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编辑部公告
more+
- 《疾病监测》编辑部全体成员恭贺广大专家和作者春节快乐
- 2021年《疾病监测》杂志选题征稿指南
- 鸣谢 :2020年《疾病监测》杂志审稿专家
- 《疾病监测》杂志2021年第一次视频定稿会 顺利召开
- 本刊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2020年《疾病监测》杂志视频定稿会成功召开
- 寻找最美“逆行者”公益宣传活动启动
- 《疾病监测》杂志再次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
下载专区
more+
学习中心
more+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显示方式: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评估2021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开发布的每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牛津大学发布的政策严格性指数,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WHO各区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与防控政策综合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对于各国评估结果,用“全球重点关注国家”、“各WHO分区一般关注国家”和“周边特别关注国家”予以表示。 结果 与2020年12月相比,2021年1月全球新增确诊病例降低了3.39%,全球新增死亡病例增长了15.80%,欧洲区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均最多,非洲区死亡病例增长123.30%,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全球每新增1000万确诊病例用时整体呈现快速缩短趋势,每新增50万死亡病例用时呈缩短趋势。欧洲区、美洲(北)区每日新增及死亡病例仍占主导地位。俄罗斯是我国陆地接壤十四国中特别关注国家。 结论 全球COVID-19肺炎疫情发展态势严峻,对于全球重点关注国家要进行持续监测,实时调整入境管控政策,并同相关机构建立沟通机制,互通有无,及时预警。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评估2021年2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预计2021年2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2021年1月有所下降,可能比2020年2月明显下降。境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将呈现高水平流行态势,我国继续面临本土传播疫情在境内扩散以及境外输入疫情导致本土传播的双重风险。在各地保持良好的监测和反应能力,按照国家前期部署做好春节前后疫情防控工作,我国疫情发生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2月仍处于该事件的高发季节,但报告事件数和中毒人数较1月可能会出现回落。 结论 需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予以特别关注,一般关注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9100315
摘要:
目的 回顾北京某三甲医院院内感染致病菌菌种构成和耐药性变化,及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间的关系,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该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全部院内感染患者各部位标本的致病菌的药敏鉴定结果,分析菌株分布、院内感染部位及细菌耐药性,同时分析全院近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 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3522株,主要革兰阴性菌为铜绿假单胞菌596株(16.92%)、大肠埃希菌353株(10.02%)、肺炎克雷伯菌285株(8.09%)、鲍曼不动杆菌224株(6.36%),革兰阳性菌为屎肠球菌208株(5.91%)。 分布最多科室依次为重症监护室890株(25.31%)、普外科582株(16.55%)、干保中心483株(13.74%)、血液科263株(7.48%)、急诊病房238株(6.77%)。 共统计院感7324例次,主要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3813例次(52.06%)、泌尿系1015例次(13.90%)、消化道740例次(10.10%)。 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6年的46.20%降至2019年的38.1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34.76降至31.69,同时期仅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比例由24.67%增至36.74%,其余细菌多耐药检出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结论 该院分离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呼吸道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部位,重症医学科、普外科和干保中心分离菌株数居前3位;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均下降,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的菌种分布、感染部位以及耐药性会逐年变化,个别院内感染致病菌耐药性逐年增加,需要重点关注,同时需要加强管理院内感染的主要区域。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6290222
摘要:
目的 了解2018年中国克–雅病监测网络中12个省份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方法 对我国克–雅病监测网络获得的可疑克–雅病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患者脑脊液及血液样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脑脊液中14-3-3蛋白,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测序方法对PRNP基因进行129位和219位氨基酸多态性及基因突变的分析。 结果 2018年共监测克–雅病病例537例,其中散发型确诊诊断病例2例(0.37%),临床诊断病例212例(39.48%),疑似诊断病例13例(2.42%),遗传型病例16例(2.98%),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5 例(0.93%),格斯特曼综合征2例(0.37%)。 病例报告无季节聚集性,长久居住地呈散在分布,职业分布广泛。 确诊诊断和临床诊断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4(34, 87)岁,男女性别比为1.19∶1;疑似诊断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3(39, 76)岁,男女性别比为0.86∶1。 快速进行性痴呆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517份血液样品PRNP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507例129位氨基酸为M/M纯合子,510例219位氨基酸为E/E纯合子。 结论 2018年我国监测到的克–雅病病例的报告时间、长久居住地、职业、性别比例以及年龄分布均符合散发型克–雅病的发病特点。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8100268
摘要:
