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 2013, 28(7): 553-555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7.011
Epidemiology of mumps in Fujian, 2006-2011
ZHAN Mei-rong, CHEN Wu, LIN Guang-can, XIE Zhong-hang, WU Sheng-gen, HONG Rong-tao
Fujian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Fuzhou 350001, Fujian,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mps in Fujian province during 2006-2011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 Methods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incidence data of mumps in Fujian during this period. Results A total of 42 272 mumps cases were reported without death. Forty five outbreaks occurred. The incidence during 2009-2011 increased by 84.42% compared with that during 2006-2008. The incidence remained to be high in Ningde (39.38/lakh) and low in Putian (9.27/lakh). The seasonality of the disease was obvious.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the cases was 1.92:1. The cas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age group<20 years and in pupils and children in and outside child care settings. Conclusi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umps should b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its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early warning and prevention/control of the disease in schools.
Keywords:    mumps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cide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06-2011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詹美蓉, 陈武, 林光灿, 谢忠杭, 吴生根, 洪荣涛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
目的 了解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1年福建省流腮疫情及暴发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2006-2011年福建省共报告流腮发病42 272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9.53%,无死亡病例;暴发45起,发病率趋于逐年上升。宁德市发病率持续在较高水平(年均39.38/10万)、莆田市持续在较低水平(年均9.27/10万)。季节分布呈双峰特点。男女性别比为1.92:1;发病集中在20岁以下人群,发病人群主要是学生、幼托儿童及散居儿童。暴发主要发生在学校。 结论 流腮的防控工作应密切结合其流行病学特征,重点应做好学校暴发事件的及时预测、预警和防控工作。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特征   发病率   控制策略  

内容大纲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病例定义
1.3 实验室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2 地区分布
2.3 时间分布
2.4 人群分布
2.5 暴发事件
2.6 病原特征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主要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 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流腮在我国被列为丙类法定传染病,2004年开始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病例,但由于人们对流腮重视不够,漏报率高,腮腺炎疫苗接种率较低,福建省近几年的报告率、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为了探索福建省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加强其防控工作提供依据,现将2006 2011年的流腮疫情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流腮个案和暴发疫情资料分别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按发病日期导出报告地区为福建省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的病例,并经各属地审核的个案与暴发事件(不含已删除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种、现住详细地址”6项信息均相同者为重卡,予以删除;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2 病例定义
  流腮病例诊断标准参照《流腮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6-1997);暴发事件定义: 指7日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流腮病例。
1.3 实验室检测方法
  采集疑似流腮病例的咽拭子保存于收集液中。采集后-20 ℃保存,低温下送至省级实验室。应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用SH5-1和SH5-2上、下游引物扩增腮腺炎病毒sh基因,并测序应用Sequencher、Bioedit、Mega等软件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AS 9.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用SAS软件的Cochran-Armitage Test for Trend进行趋势检验。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6 2011年,福建省共监测报告流腮42 272例,无死亡病例,各年报告病例数见表1,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Z=9.7301,P<0.0001)。2009 2011年平均发病率为13.68/10万,较2006 2008年平均发病率25.23/10万上升了84.42%,2011年发病率最高。暴发事件共45起,发病率为2.47%。

表1 2006-2011年福建省流腮发病情况
Table 1 Incidence of mumps in Fujian,2006-2011
年份人口数病例数发病率(/10万)暴发起数波及人数病例数发病率
/%
200635 349 9625 51115.60910 1445195.12
200735 579 9263 74510.5372 60926410.12
200835 809 9775 34714.93625 7282571.00
200936 325 7755 77315.89611 1181291.16
20103 6270 0099 47826.13566301712.58
201137 072 38012 41833.491210 9293202.93
合计216 408 02942 27219.534567 15816602.47


2.2 地区分布
  2006 2011年平均发病率前3位分别为宁德 (39.38/10万)、龙岩(30.82/10万)和三明(30.11/10万),最低为莆田(9.27/10万);宁德总体持续在较高发病水平、莆田持续在较低水平,其他设区市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2。

表2 2006-2011年福建省各地区流腮发病情况
Table 2 Area specific mumps incidence in Fujian,2006-2011
地区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平均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福州73510.8677811.4985712.6688313.05 177425.772 01529.7717.27
厦门61524.4060624.0595237.7836814.6078831.2770227.8626.66
莆田2256.771865.5946614.0158517.591835.502046.139.27
三明85531.7928610.6338214.2027510.23109840.831 96372.9930.11
泉州85210.745246.617929.997179.04115414.551 26615.9611.15
漳州93218.993847.822645.382966.0376515.58 1 12722.9612.79
南平44015.0233211.3451917.7240613.8637012.6365822.4715.51
龙岩2117.461746.1546816.55101535.90135547.922 00570.9130.82
宁德64620.3647514.9764720.40122838.71202163.712 47878.1139.38
全省551115.60374510.53534714.93577315.89947826.1312 41833.4919.53

