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s of life expectancy and death spectrum among resid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2011−2020
-
摘要:目的 了解2011—2020年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死亡谱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期望寿命增长的主要疾病因素,为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死亡个案登记信息。 采用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期望寿命年龄分解法分析2011—2020 年浙江省居民死亡谱变化情况及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采用SAS 9.4和Excel 20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20年浙江省期望寿命年均增长0.36岁;婴儿组死亡率的降低对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占整个年龄组的15.37%,老年组占53.08%,且婴儿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逐渐降低,老年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明显增加。 循环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始终位于浙江省第1、第2位死因,是造成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则是过去10年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2020年前5位死因减寿损失顺位依次是脑血管病、心脏病、肺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意外跌落。结论 慢性病已成为浙江省居民的主要死因,要进一步提高人群期望寿命,需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对60 岁以上人群进行重点干预,改善人口老龄化社会状态下居民的健康状态。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life expectancy and death spectrum in Zhejiang province residents from 2011 to 2020, to analyze the main diseas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life expectancy, 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health decision-making.Methods The data were from the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of death cases in the chronic disease monitor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Zhejiang. The crude mortality, life expectancy, cause-of-death life expectancy and age decomposition of life expectancy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death spectrum in Zhejiang Province residents and to compare the influencing of life expectancy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different death cause group. The software SAS 9.4 and Excel 2013 were used for the statistics analysis.Results The life expectancy in Zhejiang province increased by 0.36 years annually from 2011 to 2020; The impact of the reduction of infant mortality on the growth of life expectancy is 15.37% of the whole age group,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elderly group accounted for 53.08%. The contribution of infant group to life expectancy gradually decreases, while of the elderly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circulatory diseases and malignant tumors have always b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causes of death in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we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oss of life expectancy. The respiratory diseases were the main cause for growth of life expectancy over the past 10 years. The top five causes of life loss in 2020 wer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eart disease, lung cancer, chronic lower respiratory disease and accidental fall, respectively.Conclusion Chronic diseases have become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in Zhejiang province resident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ife expectancy of the popul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of chronic diseases, focus on the intervention of people over 60 years old,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residents in an aging society.
-
Keywords:
- Life expectancy /
- Death spectrum /
- Cause eliminated life expectancy
-