目的 探讨湖北省荆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类似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荆州市COVID-19病例资料,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2020年荆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 550例,重症病例占22.71%(352/1 550),病死率为3.29%(51/1 550)。 49.61%(769/1 550)的病例报告发病前14 d内有明确武汉市居住史或旅行史。 首例病例在2020年1月1日发病,发病高峰为1月23 — 28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月26日。 50~59岁年龄组病例占比最高(23.23%,360/1 550)。 92.91%(118/127)的乡镇(街道)有病例发病。 ≥60岁组病例的病死风险是<60岁组的10.53倍(95%CI:4.70~23.60),有既往疾病史病例的病死风险是无既往疾病史病例的1.95倍(95%CI:1.05~3.61)。 第一阶段(1月1 — 31日)的“发病至报告间隔”较第二阶段(2月1 — 26日)长(中位数分别为7.8、3.5 d,P<0.001)。 结论 荆州市多数COVID-19病例有武汉市暴露史,重症病例占比不高,疫情波及全市大部分乡镇。 有基础性疾病、年老者病死率高。 防控中后期较前期更好地将“早发现”的防控策略落到实处。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了解2012 — 2019年上海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和相关行为情况,探索MSM人群HIV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制定MSM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2 — 2019年对上海市MSM人群开展哨点监测,采集对象静脉血进行HIV抗体、HCV抗体及梅毒抗体检测,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M人群HIV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2 — 2019年共检测MSM 3 207人,以25~34岁、未婚、非本市户籍、本地居住时间超过2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主,预防艾滋病服务措施覆盖率中位数86.3%,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中位数94.6%。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中位数为6.5%,总体呈上升趋势(P<0.001)。85.2%调查对象最近 6 个月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其中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 79.3%。最近6个月与同性肛交性行为、商业性行为或异性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均呈上升趋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OR=1.506,95%CI:1.067~2.126,P=0.020)、每次同性肛交性行为都未使用安全套(OR=1.379,95%CI:1.005~1.891,P=0.047)、吸毒(OR=3.688,95%CI:1.412~9.634,P=0.008)及感染梅毒(OR=5.872,95%CI:3.784~9.111,P<0.001)为HIV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上海市MSM人群HIV抗体阳性率持续较高水平,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仍然存在,须进一步探索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模式,减少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和传播。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1. 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12月1日,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首先向卫生保健人员和长期护理机构(养老院)人员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1a阶段)。 2. 这个报告增加了什么? 12月20日,ACIP更新了疫苗分配临时建议。 第二阶段(1b阶段),应该向年龄≥75岁的老年人和一线必需工作者(非卫生保健人员)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第三阶段(1c阶段),应该向年龄65~74岁老年人、年龄16~64岁有高危医学情况(慢性病)人群和第二阶段未接种疫苗的必需工作者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 3. 对公共卫生实践的影响是什么? 联邦、州和地方应该按照本指南制订和实施COVID-19疫苗接种方案。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917032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一起肉毒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验室检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方法 通过查阅就诊记录、访谈相关医生并通过入户调查方式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粪便、剩余食物等进行了肉毒毒素实验室检测及分型鉴定。 结果 确诊病例2例,均被收治入院。 使用A、B型肉毒抗毒素治疗后, 症状明显缓解。 实验室分离到肉毒梭菌,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携带A型毒素基因,确定为A型肉毒梭菌,小鼠实验检测到A型肉毒毒素。 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由家庭自制豆豉引起的肉毒梭菌中毒,由A型肉毒梭菌污染导致,建议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防止食品制作和储存环节的污染。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9070313
摘要: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中曾受过同伴教育的比例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MSM共600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 采用复杂抽样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接受同伴教育的影响因素。 结果 MSM年龄均数41.50岁(标准差11.20岁),近1年同伴教育覆盖率为69.71%(95%CI:64.96%~7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接受同伴教育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因素包括:自评HIV感染风险(自评风险没有/较低者接受同伴教育的比例是较高/很高者的2.28倍,95%CI:1.08~4.84倍)、最近一次肛交安全套使用情况(使用者是未使用者的2.08倍,95%CI:1.07~4.04倍),最近1年HIV检测情况(检测者是未检测者的38.32倍,95%CI:20.38~72.06倍),是否曾经患性传播性疾病(患者是未患者的2.52倍,95%CI:1.03~6.22)。 结论 同伴教育在MSM中接受度高,未来应加强与MSM志愿者的合作,丰富同伴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多关注有高危性行为的MSM。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0150353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男性大学生的临时异性性行为特征,为高校男性大学生艾滋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浙江省11个市13所高校,并选取自述最近1年有临时异性性行为的男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使用自制的网络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性态度、性行为发生情况、接受干预情况等信息。 结果 共调查最近1年有临时异性性行为的男性大学生455人,年龄为(20.09±1.38)岁,发生临时异性性行为占有性行为经历男生的16.6%。 研究对象中接受一夜情和商业性行为分别为78.0%和53.4%,最近1年接受学校艾滋病检测宣传为67.5%,想知道对方艾滋病感染情况的占51.3%,自觉有感染艾滋病风险的占11.8%;寻找临时性伴通过网络、娱乐场所和非网络(娱乐场所除外)途径分别为33.3%、29.1%和37.6%,临时性伴数量≥2个的达60.4%,临时性伴含社会人员的占33.8%,酒后临时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45.0%和26.4%,接受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为8.4%,发生性行为前讨论过安全套使用和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分别为72.7%和40.1%;最近1年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及安全套每次使用分别为67.5%和35.9%。 结论 有临时异性性行为的男性大学生存在性态度开放程度高,酒后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和网络寻找多性伴等危险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不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低等情况。 应采取多措并举的预防艾滋病宣教干预形式,倡导安全性行为,减少艾滋病对大学生的危害。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8130277
