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 2013, 28(8): 688-691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8.023
Detection pattern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China, 2012
ZHAO Meng-jiao1, JIN Lian-mei2, NI Da-xin2, TU Wen-xiao2, FENG Zi-jian2
Public Health School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7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etection pattern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China,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surveillance capability. Methods Th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lated information in China in 2012 were obtained from Nation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 detection channel of each event was obtained by analyzing related epidemiological survey report. SPSS 17.0 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Up to 49.86% of the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were detected by medical institutions; 25.02% were detected by disease control centers, 11.84% were detected by schools. The disease control centers were notified of food poisoning events mainly by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s, accounting for 61.58% and 17.37% of this type of events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interval between the onset of events and the first case detection was 5 days, the median interval between the onset of infectious disease event and the first case detection was 6 days and the median interval between the onset of food poisoning and the first case detection was 14 hours. Conclusion The detecting pattern varied with the types of public heath emergencies, the capacity of disease control centers in detecting events actively has been improved, but the timeliness of the detection should be increased. 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for related departments and shorten the data analysis time for the timely detection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Keywords: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detection   detection channel  

2012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方式分析
赵梦娇1, 金连梅2, 倪大新2, 涂文校2, 冯子健2
1.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 100730;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
目的 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方式,为提高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提供建议。 方法 根据2012年全国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分析每起事件的调查报告,获得突发事件发现方式。 结果 医疗机构发现的事件占49.86%,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审核浏览报告卡主动发现的事件占25.02%,学校发现的事件占11.84%。食物中毒事件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发现和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分别占61.58%和17.37%。突发事件从首例病例发病至发现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5 d,传染病事件发现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 d,食物中毒事件发现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4 h。 结论 不同类型的事件发现方式不同,CDC主动发现事件的能力增强,但及时性仍需提高,应加快相关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缩短数据分析周期,从而及时发现、有效控制突发事件。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发现   报告信息来源  

