟制定的管理指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1年1月1日下载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10年报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艾滋病病毒)的定时数据库及相关工作表,对艾滋病网络直报个案数据进行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的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全国5384个报告机构共报告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62 382例。2010年全国报告及时率为80.1%;部分病例报告填写存在逻辑错误;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工作单位等部分非必填项填写率较低;全国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流调率)为94.0%,流调及时率为88.5%。2010年全国死亡报告及时率为72.5%,主要死因和其他死因填写不规范。结论 2010年艾滋病报告的流调率和及时率等指标较2008年、2009年进一步得到提高,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行调整完善和针对性地加强。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网络直报   质量分析  

内容大纲
1 材料与方法
1.1 报告及时性
1.2 报告的准确性
1.2.1 重复报告
1.2.2 信息报告错误
1.3 报告的完整性
1.4 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1.4.1 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
1.4.2 流行病学调查的及时性(流调及时率)
1.5 报告死亡病例分析
1.5.1 死亡病例报告及时性
1.5.2 死亡原因填写
1.6 比较分析中国东、中、西地区报告质量
2 结果
2.1 报告单位分析
2.2 报告及时性
2.3 报告的准确性
2.3.1 重复报告
2.3.2 信息报告错误
2.4 报告完整性
2.5 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2.5.1 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
2.5.2 流行病学调查的及时性
2.6 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2.7 2006 - 2010年报告质量比较
3 讨论
  我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艾滋病)疫情网络报告系统(直报系统)于2005年3月启动[1],实现了我国艾滋病疫情个案网络直报及动态监测,使我国艾滋病疫情管理工作进入了崭新阶段。艾滋病疫情的发现与报告是艾滋病疫情管理的第一步,也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其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的个案流调、随访管理、干预、病例治疗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对全国或辖区艾滋病病疫情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并合理制定防控策略。
艾滋病疫情直报系统自2005年上线运行以来,报告信息质量逐年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同地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连续、动态地对艾滋病网络报告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发现网络直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艾滋病疫情报告质量,为制定管理指标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对2010年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数据质量进行分析评价,以科学分析把握艾滋病疫情数据质量,同时对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探讨,为提高我国艾滋病疫情报告质量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利用2011年1月1日下载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2010年报告的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AIDS患者定时数据库及相关工作表,采用SAS 9.1、SPSS 15.0软件包和Excel 2007软件对2010年数据库进行分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及《性病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附卡),以及《艾滋病个案随访表》(随访表)的填报内容进行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的分析。
1.1 报告及时性
  是指报告病例的诊断日期和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卡生成日期的时间间隔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本文中及时报告率指诊断日期和录入日期间隔在1 d内(24 h内)的病例所占的比例。
及时报告率(%)=及时报告HIV/AIDS病例数/网络直报系统报告HIV/AIDS病例总数×100。
1.2 报告的准确性
  是指报告信息准确无误,没有填写错误、逻辑错误及重复报告。
1.2.1 重复报告
  重复报告卡片数指在一定时间内,以县(区)为单位,按照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和现住址5项查重条件所获得的重复报告卡数。其中,对年龄项,按照年龄不按照出生日期。
1.2.2 信息报告错误
  指报告信息有填写错误或逻辑错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报告卡信息逻辑错误指标进行分析。
(1)HIV和AIDS诊断是否与填报的CD4水平或临床症状匹配。
根据艾滋病和HIV感染诊断标准(WPS 293 - 2008),符合下列一项即可诊断为艾滋病患者:①HIV感染和CD4<200/mm3; ②HIV感染和至少一种艾滋病指征性疾病(成年人:C组临床表现;小儿:F组临床表现)。根据随访表填报的CD4水平和临床症状来判定的疾病状态(HIV或AIDS),与填报疾病名称(HIV或AIDS)比较,分析其一致性。
(2)录入日期与诊断日期的前后顺序。
(3)样本来源与性别是否匹配。
(4)年龄与职业是否匹配。
1.3 报告的完整性
  是指传染病报告卡和附卡中选项均已填写,无空项、漏项,从身份证号、现住址、联系电话、患者工作单位、填卡医生、14岁以下患者的家长姓名、传播途径等的填写率来分析。
1.4 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1.4.1  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
  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完成流调率),是指2010年报告HIV/AIDS中,已做个案流调且找到该病例,且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完整报告了个案流调/首次随访表(即个案流调/首次随访表中随访状态为“随访”)的个案数所占比例。流调率的计算为2010年报告HIV/AIDS中,已做个案流调/首次随访且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了个案流调/首次随访表的个案数所占比例。
1.4.2 流行病学调查的及时性(流调及时率)
  指已做个案流调并在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了个案流调表/首次随访表的病例中,首次随访表录入日期和传染病报告卡录入日期在10个工作日之内(以14 d计算)的病例所占的比例。
1.5 报告死亡病例分析
1.5.1 死亡病例报告及时性
  分析病例死亡日期与报告到网络直报系统的日期(即死亡终审日期)的时间间隔。本文中死亡报告及时率,指死亡日期和死亡终审日期的时间间隔在180 d之内的病例所占比例。
1.5.2 死亡原因填写
  分析主要死因、其他死因的填写问题。
1.6 比较分析中国东、中、西地区报告质量
   东部地区指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辽宁9个省份;中部地区指河北、山西、海南、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10个省份;西部地区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市、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份。
2 结果
  201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及《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共报告HIV感染者 及AIDS 62 382例(录入日期为2010年)。2010年报告死亡病例18 987例(即死亡终审日期在2010年)。
2.1 报告单位分析
   2010年报告病例来自全国5384个报告机构,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1979家,医院2285家。报告卡片主要来自CDC(占56.6%),其次为医院(占33.2%),见表1。从报告单位级别来看,报告卡片主要来自县级单位(占53.7%),其次为地市级单位(占28.7%),其余来自省级单位(占13.3%)和乡村级单位(占4.3%)。

