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 2013, 28(6): 484-487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6.018
Evaluation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reportin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NG De-huan1, SU Hua1, ZHANG Yan-li1, WU Qun-hong2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rbin 15003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reportin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11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incidence and death data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reported in Heilongjiang from 1991 to 2011 by using Excel software.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reported in Heilongjiang during this period ranged from 103.35/lakh to 274.39/lakh. The incidence increased by 37.61% in 2004,when network direct reporting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start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2003. From 2003 to 2011,the incidences of hepatitis A and hepatitis B ranked first and second in class B communicable diseases respectively. The mortality of the 2 diseases ranged from 0.34/lakh to 1/lakh. The interval between reporting of the onset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by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receiving the reports by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eclined from 21 days to<0.16 day. Conclusion From 1991 to 2011 the quality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reporting was improved consecutivel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network direct reporting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timeliness of the reporting, facilitating the timely detection, rapid response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epidemic
Keywords:    communicable disease   reporting   evaluation  

黑龙江省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评价
王德焕1, 苏华1, 张艳丽1, 吴群红2
1. 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摘要
目的 评价黑龙江省1991-2011年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为政府制定防控规划及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 方法 对1991-2011年全省报告的传染病发病与死亡数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对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据的趋势分析和网络报告质量的综合分析,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总体情况为1991-2011年近21年,黑龙江省报告发病率波动在103.35/10万~274.39/10万之间。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后,2004年与2003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37.61%,2003-2011年连续9年肺结核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分别居全省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的第1位与第2位,死亡率波动在0.34/10万~1/10万之间;医疗机构报告传染病到省疾病控制中心收到疫情报告的平均时间由原来的21 d缩短到不足0.16 d。 结论 1991-2011年黑龙江省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不断提高,网络直报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快捷性,为及时发现和处置传染病疫情,有效控制其流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传染病疫情   监测报告   评价  

内容大纲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的诊断与报告
1.3 方法
2 结果
2.1 1991—2011年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
2.2 传染病发病位次变化
2.3 各类传染病结果分析
2.4 报告及时性
3 结果评价
3.1 网络直报系统数据采集较之前区别
3.2 机构网络报告率不断提高
3.3 传染病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3.4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及时率逐年提高
3.5 传染病监测敏感性大幅度提高
4 材料与方法
4.1 管理层面
4.2 技术层面
  自2004年全省正式启动了以传染病个案报告为基础的疾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以来,黑龙江省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进入崭新阶段,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9年来为政府制定全省卫生规划、评价人群健康指标及防控甲流、麻疹与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目前,全省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00%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99%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传染病网络直报 。全省的监测敏感性逐年提高,传染病机构网络报告率达到了99.90%,现将1991—2011年全省传染病监测报告数据进行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91—2003年资料来自黑龙江省各级卫生防疫站的逐级汇总报告的发病数与死亡数 ;2004—2011年资料来源于黑龙江省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的传染病发病数与死亡数,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按照中国CDC统一的要求,组织对辖区内报告病例逐一审核、查重、补报、订正。
1.2 病例的诊断与报告
  报告的传染病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同时按卫生部制定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进行报告。
1.3 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对资料整理统计,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进行传染病报告与审核。为了保证疫情报告质量,各级疾控疫情人员做到了时时监测、及时审核、及时查重。同时采用了系统报告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及时报告率与及时审核率(录入时间/订正报告时间)进行统计。重卡率(报卡现住址)进行统计。机构零缺报率,综合率=网络正常运行率×0.3+及时报告率×0.3+及时审核率×0.2+(1-重卡率×0.2)进行评价,还对报告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等指标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1991—2011年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
  1991—2011年黑龙江省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波动在103.35/10万~274.38/10万之间,1996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103.35/10万,2004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274.38/10万,21年间传染病发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1—1996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报告发病率波动在103.35/10万~185.97/10万之间。第二阶段: 1997—2002年,1997年由于肺结核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报告发病数明显上升,报告发病67 282例,发病率为183.21/10万,较1996年上升77.27%,1998年黑龙江省发生特大洪灾,由于肠道传染病发病较高,至1998年传染病报告率达到228.57/10万。第三阶段:2003—2011年,报告发病率波动在220.32/10万~274.39/10万之间,自2004年传染病实行网络直报,随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不断完善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机制,传染病漏报明显减少,2004—2005年报告发病率明显上升,2004年与2003年相比发病上升了38.24%,但明显看出自2004年以来黑龙江省传染病发病趋于平稳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1991—2011年黑龙江省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与死亡情况
Table 1 Reported incidences and deaths of class A and B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Heilongjiang, 1991—2011
年份发病数发病率(/10万)死亡数死亡率(/10万)
199165 395185.973210.93
199259 821169.872490.71
199343 399122.812040.58
199449 105138.343260.92
199541 059115.892160.61
199637 920103.351230.34
199767 282183.212320.63
199883 942228.572990.81
199982 646223.622510.68
200078 990213.112640.71
200172 888196.212600.69
200264 317172.462280.61
200374 454199.402310.62
2004102 930274.383250.86
2005103 789270.423800.99
200696 802253.413400.89
200792 578242.063170.83
200887 954230.002380.62
200988 738231.993120.82
201088 057230.162700.71
201184 408220.322800.73


