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显示方式:      

2016-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老年人肺结核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翠萍, 郭梦玥, 郎胜利, 刘艳梅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1.000
[摘要](1239) [HTML全文](338) [PDF 8338KB](314)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老年人肺结核空间分布特征,探索老年人肺结核高发区域,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105个旗(县、区)老年人肺结核患者登记数据,结合中国矢量化省界电子地图,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  结果  2016—2020年内蒙古老年人肺结核年均登记率为126.2/10万,其中2018年登记率最高为163.6/10万;男女性别比例为1.5∶1,低于<65岁人群男女性别比(2.2∶1);三维趋势分析图显示,2016—2020年内蒙古老年人肺结核年均报告登记率总体情况为由西向东呈先大幅下降又缓慢上升的趋势,由北向南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2016、2017、2019和2020年内蒙古老年人肺结核登记率整体存在空间正相关性, Moran I分别为0.180,0.188,0.260和0.239(均P<0.05),高-高聚集区位于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和阿拉善盟右旗、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区和五原县、包头市的固阳县(均P<0.05);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共发现5个可能聚集区域覆盖9个旗(县、区),其中一类最大可能聚集区以乌拉特中旗为中心,覆盖西部5个旗(县、区),聚集时间为2018—2019年,该区域内老年人肺结核登记率是周边旗(县、区)的3.235倍(RR=3.235)。  结论  2016、2017、2019以及2020年内蒙古老年人肺结核登记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且聚集区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应加强对西部地区老年人的肺结核防控工作。
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痴呆监测的启示
郭帅, 王一然, 郑晓瑛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09280426
[摘要](58) [HTML全文](28) [PDF 2275KB](6)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通过系统性地梳理了国内外高质量的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的卫生服务登记数据,以期对我国痴呆监测和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方法  检索1990—2020年发表的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相关文献,最终纳入20项流行病学调查以及5个卫生服务登记数据。 对调查的基本信息、执行情况和研究结果进行介绍和比较。  结果  我国的老年期痴呆横断面调查样本量大、全国代表性好,但近期出现的应答率下降和实施时间延长需引起重视。 纵向调查在我国起步较晚,实施经验尚不丰富,且在数据开发与发布方面存在不足。 未来我国痴呆监测的发展中,国际老年痴呆纵向调查中监测功能的扩展,流行病学调查与人口信息/卫生服务登记信息的结合,前沿分析技术的应用是关注的重点。 此外,慢性病监测系统是我国痴呆监测系统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基础。  结论  我国在痴呆监测领域已经有一些基础,并且政府部门和研究者正在进行积极的尝试。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我国应同时加强数据的整合和共享,以及多学科合作研究网络的构建。
浙江省中学生睡眠不足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浩, 李娜, 关云琦, 戴品远, 潘劲, 钟节鸣, 俞敏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12060527
[摘要](52) [HTML全文](26) [PDF 2195KB](19)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对浙江省中学生睡眠不足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策略及评估干预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和自我管理式问卷调查方法,于2022年4—6月对浙江省30个县(市、区)376所学校的28 043名中学生采用统一的健康危险因素调查问卷进行匿名调查。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26 594名中学生中,男生13 711人(52.57%),女生12 883人(47.43%);年龄(15.75±1.73)岁。 采用美国睡眠医学学会的标准,44.56% [95%置信区间(CI):42.45%~46.66%)的中学生存在睡眠不足,其中男生和女生发生率分别为39.92%(95%CI:37.76%~42.08%)和49.70%(95%CI:47.33%~52.06%),女生高于男生(χ2=129.361,P<0.001)。 城市和农村发生率分别为47.84%(95%CI:44.21%~51.47%)和42.76%(95%CI:39.78%~45.73%),城市高于农村(χ2=3.843,P=0.049);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学生的发生率分别为39.97%(95%CI:36.90%~43.05%),64.90% (95%CI:61.79%~68.00%)和31.27%(95%CI:29.04%~33.51%)。 不同学校类型学生睡眠不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62,P<0.001)。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地区、学校类型、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体育活动、水果摄入、吃早餐、自评健康状况、孤独、悲伤是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  结论   浙江省中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 改善中学生睡眠不足应结合理膳食、加强锻炼及心理卫生干预等措施。
《疾病监测》杂志稿约
当前状态:
[摘要](20) [HTML全文](10) [PDF 408KB](2)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v.abstractInfo
2004-2018年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情况分析
马晓洁, 孟玲, 郭文章, 涂文校, 孔庆福, 笃梦雪, 马永胜, 任小凡, 向妮娟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1300012
[摘要](13) [HTML全文](8) [PDF 4815KB](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情况,为改进其报告提出建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2004—2018年间报告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进行分析。  结果  2004—2018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有29个省份报告过271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242起事件最初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进行报告,29起最初以其他疾病或事件类别报告。 125起(46.13%,125/271)事件最终修订为其他类型事件。 183起(67.53%,183/271)事件最后明确了原因,主要为传染病(48.63%,89/183)、其他公共卫生事件(33.88%,62/183)、突发中毒(8.74%,16/183)以及环境因素事件(6.56%,12/183)。 242起最初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报告的事件,报告时间集中在2004—2009年(90.91%,220/242),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77.19%,176/228),事件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报告(85.57%,166/194),事件多发生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学校(73.11%,155/212)。 及时性分析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事件和网络报告所需的中位时间间隔均最短,分别为5.00 d(IQR:0.73~14.04 d)和0.99 d(IQR:0.54~2.26 d)。146起现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事件中,32.19%(47/146)为未分级事件,67.81%(99/146)为已分级事件,主要为较大事件(79.80%,79/99),初次和结案报告的附件上传完整率为52.05%(76/146)。  结论  我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具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较大比例的报告事件最后能够明确事件原因。2004年以来,事件发现和网络报告及时性、附件上传完整性均有所提高,整体报告的规范性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2023年5月中国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笃梦雪, 涂文校, 冯晔囡, 刘斯宇, 王霄晔, 冀天娇, 施国庆, 向妮娟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5220230
[摘要](48) [HTML全文](209) [PDF 4928KB](2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5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预计2023年5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较4月增多,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水痘、诺如病毒肠炎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类事件为主。 我国本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在2023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4月中下旬疫情开始出现上升趋势,XBB进化分支病毒已成为我国疫情主要流行株,预计再感染疫情将逐渐增多,但出现对医疗和社会冲击的规模性疫情可能性则较小。 目前全国手足口病整体疫情处于快速上升初期,预计5月疫情将上升。 根据既往趋势预测,5月开始进入食物中毒事件高发期。  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予以特别关注,对食物中毒和手足口病予以一般关注。
2023年4月全球传染病疫情概要
韩辉, 伍波, 樊小刚, 贾娇娇, 宋悦谦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5220238
[摘要](74) [HTML全文](36) [PDF 1073KB](2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23年4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6种,涉及235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5个)、猴痘(111个)、麻疹(29个)、登革热(27个)和霍乱(20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马尔堡病毒病(83.6%)、人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52.5%)、拉沙热(17.2%)、白喉(12.1%)和脑膜炎(7.4%)。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疟疾、登革热、霍乱和麻疹。 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黄热病、马尔堡病毒病、拉沙热和猴痘;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侵袭性A群链球菌感染。
新型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学技术在反向病原学研究中的应用
王亚丽, 麻锦敏, 陈路, 邹弈君, 江佳富, 陈唯军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10270462
[摘要](126) [HTML全文](32) [PDF 2090KB](1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以微生物组学和宏基因组学为基础的新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为新微生物的发现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反向病原学理念公开提出后,在指导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主动防控实践方面也正在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领域应用越来越广。 新型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学技术进一步支撑和促进反向病原学研究,在发展评估新微生物致病潜力的理论、策略和方法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在此,本综述梳理了新型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学技术在反向病原学研究中的作用实践、以及面临的挑战,期望促进人们对病原体的认识和理论技术创新。
