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人H7N9禽流感知识
- 2.3 野生禽鸟从业人员人H7N9禽流感相关态度
- 2.4 密切接触者防护措施
2013年3月底,一种新型禽流感——H7N9禽流感在上海市和安徽省两地率先发现。截至目前,我国已在上海、安徽、浙江、江苏、河南、江西、广东等7省(直辖市)多个活禽市场的家禽和环境样品中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另有2份阳性样品来自于江苏省的野鸽和信鸽样品,且有研究表明迁徙的水禽是禽流感的天然宿主[1],这表明除接触家禽外,野生禽鸟暴露史也可能成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危险因素。为全面了解广州市野生禽鸟从业人员H7N9禽流感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笔者于2013年6月开展了野生禽鸟从业人员H7N9禽流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野生禽鸟栖息场所类型,从野生禽鸟养殖场所和迁徙路线各选取4个场所作为调查点,另选取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1个野生禽鸟交易场所作为调查点。采取连续抽样法对密切接触禽鸟及其粪便或分泌物的从业人员和非密切接触从业人员进行调查,要求受访人员在现场所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1.2 调查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野生禽鸟从业人员H7N9禽流感KAP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H7N9禽流感知识、态度和相关行为等。质控人员对回收问卷进行审核。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后进行数据录入及逻辑检查。使用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特征、H7N9禽流感知信行情况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H7N9禽流感知信行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一般情况
共抽取野生禽鸟相关场所9个,包括4个养殖场所(如动物园)、4个迁徙路线(如湿地公园)和1个交易场所。调查野生禽鸟从业人员181人,合格完成问卷调查179人,有效受访率为98.90%。179名有效受访人员中,密切接触人员97人,非密切接触人员82人,男85人(47.49%),女94人(52.51%)。年龄范围为21~60岁,平均3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人(3.35%),初中39人(21.79%),高中61人(34.08%),大学及以上73人(40.78%)。月收入1000元以下8人(4.47%),1000~3000元107人(59.78%),300~5000元64人(35.75%)。密切接触人员和非密切接触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性别、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月收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人H7N9禽流感知识密切接触人员和非密切接触人员对H7N9禽流感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分别为69.81%和62.20%,对“省内疫情现状和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认知率较低。密切接触组人员对“目前广东省已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现阶段H7N9禽流感能够人传人”和“病死禽鸟应该深埋或焚烧”的正确回答率明显高于非密切接触组,见表1。
表1 H7N9禽流感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Table 1 Correct answer rate to questions about H7N9 avian influenza
问 题 | 密切接触者(N=97) | 非密切接触者(N=82) | 合计(N=179) | χ2值 | P值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目前广东省已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 69 | 71.13 | 33 | 40.24 | 102 | 56.98 | 17.30 | 0.000 | |||
目前广东省已有禽/鸟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 | 46 | 47.42 | 47 | 57.32 | 93 | 51.96 | 1.74 | 0.190 | |||
现阶段,H7N9禽流感能够人传人 | 74 | 76.29 | 47 | 57.32 | 121 | 67.60 | 7.30 | 0.007 | |||
接触已感染禽鸟及其粪便或分泌物可能会引起发病 | 66 | 68.04 | 61 | 74.39 | 127 | 70.95 | 0.87 | 0.350 | |||
该病早期症状是发热、咳嗽、咽痛 | 89 | 91.75 | 76 | 92.68 | 165 | 92.18 | 0.05 | 0.820 | |||
现在已有人H7N9禽流感疫苗 | 34 | 35.05 | 31 | 37.80 | 65 | 36.31 | 0.15 | 0.700 | |||
病死禽鸟应该深埋或者焚烧 | 96 | 98.97 | 62 | 75.61 | 158 | 88.27 | 21.21 | 0.000 |
从获取知识的途径来看,两组人员H7N9禽流感知识主要来源均为电视、报纸和网络,而来源于广播、海报或宣传栏、其他人、医生或其他途径的均不足50%,见表2。
表2 获取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的途径Table 2 Channels to learn about H7N9 avian influenza knowledge