报告死亡率呈波动状态,波动范围在0.34/10万~0.99/10万之间。1991—1993年全省传染病报告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4年出现一个小的高峰,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报告死亡123例,死亡率最低为0.34/10万,1997年受肺结核传染病报告的影响,报告死亡率较1996年明显上升,1998—2003年报告死亡率波动不大,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以来,报告死亡病例持续上升,随着肺结核和艾滋病等专线报告系统上线,加强了专病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使全省报告死亡病例上升幅度加大,2005年报告死亡380例,死亡率最高为0.99/10万,主要因为肺结核死亡率高,自2006年死亡率呈缓慢下降趋势。
2.2 传染病发病位次变化
  自1997年肺结核纳入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以后,至1999年报告发病率一直居第1位,2003—2011年连续9年肺结核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报告发病率分别居甲乙类传染病第1位与第2位,痢疾由1999—2008年的第3位的退居第5位,猩红热由1999—2003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4位,出血热由2005年的第4位下降到第8位,2009—2011年发病前3位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肝和梅毒。
2.3 各类传染病结果分析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构成由20世纪90年代以肠道传染病发病为主,逐渐转变以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为主,2011年呼吸道传染病所占比例最高(49.34%),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33.75%)、肠道传染病(8.89%)和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8.03%),见表2。

表2 2000—2011年黑龙江省传染病报告病例分类构成趋势
Table 2 Change trend of proportion of reported communicable disease cases in Heilongjiang, 1991—2011
年份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虫媒及自然疫源 性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200021.5329.038.3241.11
200124.6530.586.1438.62
200219.4831.806.9041.81
200317.0338.075.1539.74
200413.8839.116.2240.78
200512.6949.357.7230.23
200611.7850.046.9931.19
200713.6048.585.9031.92
200811.4249.566.3332.68
20099.1749.747.2533.83
20108.8352.467.2631.45
20118.8949.348.0333.75


1991—2011年,全省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总的趋势较为平稳,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发病呈缓慢上升趋势,见图1~4。

图1 1991—2011年肠道传染病发病趋势
Figure 1 Incidence trend of enteric infections in Heilongjiang, 1991—2011
1991—2011年肠道传染病发病趋势


图2 1991—2011年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趋势
Figure 2 Incidence trend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Heilongjiang, 1991—2011
1991—2011年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趋势


图3 1991—2011年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发病趋势
Figure 3 Incidence trend of natural focal diseases in Heilongjiang, 1991—2011
1991—2011年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趋势


图4 1991—2011年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趋势
Figure 4 Incidence trend of blood borne diseases in Heilongjiang, 1991—2011
1991—2011年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趋势