2018年广东省广州市鸡源和猪源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及分子特征分析
朱坤鹏, 向莹, 邱少富, 杨海燕, 杜昕颖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2150043
[摘要](113) [HTML全文](50) [PDF 3752KB](1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调查2018年广州市鸡源和猪源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及分子特征,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和耐药菌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API 20E生化试验鉴定鼠伤寒沙门菌。 使用CMV3AGNF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 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序列类型、抗生素耐药基因和点突变,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广州市鸡源(15株)和猪源(21株)鼠伤寒沙门菌对氨苄青霉素、萘啶酸、四环素、氯霉素和磺胺异恶唑的耐药率≥60.00%,多重耐药率超过65.00%,以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索-氯霉素-(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异恶唑)-庆大霉素耐药谱为主,且猪源菌耐药更为严重。 猪源菌对tet(B)aph(3'')-Ibaph(6)-Id的携带率高于鸡源菌(P<0.05),携带更多的耐药基因(P<0.05)。 GyrA点突变在鸡源菌和猪源菌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系统发育及序列类型分析发现,鼠伤寒沙门菌共分为4个分支,鸡源菌更具遗传多态性,C4优势分支同时包含鸡源菌和猪源菌。  结论  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普遍,猪源菌的耐药则更为严重。畜牧业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加强鼠伤寒沙门菌的病原监测尤其是对猪肉食品的监测,防控耐药菌的传播。
中国福氏志贺菌前噬菌体分布与基因组进化研究
梁俊容, 金东, 杨晶, 卢珊, 熊衍文, 叶长芸, 徐建国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1060564
[摘要](45) [HTML全文](31) [PDF 8560KB](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前噬菌体是细菌基因组中重要可移动原件,在细菌毒力和宿主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噬菌体介导的福氏志贺菌血清型转化频繁发生,给志贺菌的监测、诊断和预防工作带来不便。 为了探究我国福氏志贺菌基因组进化与其前噬菌体相关的血清型别转换之间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将前噬菌体在福氏志贺菌基因组中的分布与进化进行关联分析。   方法  在中国17省(市、自治区)选取的294株福氏志贺菌具有丰富的血清型多态性。 通过比较不同血清型福氏志贺菌基因组中原噬菌体及血清型转换噬菌体的覆盖度,统计分析其分布规律。   结果  部分菌株可携带多种前噬菌体,同一种前噬菌体也可分布在不同血清型菌株中;部分菌株虽携带血清型转换噬菌体却并未发生血清型转换事件。 不同血清型转换噬菌体在福氏志贺菌进化树中成簇出现,表明该部分菌株出现了血清型集中转换现象。   结论  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前噬菌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与福氏志贺菌进化和血清型变异之间的关系,对预防和控制志贺菌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株同时携带blaCTX-M-14blaCTX-M-15基因的多重耐药宋内志贺菌耐药基因及质粒分析
刘康康, 李春晓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2130035
[摘要](63) [HTML全文](47) [PDF 4201KB](4)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对1株同时耐头孢菌素和阿奇霉素的多重耐药宋内志贺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明确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和质粒特征。  方法  通过对2011年上海市的60株宋内志贺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筛选出1株同时耐头孢菌素和阿奇霉素的菌株Sh11sh529,使用二代和纳米孔测序技术获得其基因组序列,分析基因组的耐药基因、质粒、可移动遗传元件等。  结果  Sh11sh529基因组中检测到了11个耐药基因以及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突变位点gyrA-S83L,耐药基因包括2种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blaCTX-M-14blaCTX-M-15,其中blaCTX-M-14mphAaac(3)-IIddfrA17aadA5sul1qacEdelta基因由1个IncB/O/K/Z型质粒pSh11sh529-2携带,blaCTX-M-14上游有1个ISEcp1插入子,mphA上游有1个IS26插入子。 而blaCTX-M-15由IncFII型质粒pSh11sh529-3携带,在其上游有1个ISEcp1插入子。 该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对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青霉素类等5类抗菌药物中的9种耐药。  结论  应当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株以及同时携带多个类型ESBL菌株的监测和研究,以制定策略减少其流行和传播。
一株宽裂解谱鼠疫噬菌体的生物特性和基因组研究
靳海晓, 钟佑宏, 郭瑾, 张传宇, 李论, 申小娜, 段存娟, 黄英, 熊浩明, 王鹏, 李伟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12130534
[摘要](36) [HTML全文](18) [PDF 4081KB](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鉴定一株分离自既往鼠疫疫源地褐家鼠盲肠的鼠疫噬菌体(ESS14)的生物学特性、电镜形态及基因组特征。  方法  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宿主菌,通过测定噬菌体ESS14的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紫外线稳定性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了解ESS14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阐述其基因组特征。  结果  ESS14能裂解多种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此外ESS14还能裂解鼠伤寒沙门菌和布利丹沙门菌;ESS14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爆发潜伏期10 min,爆发量为120 PFU/cell;ESS14在温度28~60 ℃ 和pH (3~10)条件下效价稳定;ESS14基因组由170 013 bp的双链DNA组成,G+C含量为40.5%,包含295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有2个为tRNA (tRNA-Arg-TCT和tRNA-Met-CAT)。  结论  基因组特定鉴定分析表明ESS14属于Caudovirales>Straboviridae>Tevenvirinae>Gapriverviru;ESS14具有较宽的裂解谱,潜伏期短,爆发量高,对温度、pH、紫外线稳定性良好,未来用其作微生态制剂减灭鼠疫疫源地中的鼠疫菌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3年4月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风险评估
薛秀丽, 庞明樊, 纪瀚然, 房元圣, 武洁雯, 杨昕娉, 赵青, 李洁, 戚晓鹏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5210231
[摘要](43) [HTML全文](23) [PDF 6982KB](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4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发布的每日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全球COVID-19入境政策分析,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各大洲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  结果  与2023年3月相比,4月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环比下降了21.17%,月新增死亡病例环比下降了19.19%。 各大洲4月每日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整体呈下降趋势。 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前10位国家中,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月环比增长显著,为全球重点关注国家。 各大洲月新增确诊病例前3位国家中,南美洲的秘鲁、非洲区的毛里求斯和摩洛哥月环比增长显著,为各大洲一般关注国家。 印度是周边十四国特别关注国家,4月病例呈上升趋势且入境政策宽松。  结论  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4月整体呈下降趋势。 对于重点国家要持续加强疫情监测,同相关机构建立沟通机制,互通有无,及时预警。
2022年湖北省人与家养动物中荆门蜱病毒感染状况初步研究
张秀丹, 李贝杰, 王静, 孙晖, 郑雅匀, 罗雪莲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10200459
[摘要](101) [HTML全文](36) [PDF 10003KB](1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对2022年湖北省人和家养动物血清中荆门蜱病毒(JMTV)的抗体阳性率进行初步研究,评估荆门蜱病毒感染人群和动物的风险。  方法  将JMTV NS3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并纯化,制备ELISA包被抗原,利用人和动物血清分别确定cut-off值;收集湖北多市牛羊养殖场采集的牛、羊血清,武汉市中心医院体检健康人血清,对这些血清样本以及实验室保存的林区居民血清进行JMTV特异性抗体以及核酸检测。  结果  初步建立基于NS3蛋白的JMTV 抗体检测ELISA方法。 确定人血清、牛血清和羊血清的cut-off值分别为0.342、0.098和0.298。 44份牛血清和193份羊血清中JMT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55%和3.63%。 174份体检健康人和13份林区居民血清JMTV抗体结果均为阴性。 所有样本中均未检测到JMTV的核酸片段。  结论  家养动物牛、羊血清中检出JMTV特异性抗体,提示需关注牛、羊作为蜱携带者导致病毒扩散的风险。
跨境传染病科普框架构建
李洁, 庞明樊, 武洁雯, 房元圣, 杨昕娉, 纪瀚然, 徐健, 戚晓鹏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2070029
[摘要](94) [HTML全文](46) [PDF 6746KB](1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构建跨境传染病科普框架,为跨境传染病科普工作者提供理论性参考和整体解决方案,完善科普工作,提高出境人员传染病知识素养,降低传染病跨境传播和输入风险。  方法  使用框架构建法,通过范围界定、资料查找和分析、需求分析及利益相关者分析法迭代构建跨境传染病科普框架,并通过讨论验证最终确定框架。  结果  框架以跨境人员传染病科普需求为中心,通过建立全球传染病监测体系,构建基于证据的传染病知识库,选择适宜的科普材料制作与传播,运用恰当的科普评价方法,建立成熟的科普部门体系来满足需求。  结论  跨境传染病科普框架的建立将为该领域的科普实施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提供依据,为跨境传染病防控提供支撑。
2015-2021年湖北省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特征及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杨奎, 周丽平, 张玉, 李涛, 杜昕, 赵雁林, 陈伟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08120359
[摘要](120) [HTML全文](39) [PDF 2409KB](29)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北省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特征及治疗效果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登记的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特征,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5—2021年纳入分析的3799例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主要以男性(72.91%)、中青年(84.71%)和农民/民工患者(37.06%)为主。 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成功率为61.30%。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均表明男性、年龄≥65岁、复治、职业为农民/民工、未使用阿米卡星/卷曲霉素及治疗时间≤1年患者成功治疗比例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湖北省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为中青年、男性及农民/民工。 为提高湖北省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时还需对年龄65岁以上的患者、男性和农民/民工人群加大关注力度。 治疗方案中使用二线注射类药物,治疗后重点关注造成治疗时长较短的原因,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作用。
