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窦相峰

窦相峰. 导 读[J]. 疾病监测, 2023, 38(10): 1167-1167. DOI: 10.3784/jbjc.202310220545
引用本文: 窦相峰. 导 读[J]. 疾病监测, 2023, 38(10): 1167-1167. DOI: 10.3784/jbjc.202310220545

导 读

  • 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自然疫源地学说和相关的概念定义由前苏联学者首先提出,我国老一辈的专家和学者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学说,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欧美学者认可自然疫源地学说,但在实际中较少应用,在欧美学者的文献中较少能看到自然疫源地或者自然疫源性疾病这类的词语。自然疫源性疾病之前多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如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等疾病。但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有了新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关注。  首先,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包括城区出现自然疫源地。2011年,我国首先报道了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大别班达病毒(SFTS病毒),该病毒分布在我国胡焕庸线东南地区,在我国人口大省的农业地区流行,该病由蜱传播,这些地区之前的蜱密度很低,有些地区甚至从未监测到蜱。本专题中的论著详细描述了北京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间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此外,在昌平区还发现有蜱传斑点热,提示蜱传疾病在北京地区、甚至城区公园可能已形成疫源地。  其次,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影响到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原来的定义中,自然疫源性疾病不依赖于人类传播,但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该类疾病的影响也逐渐增大。人类饲养鹦鹉,导致人类感染鹦鹉热,而饲养和贩卖活动也导致了该病在鹦鹉等鸟类中的进一步传播。本专题报道了北京市大兴区一起家庭聚集性鹦鹉热疫情,疫情共涉及3例病例,发病前有鹦鹉的交易。  再次,自然疫源性疾病远距离传播、并且在非自然疫源地出现传播的概率越来越大。2019年北京市2例肺鼠疫的发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远距离传播的典型案例。除了人间病例外,动物、动物制品、甚至草料都有可能造成传播。北京市不是鼠疫疫源地,但存在鼠疫的增强宿主,不排除鼠疫疫源地动物进入后引起本地动物疫情的可能,因此,北京市自20世纪70年末开始一直开展鼠疫动物疫情监测。本专题报道了北京市近10年鼠疫鼠间疫情监测的情况,也提示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必须开展长期监测,特别是长期的动物、媒介监测,同时也提示自然疫源地的监测需要拓展到传统自然疫源地之外。  最后,“病种多、病例数少”的特点导致早期发现自然疫源性疾病人间病例难度大。即使较为常见的布鲁氏菌病,有些病例也需要辗转多家医院才能够诊断。  希望通过本专题,让临床医务人员、疾病防控人员和科研工作者进一步重视自然疫源性疾病,关注自然疫源性疾病新的特点,以更好的做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4
  • HTML全文浏览量:  150
  • PDF下载量:  8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0-25
  • 刊出日期:  2023-11-0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本刊编辑身份联系作者,请务必提高警惕!《疾病监测》联系您的邮箱都是后缀为@icdc.cn,联系您的唯一电话是010-58900732,如果您收到其它邮箱发的邮件,或者接收到其它电话、短信、微信,均为诈骗,如有疑问,请务必拨打编辑部电话核实。

     

    编辑部投稿平台:www.jbjc.org

    编辑部电话:010-58900732 

    《疾病监测》编辑部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