  
2006 2011年每个县(区)均有病例分布,各年发病数居前10位合计占全省总病例数的构成比依次为38.69%、38.18%、37.78%、45.54%、39.47%和45.55%,总体呈上升趋势 (Z=71.979,P<0.0001)。
2.3 时间分布
   2006 2011年,每年流行趋势基本一致,全年均有病例,季节分布呈现双峰特点,每年4 7月为高发季节,是第1个发病高峰,11月至翌年1月为第2个发病高峰, 第1个发病高峰高于第2个发病高峰,提示学校寒暑假期间发病较低。把2006 2011年的病例按周做趋势分析,显示这几年的疫情虽略有上升,但还相对平稳,曲线的斜率为0.0203(图1),但是2011年总的发病水平较往年增高,且几乎全年都超过了预警的行动线水平(图2)。
2.4 人群分布
   2006 2011年福建省流腮病例,男 女性别比为1.92 ∶ 1。全年龄组均有发病,0~9岁组发病率最高(101.72/10万),10~19岁组次之 (49.27/10万),20岁以上发病水平较低, 随年龄增长 发病率下降;职业分布前3位是学生(58.29%)、幼托儿童(20.11%)、散居儿童(11.86%),累计占病例总数的90.26%。0~9岁组、10~19岁组、20~29岁组及30~39岁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Z值>0,P<0.0001), 4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无明 显的升降趋势(P=0.3915),见表3。
2.5 暴发事件
  2006年以来,发病数逐年增多,但突发事件报告数相对较少, 各年依次报告流腮暴发

图1 2006-2011年福建省流腮发病趋势图
Figure 1 Incidence trend of mumps in Fujian,2006-2011
2006-2011年福建省流腮发病趋势图


图2 2011年福建省流腮预警图
Figure 2 Early warning of mumps in Fujian,2011
2011年福建省流腮预警图
  注:取2006 2010年5年数据作移动平均,以1个标准差为警戒线,以1.96个标准差为行动线。

事件9、7、6、6、5和12起,病例数分别为519、264、257、129、171和320例,分别占全年病例数的9.42%、7.05%、4.81%、2.23%、1.80%和2.58%。暴发事件宁德最多(10起),其次为莆田(8起),南平最少(1起)。从事件发生到接到报告平均时间为4天(Q1=0天,Q2=10天),首例与末例发病日期间隔平均为8天(Q1=4天,Q2=24天)。全省各设区市均有暴发事件报告,除2起疫情外均发生在学校,其中小学29起,中学10起,其他学校4起。45起事件,只有2起事件中的8例病例有明确的预防接种史,8起事件无预防接种史,其余35起预防接种史不详。事件调查中发现,有接种疫苗者发病率较低且发病症状较轻。

表3 2006-2011年福建省各年龄组流腮发病情况
Table 3 Age distribution of mumps cases in Fujian,2006-2011
年龄组(岁)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0~298160.86224245.77320465.41353272.115615114.647335149.76
10~190534.58118621.53174031.59177732.26302554.91393871.49
20~1812.921512.432113.401812.923986.415258.46
30~1743.071312.312013.551933.413055.384788.44
≥402501.79830.59710.511180.841851.321971.41


2.6  病原特征
  2011年从一起暴发病例首次分离到福建省流行的腮腺炎野病毒株,与1995年以来我国流行的F优势基因型不同,福建省分离株属于G基因型,与英国1995 2005年流行的G2基因亚型高度同源(SH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 97.4%~99.8%)。
3 讨论
  福建省近几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 2011年平均发病率较2006 2008年平均发病率上升了84.42%,2011年发病率最高,几乎全年都超过了预警的行动线水平,考虑流腮可能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应加强其防控工作。
福建省流腮发病具有地域差异与地域集中性,有的地区长期发病率较其他地区为高,全年均有发病,季节分布呈现双峰特点,每年4 7月是第1个发病高峰,11月至翌年1月为第2个发病高峰,与相关报道相一致[1]。男性发病较多,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20岁以下发病较多,发病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共占发病总数的90.26%,暴发事件也主要发生在学校,与腮腺炎潜伏期长,隐性感染率高有关,在患者腮腺肿大前,一般不会引起注意,因此未采取及时报告和隔离措施,一旦病例进入无免疫屏障的学校和托幼机构就极容易引起本病的暴发流行。目前对流腮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实施疫苗接种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福建省从2008年4月起开始实施腮腺炎疫苗的免费接种,但尚未全面覆盖高发人群,只对1.5~2岁儿童免疫接种一次,而且暴发调查中发现,疫苗接种率较低,加之初免在人体产生的抗体到入学年龄时可能衰减,当易感人群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容易造成疾病暴发。
1995年以来我国流行的腮腺炎病毒以F为优势基因型,由于未形成系统的监测体系,福建省在2011年前未分离到本地流行野病毒,2011年从一起暴发病例分离到G基因型,是否与2008年以来疫苗大规模使用后,导致基因型改变有关;G 基因型出现是否是导致2011年腮腺炎流行强度增加的一个原因, 均需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及病原学分析, 提示流腮的防控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Fu J, Chen EF, Li Q, et al. Surveillance of mumps in Zhejiang province,2005-2009[J]. Disease Surveillance,2011,26(4):284-286.(in Chinese) 符剑,陈恩富,李倩,等.2005 2009年浙江省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和暴发疫情分析[J]. 疾病监测,2011,26(4):28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