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DAAN Gene Co., Ltd.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100, Guangdong, China
2.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100
近年来,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所致泌尿生殖道感染日益受到重视,已被列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的病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的病原体之一。Uu在健康人中分离率很高,其致病性虽仍有争议,但现已知可能与含Uu基因的某生物群(生物1群即Ureaplasma parvumr和生物2群即Ureaplasma urealyticum)等有关[1]。
本研究对女性Uu 感染者及其对应的男性伴侣进行了Uu基因分群分析,初步探讨了女性感染Uu与其男性伴侣Uu感染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在绍兴医院妇科和泌尿科门诊就诊以及健康体检的女性,经详细登记病史、自觉症状及体征,常规妇科检查后,取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体(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滴虫、念珠菌及非特异性细菌等)检查。选取Uu培养阳性并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2周内未行药物治疗的女性。同期,选择上述女性的男性伴侣,要求无论Uu培养是否阳性,均需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并在2周内未行药物治疗。此外,对所有女性及其性伴侣均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性行为特征、婚外性活动情况等,要求入选对象均无非婚性伴史。最终,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女性及其伴侣共395对,其中,有泌尿生殖道感染症状和体征(包括阴道炎、尿道炎、宫颈炎以及其他如白带增多、异常) 的女性及其男性伴侣334对,女18~55岁,平均(31.8±5.5)岁;男20~65岁,平均(37.4±6.8)岁。无自觉症状的女性及其男性伴侣61对,女18~55岁,平均(31.5±5.1)岁,男20~65岁,平均(36.9±6.3)岁。
男性伴侣NGU诊断:近3个月内无急性尿道炎、持续性或复发性尿道炎病史,就诊时有明显的男性尿道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男性尿道拭子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多形核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
1.2 实验方法1.2.1 标本采集
男性用无菌男性拭子插入尿道2~4 cm处取尿道分泌物或取前列腺液,女性用无菌女性拭子在宫颈管内1~2 cm处取宫颈分泌物,标本无菌密封送检。
1.2.2 DNA 提取将棉拭子上的细胞洗脱于1 ml生理盐水中,挤干棉拭子;吸取全部液体转至1.5 ml 离心管中,12 000 r/min离心5 min; 去上清,沉淀加灭菌生理盐水1 ml 混匀,12 000 r/min离心5 min;去上清,沉淀中加入50 μl DNA 提取液充分混匀,100 ℃恒温处理(10±1) min;12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备用。
1.2.3 Uu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分析标本提取Uu DNA后,取上清液2 μl,用ABI7300荧光定量PCR仪进行DNA扩增。循环条件: 93 ℃预变性2 min;然后93 ℃ 45 s→55 ℃ 60 s, 10个循环;再经93 ℃ 30 min →55 ℃ 45 s, 30个循环。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每次实验均设阳性(含弱阳性和强阳性)与阴性对照。检测结果以标本DNA≥1.00×103拷贝/μl为阳性[2]。
1.2.4 Uu基因PCR-反相斑点杂交法(PCR-RDB)分群分析将Uu不同基因群的特异探针包被在尼龙膜上,用生物素标记的引物进行靶片段PCR扩增(样品5 μl,按下列条件扩增:94 ℃ 3 min预变性,然后按94 ℃ 30 s;55 ℃ 40 s; 72 ℃ 40 s扩增,共4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7 min)后,将PCR产物和膜条上的特异性探针进行杂交,最后洗膜、显色和结果分析。阳性结果为在显色反应结束后 5 min内出现清晰可见的蓝色圆点,无色或极淡的显色均为阴性结果。本试验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组资料共分析了395对女性及其男性伴侣,其中,有症状且Uu培养阳性女性感染者334例,其男性伴侣188例Uu培养阳性,阳性率为56.3%(188/334);无症状但Uu培养阳性女性感染者61例,其男性伴侣15例Uu培养阳性, 阳性率为24.6%(15/61)。所有Uu培养阳性标本经FQ-PCR检测均为阳性。
2.1 女性及其男性伴侣感染者Uu基因群构成见表1。
表1 女性及其男性伴侣感染者Uu基因群构成比Table 1 Genogroup of Un detected in infected women and their male partners
Uu基因群 | 有症状女性 | 症状女性男伴 | 无症状女性 | 无症状女性男伴 |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
生物1群 | 155 | 46.4(1) | 39 | 20.7(2) | 53 | 86.9 | 12 | 80.0 | |||
生物2群 | 71 | 21.3(1) | 91 | 48.4(2) | 1 | 1.6 | 1 | 6.7 | |||
混合群 | 108 | 32.3(1) | 58 | 30.9(2) | 7 | 11.5 | 2 | 13.3 |
由表1可知,有症状女性及其男性伴侣感染者中,Uu生物1群、生物2群和混合群感染各占一定比例,但以生物1群占优势;而无症状女性感染者以生物1群为主,生物2群感染率最低。其男性伴侣亦以生物1群为主,生物2群感染率极低。χ2检验表明,有症状女性感染者的Uu基因群构成比明显不同于其男性伴侣(χ2=51.70,P<0.01)和无症状女性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5,P<0.01);与无症状女性男伴比较,有症状女性男伴的Uu基因群构成比也明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20,P<0.01)。
