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 2013, 28(3): 200-201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3.009
Two cases of HIV infection caused by blood transfusion
WANG Ai-hong
Jiangsh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Jiangshan 3241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way to improve blood donation-blood transfusion process and reduce the risk of HIV infection through blood transfusion. Methods Th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blood transfusion process to find out the key point of HIV infection. Results The HIV test result of the blood donor was negative, but 2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donated blood were detected to be HIV positive. The re-test confirmed that the blood donor was HIV positive. The 2 HIV infections were caused by blood transfusions during the window phase of the blood donor. Conclusion It i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donation and transfusion, especially the blood donor's recruitment, health examination and blood detection, to reduce the HIV infection through blood transfusion.
Keywords:    blood transfusio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blocking   measure  

输血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两例调查分析
王爱红
江山市人民医院, 浙江 江山 324100
摘要
目的 为探讨改进从献血到受血的各个环节流程,降低因输血而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风险。 方法 对整个输血感染HIV过程进行分析,探讨HIV关键控制点。 结果 献血者献血标本抗-HIV检测阴性,分别输注了其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两例患者一段时间后均被检出抗-HIV阳性,追查献血员重新取样检验,抗-HIV确认阳性,确认是因窗口期造成的输血感染。 结论 做好献血到用血的每个环节,特别做好献血员的宣传招募、征询体检、血液检测、临床用血管理是阻断经血传播HIV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    输血   HIV   阻断   措施  

