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 2013, 28(1): 83-84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1.025
Abstract
Keywords:      

WHO手足口病临床管理与公共卫生应对指南(第二部分)
刘社兰, 林君芬, 张静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1
摘要
关键词:    手足口病暴发   基因分型   EV71型  

内容大纲
2 结果
2.1 概述
2.2 病毒受体
2.3 基因重组
2.4 EV71宿主
  
2  病毒学
2.1 概述
   人类肠道病毒A组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尤其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它们属于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ade)肠道病毒属。其他肠道病毒A组的血清型,如柯萨奇病毒A6型和A10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这些肠道病毒均可引起儿童轻症感染,但是在过去十多年,亚太地区多起大规模的手足口病暴发中,EV71还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死亡。
肠道病毒是一组小的RNA病毒,直径约为30 nm,主要由4种结构蛋白组成,即VP1、VP2、VP3和VP4蛋白。VP1是病毒表面主要的膜蛋白,但是VP4不在病毒表面,而在病毒内部。肠道病毒血清分型传统上通常依靠特异性抗血清进行中和实验,主要是根据抗体对VP1蛋白的反应。最近,由于血清学分型抗血清的局限性,而改进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型的技术,因此,目前更趋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分型。VP1基因通常用作肠道病毒分型的靶基因。正是由于基因库中存有丰富的EV71病毒的基因序列,从而保证了对常见的流行株进行基因分型。
通常情况下,RNA病毒,如肠道病毒进化速度很快。VP1序列差异性小于5%的病毒株归于一个基因型,在进化分类上呈聚集性。但是基因分型对于其他肠道病毒没有明显的作用,只是反映基因多样性同时病毒序列仍具有一定的聚集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某些EV71基因型或亚型与病毒毒力之间有明显的关联。
图1(见下页)的进化树包括了3个基因型:A,B,C型,EV71的原型株BrCr,1969年从加利福尼亚分离到。这是唯一的A型株。
20世纪70年代,B1基因亚型主要流行于美洲的美国,欧洲,亚洲的日本和澳大利亚,但是B2基因亚型主要于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美国。1997年亚太地区首次大规模EV71暴发出现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优势流行株是B基因型,但是与20世纪70和80年代流行的B基因型有明显区别,被命名为B3基因亚型。这种病毒在新加坡和马来半岛其他地区也被发现。
1998年,亚太地区另一起大规模的暴发发生于中国的台湾地区,主要流行株是C2亚型。这种基因型曾在日本流行,并在1999年西澳大利亚珀斯引起了EV71暴发,而当时也有B3基因亚型流行。1998年台湾大规模EV71暴发期间也分离到B4基因亚型。至2000年,发现这些病毒与跨地区和国家的手足口病的大规模暴发有关,包括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台湾(中国)。2000年在台湾,B4已取代了C2开始流行。2003年,在马来西亚沙捞越,B5取代了B4流行,从此成为当地的优势基因亚型株。B5同时也是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重要的流行株。
C1基因亚型最早于20世纪70和80年代在北美洲标本中分离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多个地区与国家都分离到C1型,如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挪威、泰国和英国等。尽管C1基因亚型在上述的地区与国家流行,但是近20年来,C1型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手足口病暴发。自2000年始,在中国台湾地区,C2型逐渐被B4型取代,近几年在日本、新加坡和泰国等地也分离到C2基因亚型。

图1 1970-2010年间亚太地区国家流行的EV71的基因型
Figure 1 Genotype of EV71 circulating in Asia-Pacific countries, 1970-2010
1970-2010年间亚太地区国家流行的EV71的基因型

越南最早于2005年启动EV71调查。尽管C1和C4在越南均有流行,但C5型却是越南的优势流行株。这一亚型最早于2006年在台湾发现。
中国也出现相似的情况,C4型是2008年和2009年EV71暴发的唯一的优势流行株。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早期曾在中国和日本分离到C4型,它也是2004年和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的优势流行株。目前C4型主要流行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2000年韩国报道了C3型聚集性病例,但同期B4基因型是韩国其他地区的主要流行株。
图2列出了不同年代亚太地区多个国家流行的不 同基因亚型的分布,数据来源于1997年以来这些国家的EV71加强监测活动。因此,不同年代间有中断的现象。
2.2 病毒受体
   最近Nishimura, Yamayoshi,Yang等采用不同的人类细胞系和不同的克隆方法证实:人类P-选择素和糖蛋白配体复合物(PSGL-1)、人类B类清道夫受体Ⅱ(SCARB2)、唾液酸聚糖是EV71功能性受体。这3种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鉴定对于了解EV71病毒相关的感染分子机制有重要的作用,包括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2.3 基因重组
   与其他的肠道病毒一样,某些

图2 亚太地区EV71亚型流行分布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circulating EV71 subtypes in Aisa-Pacific countries
亚太地区EV71亚型流行分布

地区分离到的EV71病毒株也存在基因重组现象。病毒最常见的重组部位见于5′和3′的非编码区,但是结构蛋白的编码区很少出现基因重组现象。尽管基因重组对于EV71病毒的毒力和传染性的影响还不清楚。但是实验研究表明:与非重组病毒株相比,用肠道病毒B组的基因片段取代EV71病毒3′端的非重组区的一半基因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2.4  EV71宿主
  EV71通常在肠道中复制,感染后从肠道分泌排出约持续2~4周,有时可以长达12周。EV71病毒也可以在上呼吸道中复制,感染后2周内仍可从咽拭子中分离到病毒。因此,EV71传播途径包括粪-口传播和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气溶胶和飞沫传播。影响传播的主要因素有:卫生水平,水的卫生质量和拥挤程度。
总之,肠道病毒流行季节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热带与亚热带国家,EV71呈全年性流行,但多数暴发发生于雨季。
刘社兰 摘译自 WHO:A Guide to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Public Health Response for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 2011:15-18 林君芬 张静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