期望寿命,通常是指0岁组的预期寿命,表示各年龄组死亡率保持现有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是评价人群总体健康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状况。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将期望寿命列为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93岁,浙江省为80.19岁,继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之后,位列全国第4位[1]。本研究拟利用浙江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对浙江省近10年的期望寿命进行全面梳理和分解,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为确定疾病预防优先干预领域和重点干预对象、提高居民期望寿命决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居民死亡原因个案登记信息,2011年采用覆盖浙江省30个监测点的死因监测数据,30个监测地区是通过将全省90余个县(市、区)按照据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等指标通过k-means聚类分层后,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其统计量能够有很好的省级代表性[2];2015、2020年则采用覆盖浙江省全人口的死因监测数据。人口数据来自浙江省公安厅,均为户籍人口。
1.2 方法
采用简略寿命表法计算不同时期浙江省户籍居民的期望寿命及其增量。期望寿命的年龄分解采用ARRIAGA寿命表年龄分解法,将期望寿命的变化(时期1到时期2期望寿命增寿的总量,即总效应
nTEx )分解为3部分:直接效应(nDEx )、间接效应和交互效应(nOEx )[3];同时将年龄分成 0~岁(婴儿组)、1~14岁(幼儿组)、15~34岁(青年组)、35~59岁(中年组)、60~岁(老年组)5个组,利用不同年龄的总效应具有可加性,分析不同年龄组对期望寿命增长可能产生的影响。计算公式:nTEx=nDEx+nOEx 其中,直接效应:
nDEx=l1x(ne2x−ne1x)l10=l1xl10×(T2x−T2x+nl2x−T1x−T1x+nl1x) 开放年龄段的直接效应:
nDEx+=l1xl10×(T2xl2x−T1xl1x) 间接效应和交互效应:
nOEx=T2x+nl10×(l1xl2x−l1x+nl2x+n) 式中e为期望寿命,l和T分别指寿命表中的尚存人数和生存总人年数,1和 2分别指时期 1和时期 2,x是初始年龄,n是组间间隔年龄。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ICD-10)对全死因进行编码和分类,探讨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去死因期望寿命损失年=去死因期望寿命-期望寿命,表示该人群因该死因死亡而减少的期望寿命年数。
1.3 质量控制
根据 《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统计工作手册(第 4 版)》,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对死亡病例实时报告,医疗机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市 CDC、省CDC 的四级质量审核,对死亡病例实时质控;省、市CDC 定期对区/县 CDC、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的抽样复核;浙江省每3年开展1次居民死亡漏报调查,通过以上3种质控方法对死亡报告进行总体质量控制,保证死亡数据可靠性。
1.4 统计分析
采用 SAS 9.4 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清理,计算疾病年龄别死亡数、死亡率,采用 Excel 2010 软件编制简略寿命表,测算浙江省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贡献率=各年龄组总效应/期望寿命变化×100%,表示各年龄组总效应在时期1到时期2期望寿命增寿总量中的占比;寿命损失率=寿命损失年/期望寿命×100%,表示该人群因该死因死亡而减少的寿命年数在期望寿命中的占比。
2. 结果
2.1 2011-2020年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变化及各年龄组死亡率对其变化的影响
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由2011年的79.95岁上升到2020年的83.17岁,增长了3.22 岁,年平均增寿 0.36 岁,其中2011-2015年增长了1.41岁,年平均增寿 0.35 岁;2015-2010年增长了1.81岁,年平均增寿 0.36 岁。2011-2020年浙江省居民总死亡率由673.93/10万下降至658.77/10 万,且各年龄组死亡率均下降。2011-2015 年老年组对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最大,增长0.52岁,占增寿总量的37.24%;其次为婴儿组,增寿0.33岁,占增寿总量的23.69%;2015-2020年老年组对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最大,增长1.23岁,占增寿总量的67.80%;其次为中年组,增寿0.34岁,占增寿总量的18.79%;在2011-2020年期间,婴儿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逐渐降低,老年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明显增加,见表1。
表 1 2011-2020年浙江省各年龄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mortality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to growth of life expectancy in Zhejiang,2011 - 2020年龄组
(岁)2011-2015年 2015-2020年 2011-2020年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和
交互效应总效应 贡献率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和
交互效应总效应 贡献率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和
交互效应总效应 贡献率
(%)0~ 0.003 0.330 0.333 23.69 0.002 0.154 0.155 8.55 0.005 0.490 0.495 15.37 1~ 0.003 0.122 0.125 8.91 0.002 0.055 0.057 3.13 0.005 0.179 0.185 5.73 15~ 0.005 0.106 0.111 7.90 0.001 0.030 0.031 1.72 0.006 0.139 0.145 4.51 35~ 0.023 0.289 0.313 22.26 0.026 0.315 0.341 18.80 0.049 0.614 0.663 20.59 60~ 0.019 0.504 0.523 37.24 0.448 0.783 1.231 67.80 0.434 1.299 1.733 53.80 合计 0.054 1.351 1.406 100.00 0.478 1.337 1.815 100.00 0.499 2.722 3.221 100.00 2.2 2011-2020 年浙江省居民死亡谱变化
2.2.1 2011 -2020 年浙江省分系统死亡谱变化
2011 -2020 年期间浙江省居民循环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始终分别位居第1位、第2位,且死亡率和构成比均上升。呼吸系统疾病由第3位下降到第4位,且死亡率和构成比下降幅度明显。伤害上升至第3位,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分别上升至第5 位和第8位,消化系统疾病下降至第6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顺位有所下降,由 2011年的第8位下降到2020年的第9位,见表2。