广斑虻3个部位携带菌群种类及结构分析
鞠皓, 吴婷婷, 邱鸿宇, 刘明月, 刘顺帅, 李秀文, 江佳富, 常巧呈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05170223
[摘要](29) [HTML全文](21) [PDF 14480KB](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调查广斑虻中肠、马氏管和卵巢中携带菌群种类以及结构差异。  方法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某牛场附近捕捉广斑虻(Chrysops vanderwulpi),无菌采集其中肠、马氏管和卵巢3个部位进行16S V3-V4区测定和分析,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结果   研究样本25只,共获得1331OTUs,中肠、马氏管和卵巢分别为1211、1204和1257个OTUs,其中1051个OTUs为3种样本所共有。 3个部位在门水平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最丰富,合计超过80%。 在属水平上,不同部位细菌组成情况不同,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在中肠相对丰度最高,占菌群总含量的8.38%;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在马氏管中相对丰度最高,占菌群总含量的12.13%;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在卵巢中相对丰度最高,占菌群总含量的10.60%。 对所有序列进行Blast分析,部分序列与致病菌人型支原体(Metamycoplasma hominis,CP055150)、索氏梭菌(Paeniclostridium sordellii,MT539084)、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LT674777)、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MT573123)、伯克霍尔德菌(Paraburkholderia terrae,MN150518)、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CP041199)、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cinaedi,MF440359)同源性均达到100%。 在培养结果中,需氧条件培养出37株5属9种,厌氧条件下共培养出20株6属7种,未培养出致病菌。  结论   本研究首次对虻类进行了细菌多样性分析,初步了解广斑虻中肠、马氏管和卵巢的细菌组成及差异情况;在虻类中检测到多种潜在致病菌,并对部分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未培养出致病菌,研究结果为虻及虻传播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2011-2020年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及死亡谱变化分析
周晓燕, 龚巍巍, 潘劲, 关云琦, 戴品远, 王浩, 胡如英, 钟节鸣, 李娜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11010478
[摘要](60) [HTML全文](42) [PDF 2222KB](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2011—2020年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死亡谱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期望寿命增长的主要疾病因素,为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死亡个案登记信息。 采用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期望寿命年龄分解法分析2011—2020 年浙江省居民死亡谱变化情况及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采用SAS 9.4和Excel 20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浙江省期望寿命年均增长0.36岁;婴儿组死亡率的降低对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占整个年龄组的15.37%,老年组占53.08%,且婴儿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逐渐降低,老年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明显增加。 循环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始终位于浙江省第1、第2位死因,是造成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则是过去10年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2020年前5位死因减寿损失顺位依次是脑血管病、心脏病、肺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意外跌落。  结论  慢性病已成为浙江省居民的主要死因,要进一步提高人群期望寿命,需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对60 岁以上人群进行重点干预,改善人口老龄化社会状态下居民的健康状态。
2020年河北省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于飞, 张海容, 贺蕾, 温博强, 谭鹆昕, 王坤, 刘艳飞, 程蔼隽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08150361
[摘要](75) [HTML全文](42) [PDF 2159KB](9)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掌握河北省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卫生健康政策、提升居民传染病防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PPS与简单随机相结合的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84个县(市、区)的20 535名15~69周岁的城乡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于2020年7—9月对抽中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分析采用复杂抽样模块下的描述性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特征人群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  结果  经权重调整,河北省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为28.80%。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 与女性相比,男性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较低(OR=0.809,95%CI:0.722~0.906);与65~岁年龄组相比,15~、25~、35~、45~年龄组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更高,OR值分别为1.600(95%CI:1.105~2.316)、2.088(95%CI:1.608~2.711)、2.055(95%CI:1.675~2.521)、1.568(95%CI:1.299~1.893);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参照,文化程度越低,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越低,大专、高中/职高/中专、初中、小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OR值分别为0.667(95%CI:0.503~0.885)、0.594(95%CI:0.461~0.765)、0.427(95%CI:0.330~0.552)、0.216(95%CI:0.162~0.290)、0.135(95%CI:0.080~0.226)。  结论  河北省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仍较低,有待提升。 今后工作应从老年人、学历较低者、男性等低素养人群以及薄弱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防治宣教和干预。
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副溶血弧菌基因组遗传特征分析
李钰娴, 刘秀峰, 陈凡冰, 陈智伟, 叶海梅, 潘洁茹, 刘杰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07120318
[摘要](66) [HTML全文](31) [PDF 4368KB](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获得四起暴发事件分离的副溶血弧菌序列分布特点,并分析不同菌株间遗传关系。  方法  对19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使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装和基因预测,借助相关数据库获得不同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情况,采取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19株副溶血弧菌依据7个管家基因分型,得到 4种ST型,其中 ST3为优势型,1株菌暂定为Unknown型。 全部菌株均携带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同时携带影响宿主细胞致病力的重要毒力基因。 2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trh毒力基因仅在F265菌株中检出。 全基因组系统发育树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暴发菌株被分成3个进化分支,E2019、E2020-1和E2020-2的菌株主要集中在Lineage B进化分支,E2018的菌株均在Lineage C 进化分支。  结论   四起暴发事件由ST3克隆复合体主导,并伴随其他ST型别菌株的影响。 同起暴发事件分离菌株具有遗传多样性, 菌株测序数据为暴发事件溯源提供技术支持。
2018-2020年广东省广州市伤害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黄婷苑, 林伟权, 段丹萍, 刘广真3, 闫静, 黄思燃, 郭萍, 梁伯衡, 秦鹏哲
当前状态:  DOI: 10.3787/jbjc202210080434
[摘要](40) [HTML全文](22) [PDF 2543KB](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广东省广州市伤害监测医院伤害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防治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收集2018—2020年广州市5家伤害监测医院伤害住院病例资料,采用Excel 2016及SPSS 22.0软件对其不同年份、伤害发生事件、住院费用及时长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8—2020年伤害住院病例共18 978例,其中男性11 794例(62.15%),男女比例1.64:1。住院病例60~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达5 745例(30.27%)。排在前3位的伤害发生原因为跌倒6 957例(36.66%)、运输事故3 310例(17.44%)、火灾与烫伤3 235例(17.05%);各年度1—4月份报告伤害住院病例数较少,而7月份报告伤害住院病例数最高。火灾与烫伤住院时间最长[12(8,20)d],住院费用最高[18 209.06(9 332.41,36 711.7)元],其次为跌倒住院时间[10(6,16)d],住院费用[15 399.55(6 355.96,37 986.53)元]。  结论  住院伤害医疗负担沉重,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伤害防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减少住院伤害的发生。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流感样病例人鼻病毒感染情况及基因分型研究
苏艳艳, 王新宁, 曹慜, 李龙山, 司冰倩, 裴建新, 吴忠兰, 马学平, 张银豪
当前状态:  DOI: 10.3787/jbjc202209220417
[摘要](36) [HTML全文](22) [PDF 5948KB](6)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流感样病例人鼻病毒(HRV)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别,为呼吸道感染有关疾病防治及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银川市2家国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具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鼻咽拭子样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对筛选的HRV阳性样本VP4/VP2区基因扩增测序,使用Maff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 11.0软件构建亲缘关系进化树,DNA Star软件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  结果  1 100份样本中,HRV的总检出率为8%(88/1 100),其中单一HRV感染阳性率为7.64%(84/1 100),合并其他病毒感染阳性率为0.36%(4/1 100)。对扩增的57例VP4/VP2基因序列分析,其中A种40例、B种4例、C种13例,涉及28个血清型,A16血清型感染病例最多。HRV-A序列之间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73.1%~100%(78.4%~100.0%),HRV-B为78.5%~98.3%(89.2%~100.0%),HRV-C为68.9%~100.0%(76.1%~100.0%)。  结论  人鼻病毒是引起2021年银川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的病毒性病原之一,感染率较高,呈现以HRV-A感染为主,HRV-C次之的多个血清型共流行特点。