内容大纲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方式及发现事件特征
2.3 传染病事件发现方式与事件发现时间间隔
2.4 食物中毒事件发现方式与事件发现时间间隔
3 讨论
  提高突发事件发现和报告能力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提[1]。通过对2012年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研究,对突发事件发现途径进行分析,从而为提高事件发现能力,同时对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监测和早期预警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并已结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将Ⅳ级以上事件纳入分析范围。
1.2 方法
   本研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导出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上报的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查阅附件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同时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对分类、分级错误的事件进行订正,对重报的事件予以剔除。将Ⅳ级以上并已结案的事件纳入研究,通过分析每起突发事件调查处置报告,获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最初获得事件信息的方式、首例病例发病时间等内容。Ⅳ级以上事件是指事件分级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事件分级标准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发现方式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人或责任单位最初获得突发事件信息的途径,即最早引起责任人或责任单位对该起事件进行关注的信息来源[3]。事件发现时间间隔定义为从首例病例发病到事件发现的时间间隔。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清理、核对,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率、中位数进行统计描述,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两独立样本和多组样本比较分别利用Wilcoxon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
  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全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事件9690起,其中占比重较大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6609起)并非本研究的重点,并且大多以病例的形式报告;由于Ⅳ级以上事件的调查报告等资料较为完善,因此纳入Ⅳ级以上事件1117起。其中传染病事件871起,占77.98%;食物中毒事件197起,占17.64%;其他事件共49起,占4.38%。从地区分布上看,全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其中云南(146起)、广西(110起)、贵州(105起)、甘肃(96起)、重庆(78起)、湖南(68起)报告突发事件数占全国报告突发事件总数的53.98%。1117起事件中,有1090起事件的接报时间及首例病例发病时间均明确,2012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首例病例发病至事件发现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5 d(P25~P75为1~10 d),传染病事件发现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 d(P25~P75为3~13 d),食物中毒事件发现时间间隔中位数是14 h(P25~P75为4~41 h)。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方式及发现事件特征
   通过查阅每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现1117起事件中,能够掌握突发事件发现方式的事件共有1075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发 现(536起)和CDC发现(312起),分别占2012年全国突发事件总数的50%和29.02%;其次,学校发现127起,占11.81%。卫生行政部门通报46起,占4.28%;其他公共卫生机构通报15起,占1.40%;政府部门(比如食安办、应急办)通报10起,群众举报9起,食品、药品监督部门通报8起,教育部门通报7起,监狱部门通报2起,安监部门、厂矿企业各通报1起。
医疗机构发现的突发事件主要为传染病事件,占医疗机构发现事件总数的50.00%(268起);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占22.20%(119起)。CDC发现的突发事件主要为传染病事件,占CDC发现事件总数的96.15%(300起)。CDC主要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审核浏览报告卡发现,占CDC发现突发事件总数的86.22%,其次为上级CDC发现突发事件后通报给属地CDC,占CDC发现事件总数的8.65%,此外,还通过预警系统提示(10起)、流行病学调查(3起)、部门领导通报(2起)及开展互联网舆情监测发现突发事件(1起)。学校发现的突发事件主要为传染病事件(119起),占学校发现事件总数的93.70%。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的46起事件中,主要为食物中毒事件(33起),其次是传染病事件(10起)。其他公共卫生机构通报8起传染病事件和7起食物中毒事件。群众报告6起传染病事件和3起食物中毒事件。食品、药品监督部门通报6起食物中毒事件和2起传染病事件,见表1。
CDC发现突发事件的时间间隔是7 d(P25~P75为4~13 d),医疗机构发现事件的时间间隔是4 d(P25~P75为0~8 d),学校发现事件的时间间隔是6 d(P25~P75为3~4 d)。
2.3 传染病事件发现方式与事件发现时间间隔
   871起传染病事件中,能够掌握事件发现方式、事件发现时间间隔的有830起。其中,医疗机构发现376起,占45.30%,事件发现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 d(P25~P75为3~11 d);其次,疾控机构发现事件312起,占36.14%,事件发现时间间隔中位数为8 d(P25~P75为5~14 d);学校发现报告的事件119起,占14.34%,事件发现时间间隔中位数为7 d(P25~P75为4~15 d)。运用Kruskal-Wallis Test检验,得出χ2=12.544,P=0.002<0.05,通过3种方式发现传染病事件的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两两比较发现,医疗机构发现事件的时间间隔比CDC发现事件的时间间隔短。

表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方式及发现事件类型构成
Table 1 Detection channel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nd related event proportions
事件报告责任人或责任单位最初获得事件信息的方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事件(起数) 食物中毒事件(起数) 其他中毒事件(起数) 职业中毒事件(起数) 其他公共卫生事件(起数) 环境因素事件(起数) 群体不明原因疾病(起数)
总数 构成比/%
CDC 发现31229.0230083--1-
 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审核报告卡发现26925.02268-1----
 上级CDC通报272.51197---1-
 预警系统提示100.9310------
 流行病学调查30.283------
 部门领导通报20.19-11---
 开展互联网舆情监测发现10.09--1---
其他部门发现报告69264.375401111411691
 医疗机构发现53649.86381119138681
 学校发现12711.8111971----
 卫生行政部门通报464.281033-2-1-
 其他公共卫生机构通报151.4087-----
 群众举报90.8463-----
 政府部门通报100.9337-----
 食品、药品监督部门通报60.5606-----
 食药监部门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发现20.192------
 教育局通报70.657------
 监狱通报20.192------
 安监部门通报10.090--1---
 公安部门通报10.091------
 厂矿企业通报10.0910-----
   合计1075100.0084019017116101