表1 报告单位分类及构成
Table 1 Category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reporting AIDS
机构分类报告机构数机构构成比(%)报告卡片数报卡构成比(%)
CDC197936.8 35 31156.6
医院228542.4 20 70133.2
其他机构112020.8 6 37010.2
  合计5384100.0 62 382100.0



分东、中、西地区分析发现,西部地区报告机构数所占比例约40.9%,略高于东地区(38.9%);但西部地区报告病例相对多,占全国总报告数的62.5%,远高于东部、中部地区,见图1。
2.2 报告及时性
  2010年报告HIV/AIDS中,录入日期早于诊断日期者为286例,占0.5%。1日内报告占80.1%,即全国报告及时率为80.1%。在诊断当日及次日,即2日内报告者占89.8%。15日内报

图1 东、中、西部地区报告病例及报告机构分布
Figure 1 Proportions of AIDS cases and reporting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东、中、西部地区报告病例及报告机构分布
告及时率占96.5%。
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分析,西部地区报告及时率为77.5%,远低于东部地区(83.2%)及中部地区(86.2%)。见表2。

表2 东、中、西部地区报告及时性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AIDS timely reporting among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录入日期与诊断日期间隔(d)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病例数 构成比(%) 病例数 构成比(%) 病例数 构成比(%) 病例数 构成比(%)
录入日期早于诊断日期950.7 410.4 1500.4 2860.5
<1 11 84083.2 791586.2 30 20977.5 49 96480.1
1~22 03914.3 8869.7 3 1048.0 6 0299.7
3~151871.3 2833.1 3 7099.5 4 1796.7
16~30260.2 380.4 7922.0 8561.4
31~180350.2 120.1 8942.3 9411.5
181~36010.0 20.0 520.1 550.1
>36120.0 40.0 660.2 720.1
  合计14 225100.0 9181100.0 38 976100.0 62 382100.0


  分析不同报告单位类型的报告及时率,CDC报告及时率为80.1%,医院报告及时率为81.5%,其他机构报告及时率为75.4%。
分析不同报告单位级别医院的报告及时率,省级医院报告及时率为76.5%,地市级医院为78.2%,县级医院为88.0%,乡村级医院为92.5%。县级以上医院的报告及时率低于县级及以下,可能与医院级别越高,接诊患者越多有关。
2.3 报告的准确性
2.3.1 重复报告
  根据报告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和现住址进行查重,发现2010年共有重复报告卡片24张,即12个病例分别报告了2次。其中10个病例为西部省份本省本地区分别报告了2次,2例为中、东部省份报告。已通知重复病例所在省份及地区及时查重,如确定为重卡,及时排除重卡。
2.3.2 信息报告错误
  分析根据随访表填报的CD4水平和临床症状判定疾病状态(HIV或AIDS)与填报疾病名称(HIV或AIDS)的一致性,HIV判定一致者为41 638例,艾滋病判定一致者为14 390例,HIV和艾滋病的总一致率为89.8%,见表3。

表3 根据CD4水平或临床症状判定疾病状态与疾病名称填报比较
Table 3 Consistency of CD4 level and clinical symptoms and reported disease name
疾病名称填写(d) 根据CD4水平或临床症状判定(例) 合计(例)
HIV AIDS
HIV41 6384 88546 523
AIDS1 46914 39015 859
合计43 10719 27562 382