2021年大连市一起人间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陈禹存, 杨世宏, 潘立阳, 李璐, 秦世娟, 张小雨, 李晓枫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10260564
[摘要](96) [HTML全文](34) [PDF 2085KB](2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对2021年大连市某羊汤馆一起布鲁氏菌病(布病)暴发疫情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菌病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为布病疫情防控与预防类似事件提供建议。  方法  制定个案调查表,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进行试管凝集试验,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内容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此次疫情共发现6例确诊病例及3例隐性感染者。 病例发病时间为2021年8月11日至10月2日,呈现持续同源的暴发模式。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肌肉关节痛、乏力等。 6例确诊病例中,5例从事帮厨工作,1例帮忙宰杀处理病羊,可疑暴露因素为处理加工病羊羊肉以及食用未煮熟的羊肉。  结论  大连市此次疫情为一起因加工和食用布鲁氏菌污染的羊肉及制品导致的布病暴发疫情,应加强对职业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以控制和减少布病疫情的发生。
基于多重PCR-质谱微测序技术的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治疗药物耐药性检测系统构建
徐晓娜, 赵欣, 欧喜超, 宋衍燕, 赵雁林, 肖迪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3160107
[摘要](61) [HTML全文](54) [PDF 4137KB](6)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多重PCR-质谱微测序技术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多位点检测方法和检测模块,实现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高通量快速检测,为结核病诊疗提供一种新型技术支撑。  方法  通过对5个SNP位点靶基因进行多重PCR扩增、单碱质量探针延伸及分子量测定,同时完成16个突变位点、26种突变型的检测,实现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等一线治疗药物抗性的通量检测。 采用40例结核分枝杆菌样本、5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咽拭子样本进行检测体系准确性及特异性验证。  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5重PCR-质谱联用的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治疗药物的泛耐药检测方法,并开发了质谱配套检测系统。 采用该系统,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性检测的准确率和特异性均为100%,且具有7 h内完成96个样本的检测通量。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低成本、高通量的特点,耐药位点检测全面且准确,同时具有扩展性,可根据需要增添新的突变位点,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0-2021年云南省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窦娜, 戴石元, 陈春涛, 贺峰, 罗娟, 杨雅淇, 何国忠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208150364
[摘要](115) [HTML全文](31) [PDF 7772KB](22)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2010—2021年云南省结核病流行病学基本特征,掌握结核病发病特点,为云南省结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建议。  方法  通过结核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下载2010—2021年云南省报告的结核病例数,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制图软件ArcGIS 10.7绘制云南省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图示,对云南省结核病疫情概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结果  云南省2010—2021年结核病疫情反复波动(χ2=858.570,P<0.001),累计报告病例数共333846例,年均发病率为57.58/10万,其中男性病例224397例(67.22%),女性病例109449例(32.78%),男女性别比例为2.05∶1。 发病时间上,以春季为主,主要集中在4—7月;发病地区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州市;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70岁;发病人群主要以农民(258509例,77.43%)为主,其次为学生(19454例,5.83%)。  结论  男性和农民已成为云南省结核病疫情的主要群体,且发病年龄多为中青年,应严格遵循“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加强对两类人群的管理和检测力度,组织基层医疗机构持续开展主动筛查和随访检查。
2005-2020年云南省玉溪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杨汝松, 董文斌, 李世福, 刘红雁, 赵金仙, 吴强, 何子倩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2130040
[摘要](89) [HTML全文](43) [PDF 8488KB](2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云南省玉溪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特征与时空聚集性,为甲肝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下载200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相关资料。 描述甲肝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季节性分析采用改良的集中度M值分析法,不同年龄亚组的甲肝报告发病率比较采用Poisson回归分析。 根据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时间,划分为2005—2008年和2009—2020年两个时期,应用GeoDa 1.14软件完成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SaTScan 9.7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2005—2020年玉溪市累计报告甲肝病例145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92/10万,由2005年的8.36/10万下降至2020年的1.60/10万(趋势χ2=456.272,P<0.001)。 除2005年和2012年甲肝发病有一定季节性外,其余年份无明显季节性。 报告病例年龄中位数呈上升趋势(P=0.004),0~9岁、10~19岁和20~59岁亚组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均趋势性P<0.001);2011—2020年≥20岁组发病风险均高于0~9岁组(均RR>1,P<0.05)。 年均报告发病率的趋势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再缓慢下降。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05—2008年,通海县九龙街道、四街镇和高大乡为高-高聚集区域;2009—2020年,通海县四街镇为高–高聚集区域。时空扫描分析发现:2007年、2010年存在时空聚集区,其中2007年的Ⅱ类聚集区转变为2010年的I类聚集区。  结论  2005—2020年玉溪市甲肝发病呈下降趋势,发病年龄高峰后移,时空聚集区主要集中在玉溪市中部和东南,需重点关注并制定区域化的精准防控策略,有效遏制甲肝疫情。
2013-2022年江西省抚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饶志云, 杨兴华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2270066
[摘要](82) [HTML全文](25) [PDF 5766KB](1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抚州市2013—2022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和模式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3—2022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例流调信息和HIV抗体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3—2022年抚州市累计开展HIV抗体检测5419329人次,每年HIV抗体检测量从2013年的21.43万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85.36万人次,上升了3倍。 10年新报告HIV/AIDS 共1743例,主要来源医疗机构,每年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数从2013年的57例增加到2022年的290例,增加了4倍;以农民(68.40%)、已婚有配偶(50.89%)、小学文化及文盲(44.69%)为主;男、女性别比例3.91∶1;≥50岁占比47.61%,连续10年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异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其中男性以非婚异性性接感染为主,因配偶/固定性伴阳性感染占2.84%,而女性因配偶/固定性伴阳性感染占到40.99%,两者在异性传播接触史上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χ2=442.439,P<0.001)。  结论  抚州市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数呈逐年增多。 老年人因非婚异性性行为而感染HIV已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关注男男性行为等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的同时,要根据老年人艾滋病传播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四川省五地市城区重点场所45岁及以上男性艾滋病相关高危性行为特征分析
田春华, 黄玉玲, 曾亚莉, 赖文红, 汤后林, 王俊杰, 吕繁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2070024
[摘要](125) [HTML全文](48) [PDF 2146KB](1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调查四川省遂宁市、自贡市、宜宾市、广元市、绵阳市城区公共场所及娱乐场所≥45岁男性艾滋病防治重点人群高危性行为特征并分析相关因素,为及早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收集研究地市城区公共场所及娱乐场所≥45岁男性艾滋病防治重点中老年人口学特征、高危性行为、安全套使用、艾滋病宣传服务可及和检测等情况。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统计描述、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等。   结果   共调查5个地市城区公共场所及娱乐场所1884名45岁及以上男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4.84%,76.80%性功能未受年龄严重影响,42.14%最近1年性伴个数超过2个及以上,45.28%有嫖娼史,28.72%未接受发放安全套服务,47.08%未进行过艾滋病检测,853名有嫖娼史者36.46%近1年未坚持使用安全套。 多因素分析显示,婚姻、居住状态、文化程度、对嫖娼态度、艾滋病知晓率、服用助性药、性行为频率、接受过发放安全套服务与嫖娼史相关(均P<0.05)。   结论   调查地区城区公共场所及娱乐场所≥45岁男性发生嫖娼等高危性行为比例比较高,应采取综合性艾滋病防治健康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加强情感关怀和心理沟通,引导自觉抵制卖淫嫖娼,减少婚外性行为,推广安全套并形成其正确和坚持使用的习惯。
2014-2022年北京市怀柔区流感样病例及病原学监测分析
姬莉莉, 喻金玉, 毛玉梅, 崔淑娟, 杨耀武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303030081