野生禽鸟从业人员对政府已采取的H7N9禽流感防控措施满意度较高。密切接触人员和非密切接触人员对“H7N9禽流感无非典对人群危害大”认同率分别为73.20%和52.44%,对“近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该到医院就医”认同率分别为65.98%和8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类人群均有90%左右的人认为在就医时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禽鸟接触史。超过50%的受访人员认为从事接触禽鸟工作会增加感染禽流感的风险,超过95%的受访人员认为需定期对禽鸟栖息地进行清洗和消毒。在流感/禽流感疫苗接种意愿方面,超过70%的受访人员愿意接种,见表3。
表3 野生禽鸟从业人员H7N9禽流感相关态度Table 3 Attitude of people with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wild birds to H7N9 avian influenza

97名密切接触者中总是会戴口罩、戴手套、穿工作服、穿水鞋/防水鞋套、戴防护帽的比例依次为92.78%、84.54%、83.51%、83.51%和71.13%,接触禽鸟及粪便后总是会用肥皂和水洗手的比例达89.69%,而总是会用含酒精的消毒液消毒手的比例却只有57.73%,见表4。
表 4 密切接触禽鸟及其粪便时采取的防护措施(N=97)
Table 4 Protection taken by close contacts when treating wild birds or their droppings

97名密切接触人员中有39人2个月内在工作场所接触过病死禽鸟,均有采取防护措施,但均不全面。
密切接触人员在1年内接种过流感疫苗和就餐前洗手或用消毒纸巾擦手的比例显著高于非密切接触人员,见表5。
表 5 野生禽鸟从业人员H7N9禽流感相关行为Table 5 Related behaviors against H7N9 avian influenza in people with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wild birds

野生禽鸟从业人员掌握H7N9禽流感知识以及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对预防人H7N9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发现,野生禽鸟从业人员对H7N9禽流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高于李灵辉等[2]报道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禽类从业人员的知晓率,其中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早期症状和对病死禽鸟的正确处理方式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对省内H7N9禽流感疫情现状和感染途径等知识掌握率不高。
受访人员获取H7N9禽流感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电视和报纸,与对珠江三角洲城市或深圳家禽密切接触人员的调查报道一致[2][3][4]。与前期报道不同的是,网络成为仅次于电视和报纸之后的获取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和散播疾病防控信息[5],但网络媒体信息如报道失实可造成恐慌并加大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难度[6],故在今后的宣传教育工作中,要重视网络,特别是新兴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的作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同时,受访人员通过广播、海报或宣传栏、其他途径如讲座等方式获取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的比例均不到50%,这也表明,通过在其工作场所进行广播、张贴宣传海报或者开办讲座的方式加强H7N9禽流感知识的主动宣传可以明显提高从业人员的知晓率。
[2] Li LH, He JF, Li JS, et al. Investigation 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avian influenza among poultry and nonpoultry workers in Pearl River Delta[J]. China Preventive Medicine, 2009,10(6):448-450.(in Chinese)李灵辉,何剑峰,李剑森,等.珠江三角洲禽类从业人员和非禽类从业人员禽流感知信行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6):448-450.
[3] Mei SJ, Ma HW, Zhang TL, et al. Investigation 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avian influenza among persons in close contact with poultries[J]. China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9(5):341-345.(in Chinese)梅树江,马汉武,张廷禄,等.深圳市家禽密切接触人群人禽流感相关知识与预防行为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5):341-345.
[4] Xiang NJ,Shi Y,Wu JB,et 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KAP) relating to avian
influenza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 [J].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10(1):34.
[5] Ma XW, Liu YH, Yuan J, et al. Public monitoring of a epidemic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virus through Mircoblog and traditional internet media[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3,28(1):61-64.(in Chinese)马晓薇,刘艳慧,袁俊,等.微博与传统网络媒体对一起人禽流感疫情舆情监测特点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1):61-64.
[6] Yuan J, Wang M, Hao AH,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edia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public health risk information [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09,24(8):559-562.(in Chinese)袁俊,王鸣,郝爱华,等.公共卫生危机信息媒体监测平台的建立与运用[J].疾病监测,2009,24(8):559-562.
[7] Zhang QL, Zhang ZW, Liu YZ, et al. Survey 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about human avian influenza in poultry and nonpoultry industry [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 008,24(11):1370-1372.(in Chinese)张巧利,张泽武,刘艳璋,等.禽类及非禽类从业人员禽流感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1):1370-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