2.2 男性伴侣感染者Uu基因群构成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有症状女性的男性伴侣中,有尿道炎症状者主要感染生物2群和混合群(共占98.7%,147/149),而无尿道炎症状男性伴侣主要感染生物1群(共占94.9%,37/39),两者的基因群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47,P<0.01);无症状女性的男性伴侣均无尿道炎症状,感染主要以生物1群为主,见表2。与有症状女性的无症状男伴相比,其基因群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 P>0.05)。
表2 男性伴侣感染者Uu基因群构成与临床症状的关系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Uu genogroup 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infected male partners
Uu基因群 | 有症状女性的男伴(%) | 无症状女性的男伴(% | |||
无症状 | 有症状 | 无症状 | 有症状(1) | ||
生物1群 | 94.9 | 1.3 | 80.0 | - | |
生物2群 | 2.6 | 60.4 | 6.7 | - | |
混合群 | 2.6 | 38.3 | 13.3 | - |
2.3 女性感染者与其男性伴侣感染者Uu基因群的对应关系
Uu在性接触中主要由女性向男性传播,未发现女性感染者感染生物1群而其男性伴侣感染生物2群或混合群,或女性感染生物2群而其男性伴侣感染生物1群或混合群,也未发现男性伴侣感染混合群而其女性伴侣感染生物1群或生物2群;但女性感染生物1群时,其男性伴侣的感染比例较低,仅23.1%(48/208), 而女性感染生物2群和混合群时,其男性伴侣发生感染比例高达98.6%(71/72)和73.0%(84/115),见表3。表明生物2群在性接触传播中起主要作用。
表3 女性感染者与其男性伴侣感染者Uu基因群的对应关系Table 3 Comparison of Uu genogroup between infected women and their male partners
Uu基因群 | 女性感染者例数 | 男性伴侣感染者 | |||
生物1群 | 生物2群 | 混合群 | 感染率(%) | ||
生物1群 | 208 | 48 | 0 | 0 | 23.1(1) |
生物2群 | 72 | 0 | 71 | 0 | 98.6(2) |
混合群 | 115 | 3 | 21 | 60 | 73.0 |
合计 | 395 | 51 | 92 | 60 | 51.4 |
3 讨论
Uu普遍寄居在男女泌尿生殖道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引起NGU和其他多种泌尿生殖系疾病。在女性,Uu感染可能与不孕症、自然流产、死胎、女性生殖道炎症等疾病有着密切关系,且无论生殖道哪个部位受到Uu感染,都会引起相当数量的输卵管通液障碍;男性Uu感染除可引起非淋性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外,还被认为与男性不育有关[2]。因此,对女性及其伴侣进行Uu检测,并了解其致病性与传播特征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患者感染Uu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患者病程长、症状明显;部分患者病程较短、症状不明显或者仅为隐性携带状态。因此,有关Uu的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致病性可能受生物群/血清型、载量、与其他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及宿主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对女性Uu感染者的检测表明,女性Uu感染者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以生物1群感染为主。但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临床症状女性感染者混合群和生物2群构的成比明显高于无症状者,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一致[3-5]。相似的报道也见于男性NGU患者[6-7]。提示Uu生物2群的致病性可能强于生物1群;而生物1群则大多以寄居形式定植于泌尿生殖道[8-9],需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作为STD病原体,Uu感染主要与性接触有关。国内有研究者对有非婚性接触或性伴感染史的男性NGU患者和无尿道炎临床表现的就诊者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Uu基因群在NGU患者与无尿道炎症状者之间的分布并无差异,因而认为Uu与NGU无相关性[10]。但本研究对女性Uu感染者的男性伴侣进行分析发现,无论女性感染者有无症状,其有尿道炎症状和无尿道症状男性伴侣感染者之间的Uu基因群构成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有症状女性的男性伴侣感染者中,有尿道炎症状者绝大部分感染生物2群和混合群,无尿道炎症状者则绝大部分感染生物1群;而无症状女性的男伴感染者均无尿道炎症状,且以生物1群为主,生物2群感染率极低。这一结果支持Couldwell等[11]的研究,即在性接触中,生物2群与男性NGU显著相关。同时,我们发现女性感染生物1群时,其男性伴侣发生感染的比例较低;而女性感染生物2群和混合群时,其男性伴侣发生感染比例高达98.6%和73.0%。而且,女性感染者与男性伴侣感染者之间的Uu基因群完全一致,未发现女性感染生物1群(或2群)而其男性伴侣感染生物2群(或1群或混合群),也未发现男性伴侣感染混合群而其女性伴侣感染生物1群或生物2群。提示生物2群可能是性接触传播的主要病原体。国内研究认为Uu与NGU无相关性[10],可能与我们的研究人群不同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仅对Uu培养阳性的女性男伴Uu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因此,要明确女性Uu感染与其男性伴侣Uu感染的关系,尚需对Uu培养阳性的男性女伴Uu感染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
总之,本组资料表明,Uu生物1群和生物2群均可在女性感染者中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且均可引起其男性伴侣感染,但由于生物2群的致病力和传播能力均强于生物1群,导致其男性伴侣感染并出现尿道炎症状的主要是生物2群。因此,对女性感染者进行Uu基因分群分析,进而对其男性伴侣进行跟踪调查,将有利于防治Uu感染并控制传染源。