[摘要](195) [HTML全文](61) [PDF 3840KB](3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2014-2022年北京市怀柔区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情况和病原学特征,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4-2022年北京市怀柔区流感样病例(ILI)数据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描述及统计分析。  结果   2014年9月至2022年8月,怀柔区两家哨点医院累计报告ILI 49 716例,占门/急诊总人数的0.35%。 8年间共采集ILI咽拭子标本17 156份,其中流感病毒阳性标本3 091份,阳性率为18.02%。 25~岁年龄组阳性占比较高,为20.21%。 各监测年度流感阳性率高峰均集中于当年12月至次年3月,各年度流感病毒亚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5.065,P<0.001),主要亚型为甲型H3N2和乙型Victoria系。 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影响,2020年后流感病毒阳性率明显降低。  结论   2014-2022年怀柔区流感病毒流行季节主要为冬春季,流感病毒各亚型交替流行或同时流行,流行强度不同。 25~岁人群是重点防控人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也可以显著降低流感的流行强度。
《疾病监测》杂志稿约
当前状态:
[摘要](535) [HTML全文](149) [PDF 404KB](17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v.abstractInfo
纹带棒杆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
邱小彤, 陈东科, 王雪冰, 周海健, 李振军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109220515
[摘要](798) [HTML全文](318) [PDF 11143KB](4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价一种快速检测纹带棒杆菌的PCR方法在纹带棒杆菌临床分离株和临床痰标本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针对纹带棒杆菌种特异性基因ftr1设计的PCR引物Cst_1-F/Cst_1-R建立检测纹带棒杆菌的单重PCR方法。 使用纹带棒杆菌标准菌株ATCC6940、ATCC43751、152株纹带棒杆菌临床分离株和30株非纹带棒杆菌菌株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比较该方法与16S rRNA测序和MALDI-TOF MS鉴定结果的一致性。 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估,最终将该方法用于检测88份临床痰标本。  结果  该PCR方法与16S rRNA测序和MALDI-TOF MS 在鉴定152株纹带棒杆菌临床分离株中具有100%的一致性;该方法对30株非纹带棒杆菌菌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下限为1 ng模板DNA/反应;在应用于临床痰标本时,该方法与痰涂片镜检相比,具有86.4%(76/88)的一致性。  结论  本研究中的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替代16S rRNA测序和MALDI-TOF MS成为临床鉴定纹带棒杆菌的便捷、经济、有效的方法,且在检测临床痰标本中的纹带棒杆菌时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202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危害战略和技术咨询小组会议的结论和建议
龚震宇(摘译), 龚训良(审校)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1
[摘要](1073) [HTML全文](523) [PDF 818KB](69)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v.abstractInfo
2021年5月全球传染病疫情概要
韩辉, 伍波, 吴海磊, 张瑾, 贾娇娇
当前状态:
[摘要](1043) [HTML全文](419) [PDF 2049KB](4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21年5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7种,涉及225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25个)、登革热(30个)、麻疹(29个)、脊髓灰质炎(15个)和疟疾(9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埃博拉病毒病(52.2%)、中东呼吸综合征(34.4%)、拉沙热(20.3%)、鼠疫(6.0%)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5.3%)。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疟疾、麻疹、登革热和霍乱。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埃博拉病毒病、鼠疫、霍乱、黄热病、拉沙热和裂谷热;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登革热;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国国民健康状况指标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011300402
[摘要](1754) [HTML全文](951) [PDF 929KB](24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v.abstractInfo
2020年12月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分配的最新临时建议
龚震宇(摘译), 龚训良(审校)
当前状态:  DOI: 10.3784/jbjc.202012270443
[摘要](1165) [HTML全文](506) [PDF 1997KB](5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12月1日,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首先向卫生保健人员和长期护理机构(养老院)人员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1a阶段)。  这个报告增加了什么?  12月20日,ACIP更新了疫苗分配临时建议。 第二阶段(1b阶段),应该向年龄≥75岁的老年人和一线必需工作者(非卫生保健人员)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第三阶段(1c阶段),应该向年龄65~74岁老年人、年龄16~64岁有高危医学情况(慢性病)人群和第二阶段未接种疫苗的必需工作者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  对公共卫生实践的影响是什么?  联邦、州和地方应该按照本指南制订和实施COVID-19疫苗接种方案。
《疾病监测》杂志稿约
当前状态:
[摘要](1483) [HTML全文](797) [PDF 408KB](164)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v.abstractInfo
封面
2023 年 4 期封面
2023,38(4)   
[摘要](68) [PDF 10763KB](1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23 年 4 期目录
2023,38(4) : 1-3   
[摘要](69) [HTML全文](19) [PDF 1372KB](12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v.abstractInfo
疫情快报
2023年3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National Data of Class A, B and C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March 2023
2023,38(4) : 369-369    DOI: 10.3784/jbjc.202304180163
[摘要](139) [HTML全文](80) [PDF 434KB](26)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v.abstractInfo
2023 年 3 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概要
2023,38(4) : 370-371    DOI: 10.3784/jbjc.202304180162
[摘要](154) [HTML全文](63) [PDF 405KB](26)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v.abstractInfo
2023年3月全球传染病疫情概要
韩辉, 伍波, 贾琳, 贾娇娇, 宋悦谦
2023,38(4) : 372-374    DOI: 10.3784/jbjc.202304220175
[摘要](64) [HTML全文](43) [PDF 2021KB](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2023年3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2种,涉及235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5个)、猴痘(110个)、登革热(29个)、霍乱(21个)和麻疹(19个)。 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马尔堡病毒病(83.3%)、尼帕病毒病(71.4%)、裂谷热(23.8%)、拉沙热(18.1%)和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8.5%)。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疟疾、霍乱、登革热和麻疹。 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黄热病、马尔堡病毒病、拉沙热和猴痘;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侵袭性A群链球菌感染。
风险评估
2023年4月中国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孟玲, 涂文校, 冯晔囡, 黄丽芳, 王大燕, 靳淼, 陈秋兰, 施国庆, 向妮娟
2023,38(4) : 375-378    DOI: 10.3784/jbjc.202304190174
[摘要](86) [HTML全文](41) [PDF 4853KB](1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4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预计2023年4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与3月持平,以季节性流感、诺如病毒肠炎等传染病类事件为主。 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处于低水平传播阶段,人群前期自然感染及疫苗接种所形成的混合免疫屏障对我国主要流行株保护作用依然较高,预计4月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维持低水平传播的可能性高,需警惕新变异株及再感染疫情。 流感疫情将在4月持续下降至流行间歇期水平。 诺如病毒肠炎疫情有可能回落。 我国大部分省份尤其是北方省份布鲁氏菌病病例数将上升。  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予以特别关注,对季节性流感、诺如病毒肠炎和布鲁氏菌病予以一般关注。
2023年3月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风险评估
李洁, 庞明樊, 纪瀚然, 房元圣, 武洁雯, 杨昕娉, 赵青, 薛秀丽, 戚晓鹏
2023,38(4) : 379-383    DOI: 10.3784/jbjc.202304240181
[摘要](215) [HTML全文](91) [PDF 6079KB](2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估2023年3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发布的每日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全球COVID-19入境政策分析,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各大洲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  结果  与2023年2月相比,3月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环比下降了16.09%,月新增死亡病例环比下降了25.44%。 3月北美洲和亚洲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均有所减少,欧洲和非洲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均有增加,南美洲和大洋洲新增确诊病例增加但新增死亡病例减少。 全球月新增确诊病例前10位国家中,法国和英国月环比增长显著,为全球重点关注国家。 各大洲月新增确诊病例前3位国家中,月环比增长显著的国家有南美洲区的智利和秘鲁,非洲区的南非、毛里求斯和突尼斯,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密克罗尼西亚,为各大洲一般关注国家。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阿富汗是周边十四国特别关注国家,3月病例呈上升趋势且入境政策宽松。  结论  3月全球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有部分国家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出现增多,应持续关注重点国家,做好持续监测,并同相关机构建立沟通机制,互通有无,及时预警。
传染病监测
我国施万菌分布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黄振洲, 于可艺, 汪永禄, 李颖, 高鹤, 白雪梅, 肖悦, 赖玖连, 李坤, 王多春
2023,38(4) : 384-390    DOI: 10.3784/jbjc.202212300556
[摘要](138) [HTML全文](55) [PDF 8772KB](2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探索中国施万菌的种群分布、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遗传进化关系,为施万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和进化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联合gyrB基因测序进行施万菌种水平鉴定;利用7个管家基因(16S rRNA、gyrAgyrBinfBrecNrpoAtopA)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利用BioNumerics 7.1软件对各个序列类型(ST)构建最小生成树。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全国201株施万菌,鉴定到10个不同的菌种,其中海藻施万菌所占数量最多。 不同分离来源中的施万菌种分布有所差异,临床和食品来源的施万菌种分布相似。 MLST将施万菌实验室分离株划分成136个ST型和15 个克隆复合体(CCs),其中CC12为海藻施万菌优势克隆群。  结论   我国分布的施万菌病原谱丰富多样,提示这些菌株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