内容大纲
1 基本资料
2 实验室检查
2.1 实验方法
2.2 献血者实验结果
3 讨论
  输血的安全性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IV感染者中约5%~10%为经血液传播而感染[1]。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流行已从特殊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从无偿献血者中检出HIV携带者的数量也随着HIV流行的新形势迅速增加。由于目前医学检测水平所限,可能会出现无法通过实验室检测而排除HIV感染窗口期献血者,从而给输血带来了严重威胁。为探讨改进从献血到受血的各个环节流程,从而降低因输血而感染HIV的风险,笔者将浙江省江山市于2010年发生的一起因HIV窗口期献血者通过输血感染患者的事件报告如下。
1 基本资料
  献血者,女,21岁,汉族,大专学历,私企员工,曾分别于2009年9月22日和2010年4月22日参加无偿献血,按规定进行献血前身份确认和健康征询体检,符合《献血者健康要求》;对其采血400 ml,成分制备为相应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产品号分别为1760130208和1760130209。
患者例1:男,42岁,汉族。2010年5月24日因酒精性肝硬化晚期入住江山市某医院,无外伤手术史、无不洁性交史、无静脉注射毒品史。入院当天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三系减少,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21.1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6.2 s;6月1日行输血前感染性疾病筛查,HIV抗体初筛结果阴性。6月3日输注血浆280 ml(产品号为1760130209)。7月12日HIV抗体确诊阳性。
患者例2:男,68岁,汉族,农民。2010年5月9日因意外跌倒造成右股骨粉碎性骨折入住江山市某中心卫生院,无外伤手术史、无不洁性交史、无静脉注射毒品史。当天行输血前感染性疾病筛查,HIV初筛结果阴性。5月10日因血红蛋白偏低输注红细胞悬液2.0 U(产品号为1760130208)。6月7日行第2次输血前感染性疾病筛查,HIV抗体初筛结果阳性(待确证);6月18日HIV抗体确诊阳性。
2 实验室检查
2.1 实验方法
  献血者的血液标本检测仪器为STAR样品处理系统,奥斯帮公司提供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初复检试剂分别来自北京万泰公司和法国伯乐公司。2例患者输血前HIV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onosorbent assay, ELISA)间接法,试剂来自北京万泰公司。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规定。
2.2 献血者实验结果
  2010年4月22日献血标本送地区中心血站检测结果(阴性):初检样本对临界值比值(S/CO)0.12,复检S/CO值0.26; 6月20日重新抽取该献血者静脉血2份,分别送地区中心血站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做初筛和确认试验,初筛结果阳性:初检S/CO值19.32,复检S/CO值27.24;蛋白印迹试验确认HIV抗体阳性;6月23日对其献血时留取的血袋标本行回顾性检测仍为结果(阴性):初检S/CO值0.09,复检S/CO值0.21。
3 讨论
  目前我国艾滋病已达到较高的流行水平,已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011年浙江省启动采供血机构阻断经血传播HIV项目培训时指出,全省近几年从无偿献血者中筛查出HIV抗体阳性例数逐年增加,2008年49例,2009年64例,2010年93例,2011年94例,但窗口期感染者仍可能被漏检,专家认为,90%以上输血病毒感染是由窗口期漏检造成。
本资料结果显示,本案例属于HIV窗口期感染,也得到专家委员组成的调查组最终确认。从献血到受血的整个流程规范、相关记录保存完整,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操作。但因实验室检测HIV感染窗口期的局限性,仍难以杜绝输血后病毒感染的发生,因此,如何防止窗口期献血者导致HIV经输血传播已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目前认为,做好献血员的宣传招募、血液检测、临床用血管理是阻断经血传播HIV的必要措施。浙江省采供血机构阻断经血传播HIV项目阶段性总结会议提出,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国家协调的采供血网络和质量体系。建立高危人群监测网,广泛开展筛检也很有必要[2]。大力发展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才能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提供献血咨询条件,让献血员在较私密的环境中完成征询,加强血站员工健康征询技巧培训,根据献血者所填写的个人资料,对有关生活经历和旅行经历进行健康征询,如发现关键项目填写时笔迹有改动,或征询时对关键问题回答不清的情况就引起高度重视,对典型高危特征(如男男同性恋者戴耳环,动作行为怪异等)要有高度的警惕性,通过专业的沟通技巧,判断献血者的潜在资格。但有专家提出[3],通过咨询献血者是否有过HIV感染高危行为的方法,已经越来越难发现潜在的HIV窗口期献血者,而且我国现有HIV感染者中,23.4%为不明原因,要做到周密详尽的征询需得到献血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只有让献血者意识到高危行为会危害血液安全,不安全的血液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并让献血者对血站工作更加信任,才能让他们在征询环节中如实告知其不良行为。在自愿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提高一次献血400 ml的比例对降低疾病感染也有一定的意义。加强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浙江省越来越多的地区对HIV抗体实行了核酸检测以有效降低窗口期。此案例发生后,江山市积极开展自体输血,自体输血的血量占临床用血量的14.2%,极大地降低了输注异体血的数量。目前江山市尚未开展血浆病毒灭活工作,输注血浆对于传播HIV的风险日显突出,本采供血点尽可能将保存6个月以上的血浆发给临床,因为一旦有患者因输注了处于窗口期HIV感染者的悬浮红细胞可能会在6个月内被发现,而且献血者若在6个月后再次参加无偿献血时便能检测出HIV抗体,从而杜绝了该献血者带有HIV病毒的血浆发往临床使用,这也是阻断HIV经输血传播的一个重要控制点。

参考文献
[1] Gao F. Improving blood detection and increasing blood transfusion safety[J].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2001,24(3):137.(in Chinese) 高峰.改进血液病毒检测 提高输血安全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3):137.
[2] Cao L, Wang L, Ma HJ, et al. Delayed diagnosis of one case of HIV infe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8,18(10):1440.(in Chinese) 曹力,王丽,马红杰,等.延误诊断艾滋病1例报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40.
[3] Jiang TL, Li RQ, Li B, et al. Strategy for blood transfusion caused HIV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blood donation tracing[J]. Chongqing Medical Journal,2006,35(11):989-990.(in Chinese) 蒋天伦,黎儒青,李兵,等.HIV经输血传播的防范与献血跟踪策略[J].重庆医学,2006,35(11):989-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