  
2010年报告的HIV/AIDS病例中,报告卡填写错误的情况如下:录入日期早于诊断日期者为286例,占0.5%。有1例样本来源为孕产妇检查的报告病例,性别填写为男性;有6例样本来源为妇教所/女劳收教人员检查的报告病例,性别填写为男性;以上经与相关省份核实,均为填写错误。2010年报告HIV/AIDS病例中,共有3张报告卡出现14岁以上的“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的情况,共有5张报告卡出现16岁以下的从业人员的情况,这些卡片错误主要与卡片录入人员和审核人员未认真核实,工作疏忽有关。
2.4 报告完整性
  “传染病报告卡”为法定报告卡,“附卡”收集与HIV感染相关的危险行为和检测等信息,病例报告时两卡必须同时填报,缺一不可。必填项目网络直报信息系统要求必填,故填写情况完整。非必填项的填写情况则有一定比例空白项。
未填写身份证号者9499例,占15.2%。对未填写身份证者进行分析发现,报告单位为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其未填写身份证号病例所占比例为44.8%,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为32.1%,急救中心(站)为23.5%。民族来看,彝族未填写身份证号病例所占比例较高,为46.3%,景颇族38.1%,傣族22.9%。传播途径来看,注射毒品未填写比例较高,为29.9%。样本来源来看,羁押人员未填写比例较高,为33.8%。
未填写工作单位者51 414例,占82.4%;未填写联系电话者18 223例, 占29.2%;未填写填卡医生者8567例,占13.7%;病例现住址乡镇级不详3749例,占6.0%。883例14岁以下儿童,未填写家长姓名者256例,占29.0%。2010年传播途径填写“不详”者3687例,占5.9%。
2.5 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2.5.1 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
  201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及AIDS 62 382例中,全国流调率为98.3%,全国完成流调率为94.0%。东、中、西部地区完成流调率相差不大,分别为东部(92.1%)、中部(95.3%)、西部(94.3%)。东部略低于中、西部地区,可能与东部地区病例流动性较大有关。
不同类型单位报告病例的流调率略有不同,CDC报告病例完成流调率为94.6%,医院报告病例完成流调率为93.6%,其他机构报告病例为91.6%。

不同级别单位报告病例的完成流调率分别为省级(92.9%)、地市级(93.9%)、县级(94.2%)及乡村级(95.2%)。
分析2010年报告HIV/AIDS病例中未完成个案流调的情况发现,未报告个案流调表者占1.7%,填报个案流调表但随访状态为“失访”占1.7%,随访状态为“查无此人”占2.6%。
2.5.2 流行病学调查的及时性
  2010年全国流调及时率为88.5%,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89.8%、91.4%和87.4%,西部地区略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
不同类型单位报告病例的流调及时率略有不同,CDC报告病例流调及时率为89.7%,医院报告病例流调及时率为88.3%,其他机构报告病例为83.0%。
不同级别单位报告病例的流调及时率分别为省级(90.1%)、地市级(88.3%)、县级(88.4%)及乡村级(86.1%)。省级单位报告病例的流调及时率要高于地市级、县级及乡村级。
2.6 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对2010年在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死亡的病例18 987例进行分析, 死亡日期及死亡终审日期间隔分布比例见图2。超过361 d及以上的病例占18.8%,即有一些死亡病例是在晚于1年报告。
全国死亡报告及时率为72.5%。东部9省中有8省份死亡报告及时率在80%以上,1省份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部10省中有7省份死亡报告及时率在80%以上,3省份在70%~79%之间;西部12省中有7省份死亡报告及时率在80%以上,西部其余5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 死亡日期及死亡终审日期间隔及所占比例
Figure 2 Interval between death occurring and death verifying and related proprotion
死亡日期及死亡终审日期间隔及所占比例

目前网络直报系统死因选项主要有“艾滋病”、“吸毒过量”、“自杀”、“其他”,2010年报告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填写“其他”占48.9%,而具体填写 “其他死因”填报中有一部分也应归于“艾滋病”,但“其他死因”是字符型字段,目前填写不规范,各地执行标准也不统一,需要进行改进。
2.7 2006 - 2010年报告质量比较
  为比较2006 - 2010年报告质量,采用流调率和15日报告及时率作为分析指标,流调率、15日内报告及时率均逐年有所提高,2006 - 2010年流调率环比增长速度为16.6%,报告及时率环比增长速度为10.2%,见表4。

表4 2006 - 2010年流调率与报告及时率比较
Table 4 Epidemiological survey rate and timely reporting rate of AIDS cases,2006 - 2010
年份报告数流调率(%)报告及时率(%)
200644 07045.759.3
200748 16177.773.0
200860 08187.785.0
200968 24998.488.8
201062 38298.396.5