摘要:
目的 分析浙江省温州市2016 — 2019年梅毒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梅毒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ArcGIS 10.2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的平台,建立温州市2016 — 2019年梅毒空间分析数据库,对梅毒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2016 — 2019年温州市共报告梅毒发病13 778例,纳入分析13 550例,年报告发病率为37.13/10万(0~365.14/10万),全局自相关结果显示梅毒疫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温州市南部有4个空间相近的高–高聚集区域(共18个乡镇);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结果显示温州市梅毒存在31个“正热点”和5个“负热点”区域;SaTScan时空扫描探测到7个聚集区域。 结论 2016 — 2019年温州市梅毒报告发病率非随机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疾病高发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梅毒疫情。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9220328
摘要: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14 — 2019年学生结核病登记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学生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4 — 2019年重庆市学生结核病登记病例数据,应用地理信息软件ArcGIS 10.3进行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SaTScan 9.6软件探测病例的时空聚集性。 结果 2014 — 2019年重庆市学生结核病年均登记率为30.23/10万,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男性年均登记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336,P<0.001),高中教育阶段年均登记率最高(81.05/10万)。 历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地区学生结核病登记率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学生结核病登记率呈高–高值聚集和低–低值聚集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时空聚集性分析扫描出历年来最大可能聚集区主要位于渝东南片区(P<0.05),聚集时间逐年由上半年转向下半年。 结论 渝东南片区是重庆市学生结核病高负担聚集区,同时也是传播高风险聚集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学生结核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0140348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10 — 2019年肺结核病流行特征,为本地肺结核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汇总巴楚县2010 — 2019年肺结核病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初步分析该病在当地的流行病学特点。 结果 2010 — 2019年巴楚县累计报告肺结核患者12 487例,其中病原学阳性患者2 523例,占20.21%;农民占78.95%,>55岁患者占65.38%;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42.14/10万,2018年报告发病率最高(535.57/10万),2019年下降至275.87/10万。 结论 2010 — 2019年巴楚县肺结核患者以农民和>55岁人群为主,需重点关注该人群的结核病防控工作,同时加强冬季防控工作以应对结核病高发期。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7070231
摘要:
目的 分析2015 — 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输入性疟疾病例疫情特征,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统计学方法对2015 — 2019年泰安市输入性疟疾病例监测和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5 — 2019年泰安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22例,其中恶性疟85例(69.67%)、间日疟12例(9.84%),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病例以40~49岁年龄组最多(45.08%,55/122),患者发病当天确诊率达35.25%(43/122)。 病例居住地主要集中在3个区(县)(90.16%,110/112)。 输入来源地主要集中于非洲和亚洲的巴基斯坦等国家。 结论 泰安市输入疟疾病例在病例地区分布和输入来源地及病例类型上均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应继续加强重点国家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管理,巩固疟疾消除成果。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0090342
摘要:
目的 分析四川省中江县医院分离的全年龄段住院患者来源的肺炎链球菌的血清型分布以及耐药性状况。 方法 以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菌株为研究对象。 采用荚膜肿胀试验检测血清型。 采用E-test法或纸片扩散法检测青霉素等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 192株肺炎链球菌共鉴定出26种血清型。 最常见血清型为19A型(41株,21.35%),其次为19F(37株,19.27%)、6B(17株,8.85%)、23F(15株,7.81%)、16F(12株,6.25%)和15A型(11株,5.73%),13 价 PCV(PCV13)覆盖率67.19%,23价荚膜多糖疫苗(PPV23)覆盖率68.23%。 随年龄增加,PCV13比例明显减少,从<2岁年龄组的78.05%降低到≥60岁的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离株对口服青霉素的中介率和耐药率分别为56.20%和39.60%;对红霉素耐药率较高(92.43%)。 PCV13型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较非PCV13型菌株更为普遍。 结论 四川省中江县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中PCV13覆盖率较低,且随宿主年龄增加而降低,成年人尤其老年患者可能是非PCV13型的储存库。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7130244
摘要:
目的 分析2005 — 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 — 2019年奉贤区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5 — 2019年奉贤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90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9.31/10万,各年发病数、发病率分别为89~438例和8.26/10万~54.78/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人群年龄以5~9岁为主;发病高峰在4 — 7月;本地人口病例多于外来人口,无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多于有免疫史病例。 结论 2005 — 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现总体下降趋势,5~9岁儿童高发;建议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监测,重点做好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8310305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顺义区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的感染致病菌构成及病原特征,为该类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44例,进行志贺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7种常见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分子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结果 志贺菌属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0,其他致病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弯曲菌属(30.00%,9/30)、沙门菌属(18.18%,8/44)、副溶血弧菌(15.91%,7/44)、致泻大肠埃希菌(4.55%,12/44)、霍乱弧菌(3.13%,1/32)。 9株空肠弯曲菌分成9种ST型;8株沙门菌分成4种血清型,7种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带型;8株副溶血弧菌分成4种血清型,毒力基因特征均为tdh+/trh-;1株霍乱弧菌为非O1/O139血清型,毒力基因特征为ctx-/t3ss+。 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错误率较高。 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具有较高的致病菌检出率,以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为优势构成。 志贺菌属与其他腹泻肠道致病菌的快速鉴别诊断应在临床尽快建立并推广应用。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9030308
摘要:
目的 通过对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本次COVID-19暴发疫情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病例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 结果 2020年7月22日至8月5日,大连市累计报告COVID-19疫情相关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18例,病例年龄为1月龄至73岁,其中男性58例,女性60例。 确诊病例92例,首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为7月9日,末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为8月5日,某食品公司病例发病时间早于该公司以外的病例。 81.36%的病例来源于以某食品公司及大连湾街道为核心的高风险地区,95.76%的病例通过密切接触者排查和社区筛查发现。 结论 此次COVID-19疫情是与冷链海鲜产品加工相关的聚集性暴发疫情,因为控制及时有效未发生广泛社区传播。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0100345
摘要:
目的 了解2016 — 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病毒分布情况,分析病毒病原学构成及流行情况,为科学防控与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分析2016 — 2019年湖州地区14岁以下儿童SARI病例,采集呼吸道标本(咽拭子或下呼吸道标本),采用荧光PCR技术检测13项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体。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集病例2105例,儿童SARI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27%、46.22%、32.71%和31.99%。 不同年度阳性检出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毒感染总阳性检出率为41.90%,其中位居前3位分别为呼吸道合胞病毒(8.98%)、甲型流感病毒(7.60%)、人腺病毒(5.94%)。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呼吸道病毒感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3. 65%、30.75%、40.73%和4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0~、1~、4~、7~14岁年龄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84%、52.98%、43.00%和36.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0~和1~岁组感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4~和7~14岁组。男性感染阳性检出率(42.06%)和女性(4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4)。 结论 2016 — 2019年湖州地区儿童SARI病毒阳性检出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基本处于散发状态,但病毒阳性检出率依然较高。 1岁以下儿童更易感染呼吸道病毒,并可能引起SARI。 冬春季依然是儿童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5310199
摘要: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市儿童流感流行季节流行病学特征;基于移动流行区间法计算舟山市儿童流感流行阈值和强度阈值,为当地儿童流感防控提供预警信息。 方法 统计2016年第40周至2020年第13周舟山市哨点医院儿科门急诊就诊量并计算每周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统计每周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以ILI%、阳性率作为流感流行活动水平监测指标。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以2016 — 2019年舟山市流行季节每周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作为历史数据,建立移动流行区间法(MEM)模型,计算2019 — 2020年舟山地区儿童流感流行季节流行前及流行后阈值、强度阈值。 结果 2016年第40周至2020年第13周儿童流感样病例为21 241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7184例;每周ILI%、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随着年份季节、月份周次而改变。 MEM模型计算得2019 — 2020年流行季节流行前阈值为22.62%,流行后阈值为28.37%,中等、高等、极高3个流行强度阈值分别为42.00%、81.08%、95.77%。 结论 舟山地区儿童流感流行以冬春季分布为主,甲、乙型流感混合流行;MEM模型拟合效果好。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2021年1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57种,涉及225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225 个)、登革热(27个)、麻疹(17个)、脊髓灰质炎(10个)和基孔肯雅热(10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裂谷热(34.3%)、埃博拉病毒病(33.3%)、拉沙热(22.2%)、黄热病(10.1%)和西尼罗热(6.8%)。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COVID-19、霍乱、登革热、拉沙热和埃博拉病毒病。亚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COVID-19、埃博拉病毒病、霍乱、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美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欧洲主要流行COVID-19。