2022年浙江省春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杨珂, 吴昊澄, 鲁琴宝, 王心怡, 丁哲渊, 傅天颖, 吴晨, 林君芬
2023,38(4) : 391-395    DOI: 10.3784/jbjc.202207160336
[摘要](148) [HTML全文](55) [PDF 11850KB](32)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自2022年3月以来浙江省本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22 年3月3日至5月8日浙江省本土新冠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62起疫情波及11个市的71个县(市、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68例,无症状感染者866例。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嘉善县、平湖市、海宁市、临平区、余杭区、拱墅区、上城区和婺城区存在热点聚集性。 本次疫情由上海市输入并导致关联疫情占72.90%;50例以上规模疫情持续时间为7~15 d,10 d左右控制动态基本再生数(Rt)<1。  结论   本轮疫情主要发生在嘉兴市和杭州市,大部分是外省输入病例引起的关联疫情;疫情R t控制在1以下的时间越早,规模越小,疫情持续时间越短。
河南省漯河市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人博卡病毒检出情况及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蒋豪然, 张燕, 徐瑾, 谢智博, 夏百成, 许文波, 崔爱利, 李晓梅
2023,38(4) : 396-402    DOI: 10.3784/jbjc.202210170446
[摘要](41) [HTML全文](31) [PDF 5063KB](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河南省漯河市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例中人博卡病毒(HBoV)的检出情况及病毒基因特征。  方法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对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集的1 185例ARI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呼吸道多病毒检测。 对HBoV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VP1基因巢式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同时结合GenBank下载的中国地区HBoV1 VP1基因序列,进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结果   在1 185例ARI病例标本中,共有32例(2.70%)为HBoV阳性,其中17例(53.13%)同时检出≥2种病毒。 96.88%(31/32)HBoV阳性病例为5岁以下的儿童,其中以12~23月龄患儿的检出率最高(5.52%),其次是6~11月龄(3.39%)。 HBoV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夏、秋、冬3个季节,但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oV的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均可引起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所获得的21条HBoV序列均属于HBoV1。 Ⅰb分支是2018—2020年河南省漯河市HBoV1主要优势流行株,与我国其他地区一致。 VP1基因平均分子进化速率约为2.59×10−4替换/位点每年,在影响病毒抗原的主要区域中存在着多个氨基酸变异。  结论   HBoV是河南省漯河市ARI病例中检出的重要病毒之一。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HBoV感染的主要人群。 包括河南漯河株在内我国流行HBoV1 VP1基因序列相对保守,但有个别抗原相关位点发生了变异。
2001-2020年江西省不同防治阶段新发麻风病例流行区域变化
李晓琴, 胡飞, 肖丽娉, 温琪, 王腊梅
2023,38(4) : 403-407    DOI: 10.3784/jbjc.202210180451
[摘要](105) [HTML全文](57) [PDF 6486KB](12)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通过对2001—2020年江西省不同防治阶段新发麻风病例的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为麻风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江西省各县(市、区)的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利用SaTScan 9.6软件对2001—2020年不同防治阶段新发病例按空间和时间−空间两种扫描探测模式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ArcMap 10.5软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  结果  2001—2020年江西省累计新发麻风病例801例,其中儿童病例占1.87%,多菌型占86.02%,2级畸残占20.35%,延迟期在12个月以内的占27.97%,发现方式以被动发现为主,占82.77%。 2级畸残比在不同防治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2, P<0.05)。 发现率从2001年的0.1171/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0173/10万,年平均发现率为(0.0915/10万±0.0387/10万)。 “十年规划”期间年平均发现率低于“十五”(Z=−3.062,P<0.01)和“十一五”期间(Z=−3.062,P<0.01)。 单纯空间扫描显示,3个时期均出现不同聚集程度的聚集区域,其中“十五”期间出现了1个一类和2个二类聚集区域,“十一五”期间出现1个二类聚集区域,“十年规划”期间分化为3个二类聚集区域,聚集范围呈现扩大化。 时间−空间扫描显示,在2001—2020年期间共探测到2个一类聚集区域和1个二类聚集区域,主要位于江西省南部偏西,聚集年份集中在2004—2005年、2009—2010年、 2011—2015年。  结论  2001—2020年江西省麻风病发现率逐年下降,在空间分布上聚集性程度逐年下降,但是聚集范围逐年扩大。 今后的防治工作不仅要针对聚集区域,同时要重视因聚集范围不断扩大而覆盖的区域。
2011-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
刘天, 肖新宇, 吴杨, 陈琦, 阮德欣, 姚梦雷, 侯清波, 黄继贵, 陈红缨
2023,38(4) : 408-414    DOI: 10.3784/jbjc.202206220284
[摘要](162) [HTML全文](72) [PDF 7703KB](4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描述2011—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重症病例危险因素,为该地区HFMD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荆州市HFMD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聚集性和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HFMD三间分布特征,计算发病率、重症率、占比、标本检测阳性率及亚型占比。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FMD重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11—2021年荆州市累计报告HFMD 62 521例,年均发病率100.87/10万,重症数146例,重症率0.23%,死亡5例,病死率0.80/万,重症死亡率3.42%。 发病率随年份无明显趋势变化(\begin{document}$ {{{r}}_{\rm{s}}} $\end{document}=−0.21,P=0.539);重症率随年份呈下降趋势(\begin{document}$ {{{r}}_{\rm{s}}} $\end{document}=−0.66,P= 0.031)。 HFMD发病呈双峰型特点(4—6月和11—12月);县(市/区)发病率介于51.85/10万~140.23/10万,高发地区随年份不断变化;人群分类以散居儿童(69.58%)和幼托儿童(28.18%)为主,男性(59.01/10万)发病率高于女性(41.66/10万,RR=1.42,95%CI:1.39~1.44);以5岁以下儿童(96.08%)为主。 男性相较女性、低年龄儿童、中心城区相较江南片区、流行季节、发病至就诊时间长更易进展为重症病例(均比值比>1,均P<0.05)。肠道病毒71型( EV71)为重症病例(53.57%)和死亡病例(80.00%)主要病原。 报告聚集性疫情89起和暴发疫情5起,发生场所以幼托机构(87起,92.55%)为主。 病原学监测阳性率为70.88%(3 488/4 921);其中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其他型分别占16.66%、27.24%、56.10%,其他型占比随年份增加呈上升趋势(\begin{document}$ {{{r}}_{\rm{s}}} $\end{document}=0.75,P=0.007)。  结论  荆州市HFMD维持较高发病水平,近年来重症率明显下降。 荆州市HFMD有明显时空异质性。其他型肠道病毒已成为荆州市HFMD主要病原。
2013-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张芳蕾, 黄立勇, 苏微, 张政, 王海滨, 仲一, 马建新, 齐啸
2023,38(4) : 415-420    DOI: 10.3784/jbjc.202301180006
[摘要](229) [HTML全文](76) [PDF 3794KB](59)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原学特点及流行趋势,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对2013—2022年送检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朝阳区流感监测数据。  结果  共收集哨点医院送检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27928份,检测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4415份,总核酸阳性率为15.8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高峰以冬春季为主,不同亚型交替流行。 不同季节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8.274,P<0.001),甲型流感冬季阳性率最高(H1N1 χ2=1238.712,H3N2 χ2=1317.144,P<0.001),乙型流感冬春季阳性率明显高于夏秋季(χ2=1526.712,P<0.001)。 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5~岁病例阳性率最高(21.13%);不同性别流感样病例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5,P=0.228)。  结论  北京市朝阳区流感流行期以冬春季为主,不同流感监测年度各流感亚型交替流行,应进一步加强对流感的监测与预警,注意流感优势流行株的变化情况,继续推广流感疫苗接种策略,探索各项防控措施,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流感的叠加影响。
2017-2021年重庆市沙坪坝区活禽市场外环境禽流感病毒监测分析
杜文静, 王德苗, 陈飞, 肖小月, 唐宇, 刘梦颖, 刘欣容, 周文洁
2023,38(4) : 421-425    DOI: 10.3784/jbjc.202210120444
[摘要](103) [HTML全文](51) [PDF 2153KB](16)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重庆市沙坪坝区活禽市场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的分布特点。  方法  在沙坪坝区21个活禽市场随机采集6类环境样本,包括粪便(肛拭)、笼具表面擦拭标本、案板表面擦拭标本、刀具表面擦拭标本、盛装容器面擦拭标本和洗肉水,共1 200份,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通用甲型流感病毒(Flu A),阳性样本进一步进行H5、H7、H9、N9亚型检测,采用SAS 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样本中Flu A阳性率达68.50%,H5、H7、H9、N9亚型及未分型总阳性率分别为26.33%、0.17%、45.50%、0.00% 及1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563,P<0.001)。 存在H5+H9(19.83%)、H9+N9 (0.67%)和H5+H9+N9(0.67%)混合型。 不同年份、不同季节Flu 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199、 35.350,均P<0.001),Flu A阳性率高峰为第一季度(79.17%)和第二季度(76.67%)。 不同地区活禽市场外环境的Flu A核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62,P=0.087);不同环境类型样本中,案板表面擦拭样本Flu A阳性率为72.00%,其次为刀具表面擦拭样本(71.00%),6类环境样本Flu A核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6.813,P=0.235)。  结论  重庆市沙坪坝区活禽市场环境普遍存在禽流感病毒污染,H9亚型是主要的病原体,混合型占一定比例,污染高峰为每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 应重视H9N9和H5H9等新的重配体和变体出现的情况,加强对活禽市场环境监测,切实做好宰杀摆放禽肉的案板和刀具等区域的消毒清洁工作。