3 讨论
  对2010年艾滋病报告质量分析,笔者进行了东、中、西部地区比较,发现西部地区报告病例所占比重较大,我国艾滋病疫情较重的省份也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工作量大,部分指标相对东、中部地区落后,而医疗资源配置相对不足,使西部地区艾滋病防治任务更为艰巨。
从报告单位类型分析,报告病例多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但医院报告病例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从报告单位级别分析,报告病例多来自县级、地市级单位。因此,提高艾滋病疫情的报告质量,应针对性地加强这些主要报告单位的相关培训。
2010年艾滋病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较2008年、2009年进一步提高 。2006 - 2010年流调率和报告及时率都有较大提高,主要是由于2007年开始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中心)每年初下发了《2007(2008、2009、2010)年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质量考核参考指标(试行) 》,2007年开始性艾中心举办全国省级及重点市网络直报培训班,2009年开始每年7月开展全国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质量核查评估工作,各地也加强了各项防治工作力度和对各级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推进了病例报告数据质量[4]。分析发现,2010年艾滋病网络直报数据仍存在少量填写错误,如诊断日期和录入日期先后错误,性别和样本来源、年龄与职业的逻辑错误,需要在今后的网报工作中需要改进。部分非必填项的填写情况仍有一定比例空白项,如身份证号、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和填卡医生等信息是确定和联络患者的重要信息,但填写比例仍较低,今后需要加强此方面信息的收集。艾滋病防治使用实名制,取得病例的准确身份信息,便于随访管理病例及关怀救治。对未填写身份证者进行分析发现,报告单位为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门诊部、诊所、医务室、急救中心(站)等未填写比例较高,需在这些医疗机构推行信息前置等方式提前收集病例的信息,以免病例信息丢失。民族为彝族、景颇族、傣族等,注射毒品人员、羁押人员未填写比例较高,需加强对此类人群的信息收集。
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艾滋病疫情报告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2010年作者采用的评价指标较往年有所改变,以期为拟制定管理指标提供参考依据。
关于报告及时性,本次评价采用诊断日期和录入日期在当日(即24 h内)作为及时性的标准。由于网络直报系统中诊断日期为人工填写,不是网络系统自动生成的日期,未精确到小时,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及时性的判断。作者计算时间间隔是以日来计算,存在实际时间间隔在24 h内,但网络报告的时间间隔大于1日,因此我们同时分析了该时间间隔在1~2日之间的病例,全国水平占9.7%。
疾病状态(HIV或AIDS)分析是疫情报告分析的重要指标,分析了根据随访表填报的CD4水平和临床症状判定疾病状态(HIV或AIDS),与填报疾病名称(HIV或AIDS)比较,一致性为89.8%,即有约10%的病例疾病名称填写错误,或者随访表中CD4水平或临床症状填报错误,要求各地核实这些病例,订正错误信息。
个案流调完成率较2008年、2009年又有进一步的提高 ,但随访状态为“查无此人”者占2.6%。“查无此人”是在2008年初网络系统升级改造时,随访表中增加的一种随访状态,是指首次随访时通过多种途径调查核实被随访人提供的姓名、现住地址、户籍地址和联系电话均为虚假信息,而无法联系到被随访人的情况。当时设定“查无此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往匿名检测报告病例由于信息虚假最终无法随访的问题,若首次随访状态确定为“查无此人”,此后无需继续随访。对于2010年新报告即判定为“查无此人”的病例,可能是由于信息收集过程中未取得真实信息,应采取信息前置等方式加强病例信息的收集工作,减少新报告“查无此人”现象的出现。
对2010年报告死亡病例的报告质量进行分析发现,有近20%的死亡病例迟报超过1年,需引起各级工作人员的重视,要及时追踪病例的信息,发现死亡病例及时报告。死亡原因的填写也有待于规范,目前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收集所有报告为HIV/AIDS病例的死亡信息,其中部分病例的直接死因并不是HIV或AIDS,但系统目前未做死因细分,因此需要对死因进一步分类,制定可操作的艾滋病死因分类标准,并在网络系统进行调整,培训各级填报人员,使艾滋病死因的填报步入标准化、规范化, 以获得准确的艾滋病相关死亡信息。
( 志谢: 感谢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为艾滋病疫情报告工作及数据管理工作所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Qin QQ,Wang L,Gao X,et 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AIDS internet-based reporting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2008,14(6):611-614.(in Chinese) 秦倩倩,王璐,高省,等. 我国艾滋病网络直报的发展及现况[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6):611-614.
[2] Qin QQ,Wang L,Ding ZW,et al. Quality analysis of national HIV/AIDS online case reporting in 2008 [J].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2009,16(6):1785-1787.(in Chinese) 秦倩倩,王璐,丁正伟,等. 2008年全国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9,16(6):1785-1787.
[3] Sun LN,Qin QQ,Ding ZW,et al. Performance of internet-based reporting of HIV/AIDS in China,2009 [J]. Disease Surveillance,2010,25(11):907-911.(in Chinese) 孙李娜,秦倩倩,丁正伟,等. 2009年全国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11):907-911.
[4] Liu YF, Wu ZY, Mao YR,et al. Quantitatively monitoring AIDS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0,39:ii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