2021年1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57种,涉及225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225 个)、登革热(27个)、麻疹(17个)、脊髓灰质炎(10个)和基孔肯雅热(10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裂谷热(34.3%)、埃博拉病毒病(33.3%)、拉沙热(22.2%)、黄热病(10.1%)和西尼罗热(6.8%)。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COVID-19、霍乱、登革热、拉沙热和埃博拉病毒病。亚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COVID-19、埃博拉病毒病、霍乱、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美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欧洲主要流行COVID-19。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中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流行情况,比较混合感染患者与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差异。 方法 使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020年1 — 6月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的所有COVID-19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同期采集的样本进行呼吸道病原谱检测,并比较混合感染与非混合感染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和疾病严重程度方面的差异。 结果 在部分COVID-19患者样本中检出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NL63冠状病毒和肺炎支原体,部分家庭成员样本中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和NL63型冠状病毒。混合感染与非混合感染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和疾病严重程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海淀区COVID-19患者存在多种呼吸道病原体与SARS-CoV-2混合感染现象,且与家庭成员呼吸道样本的病原谱不同。混合感染没有加重COVID-19患者的症状。通过呼吸道病原体多重PCR检测,可提供更为精准的医疗策略。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2021,36(1)
: 1-1
DOI: 10.3784/jbjc.202101200039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2021,36(1)
: 2-3
DOI: 10.3784/jbjc.202101200040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2021,36(1)
: 4-6
DOI: 10.3784/jbjc.202101190027
摘要:
2020年12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1种,涉及223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223个)、登革热(32个)、麻疹(22个)、脊髓灰质炎(15个)和基孔肯雅热(11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中东呼吸综合征(36.3%)、拉沙热(20.6%)、黄热病(11.7%)、鼠疫(7.2%)和西尼罗热(6.1%)。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COVID-19、登革热、霍乱、黄热病和拉沙热。 亚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COVID-19、鼠疫、霍乱、黄热病和拉沙热;美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欧洲主要流行COVID-19。
2020年12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1种,涉及223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223个)、登革热(32个)、麻疹(22个)、脊髓灰质炎(15个)和基孔肯雅热(11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中东呼吸综合征(36.3%)、拉沙热(20.6%)、黄热病(11.7%)、鼠疫(7.2%)和西尼罗热(6.1%)。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COVID-19、登革热、霍乱、黄热病和拉沙热。 亚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COVID-19、鼠疫、霍乱、黄热病和拉沙热;美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欧洲主要流行COVID-19。
2021,36(1)
: 7-10
DOI: 10.3784/jbjc.202101210041
摘要:
目的 评估2021年1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预计2021年1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2020年12月有所上升或保持相近水平。 境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将呈现非常高水平流行态势,我国境内将同时面临本土传播疫情扩散和境外输入疫情导致本土传播风险,还可能面临春节大规模人员流动潜在引起疫情迅速扩散的极端情形;但如果各地做好监测,及时发现隔离感染者并做好密切接触者的完整追踪管理,则疫情发生本土大规模流行可能性低。 季节性流感将继续保持低水平流行态势,人感染动物流感的散发病例仍将继续出现。 诺如病毒病在寒假前将处于暴发较高水平。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也会在1月达到年度高峰。 结论 需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予以特别关注,一般关注季节性流感、人感染动物流感、诺如病毒病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2021,36(1)
: 11-15
DOI: 10.3784/jbjc.202101220036
摘要:
目的 评估2020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开发布的每日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牛津大学发布的政策严格性指数,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WHO各区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与防控政策综合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 对于各国评估结果,用“全球重点关注国家”“各WHO分区一般关注国家”和“周边特别关注国家”予以表示。 结果 与2020年11月相比,12月全球新增确诊病例增长了13.33%,全球新增死亡病例增长了25.14%,欧洲区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均最多,非洲区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较上个月增长最快,均为130.10%,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 全球每新增1000万确诊病例用时整体呈现快速缩短趋势,每新增50万死亡病例用时呈缩短趋势,对2020年12月全球整体疫情高位波动贡献最大的为欧洲区与美洲(北)区。 俄罗斯和阿富汗12月呈高位波动态势,是我国陆地接壤十四国中特别关注国家。 结论 全球COVID-19疫情发展态势严峻,对于全球重点关注国家要进行持续监测,实时调整入境管控政策,并与相关机构建立沟通机制,及时预警。
2021,36(1)
: 16-22