2017-2021年黑龙江省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登记率及变化趋势
周勇, 闫世春, 韩雪, 王倪
2023,38(4) : 426-431    DOI: 10.3784/jbjc.202211210511
[摘要](97) [HTML全文](45) [PDF 2574KB](1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登记率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相应防治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黑龙江省2017—2021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信息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患者来源、治疗分类、病原学诊断、药敏试验结果等,应用Jointpoint回归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及其13个行政地级市(地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年登记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2017—2021年黑龙江省共登记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5 816例(年均登记率3.31/10万),年登记率从2017年的2.22/10万上升至2021年的4.65/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呈上升趋势(APC=17.01%,95%CI:4.45%~31.08%,t=4.401,P=0.022);13个行政地级市(地区)中哈尔滨市呈上升趋势(APC=23.85%,95%CI:18.83%~29.14%,t=16.387,P<0.01),伊春市呈下降趋势(APC=−81.04%,95%CI:−94.19%~−37.24%,t=−4.428,P=0.021),其他地市年登记率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816例患者中,男性(4 554例,78.30%)、45~54岁年龄组(1 818例,31.26%)、家务及待业(3 214例,55.26%)为主;患者类型中以直接就诊(4 437例,76.29%)、初治(4 662例,80.16%)、病原学阳性(3 914例,67.30%)、药敏试验结果敏感(2 519例,43.31%)患者为主。  结论  黑龙江省肺结核与糖尿病共病登记率呈上升趋势,且地区间流行呈现不平衡性,应对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防治工作给予重视。
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液中布鲁氏菌与临床症状和抗体水平关联性研究
包桂英, 陈俊杰, 张天承, 朴东日, 赵鸿雁, 姜海, 范玉, 田国忠
2023,38(4) : 432-435    DOI: 10.3784/jbjc.202301100565
[摘要](284) [HTML全文](62) [PDF 2105KB](3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血液中布鲁氏菌DNA, 分析其与临床症状和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门诊就诊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包括临床症状、既往史、接触史、用药史等。 布病可疑患者,采集血液,分离血清,进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布鲁氏菌抗体,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进行布病临床诊断。 同时对患者抗凝全血进行细菌DNA提取,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血液中布鲁氏菌DNA。 对不同症状、抗体水平血液中布鲁氏菌细菌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18例布病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40例。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乏力、头痛、胸背酸痛、腰痛、四肢酸痛、关节肌肉疼痛、出汗、失眠和睾丸痛等。118例布病患者血液标本中,布鲁氏菌DNA阳性率为63.56%(75/118),布鲁氏菌细菌数中位数(MED)为7拷贝/mL血液,四分位数(IQR)为2~17拷贝/mL血液。 118例布病患者中,SAT检测阳性率为38.14%(45/118)。118例布病患者中,新发病例和复诊病例分别占55.08%(65/118)和44.92%(53/118),新发病例和复诊病例血液中布鲁氏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2.31%(47/65)和52.83%(28/53)。47例新发病例血液标本中布鲁氏菌细菌数MED为3拷贝/mL血液,IQR为2~26拷贝/mL血液;28例复诊病例血液标本中布鲁氏菌细菌数MED为4拷贝/mL血液, IQR为2~12拷贝/mL血液。  结论  巢式PCR方法检测布病疑似患者血液中布鲁氏菌DNA,有助于布鲁氏菌感染或血清抗体阴性患者的诊断,血液中布鲁氏菌DNA的检测和血清学检查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诊断布病。
实验研究
C7基因调节区遗传变异对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影响研究
崔彤, 赵丽娜, 王思月, 张洪梅, 张雪梅
2023,38(4) : 436-442    DOI: 10.3784/jbjc.202211300523
[摘要](46) [PDF 8371KB](1)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补体7(C7)基因遗传变异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基因C7在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C7表达及拷贝数变异与结直肠癌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关系。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C7遗传变异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影响。 使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C7 rs1061429和rs1376178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基因分型。 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分析C7 rs1061429和rs1376178遗传变异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结果   与结直肠正常组织相比,C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 C7表达及拷贝数变异可影响结直肠癌免疫细胞浸润。 与C7 rs1061429 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A基因型携带者可显著增加直肠癌发病风险(OR=1.42,95%CI:1.08~1.86)。 与C7 rs1376178 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A基因型携带者的结肠癌发病风险增加(OR=1.50,95%CI:1.06~2.10),CA或AA基因型携带者有较高的直肠癌发病风险,OR(95%CI)分别为1.46(1.06~2.03)和1.57(1.09~2.28)。 结肠癌易感性的分层分析显示,与C7 rs1376178 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7 rs1376178 CA基因型携带者中女性(OR=2.01,95%CI:1.18~3.43)、非吸烟者(OR=1.70,95%CI:1.14~2.54)和非饮酒者(OR=1.57,95%CI:1.06~2.33)的结肠癌发病风险增加。 直肠癌易感性的分层分析表明,与CC 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7 rs1061429 CA基因型携带者中男性(OR=1.64,95%CI:1.17~2.31)、相对低年龄组(OR=1.58,95%CI:1.07~2.33)的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7 rs1376178 AA基因型携带者中女性的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OR=1.93,95%CI:1.05~3.54),C7 rs1376178 CA或AA基因型携带者中相对低年龄组(OR=1.86或2.23)、非吸烟者(OR=1.55或1.80)、非饮酒者(OR=1.51或1.62)的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P<0.05)。  结论  C7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7 rs1061429和rs1376178多态性可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结直肠癌易感性。
一例HIV-1广谱中和者体内病毒膜蛋白基因进化特征及中和敏感性研究
苑珍珍, 李康, 胡彩琴, 郝彦玲, 冯毅, 王铮
2023,38(4) : 443-450    DOI: 10.3784/jbjc.202211200452
[摘要](129) [HTML全文](48) [PDF 11179KB](27)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一例HIV-1广谱中和者体内病毒膜蛋白基因(env)进化特征及其中和敏感性。  方法  从感染者两个随访时间点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单拷贝基因组扩增(SGA)方法扩增全长env基因,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分析env基因可变区特征及CD4结合位点(CD4bs)的氨基酸特征。 将有代表性的env基因克隆到pcDNATM3.1载体上,与骨架质粒pSG3△env共转染293T细胞制备假病毒,检验其感染能力,筛选出功能性膜蛋白,再将有功能性的假病毒与不同的广谱中和抗体进行中和试验,分析膜蛋白的中和特征。  结果  从两个时间点全血样本中共获得 43 条全长env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两个时间点的env序列交叉聚集,膜蛋白序列的基因距离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对病毒膜蛋白基因可变区的分析显示,V5区的糖基化位点数目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后一时间点有16%的序列在V1区进化出两个额外的半胱氨酸;中和实验显示V1区半胱氨酸插入不会影响病毒针对V3环中和抗体的敏感性,V5区N460糖基化位点缺失导致假病毒对CD4bs类抗体的敏感性略有下降。  结论  病毒膜蛋白基因在体液免疫的压力下持续进化;关键中和表位中氨基酸变异导致病毒发生中和逃逸。
3株分离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布鲁氏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宇, 朴东日, 赵鸿雁, 田国忠, 范玉, 姜海
2023,38(4) : 451-456    DOI: 10.3784/jbjc.202210240464
[摘要](117) [HTML全文](57) [PDF 5105KB](12)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对3株分离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布鲁氏菌噬菌体A1、NMY-1和NMY-2生物学特性展开分析,获取生物学信息。  方法  采用双层平板法纯化、增殖噬菌体,观察噬斑特征及测定效价;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用双层平板法和点滴法测定噬菌体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和理化稳定性。  结果  经电镜观察,3株噬菌体均为二十面体结构,头部直径61.0 nm~65.6 nm,具有一个长为16.5 nm~19.2 nm短尾;在常规检测浓度(RTD)和104 × RTD下,噬菌体A1和NMY-1可以裂解光滑型牛种、羊种、猪种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NMY-2能够裂解粗糙型犬种、牛种和羊种布鲁氏菌,且在高浓度(104 × RTD)时可裂解的菌株数量增加;A1、NMY-1和NMY-2的MOI分别为 0.1、0.001、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A1和NMY-2潜伏期约为30~60 min,暴发期20~40 min,暴发量分别为2 210 蚀斑形成单位(PFU)/cell和6 000 PFU/cell,NMY-1的潜伏期和暴发期较长,分别为600 min和420 min,暴发量为1.90×105 PFU/cell;3株噬菌体在40~60 ℃,pH为2~13,紫外线照射30 min时保持良好活性。  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噬菌体A1、NMY-1和NMY-2的生物学特征和属性,丰富了布鲁氏菌的噬菌体分型系统,为噬菌体疗法治疗耐药布鲁氏菌提供了更多选择。
技术与方法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传播动力学参数估算
刘天, 徐琴雯, 何诗琪, 阮德欣, 黄继贵, 毛安禄
2023,38(4) : 457-461    DOI: 10.3784/jbjc.202211090483
