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包虫病动物感染最早见于1940年朱佐治的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报道, 其感染率为9.5%。1985年夏逊等在腾冲、洱源县调查发现羊、牛、猪均有包虫感染。1993年黄德生等在金平、麻栗坡、江城、勐腊调查犬细粒棘球蚴绦虫感染率分别为50%、100%、25%和50%。人体包虫病病例报道较早见于1978年昆明医学院附一、附二院外科的住院病历, 有10余例包虫病的记录,分布在德钦、剑川、丽江、祥云和禄丰等5县; 1981 2001年,云南省经手术确诊的包虫病病例共计24例, 主要集中在滇西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及大理白族自治州[1-2]。2005 2012年3月8年间云南省有包虫病疫情报告47例,病例较分散。2003年全国第二次重要人体寄生虫病调查,发现1例病例;抗体阳性率13.52%[3]。为了解云南省是否存在包虫病自然疫源地及其流行范围、程度等,为开展云南省包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12年8 10月在云南省滇西北云岭山区的香格里拉县、维西、德钦、剑川、洱源县开展了调查。
1 调查内容与方法1.1 线索调查
在拟调查的州市县具备上腹部手术能力的医院(大理州人民医院、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洱源县人民医院、剑川县人民医院、迪庆州医院、迪庆州藏医院、香格里拉县医院、维西县医院、德钦县医院),查阅医院的病案记录,收集2005年以来的所有本省包虫病病例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所在乡镇、村,了解病例的分布范围。
1.2 病例的个案调查根据《包虫诊断标准》(WS 257-2006),对接受调查的对象进行B超(疑似病例辅以血清学检查)和诊断;对查出的患者(疑似患者)进行个案调查,明确病例是否为本地感染病例。询问患者有无外出史,是否去过牧区、半农半牧区,当地有无牧业生产和养犬的习惯。
1.3 调查地点的选择以2010年 2012年内外科住院病历包虫病为线索,结合疫情分析和其他资料综合分析,并且具备养牛、羊和畅放猪和养犬习惯的村作为调查村。在被调查的县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牧区、农区和城镇进行分层,按各层人口数占全县人口总数比例确定分层调查人数,再根据各层调查人数确定各层调查村数,每个抽样层4个村,共抽取12个村(每村至少200人,不足人数从邻村补充),全县至少调查2400人。最终选择云南云岭片区的香格里拉县小中甸乡、建塘镇,德钦县云岭乡、燕门乡,维西县永春乡、塔城乡和攀天阁,洱源县南大坪乡、炼铁乡,剑川县甸南镇、沙溪镇作为调查点。
1.4 疑似患者血清标本采集与检测通过便捷式黑白B超影像学检查,筛查出疑似包虫病患者,采集疑似患者的全血,现场离心分离,取血清,放入冻存管。保存在液氮罐内,带回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实验室进行包虫IgG抗体(ELISA)检测。包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Test Kit for IgG to hydatid(ELISA),广东深圳生产,试剂批号:20120703。美国Bio-TeR公司生产的ELX 800自动酶标仪。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简述:采用ELISA 方法, 每孔加入1 ∶ 100稀释的待检血清100 μl, 另加阳性对照、空白对照各1 孔、阴性对照2孔。置37 ℃避光温育30 min,然后用洗涤液洗涤3次, 除空白对照外每孔加酶标记物50 μl, 置37 ℃避光温育30 min。同前法洗涤后, 加底物和显色剂各50 μl置37 ℃避光反应10 min,立即加终止液50 μl。混匀后用酶标仪测定A450值,A值≥阴性对照3.1倍者判为阳性。
1.5 犬粪标本采集与检测在每个被调查县确定的调查村中按牧区、农区进行分层(包虫病大疫情网上患者居住村庄为必抽村庄),每个抽样层4个村,抽取12个村,每村抽取20个养犬户(人数不足时从邻村补足),每户采集1条犬的粪样,共采集240份。收集调查点家犬的犬粪进行分类编号,放置低温保存,带回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实验室检测。为保证实验安全,用-70 ℃至-80 ℃冻存1周以上灭活感染性。犬粪包虫抗原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Test Kit for Canine Hydatid Coproantigen(ELISA),广东深圳生产,试剂批号:20120608。美国Bio-TeR公司生产的ELX 800自动酶标仪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简述:(1)样品处理:称取1 g犬粪,加入1 ml已稀释的粪便处理液,充分搅拌混匀,静置10 min,再经5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检验。(2)ELISA 检测:设阴性对照2孔、阳性及空白对照各1孔;其中阴、阳对照孔分别加入阴性、阳性对照各100 μl,其他各样本检测孔先加样品稀释液50 μl,再取犬粪上清液50 μl加入板孔中。置37 ℃避光温育30 min,然后用洗涤液洗涤3次, 除空白对照外每孔加酶标记物50 μl, 置37 ℃避光温育30 min。同前法洗涤后, 加底物和显色剂各50 μl置37 ℃避光反应10 min。立即加终止液50 μl。混匀后用酶标仪测定A450值,A值>阴性对照3.1倍者判为阳性。
1.6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医院收治包虫病病例情况
在县级以上医院线索调查中,共查出包虫病症状的患者35例,其中2006 2012年分别有5、1、5、4、5、6和9例,男性13例、女性22例,年龄在9~70岁之间,其中剑川8例、鹤庆和洱源5例、宾川和香格里拉4例、德钦、祥云和巍山2例、南涧、永平和漾濞各1例。所有病例都来自大理州人民医院,其他医院未查出诊断病例。包虫病病例均由病理或B超等核实。