表 2 2011-2020年浙江省不同系统疾病死亡谱变化Table 2. Changes in death spectrum by systemic diseases of Zhejiang province, 2011 - 2020顺位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1 循环系统 189.31 30.02 循环系统 207.46 32.95 循环系统 218.22 34.98 2 恶性肿瘤 181.08 28.72 恶性肿瘤 184.66 29.33 恶性肿瘤 188.37 30.20 3 呼吸系统 102.35 16.23 呼吸系统 94.88 15.07 伤害 61.82 9.91 4 伤害 62.62 9.93 伤害 56.51 8.97 呼吸系统 59.71 9.57 5 消化系统 15.18 2.41 内分泌营养代谢 16.25 2.58 内分泌营养代谢 20.37 3.26 6 内分泌营养代谢 15.10 2.39 消化系统 13.55 2.15 消化系统 16.06 2.57 7 神经系统 12.27 1.95 神经系统 13.52 2.15 神经系统 16.04 2.57 8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9.73 1.54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7.33 1.16 泌尿生殖系统 7.22 1.16 9 泌尿生殖系统 8.03 1.27 泌尿生殖系统 7.17 1.14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6.78 1.09 10 精神和行为障碍 4.55 0.72 精神和行为障碍 4.43 0.70 精神和行为障碍 4.89 0.78 2.2.2 2011-2020年浙江省分病种死亡谱变化
从单病种来看,2011-2020 年浙江省居民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始终位居第1位、第2位,且死亡率和构成比均上升;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从第3位下降至第 4 位,且死亡率和构成比均明显下降;肺癌和结直肠癌分别从第4位、第10位上升至第3位和第8位;肝癌、胃癌则分别从第5位、第6位下降至第6位和第7位;肺炎由第7位跌至第10位;意外跌落从第8位上升至第5位,死亡率和构成比均大幅增加,而机动车辆交通事故降幅明显,由第9位跌至前10位以外,见表3。
表 3 2011-2020年浙江省不同病种死亡谱变化Table 3. Changes of death spectrum by disease in Zhejiang, 2011 - 2020顺位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1 脑血管病 112.86 17.90 脑血管病 116.65 18.53 脑血管病 119.09 19.09 2 心脏病 73.56 11.67 心脏病 87.19 13.85 心脏病 93.52 14.99 3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70.94 11.25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61.55 9.77 肺癌 53.79 8.62 4 肺癌 49.04 7.78 肺癌 53.38 8.48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42.58 6.83 5 肝癌 30.02 4.76 肝癌 28.21 4.48 意外跌落 28.00 4.49 6 胃癌 27.44 4.35 肺炎 24.59 3.90 肝癌 24.21 3.88 7 肺炎 23.54 3.73 胃癌 24.09 3.83 胃癌 21.08 3.38 8 意外跌落 19.33 3.06 意外跌落 21.85 3.47 结直肠癌 19.18 3.08 9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 16.30 2.59 结直肠癌 15.51 2.46 糖尿病 17.69 2.84 10 结直肠癌 14.75 2.34 糖尿病 14.87 2.36 肺炎 10.61 1.70 2.3 2011-2020 年浙江省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2.3.1 2011-2020年浙江省分系统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2011-2020年循环系统疾病导致的寿命损失最大,恶性肿瘤次之。循环系统疾病导致的寿命损失从2011年的4.44岁上升至2020年的5.99岁,寿命损失率从5.67%上升至7.20%。2020年循环系统疾病寿命损失是当时呼吸系统疾病寿命损失的5.21倍,是伤害寿命损失的4.54倍,是恶性肿瘤寿命损失的 1.65倍。近10年恶性肿瘤导致的寿命损失始终是3.6岁左右,但寿命损失率有所下降。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寿命损失由 2011 年的 2.24岁下降至 2020 年的 1.15岁,寿命损失率从2.86%下降至1.38%,对居民期望寿命增长贡献最大;伤害导致的寿命损失先下降后升高,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寿命损失均有所升高,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导致的寿命损失则有所下降,见表4。
表 4 2011-2020年浙江省分系统去死因期望寿命变化Table 4. Changes of cause eliminated life expectancy by systemic disease in Zhejiang, 2011 - 2020顺位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1 循环系统 84.39 4.44 5.67 循环系统 86.39 5.03 6.42 循环系统 89.16 5.99 7.20 2 恶性肿瘤 83.56 3.61 4.61 恶性肿瘤 84.93 3.57 4.56 恶性肿瘤 86.79 3.62 4.35 3 呼吸系统 82.19 2.24 2.86 呼吸系统 83.26 1.90 2.43 伤害 84.49 1.32 1.59 4 伤害 81.48 1.53 1.95 伤害 82.57 1.21 1.54 呼吸系统 84.32 1.15 1.38 5 消化系统 80.23 0.28 0.36 内分泌营养代谢 81.63 0.27 0.34 内分泌营养代谢 83.53 0.36 0.43 6 内分泌营养代谢 80.21 0.26 0.33 消化系统 81.59 0.23 0.29 消化系统 83.45 0.28 0.34 7 神经系统 80.21 0.26 0.33 神经系统 81.61 0.25 0.32 神经系统 83.47 0.30 0.36 8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80.15 0.20 0.26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81.49 0.13 0.17 泌尿生殖系统 83.30 0.13 0.16 9 泌尿生殖系统 80.10 0.15 0.19 泌尿生殖系统 81.48 0.12 0.15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83.30 0.13 0.16 10 精神和行为障碍 80.03 0.08 0.10 精神和行为障碍 81.43 0.07 0.09 精神和行为障碍 83.26 0.09 0.11 2.3.2 2011-2020年浙江省分病种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从单病种来看,脑血管病导致的寿命损失最大,心脏病次之,分别由 2011 年的 2.20 和1.43岁上升至 2020年的 2.41 和1.95岁;肺癌和结直肠癌导致的寿命损失有所上升,肝癌和胃癌导致的寿命损失则有所下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肺炎导致的寿命损失均下降,且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导致的寿命损失由2011年的第3位下降至2020年的第4位,对居民期望寿命增长贡献最大。意外跌落导致的寿命损失由2011年的第8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5位,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导致的寿命损失则由2010年的第9位跌至前10位以外;糖尿病导致的寿命损失有所升高,见表5。