[2] Salmeri M, Valenti D, La Vignera S, et al. Prevalence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and Mycoplasma hominis infection in unselected infertile men[J].J Chemother, 2012, 24(2):81-86.
[3] Domingues D, Tavira LT, Duarte A, et al. Ureaplasma urealyticum biovar determination in women attending a family planning clinic in Guine-Bissau,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f the multiple-banded antigen gene[J]. J Clin Lab Anal, 2002, 16(2):71-75.
[4] Gupta V, Dhawan B, Khanna N, et al. Detection and biovar discrimination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 Indian patients with genital tract infections[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8, 60(1):95-97.
[5] Povlsen K, Thorsen P, Lind I. Relationship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biovars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bacterial vaginosis in pregnant women and to the time of delivery[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1, 20(1):65-67.
[6] Yoshida T, Deguchi T, Meda S, et al.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Ureaplasma parvum(biovar 1) and Ureaplasma urealyticum(biovar 2) in urine specimens from men with and without urethritis by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Sex Transm Dis, 2007, 34(6):416-419.
[7] Deguchi T, Yoshida T, Miyazawa T, et al. Association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biovar 2) with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J]. Sex Transm Dis, 2004, 31(3):192-195.
[8] Ren Y, Zhu X. Investigation on biovars and genotypes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 the cervix in a Chinese gynecologic check-up population and sex workers[J]. Acta Derm Venereol, 2003, 83(3):175-178.
[9] Qin CR, Yao JL, Zhang DK, et al.Rapid diagnosis the genotype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by Reverse dot blot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Maternal &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 2007, 22(3):382-385.(in Chinese) 覃春容, 姚吉龙, 张帝开, 等. 反相斑点杂交快速诊断解脲脲原体基因型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3):382-385.
[10] Zhong S, Huang JM, Huang SJ, et al.Study on the subtypes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solated from STD clinic attenders[J].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2009, 16(1):26-29.(in Chinese) 钟山, 黄进梅, 黄澍杰, 等. 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尿道解脲支原体分群分型研究[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09, 16(1):26-29.
[11] Couldwell DL, Gidding HF, Freedman EV, et al.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in heterosexual Sydney men[J]. Int J STD AIDS, 2010, 21(5):337-341.
扩展功能
|
|
本文信息 | |
![]() |
PDF全文 |
![]() |
HTML全文 |
![]() |
参考文献 |
服务与反馈 | |
![]() |
加入引用管理器 |
![]() |
引用本文 |
![]() |
Email Alert |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 |
![]() |
卢志勇 |
![]() |
王清平 |
![]() |
单平囡 |
![]() |
周青玲 |
![]() |
任延巍 |
![]() |
许慧 |
PubMed | |
![]() |
Article by LU Zhi-yong |
![]() |
Article by WANG Qing-ping |
![]() |
Article by SHAN Ping-nan |
![]() |
Article by ZHOU Qing-ling |
![]() |
Article by REN Yan-wei |
![]() |
Article by XU H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