2.2 人群B超检查结果5县B超筛查7512人,平均年龄33.58岁,最小1岁,最大90岁;藏族占36.73%(2759/7511),白族占27.33%(2053/7511),汉族占23.88%(1041/7511),彝族占17.51% (1315/7511),傈僳族占4.06%(305/7511),其余为其他少数民族;男性占42.12%(3164/7511),女性 占57.84%(4345/7511)。共筛查出疑似病例153名, 肾脏囊肿49例,占32.02%,肝脏囊肿100例,占65.35%。现场调查中发现2例患者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在西南医院和大理州医院确诊为包虫病患者并手术治疗,本次B超探查未发现病灶。4例B超检查阳性者,同时包虫抗体检测也阳性。
2.3 疑似病例调查结果在包虫病B超筛查中发现肝脏、脾脏、肾脏、腹腔中有囊肿并且不能判断包虫感染的患者,进一步抽取患者血清做包虫抗体检测。各县血清包虫IgG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8,P<0.05),见表1。
表1 滇西北地区调查点人血清包虫IgG抗体ELISA检测结果Table 1 Human serum detection result with ELISA in field survey
县名 | 血清学检查 人数 | 包虫抗体阳性 人数 | 抗体阳性率 (%) |
香格里拉县 | 46 | 4 | 8.70 |
德钦县 | 19 | 8 | 42.11 |
维西县 | 60 | 14 | 23.33 |
洱源县 | 44 | 8 | 18.18 |
剑川县 | 13 | 4 | 30.77 |
合计 | 182 | 38 | 20.88 |
被调查村庄居民犬、牛、羊饲养情况见表2。自宰牛羊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12月左右。
表2 滇西北地区调查点家畜养殖情况Table 2 Livestock raising in areas surveyed
县名 | 户数 | 犬(只) | 羊(只) | 牛(头) | 自宰(只/头) | |||||||
数量 | 均数/户 | 数量 | 均数/户 | 数量 | 均数/户 | 数量 | 均数/户 | |||||
香格里拉 | 490 | 564 | 1.15 | 490 | 1.00 | 5 100 | 10.40 | 10 | 0.02 | |||
德钦 | 505 | 542 | 1.07 | 114 | 0.22 | 3 446 | 6.82 | 469 | 0.98 | |||
维西 | 465 | 271 | 0.58 | 3687 | 7.92 | 1 896 | 4.07 | 494 | 1.06 | |||
洱源 | 946 | 637 | 0.67 | 4145 | 4.38 | 1 286 | 1.30 | 0 | 0.00 | |||
剑川 | 564 | 130 | 0.23 | 76 | 0.13 | 212 | 0.37 | 0 | 0.00 | |||
合计 | 2970 | 2144 | 0.72 | 9512 | 3.20 | 11 940 | 4.02 | 973 | 0.32 |
5个县共收集到犬粪样本1293份,抗原检测阳性16份,阳性率为1.24%。各县犬粪抗原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46, P>0.05),见表3。
表3 滇西北地区调查点犬粪包虫病抗原ELISA检测结果Table 3 Echinococcosis antigen detection result in dog stool samples
县名 | 检查犬数 | 抗原阳性 犬数 | 抗原阳性率 (%) |
香格里拉县 | 385 | 7 | 1.82 |
德钦县 | 279 | 5 | 1.79 |
维西县 | 119 | 1 | 0.84 |
洱源县 | 451 | 2 | 0.44 |
剑川县 | 59 | 1 | 1.69 |
合计 | 1293 | 16 | 1.24 |
选择有当地感染包虫病病例,并且具备养牛、羊和畅放猪习惯的县屠宰场作为调查点,检查肝、肺等器官,触摸有无囊状物、包块或结节,5县共调查家畜1965,其中羊60只,牛215条,猪1595只,均未发现异常情况。
3 讨论本次流行病学调查,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红坡村在线索调查中发现1例包虫病例、现场调查B超诊断中发现2例阳性病例、犬粪中有发现5份阳性。血清学检查3份阳性,其中2份血清B超检查阳性。洱源县三营镇南大坪村在线索调查中发现1例包虫病例、现场调查B超诊断中发现2例阳性病例、犬粪中有发现1份阳性。血清学检查5份阳性,其中2份血清B超检查阳性。高度提示在所选调查地存在包虫病自然疫源地可能。初步证实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和大理市洱源县存在棘球蚴绦虫。结合多年疫情报告以及其他调查资料分析,基本可以判定在青藏高原的延伸地区-云南省迪庆、丽江和大理的半牧半农地区包虫病低度流行。与之相邻的四川甘孜州、西藏昌都等地区是包虫病高度流行区[4-6],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和半牧半农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性与该调查地区很相似,可间接支持本次调查结论。建议将云南迪庆藏族及其相连地区纳入全国包虫病防治项目中,尽早开展防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控。
本次调查也提示云南只有很少的医院能够诊断和治疗包虫病,需提高疫区B超医生和临床医生对包虫病的防病意识,加强他们的诊断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免误诊、漏诊包虫病。
云南省在1985年和1993年对包虫病的动物宿主开展过感染调查,但是对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的犬、羊、猪等家畜宿主未见棘球蚴绦虫感染源报道 。本次调查仅对终宿主犬开展棘球蚴绦虫抗原筛查,抗原阳性率1.24%,提示犬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犬、羊、猪等家畜未发现病原体。建议进一步开展相关调查与研究,探明棘球蚴绦虫的分布、种类。