[摘要](184) [HTML全文](82) [PDF 3861KB](39)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利用湖北省荆州市2起由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引起的局部疫情数据,估算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的传播动力学参数,为认识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传播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表格收集2起疫情中感染关系明确的感染者与被感染者的感染时间、发病时间及首次核酸阳性采样时间等数据。 对获得数据分别拟合对数正态分布、伽马分布和伽马分布计算潜伏期、世代间隔(GT)、代际间隔(SI)。 分别采用指数增长模型(EG)和极大似然估计法(ML)计算基本再生数(R0),取R2较大者作为R0估算值。  结果  荆州市2起疫情中,疫情A为外市来荆人员在荆州市进行社交活动引起,主要通过同住、同餐、同娱乐和同工作传播,为常见社交传播情形;疫情B涉及人群聚集的批发市场,首发病例进入后停留3 h后随即离开,在农贸市场快速传播并外溢至同住人员,为人群密集场所传播情形。 2起疫情共计纳入感染者与被感染者39对52例的数据用于潜伏期、GT和SI估算。 潜伏期中位数为2.52 d(44例,1.32~4.84 d),SI中位数为2.13 d(37例,1.63~2.64 d),GT中位数为1.91 d(21例,1.05~3.15 d)。 疫情A、疫情B最优拟合模型均为EG模型,对应R2分别为0.62、0.88。疫情A、疫情B拟合的R0分别为5.33(95%CI:2.08~13.44)、22.58(95%CI:7.23~91.36)。 单次暴露感染者观察到暴露至检出最短时间为20~21 h。  结论  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的特点。 在人群密集场所,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传播能力极强。
食源性疾病监测
基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对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事件实验室证据及相关问题的分析
王玉明, 崔燕, 李拥军
2023,38(4) : 462-465    DOI: 10.3784/jbjc.202205130215
[摘要](50) [PDF 2087KB](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事件中实验室检验对其结论的支持力度,以及影响实验室检出的部分因素,为提升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结论的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8—2020年甘肃省发病≥5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对实验室检验或影响检出的有关信息进行整理,按照相关指南及标准的要求对结论进行评价。  结果   共收集102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47起明确致病因子种类,但仅有15起(31.91%)事件中致病因子获得充分的实验室证据支持,其中化学性事件占83.33%,细菌性和植物性及毒蘑菇中毒事件分别占24.00%和25.00%;另外55起诊断为不明原因事件,分析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及时性对事件处置中样品的可获得性有影响,且该类事件仅有23.08%的检测项目选择恰当。  结论  应重点加强细菌性、植物性及野蘑菇中毒事件处置中实验室检验工作,从加强事件调查中的采样工作和提高检测项目选择准确性两方面着手可降低不明原因事件比例。
出生缺陷监测
2015-2020年甘肃省围产儿出生缺陷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李亮亮, 杨兰, 王称, 黄奎奎, 周艳芝
2023,38(4) : 466-472    DOI: 10.3784/jbjc.202209280428
[摘要](141) [HTML全文](67) [PDF 7229KB](28)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评估甘肃省出生缺陷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出生缺陷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5—2020年甘肃省42家监测医院出生缺陷数据,采用泊松分布计算各年度以及不同人群的出生缺陷发生率,Joinpoint 回归评估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时间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判断出生缺陷的空间分布。   结果  2015—2020年甘肃省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15年的150.96/万[95% 置信区间(CI): 143.95/万~162.39/万]上升至2020年的200.47/万(95%CI:190.26/万~210.68/万),出生缺陷前5顺位病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多指(趾)、总唇腭裂、神经管缺陷和先天性脑积水。 空间分析显示,兰州市、天水市、武威市为出生缺陷的高风险地区。  结论   2015—2020年甘肃省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聚集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监测水平,加强对主要病种和重点区域的防控。
疾病负担监测
1990-2019年中国间质性肺疾病和肺结节病的疾病负担分析
陈相, 李耀浙, 傅扬扬, 陈彦凡
2023,38(4) : 473-480    DOI: 10.3784/jbjc.202210210461
[摘要](136) [HTML全文](47) [PDF 8122KB](2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基于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GBD 2019),分析1990—2019年中国间质性肺疾病和肺结节病(ILD&PS)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为中国ILD&PS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GBD 2019获取1990—2019年中国ILD&PS的患病、死亡病例数与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绝对数,同时收集相应的年龄标化率(ASR)来评价中国ILD&PS疾病负担。运用Joinpoint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进一步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分析定量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死亡率的影响。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ILD&PS的患病、死亡病例数与DALYs绝对数均呈上升趋势。 2019年中国患病数722 410[95%不确定区间(UI):586 951~872 704]例,死亡数8 181(95% UI:5 796~10 302)例,DALYs绝对数240 576(95% UI:189 934~299 740)人年。总体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AAPC=0.58%,P<0.05)呈上升趋势,而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AAPC=−0.07%,P>0.05)、年龄标化DALYs率(ASDR)(AAPC=−0.20%,P<0.05)则呈下降趋势。 女性群体与总体趋势类似,但男性ASMR(AAPC=0.23%,P<0.05)、ASDR(AAPC=0.04%,P>0.05)呈上升趋势。 2019年中国患病、死亡病例数及DALYs绝对数一般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峰值在70岁左右;ASPR及ASDR均随年龄增长呈先升后降趋势,而ASMR呈持续上升趋势。 死亡率APC模型分析提示,1990—2019年总体净偏移值为负值(−0.50%,P<0.05),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高,2010年以后及1955年以后出生队列的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但男性人群死亡风险相对较大。  结论  虽然1990—2019年中国ILD&PS总体ASMR、ASDR呈下降趋势,APC分析亦提示死亡率下降,但患病例数及ASPR、死亡例数和DALYs绝对数仍呈逐步增加趋势,疾病负担依然沉重,尤其是男性人群。 所以中国ILD&PS的防治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综述
中华姬鼠的研究进展
郭钰, 郭宪国
2023,38(4) : 481-487    DOI: 10.3784/jbjc.202211030471
[摘要](262) [HTML全文](49) [PDF 2189KB](10)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中华姬鼠是啮齿目、鼠科、姬鼠属中的鼠种,在我国分布较广,其除了危害农林作物外,还可携带多种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是重要的农林和医学害兽之一。 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可以检索到的文献,对中华姬鼠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疾病关系和防制对策等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案例分析
安徽省阜阳市首例W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病例病原学分析
孟昭倩, 郭国侠, 郭靓子, 段然, 徐海洋, 卜戈
2023,38(4) : 488-492    DOI: 10.3784/jbjc.202211100485
[摘要](56) [HTML全文](29) [PDF 2670KB](3)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对安徽省阜阳市2020年1月某寄宿学校1例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分析,了解其传播途径和传染源,为及时有效阻止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WS 295—20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采集病例血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现场接种,及时保温运送至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同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开展种特异性鉴定,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分群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E-test试纸条法进行药敏试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分析其同源性。  结果  从病例血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共分离出13株脑膜炎奈瑟菌,均为W群,密切接触者菌株携带率为66.67%(12/18),PFGE分型显示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菌株高度相似,相似度为92.60%~100.00%。 所有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利福平、美罗培南、阿奇霉素、米诺环素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中介,对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耐药。  结论  密切接触者和病例均检出W群脑膜炎奈瑟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例为阜阳市首例W群流脑病例。 密切接触者病原菌携带率较高,W群流脑存在流行趋势,应加强对其监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022年9月云南省镇康县一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溯源分析
张美玲, 周洁楠, 陈瑶瑶, 孙艳红, 刘照生, 赵晓南, 伏晓庆
2023,38(4) : 493-499    DOI: 10.3784/jbjc.202212140531
[摘要](47) [HTML全文](27) [PDF 6608KB](5) 审稿意见 相关文献 分享
摘要:
  目的  调查2022年9月云南省镇康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疫情的感染来源和病毒变异情况。  方法  收集疫情期间采集的9例本土病例和3例境外病例的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全基因组测序。 通过基因组学分析,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内容,明确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及感染来源。  结果  来自9例本土病例的病毒株属Omicron变异株BA.5.2和BA.5.2.20进化分支,形成独立的两条传播链,均与境外病例病毒株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与直接或间接接触境外病毒感染病例有关。 BA.5.2和BA.5.20基因型毒株基因组序列共享53个氨基酸错义突变和11个氨基酸缺失突变,各自具备其代表性氨基酸突变位点。 在S蛋白上均发现HV69~70del、L452R、T478K、R493Q回复突变、F486V等可能影响病毒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的关键性变异位点。 同时研究发现,S:K147T、S:M1237V、ORF1a:M85del等其他特征性突变位点,其功能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结论  本次疫情有2个境外病毒感染源,提示云南省边境地区疫情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因此,边境地区仍要提高监测预警敏感性,不断有方向性地追踪病毒变异动态,以期提高SARS-CoV-2感染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1986年创刊 月刊

CN 11-2928/R

ISSN 1003-9961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球疫情快报
more >
引用排行
more >

期刊检索

分类检索

在线交流

x 关闭 永久关闭

防诈骗公告

大家好:近期有不法分子以本刊编辑身份添加作者微信,请务必提高警惕!本刊关于稿件的一切事项通知均采用编辑部唯一邮箱(jbjc@icdc.cn)和座机(010-58900732)联系作者,且在录用稿件后仅收取版面费,无其他任何名目费用(如审稿费和加急费等),非编辑部邮箱发送的本刊收费用通知等均为诈骗,不要随意汇入款项!如有可疑及时致电编辑部核实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