2.4 食物中毒事件发现方式与事件发现时间间隔
   197起食物中毒事件中,能够掌握事件发现方式、事件发现时间间隔的有190起。其中,医疗机构发现117起,占61.58%,发现事件时间间隔中位数平均为12 h (P25~P75为3~40 h)。卫生行政部门、政府部门以及食品、药品监督部门通报事件46起,占24.21%,发现事件时间间隔中位数平均为24 h (P25~P75为11~42 h)。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 Z=0.748,P=0.458>0.05,此两种方式发现食物中毒事件时间间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发现,特别是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本次研究发现,除医疗机构、CDC以及学校外,CDC获得突发事件信息还通过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政府部门通报、食品药品监督部门通报、卫生监督部门通报,甚至还包括监狱、安监、公安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不再仅是医疗机构、疾控部门的事情。应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沟通,建立便捷、直接、快速、有效的沟通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发现突发事件。
CDC发现突发事件的方式多样,除常规分析监测数据/审核浏览报告卡外,还通过预警系统、流行病学调查、开展互联网舆情监测等途径主动发现突发事件,但是这些方式的利用和开展仍然较少。建议提倡开展多种形式的监测,多种信息来源和途径能够丰富突发事件信息,为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CDC发现的突发事件占事件总数的29.02%,要高于2005 2006年CDC发现突发事件的比例[4]。2008年我国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正式运行,已经成为CDC发现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CDC主动监测能力有所提高。25.02%的突发事件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审核浏览报告卡发现,北京市CDC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审核浏览报告卡发现的事件仅占18.04%[5],说明CDC强化了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解释和利用环节,分析利用数据的能力加强,逐渐意识并利用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发现暴发[6]
2012年突发事件首例病例发病至发现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5 d,事件发现时间间隔比2005 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时间间隔稍长[4]。可能是对事件发现时间间隔定义不同所致。结果显示,医疗机构发现事件的时间间隔比CDC发现事件的时间间隔短。因为医疗机构通过网络报告的病例数增加到一定数量,才有可能被CDC识别暴发,另外,由于绝大多数CDC按月定期分析监测数据[1],因此导致CDC发现事件时间间隔稍长。建议建立日/周审核制度,缩短数据分析周期,从而及时发现、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
不同类型的事件发现方式不同,传染病事件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发现、疾控机构主动发现以及学校发现;而食物中毒事件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发现以及卫生行政部门通报。通过分析调查处置报告发现,可能与不同部门的职责交叉有关,卫生监督机构、食药监部门获得食物中毒信息后通常首先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再由其通报给CDC。
研究结果显示,医疗机构发现食物中毒事件的时间间隔与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部门通报相比及时,医疗机构发现事件通常为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12 h,而卫生行政等部门一般在事件发生后24 h才通报给CDC。因为食物中毒事件信息通常历经多个部门,流通环节多、时间长。建议建立食物中毒信息共享机制,卫生监督、食药监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直接将信息通报给CDC,在及时抢救患者的同时,确保CDC直接获取信息,提高处置效率。
本研究只对Ⅳ级以上事件进行了研究,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对事件发现时间间隔的定义并不十分合理,未来的研究中应提出事件发生时间的准确定义。
综上所述,应加强各关联部门之间信息平台建设,使信息需求部门能够迅速获得相关信息。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学校的培训指导,缩短数据分析周期,及时发现、有效控制事件发展。

参考文献
[1] Li SG. Evaluation o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capability of county level CDCs[D].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2012.(in Chinese)
李松光.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 Ministry of Health.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contingency plans[S]. Beijing: Ministry of Health,2006.(in Chinese)
卫生部.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S]. 北京:卫生部,2006.
[3] Li ZJ, Yu F, Lai SJ, et al. Source of early recognition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utbreaks in 2009,China[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0,31(12):1446-1447.(in Chinese)
李中杰,余斐,赖圣杰,等. 全国手足口病暴发早期发现方式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2):1446-1447.
[4] Feng ZJ,Li KL,Jin LM,et a1.Study on the occupational distribution of discoverers and reporters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events reported through Internet based Surveillance System[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8,29(1):1-4.(in Chinese)
冯子健,李克莉,金连梅,等.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人及报告人职业特征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1):1-4.
[5] Ma XC, Ning F,Song K,et al. Analysis on sources of reported information o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Beijing[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2008,35(3):484-485.(in Chinese)
马晓晨,宁方,松凯,等. 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来源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484-485.
[6] Xu J.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reporting system in early detec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J]. Disease Surveillance,2006,21(4):212-216.(in Chinese)
徐健. 网络直报系统在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中的应用[J]. 疾病监测,2006,21(4):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