2.4 报告及时性
  2004年以前,从医疗机构发现疫情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疫情报告平均需要7 d,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疫情经过逐级汇总报告,达到省CDC平均需要21 d。2004年实 行网络直报后,医疗机构做出传染病诊断后在24 h内进行网络报告,报告及时率达100%,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4 h内完成审核,及时审核率100%。从医疗机构报告传染病到省CDC收到疫情报告的平均时间由原来的21 d缩短到不足0.16天。
3 结果评价
3.1 网络直报系统数据采集较之前区别
  网络直报系统上线运行,数据采集较之前相比,主要区别2004年之前的仅采集传染病发病死亡汇总数据,之后采集为每例传染病个案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职业、现住址等25项内容,其次丙类传染病纳入国家统一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功能齐全,能够满足传染病个案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利用和信息反馈为一体的疾病监测系统。
3.2 机构网络报告率不断提高
  目前,全省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00%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98%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传染病网络直报。全省的监测敏感性逐年提高,传染病机构网络报告率达到了99.90%。
3.3 传染病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疾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传染病疫情,及时发现异常信息,实时处理传染病预警信息。201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率96.53%,传染病漏报率为3.47%,较2005年平均漏报率下降86%。1999—2003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96.35/10万,与2004—2005年报告发病率272.87/10万相比,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上升了38.97%。表明传染病监测质量不断提升,能够为传染病发病趋势、暴发流行早期探测与应对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信息保障。
3.4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及时率逐年提高
   传染病网络直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与审核,与2003年相比传染病报告及时性提高了10倍多。多年来,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1年全省法定传染病及时报告率为99.97%,报告卡从诊断到报告的平均时间(中位数)为0.16 d(4.12 h),较2010年缩短了近3 h,及时审核率为99.8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审核及时率逐年提高,从报告到审核的平均时间为0.028 d(0.69 h)。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的及时和准确对于及时察觉传染病暴发疫情,正确分析传染病疫情特点及趋势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3.5 传染病监测敏感性大幅度提高
  对重点传染病和季节性告发传染病的监测敏感度大幅提升,其中麻疹病例监测敏感率 99.4%,乙肝监测敏感率 95.6%,阳性预测值麻疹为100%,乙肝为67.6%。同时,对及时发现新发传染病,尤其是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增强;使传染病暴发的监测能力大幅提高,实现了传染病的早期预测预警。
4 主要建议
4.1 管理层面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尽快将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纳入专项经费管理项目,是加强工作、人员稳定性,提升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系统支持重要环节之一。
(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法定传染病发病与死亡报告质量的监测和调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法定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报告质量,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4.2 技术层面
   (1)进一步加强传染病报告自动化水平,加快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尽快建立区域性数据平台,实现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网络直报系统互联互通的顶层设计。
(2)为提高传染病报告准确性,要加强基层实验室诊断能力,规范诊断报告标准,尤其是慢性传染病的管理,各级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按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进行报告。
(3) 加强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方法探索以及常规分析实现自动化。利用报告数据进一步开展分析方法的课题研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对其准确可靠的分析、预测,需要不断纳入新方法、新知识,不断提高传染病模型的模拟精度,使流行强度与传播区域预测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Yu SH,Zhang HL. Monitoring of infections diseases[M].Jilin: Jilin people's Publishing Company,2002. (in Chinese) 于世和,张惠丽.传染病监测[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 Ma JQ,Qi XP,Shi XM, et al.2005 Evaluation of direct network report of infectious diseases[J].Disease Surveillance,2006,21(11):600-601. (in Chinese) 马家奇,戚晓鹏,施晓明,等.2005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评价[J].疾病监测,2006,21(11):600-601.
[3] Wang DH,Zhang HL,Yu SH, et al. The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 network direct quote information quality evaluation[J]. China's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2006,22(5):440-441. (in Chinese) 王德焕,张惠丽,于世和,等.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质量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5):44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