表 5 2011-2020年浙江省不同病种去死因期望寿命变化Table 5. Changes of cause eliminated life expectancy by disease in Zhejiang, 2011 - 2020顺位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1 脑血管病 82.15 2.20 2.81 脑血管病 83.57 2.21 2.82 脑血管病 85.58 2.41 2.90 2 心脏病 81.38 1.43 1.83 心脏病 83.03 1.67 2.13 心脏病 85.12 1.95 2.34 3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81.30 1.35 1.72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82.45 1.09 1.39 肺癌 84.08 0.91 1.09 4 肺癌 80.83 0.88 1.12 肺癌 82.28 0.92 1.17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83.95 0.78 0.94 5 肝癌 80.51 0.56 0.71 肝癌 81.87 0.51 0.65 意外跌落 83.70 0.53 0.64 6 胃癌 80.44 0.49 0.63 肺炎 81.79 0.43 0.55 肝癌 83.60 0.43 0.52 7 肺炎 80.41 0.46 0.59 胃癌 81.77 0.41 0.52 胃癌 83.53 0.36 0.43 8 意外跌落 80.33 0.38 0.49 意外跌落 81.75 0.39 0.50 结直肠癌 83.50 0.33 0.40 9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 80.34 0.39 0.50 结直肠癌 81.62 0.26 0.33 糖尿病 83.47 0.30 0.36 10 结直肠癌 80.21 0.26 0.33 糖尿病 81.60 0.24 0.31 肺炎 83.36 0.19 0.23 3. 讨论
期望寿命是一个反映社会、经济、医疗、教育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指标,需要全社会重视,各部门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其水平。系统性分析期望寿命的地区分布发现,全球期望寿命增速较快的国家集中在较发达地区,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期望寿命低的国家和地区,可见政策干预对期望寿命增长起到重要作用[4]。近年来,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期望寿命”被纳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健康浙江等政府评估指标体系,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决策者主动建立以健康为导向的资源可持续发展路径,明确健康发展的优先领域,兼顾跨领域资源统筹协调。根据人口普查全国期望寿命2010-2020 年的增幅为3.1岁,有研究预测全国 2010-2030年每10年的平均增幅为2.1岁,增长趋势减缓。本研究中2011-2020年浙江省期望寿命年均增寿0.36岁,与全国水平和预测结果相比,增幅较大且趋势并未明显放缓,印证了健康差距的可干预性和政策对期望寿命增长的正向作用[5–6]。
期望寿命是根据死亡率测算产生的,其变化的实质是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年龄段各死因死亡率的变动[7]。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医疗环境的持续改善,围生期疾病、先天畸形、传染病进一步减少,2015年以后浙江省婴儿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继续下降的空间很小,因此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不如以往那么重要。本研究中婴儿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从2011-2015年的23.69%下降至2015-2020年的8.55%,降幅显著。相反的,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的降低对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持续增大,占整个年龄组60% 以上,与上海、天津、四川等地的研究结果一致[8–10]。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浙江省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到18.70%,预示浙江省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因此,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进一步降低老年人群的死亡率,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提高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的重要措施。
寿命表不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用去死因寿命表计算的期望寿命损失量可直观反映某死因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性以及对人群生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死亡率、死因顺位、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综合评估了近10年浙江省居民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各类主要死因对居民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省人口健康已发生转变,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得到有效控制,不再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病种;相比之下,与生活环境、饮食模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已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原因。2020年浙江省前 5 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伤害、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占全死因的87.93%,与全国的排位基本一致,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寿命损失为10.76岁,因此降低这3类疾病的死亡率,对于提高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具有重要意义[11]。
本研究显示,循环系统疾病始终位于浙江省第1位死因,其中脑血管病导致的寿命损失最大,心脏病次之,国内外相关研究亦均提示,加强这些疾病的综合防治,降低死亡率,人群期望寿命可获得进一步收益[12–14]。但近年来,人群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日益增加,拥有多个危险因素的个体也日渐突出。因此,相关部门应倡导和推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健康科学生活方式,并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患病人群管理率、血压、血糖控制率等,做到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早管理。同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多发急性事件,全省存在救治不及时、院外死亡比例较高等多种难点,还应大力推广危险因素防控、急救常识等科普知识,巩固和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结局。