DOI: 10.3784/jbjc.202009270337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本研究通过整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不同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发现SARS-CoV-2的稳定性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相近,室温下可在多种物体表面或介质中存活数天(不锈钢表面2 d、塑料表面3 d、玻璃表面4 d)。 在低温、低相对湿度条件下,存活时间更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也给疫情防控带来严峻挑战。 SARS-CoV-2的流行特点与甲型流感病毒相似,传染性高,隐蔽性强。 通过了解SARS-CoV-2在环境中的存活潜力和感染风险,进行针对性消毒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本研究通过整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不同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发现SARS-CoV-2的稳定性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相近,室温下可在多种物体表面或介质中存活数天(不锈钢表面2 d、塑料表面3 d、玻璃表面4 d)。 在低温、低相对湿度条件下,存活时间更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也给疫情防控带来严峻挑战。 SARS-CoV-2的流行特点与甲型流感病毒相似,传染性高,隐蔽性强。 通过了解SARS-CoV-2在环境中的存活潜力和感染风险,进行针对性消毒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2021,36(1)
: 23-28
DOI: 10.3784/jbjc.202012040406
摘要: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席卷全球,对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并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巨大负担。 到目前为止,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的主要方法和标准,同时其他技术方法也竞相开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即为其一。 该技术在疾病机制研究、诊断方法开发、病原鉴定等领域已广泛应用,在SARS-CoV-2感染诊断中则主要针对病毒颗粒和感染病毒后人体体液的蛋白质组。 其中,基于病毒颗粒的蛋白质组学在早期诊断中具有巨大潜力,而基于体液的蛋白质组学不仅可用于早期诊断,在监测感染进程,甚至预测病程走势和评价预后恢复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就全球范围内蛋白质组学技术在SARS-CoV-2感染诊断中的研究及其应用进行综述和展望。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席卷全球,对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并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巨大负担。 到目前为止,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的主要方法和标准,同时其他技术方法也竞相开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即为其一。 该技术在疾病机制研究、诊断方法开发、病原鉴定等领域已广泛应用,在SARS-CoV-2感染诊断中则主要针对病毒颗粒和感染病毒后人体体液的蛋白质组。 其中,基于病毒颗粒的蛋白质组学在早期诊断中具有巨大潜力,而基于体液的蛋白质组学不仅可用于早期诊断,在监测感染进程,甚至预测病程走势和评价预后恢复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就全球范围内蛋白质组学技术在SARS-CoV-2感染诊断中的研究及其应用进行综述和展望。
2021,36(1)
: 29-36
DOI: 10.3784/jbjc.202011230392
摘要:
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短时间内大量SARS-CoV-2血清学抗体检测试剂盒紧急上市,其准确性和有效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本研究对国内外SARS-CoV-2血清学抗体检测试剂盒现状做简要综述,为医院和疾控人员的使用提供参考。
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短时间内大量SARS-CoV-2血清学抗体检测试剂盒紧急上市,其准确性和有效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本研究对国内外SARS-CoV-2血清学抗体检测试剂盒现状做简要综述,为医院和疾控人员的使用提供参考。
2021,36(1)
: 37-41
DOI: 10.3784/jbjc.202010190355
摘要:
目的 获得斯氏弓形杆菌的遗传特征,并对其耐药基因及毒力相关基因进行预测分析。 方法 对本实验室分离培养的8株斯氏弓形杆菌进行基因组测序并从NCBI和PATRIC数据库中下载全部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15株斯氏弓形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23株不同地域、不同宿主来源的斯氏弓形杆菌进行遗传特征分析。 结果 23株斯氏弓形杆菌中仅3株菌携带耐药基因,且均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所有菌株均含有与免疫逃避、侵袭及运动等相关的毒力基因。 与其他菌种弓形杆菌常见的10种毒力基因比对分析发现,本研究中所有斯氏弓形杆菌菌株均含有ciaB、tlyA、cj1349、pldA和mviN基因,2株菌(CNAS12-1和F28)含有iroE基因,均不携带另外4种毒力基因。 21.7%(5/23)的菌株包含Ⅵ型分泌系统(T6SS)基因簇,且其与弯曲菌属内的T6SS存在基因组成及排列的差异。 结论 斯氏弓形杆菌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部分菌株可能有潜在的耐药和致病特征。
2021,36(1)
: 42-47
DOI: 10.3784/jbjc.202007130239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16S rRNA和gyrB基因对施万菌(Shewanella)进行种水平鉴定的方法,比较2个基因的鉴定能力差异。 方法 利用DnaSP 6.0软件对施万菌16S rRNA 和gyrB 基因的信息位点数及其百分比、核苷酸多态性值、平均G+C含量、非同义突变率与同义突变率的比值(Ka/Ks)、Tajima检验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 用MEGA 6.06软件的邻接距离矩阵法对90株测试菌株和54株模式菌株构建16S rRNA 和gyrB 基因的进化树。 用MEGA 6.06软件的Kimura’s 2-parameter模型,确定90株测试菌株的菌种后,计算16S rRNA 和gyrB 基因的遗传距离和序列相似性。 比较两者对施万菌种水平鉴定能力差异。 结果 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平均值分别为95.0%、80.8%。 在16S rRNA基因进化树中,S. marinintestina和S. sairae、S. livingstonensis和S. vesiculosa的进化分支几乎完全相同,gyrB基因则能在种水平将所有菌株区分开。 16S rRNA基因的种内和种间相似性范围小。 结论 与16S rRNA基因相比,gyrB基因能够更准确的用于施万菌的种水平鉴定。
2021,36(1)
: 48-52
DOI: 10.3784/jbjc.202009040310
摘要:
目的 了解2017 — 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基孔肯雅热(CHIKF)病例流行特征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E1基因特征,为疫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 — 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CHIKF病例流行特征,并以CHIKV的E1基因序列进行同源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广州市输入性CHIKF病例报告40例,其中经广州市中转病例15例(37.50%,15/40),归属广州市处置病例25例(62.50%,25/40)。 报告时间主要分布于5 — 10月,占全部病例的85.00%(34/40)。 所有病例中,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龄分布为14~68岁,中位数为33.5岁;主要为商务、经商相关人士,占52.50%(21/40)。 病例输入来源国主要为亚洲国家(90.00%,36/40),其余病例均来自非洲(10.00%,4/40)。 CHIKV分离株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34%~100.00% 和 93.82%~100.00%。 结论 5株广州市输入性CHIKV分离株属于亚洲基因型, 应继续加强联防联控机制,重视开展早期诊断并采取正确防控措施。