本次调查获得的包虫抗体感率较高,接近高度流行区的水平[7-8],然而,包虫病例发现较少。这可能与当地发现病例能力较低有关,也可能与血清学检测方法特异性不高有关,特别是与带绦虫有交叉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2] Pang YK. Analysis of hydatid disease data during 1981-2001 in Yunnan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ic Disease Control, 2004, 17(4):238-239.(in Chinese) 庞颜坤.云南省1981-2001年包虫病资料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4, 17(4):238-239.
[3] Jiang JY, Luo TP, Gan ZM, et al. Survey of hydatid infection in the population of Yunnan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Disease, 2006, 6(1):69-70.(in Chinese) 姜进勇, 罗天鹏, 甘子明, 等.云南省人群包虫感染情况现状调 查[J].中国热带病杂志, 2006, 6(1):69-70.
[4] Qiu JM, Liu FJ, Schantz Peter, et 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human hydatidosis in Tibetan region of western Sichuan[J].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2000, 16(2):77-81.(in Chinese) 邱加闽, 刘风洁, Schantz Peter, 等.四川西部藏区包虫病流行病学研究I[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0, 16(2):77-81.
[5] Huang Y, Wang Q, Yi DY, et al. Prevalenc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Human Echinococcosis in Sichuan province[J].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nformation, 2012, 28(8):594-598.(in Chinese) 黄燕, 王谦, 易德友, 等.四川省棘球蚴病患病情况调查及评估[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2, 28(8):594-598.
[6] Lei ZL, Wang LY. Control situation and primary task of key parasitic diseases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2012, 30(1):1-5.(in Chinese) 雷正龙, 王立英.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与主要任务[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1):1-5.
[7] Han XM, Wang H, Qiu JM, et al.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and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epidemic situation and analysis in Baima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2006, 22(2):189-190.(in Chinese) 韩秀敏, 王虎, 邱加闽, 等.青海省班玛县泡型和囊型包虫病流行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6, 22(2):189-190.
[8] Tao B, Zhang B, Du BB.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effect of hydatid disease[J].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2011, 27(7):677-678.(in Chinese) 涛波, 张斌, 杜宝彪.内蒙古自治区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效果[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 27(7):677-678.
扩展功能
|
|
本文信息 | |
![]() |
PDF全文 |
![]() |
HTML全文 |
![]() |
参考文献 |
服务与反馈 | |
![]() |
加入引用管理器 |
![]() |
引用本文 |
![]() |
Email Alert |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 |
![]() |
杨亚明 |
![]() |
汪丽波 |
![]() |
吴方伟 |
![]() |
严信留 |
![]() |
马肖鹍 |
![]() |
杜尊伟 |
PubMed | |
![]() |
Article by YANG Ya-ming |
![]() |
Article by WANG Li-bo |
![]() |
Article by WU Fang-wei |
![]() |
Article by YAN Xin-liu |
![]() |
Article by MA Xiao-kun |
![]() |
Article by DU Zun-w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