近10年间,恶性肿瘤死亡率始终居于高位,是浙江省第2位死因,其导致的寿命损失对居民期望寿命影响较大。在主要恶性肿瘤中,肺癌、肝癌和胃癌的死亡水平始终位居前3位,尤其是肺癌,提示要提高期望寿命,须抓住重点癌种进行防治,针对肺癌的高危因素,大力推进全社会控烟工作,同时提高高危人群筛查率,加强肺癌的早诊早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此外,Jackaman等[15]于2017年分析发现,恶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这可能和致癌因素的累积效应、基因突变风险增大、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等有关,提示老年群体是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考虑到老年人口死亡率降低对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最大,应进一步加大肿瘤防控体系建设,针对性地开展中老年人群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
本研究中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对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增长贡献最大,其中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肺炎等类型为主,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7–11]。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和死亡与人群早期的风险暴露密切相关,大气污染状况的改善与控烟工作的持续开展可能是浙江省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期望寿命损失下降的主要原因。浙江省出台一系列控烟举措对居民吸烟行为的改变起到了很好的环境支持作用,使得近年来吸烟率低于全国水平且呈下降趋势[16]。但是,烟草暴露是心脑血管疾病、肺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共同危险因素,多项研究表明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达到20%左右,因此仍需要政府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继续加强控烟宣传,引导广大居民自觉抵制烟草[17–18]。
除以上3类疾病外,过去10年间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明显下降,意外跌落死亡率则大幅上升。在国内多个省市,跌倒是老年人群伤害死亡中的首位死因,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19–20]。因此,建议改善易导致老年人意外跌落发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降低老年人意外跌落发生率。此外,与2011年相比,2020年浙江省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顺位上升,提示浙江省糖尿病防控工作面临较大压力[21]。
本研究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近10年浙江省居民不同年龄死亡谱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找出了体现浙江特色的期望寿命发展规律,明确了提升期望寿命的优先干预领域和重点干预对象,为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决策依据。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浙江省存在较高比例常住在外的本省户籍人口,部分发生在省外、国外的死亡无法通过漏报调查及时查漏补缺,且公安户籍人口亦存在一定比例销户不及时和应销未销等现象,导致部分年龄组死亡率偏低,实际工作中浙江省采用人口统计学模型对死亡率进行平滑校正,而本研究主要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修匀后死亡率并不适用,因此直接采用简略寿命表法计算不同时期浙江省户籍居民的期望寿命及其增量,测算的期望寿命高于以往公布值,且在死亡率计算过程中,并未进行垃圾编码处理和漏报调整,可能导致分病种死亡率偏低。此外,由于常规死因监测数据收集的信息有限,本研究未能分析更多如经济和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其他影响因素,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鉴于人口老龄化和疾病模式转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浙江省应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体系,全方位构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加强慢性疾病一、二级预防措施和全社会烟草控制措施,形成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治格局,进一步改善人口老龄化社会状态下居民的健康状态,加强老年人口的健康保障力度,降低慢性病的死亡率,为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的提高奠定基础。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志谢 感谢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及全省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同事在数据收集和质控中所做出的贡献
-
表 1 2011-2020年浙江省各年龄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mortality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to growth of life expectancy in Zhejiang,2011 - 2020
年龄组
(岁)2011-2015年 2015-2020年 2011-2020年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和
交互效应总效应 贡献率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和
交互效应总效应 贡献率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和
交互效应总效应 贡献率
(%)0~ 0.003 0.330 0.333 23.69 0.002 0.154 0.155 8.55 0.005 0.490 0.495 15.37 1~ 0.003 0.122 0.125 8.91 0.002 0.055 0.057 3.13 0.005 0.179 0.185 5.73 15~ 0.005 0.106 0.111 7.90 0.001 0.030 0.031 1.72 0.006 0.139 0.145 4.51 35~ 0.023 0.289 0.313 22.26 0.026 0.315 0.341 18.80 0.049 0.614 0.663 20.59 60~ 0.019 0.504 0.523 37.24 0.448 0.783 1.231 67.80 0.434 1.299 1.733 53.80 合计 0.054 1.351 1.406 100.00 0.478 1.337 1.815 100.00 0.499 2.722 3.221 100.00 表 2 2011-2020年浙江省不同系统疾病死亡谱变化