2021,36(1)
: 53-58
DOI: 10.3784/jbjc.202006180218
摘要:
目的 分析2013 — 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急性胃肠炎病例诺如病毒基因特征,为疾病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对2013年12月、2014年4、12月、2019年3月发生的4起学校/托幼机构急性胃肠炎患者送检粪便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RT-PCR法对核酸阳性标本的多聚酶和衣壳蛋白部分区域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 利用在线分型工具和系统进化分析对病原序列进行基因特征分析。 结果 共计28份标本中分别有5、4、2、5份为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57.1%(16/28)。 4次疫情各有1份标本测序成功;在线分型和系统进化分支分析显示,4起疫情的病原均为GⅡ.P7-GⅡ.6重组型诺如病毒,但进化分支不同,其中2013年疫情标本检出GⅡ.P7-GⅡ.6c型;2014年2起疫情均为GⅡ.P7-GⅡ.6b型,2019年疫情中检出的GⅡ.P7-GⅡ.6a型。 结论 GⅡ.P7-GⅡ.6型重组型诺如病毒是引起湖州市2013 — 2019年4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病原体,每年毒株存在一定基因进化分支的差异。 鉴于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持续和广泛的流行能力,应进一步加强对该型别重组型诺如病毒的监测。
2021,36(1)
: 59-62
DOI: 10.3784/jbjc.202008180279
摘要:
目的 了解辽宁省大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状况和临床特征,为制定人间布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4 — 2019年大连市布病病例的流行特征、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暴露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4 — 2019年大连市累计报告571例布病病例。 布病发病高峰为每年4 — 7月,病例年龄以35~69岁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患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而感染,接触的动物种类主要为羊,食源性感染的布病病例有增多趋势。 病例临床特征以发热、多汗、关节肌肉疼痛最为常见。 结论 大连市布病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感染方式呈多元化,建议加强多部门联防联控,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2021,36(1)
: 63-68
DOI: 10.3784/jbjc.202007090238
摘要: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居民死亡原因和变化趋势,以及四类主要慢性病的早死概率及变化趋势,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4 — 2018年杭锦后旗居民死因资料,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根本死因进行分类和编码,通过Excel 2010及SPSS 24.0软件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和早死概率等指标;趋势分析采用趋势χ2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2014 — 2018年杭锦后旗居民粗死亡率为558.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554.52/10万,男性、女性和全人群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前5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203.30/10万)、恶性肿瘤(122.26/10万)、脑血管疾病(96.97/10万)、损伤和中毒(34.02/10万)和呼吸系统疾病(13.22/10万),共占总死亡的84.14%。 各年龄组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45~64岁年龄组死亡率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9.29,P< 0.05);死亡主要集中于≥45岁年龄组,占比92.65%。 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趋势χ2=13.30,P<0.001);男性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高于女性(P< 0.05)。 砷中毒病区主要死因标化死亡率高于全旗总人群(P< 0.001),死因顺位前4位与全旗人群相同。 结论 2014 — 2018年杭锦后旗居民死亡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已成为该地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应通过加强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工作,降低慢性病的早死概率,提高居民的健康寿命和生存质量。
2021,36(1)
: 69-73
DOI: 10.3784/jbjc.20200919032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2007 — 2017年辽宁省各月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情况分析,建立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为辽宁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辽宁省2007 — 2017年各月其他感染性腹泻数据》中辽宁省2007 — 2016年各月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运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病率建立的时间序列构建ARIMA模型,对2017年各月发病率进行预测,根据实际值评价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结果 2007 — 2016年辽宁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时间序列为非平稳性时间序列,由图形观察及多次验证,确定以下4种备选模型:ARIMA (1,1,1)(0,1,0)12,ARIMA (1,1,1) (1,1,0)12,ARIMA (1,1,1) (0,1,1)12,ARIMA (1,1,1) (1,1,1)12,通过Ljung-Box检验和比较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值,最终确定ARIMA(1,1,1)(0,1,1)12为最优模型,经2017年各月实际值验证,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 结论 ARIMA(1,1,1)(0,1,1)12乘积季节模型能较好的预测辽宁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月发病率,具有一定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2021,36(1)
: 74-81
DOI: 10.3784/jbjc.202007070229
摘要:
拉曼光谱可以用于识别和描述微生物的特征,作为当今微生物分类鉴定研究的热点。 相比于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拉曼技术具有免培养、快速和高效等优点。 随着光学领域拉曼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发展,使得微生物的鉴定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拉曼显微光谱结合稳定同位素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和光镊技术,为研究生态系统中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功能和生理提供了一种独立的方法。 显微共聚焦拉曼技术在细菌分类鉴定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阐述拉曼光谱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显微共聚焦拉曼技术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价,旨在为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拉曼光谱可以用于识别和描述微生物的特征,作为当今微生物分类鉴定研究的热点。 相比于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拉曼技术具有免培养、快速和高效等优点。 随着光学领域拉曼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发展,使得微生物的鉴定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拉曼显微光谱结合稳定同位素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和光镊技术,为研究生态系统中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功能和生理提供了一种独立的方法。 显微共聚焦拉曼技术在细菌分类鉴定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阐述拉曼光谱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显微共聚焦拉曼技术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价,旨在为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1,36(1)
: 82-91
DOI: 10.3784/jbjc.202008240291
摘要:
目的 探究鸟分枝杆菌复合群肺病的死亡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 检索Medline、Cochrane、Embase、Web of Science四个数据库,收集1941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有关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C)肺病的全因死亡率的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应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和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文献数据并运用 RevMan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 Meta 分析。 结果 共纳入48项研究6 933例患者,其中45项为队列研究,3项为随机临床试验。 31项研究报道了MAC肺病的专病病死率,14项研究报道了5年全因死亡率。MAC肺病的全因死亡率为20.00%(I2=95.00%),5年全因死亡率为26.00%(I2=94.00%),专病病死率为5.00%(I2=87.00%)。 影响MAC肺病全因死亡率的预后的因素有年龄(≥65岁)、男性、影像学空洞型、体质指数≤18.50 kg/m2和血清白蛋白<3.50 g/dL。 亚组分析显示,伴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影像学空洞型以及其他共病的MAC肺病患者全因死亡率较高。 结论 MAC肺病的全因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 伴HIV患者、影像学空洞型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
2021,36(1)
: 92-97
DOI: 10.3784/jbjc.202007160246
摘要:
目的 了解《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18)》(《标准》)的实施情况、效果及其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标准》修订和促进实施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广东省、浙江省、重庆市的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海关检疫部门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共调查61家机构,共收回637份问卷,其中广东省443份(69.54%)、重庆市102份(16.01%)、浙江省92份(14.44%)。 所属机构类型以综合医院(86.66%)为主,机构归属以区/县级(56.51%)为主。 研究对象对《标准》的总掌握率为67.66%,其中广东省的掌握率(69.31%)高于重庆市(66.36%)和浙江省(61.14%),综合医院的掌握率(67.02%)总体低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9.05%)和CDC(74.43%)。 既往通过培训宣贯的途径知晓《标准》的比例最高,占76.61%。每次均使用该《标准》的临床医生占25.84%,28.50%经常使用,33.63%偶尔使用,12.03%几乎不使用。 73.45%和64.25%的临床医生能分别正确回答发病5 d内和7 d后的疑似病例应开展的检测项目。 仅42.48%的临床医生能全部正确回答所在医院开设的具体登革热诊断检测项目。 96.55%的综合医院可以开展登革病毒NS1抗原筛查,所调查的广东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87.50%可开展此筛查,浙江省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开展,重庆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不能开展。 调查的重庆市和浙江省3家CDC均可开展登革病毒核酸检测,调查的广东省的CDC中有58.33%可开展此检测,非珠三角地区的区级CDC尚不能开展。《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与相关规范性文件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登革热诊断相关医务工作者对《标准》的掌握率和使用率较低,《标准》的培训宣贯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2021,36(1)
: 98-99
DOI: 10.3784/jbjc.202012010372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全球疫情快报
more >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2月25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2月23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2月22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2月19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2月8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2月4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2月2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2月1日
引用排行
more >
-
2008-2010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11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08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08-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我国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建议
-
中国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10-2015年中国艾滋病哨点监测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分析
-
2008-2009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09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
-
2011-2012年全国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
期刊检索
分类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