Table 2 Changes in death spectrum by systemic diseases of Zhejiang province, 2011 - 2020
顺位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1 循环系统 189.31 30.02 循环系统 207.46 32.95 循环系统 218.22 34.98 2 恶性肿瘤 181.08 28.72 恶性肿瘤 184.66 29.33 恶性肿瘤 188.37 30.20 3 呼吸系统 102.35 16.23 呼吸系统 94.88 15.07 伤害 61.82 9.91 4 伤害 62.62 9.93 伤害 56.51 8.97 呼吸系统 59.71 9.57 5 消化系统 15.18 2.41 内分泌营养代谢 16.25 2.58 内分泌营养代谢 20.37 3.26 6 内分泌营养代谢 15.10 2.39 消化系统 13.55 2.15 消化系统 16.06 2.57 7 神经系统 12.27 1.95 神经系统 13.52 2.15 神经系统 16.04 2.57 8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9.73 1.54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7.33 1.16 泌尿生殖系统 7.22 1.16 9 泌尿生殖系统 8.03 1.27 泌尿生殖系统 7.17 1.14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6.78 1.09 10 精神和行为障碍 4.55 0.72 精神和行为障碍 4.43 0.70 精神和行为障碍 4.89 0.78 表 3 2011-2020年浙江省不同病种死亡谱变化
Table 3 Changes of death spectrum by disease in Zhejiang, 2011 - 2020
顺位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疾病 死亡率
(/10万)构成比
(%)1 脑血管病 112.86 17.90 脑血管病 116.65 18.53 脑血管病 119.09 19.09 2 心脏病 73.56 11.67 心脏病 87.19 13.85 心脏病 93.52 14.99 3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70.94 11.25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61.55 9.77 肺癌 53.79 8.62 4 肺癌 49.04 7.78 肺癌 53.38 8.48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42.58 6.83 5 肝癌 30.02 4.76 肝癌 28.21 4.48 意外跌落 28.00 4.49 6 胃癌 27.44 4.35 肺炎 24.59 3.90 肝癌 24.21 3.88 7 肺炎 23.54 3.73 胃癌 24.09 3.83 胃癌 21.08 3.38 8 意外跌落 19.33 3.06 意外跌落 21.85 3.47 结直肠癌 19.18 3.08 9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 16.30 2.59 结直肠癌 15.51 2.46 糖尿病 17.69 2.84 10 结直肠癌 14.75 2.34 糖尿病 14.87 2.36 肺炎 10.61 1.70 表 4 2011-2020年浙江省分系统去死因期望寿命变化
Table 4 Changes of cause eliminated life expectancy by systemic disease in Zhejiang, 2011 - 2020
顺位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1 循环系统 84.39 4.44 5.67 循环系统 86.39 5.03 6.42 循环系统 89.16 5.99 7.20 2 恶性肿瘤 83.56 3.61 4.61 恶性肿瘤 84.93 3.57 4.56 恶性肿瘤 86.79 3.62 4.35 3 呼吸系统 82.19 2.24 2.86 呼吸系统 83.26 1.90 2.43 伤害 84.49 1.32 1.59 4 伤害 81.48 1.53 1.95 伤害 82.57 1.21 1.54 呼吸系统 84.32 1.15 1.38 5 消化系统 80.23 0.28 0.36 内分泌营养代谢 81.63 0.27 0.34 内分泌营养代谢 83.53 0.36 0.43 6 内分泌营养代谢 80.21 0.26 0.33 消化系统 81.59 0.23 0.29 消化系统 83.45 0.28 0.34 7 神经系统 80.21 0.26 0.33 神经系统 81.61 0.25 0.32 神经系统 83.47 0.30 0.36 8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80.15 0.20 0.26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81.49 0.13 0.17 泌尿生殖系统 83.30 0.13 0.16 9 泌尿生殖系统 80.10 0.15 0.19 泌尿生殖系统 81.48 0.12 0.15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83.30 0.13 0.16 10 精神和行为障碍 80.03 0.08 0.10 精神和行为障碍 81.43 0.07 0.09 精神和行为障碍 83.26 0.09 0.11 表 5 2011-2020年浙江省不同病种去死因期望寿命变化
Table 5 Changes of cause eliminated life expectancy by disease in Zhejiang, 2011 - 2020
顺位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去死因疾病类别 去死因
期望寿命
(岁)寿命
损失
(岁)寿命
损失率
(%)1 脑血管病 82.15 2.20 2.81 脑血管病 83.57 2.21 2.82 脑血管病 85.58 2.41 2.90 2 心脏病 81.38 1.43 1.83 心脏病 83.03 1.67 2.13 心脏病 85.12 1.95 2.34 3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81.30 1.35 1.72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82.45 1.09 1.39 肺癌 84.08 0.91 1.09 4 肺癌 80.83 0.88 1.12 肺癌 82.28 0.92 1.17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83.95 0.78 0.94 5 肝癌 80.51 0.56 0.71 肝癌 81.87 0.51 0.65 意外跌落 83.70 0.53 0.64 6 胃癌 80.44 0.49 0.63 肺炎 81.79 0.43 0.55 肝癌 83.60 0.43 0.52 7 肺炎 80.41 0.46 0.59 胃癌 81.77 0.41 0.52 胃癌 83.53 0.36 0.43 8 意外跌落 80.33 0.38 0.49 意外跌落 81.75 0.39 0.50 结直肠癌 83.50 0.33 0.40 9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 80.34 0.39 0.50 结直肠癌 81.62 0.26 0.33 糖尿病 83.47 0.30 0.36 10 结直肠癌 80.21 0.26 0.33 糖尿病 81.60 0.24 0.31 肺炎 83.36 0.19 0.23 -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2.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2022 China health statistics yearbook[M]. Beijing: China Union Medical University Press, 2022.
[2] 俞敏, 赵华娟, 饶克勤. 浙江省公共卫生监测样本地区设计研究[J]. 中国卫生统计,2002,19(3):151–154. DOI:10.3969/j.issn.1002−3674.2002.03.006. Yu M, Zhao HJ, Rao KQ, et al. Selection of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ample for Zhejiang province[J]. Chin J Health Stat, 2002, 19(3): 151–154. DOI: 10.3969/j.issn.1002−3674.2002.03.006.
[3] Arriaga EE. 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the change in life expectancies[J]. Demography, 1984, 21(1): 83–96. DOI: 10.2307/2061029.
[4] Murray CJL, Barber RM, Foreman KJ,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for 306 diseases and injuries and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ALE) for 188 countries, 1990–2013: quantifying the 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J]. Lancet, 2015, 386(10009): 2145–2191. DOI: 10.1016/S0140−6736(15)61340−X.
[5] 蔡玥, 薛明, 王才有, 等. 我国居民2030年预期寿命预测及国际间比较[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7,14(1):82–87. DOI:10.3969/j.issn.1672−5166.2017.01.018. Cai Y, Xue M, Wang CY, et al. The forecast of life expectancy in 2030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 Chin J Health Inf Manage, 2017, 14(1): 82–87. DOI: 10.3969/j.issn.1672−5166.2017.01.018.
[6] 李琦, 蔡玥, 孟庆跃. 人均预期寿命差距的健康决定因素贡献度研究[J]. 中国卫生经济,2021,40(1):12–16. Li Q, Cai Y, Meng QY.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health determinants to the gap in life expectancy[J]. Chin Health Econ, 2021, 40(1): 12–16.
[7] 王薇, 殷鹏, 王黎君, 等. 2005-2018年中国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8):1420–1428.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0825−01095. Wang W, Yin P, Wang LJ, et al. Analysis on all-cause mortality rate and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2005−2018[J]. Chin J Epidemiol, 2021, 42(8): 1420–1428. DOI: 10.3760/cma.j.cn112338−20200825−01095.
[8] 施燕, 王春芳, 虞慧婷, 等. 1990-2010年疾病谱变化对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31(2):88–92. DOI: 10.13213/j.cnki.jeom.2014.0025. Shi Y, Wang CF, Yu HT, et al. Influence of changes in disease spectrum on life expectancy growth among Shanghai residents, 1990−2010[J]. J Environ Occup Med, 2014, 31(2): 88–92. DOI: 10.13213/j.cnki.jeom.2014.0025.
[9] 王德征, 张辉, 张爽, 等. 1999-2018年天津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变化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5):814–822.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0717−00954. Wang DZ, Zhang H, Zhang S, et al. Study on increase of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of residents in Tianjin from 1999 to 2018[J]. Chin J Epidemiol, 2021, 42(5): 814–822. DOI: 10.3760/cma.j.cn112338−20200717−00954.
[10] 曾晶, 邓颖, 季奎, 等. 1989-2018年四川省居民期望寿命和死亡谱变化趋势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27(8):570–574. DOI:10.16386/j.cjpccd.issn.1004−6194.2019.08.003. Zeng J, Deng Y, Ji K, et al. Study on the trend of life expectancy and death spectrum in residents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 1989 to 2018[J]. Chin J Prev Control Chron Dis, 2019, 27(8): 570–574. DOI: 10.16386/j.cjpccd.issn.1004−6194.2019.08.003.
[11] 蔡玥, 孟群, 王才有, 等. 2015、2020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16,33(1):2–4,8. Cai Y, Meng Q, Wang CY, et al. The estimation of Chinese life expectancy in 2015 and 2020 and influence factors[J]. Chin J Health Stat, 2016, 33(1): 2–4,8.
[12] 李娜, 王浩, 阮钰涵, 等. 1990-2019年浙江省脑卒中疾病负担和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J]. 疾病监测,2022,37(7):901–906. DOI: 10.3784/jbjc.202205130222. Li N, Wang H, Ruan YH, et al. Disease burden of strok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Zhejiang, 1990−2019[J]. Dis Surveill, 2022, 37(7): 901–906. DOI: 10.3784/jbjc.202205130222.
[13] 刘明法, 周脉耕, 刘世炜, 等. 1990与2015年天津市心脑血管病疾病负担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26(6):421–425. DOI:10.16386/j.cjpccd.issn.1004−6194.2018.06.006. Liu MF, Zhou MG, Liu SW, et al. The analysis on the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1990 and 2015 of Tianjin[J]. Chin J Prev Control Chronic Dis, 2018, 26(6): 421–425. DOI: 10.16386/j.cjpccd.issn.1004−6194.2018.06.006.
[14] Klenk J, Rapp K, Büchele G, et al. Increasing life expectancy in Germany: quantitative contributions from changes in age- and disease-specific mortality[J]. Eur J Public Health, 2007, 17(6): 587–592. DOI: 10.1093/eurpub/ckm024.
[15] Jackaman C, Tomay F, Duong L, et al. Aging and cancer: the role of macrophages and neutrophils[J]. Ageing Res Rev, 2017, 36: 105–116. DOI: 10.1016/j.arr.2017.03.008.
[16] 胡如英, 展元元, 王蒙, 等. 浙江省成人吸烟行为趋势研究[J]. 预防医学,2018,30(12):1189–1193,1198. DOI: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18.12.001. Hu RY, Zhan YY, Wang M, et al. Prevalence and trend of adult smoking in Zhejiang province[J]. J Prev Med, 2018, 30(12): 1189–1193,1198.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18.12.001.
[17] 刘韫宁, 刘江美, 刘世炜, 等. 2013年中国居民吸烟对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8(8):1005–1010.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7.08.002. Liu YN, Liu JM, Liu SW, et al. Death and impact of life expectancy attributable to smoking in China, 2013[J]. Chin J Epidemiol, 2017, 38(8): 1005–1010. 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7.08.002.
[18] 江国虹, 张辉, 李威, 等. 天津市利用全死因监测系统开展吸烟归因死亡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3):381–383.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6.03.018. Jiang GH, Zhang H, Li W, et al. Study on smoking-attributed mortality by using all causes of death surveillance system in Tianjin[J]. Chin J Epidemiol, 2016, 37(3): 381–383. 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6.03.018.
[19] 齐士格, 王志会, 王丽敏, 等. 2013年中国老年居民跌倒伤害流行状况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4):439–442.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8.04.010. Qi SG, Wang ZH, Wang LM, et al. Current status of falls and related injuries among Chinese elderly in 2013[J]. Chin J Epidemiol, 2018, 39(4): 439–442. 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8.04.010.
[20] 韦晓淋, 黄春妍, 黄桥梁, 等. 2008-2017年苏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状况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0,21(3):301–305. DOI:10.16506/j.1009−6639.2020.03.015. Wei XL, Huang CY, Huang QL, et al. Analysis of injury mortality among the elderly over 60 years old in Suzhou in 2008−2017[J]. Chin Prev Med, 2020, 21(3): 301–305. DOI: 10.16506/j.1009−6639.2020.03.015.
[21] 胡如英, 费方荣, 潘劲, 等. 糖尿病患病和死亡对浙江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8(6):779–783.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7.06.018. Hu RY, Fei FR, Pan J, et al. Impact of diabetes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on health life expectancy among resid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J]. Chin J Epidemiol, 2017, 38(6): 779–783. 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7.06.018.
-
期刊类型引用(4)
1. 陈赛苦,孙定炜,王康麟,王兴任,周雪,王小焕,江娟,何滨,殷大鹏,陈礼英,苏美颜,刘莹. 2018-2022年海南省居民期望寿命与死亡疾病谱变化关系. 疾病监测. 2025(02): 251-256 . 本站查看
2. 王家钰,李慕帆,杜中强,王鲲博,饶华祥,杨建洲. 2019-2021年山西省长治市居民期望寿命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疾病监测. 2024(03): 376-381 . 本站查看
3. 苏健婷,王晶,杜婧,王苹,刘庆萍,李刚,韦再华. 北京市2007-2020年60岁及以上户籍居民死亡率趋势及死亡谱特征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4(08): 1079-1083 . 百度学术
4. 韩荣荣,晋珊,方利萍,王武,张婕妤,曹波,徐兴兴. 2002—2021年上海市青浦区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与去死因期望寿命的分析. 上海预防医学. 2024(09): 878-88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75
- HTML全文浏览量: 299
- PDF下载量: 112
- 被引次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