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日开始的一周时间,南苏丹上尼罗省Maban县Jamam难民营通过家庭死亡率监测系统报告了2例孕妇和1例儿童死亡。所有报告病例死亡前双眼发黄。2012年7月27日至8月3日,3例男性病例因急性黄疸住进Jamam难民营的MSF医院,住院4天内死亡2例。南苏丹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UNHCR)、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人道主义组织共同参与应对,加强病例监测、开展血清学调查和采取了针对性预防措施。到2013年1月27日止,总共报告了5080例急性黄疸综合征(AJS)病例,这些报告病例来自Maban县4个难民营(Doro,Gendrassa,Jamam和Yusuf Batil)。调查每个难民营通过方便抽样得到的病例,最后确诊为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感染。2012年11月在Jamam难民营开展了血清学横断面调查表明54.3%的人群对戊肝易感。所有难民营孕妇AJS病例病死率为10.4%。该暴发疫情的控制重点在于改善安全饮用水,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主动发现和开展病例调查,开展最佳临床治疗,特别针对孕妇。需要进一步探讨在暴发疫情控制中戊肝新研制疫苗的潜在作用。
2011年下半年苏丹青尼罗州的难民受武装力量驱赶开始迁徙到Doro难民营;到2012年7月,Maban县难民数量急剧上升到11 000人,正赶上当时处于雨季,又发生大洪水;巨大的洪水侵袭了大部分Jamam难民营,迫使该地难民安置到20 km外的Gendrassa难民营;离Gendrassa难民营3 km外的Yusuf Batil难民营也在2012年安置了难民。随着7月和8月难民粗死亡率超过了1/万的阈值,腹泻病成为发病和死亡的第1位原因,一项紧急的人道主义救援开始。
UNHCR和WHO认为AJS是人道主义危机中传染病监测的优先综合征。南苏丹卫生部对AJS的病例定义是伴有急性黄疸型严重疾病的各种病例。AJS包括不同的病原,结局也不同,代表了多种疾病的潜在暴发,包括戊肝。戊肝是苏丹和南苏丹的地方性疾病,人群免疫程度不详。传播途径是经粪-口传播,潜伏期2~8周。全球戊肝的病死率平均为0.2%~4.0%,孕妇的死亡率高达10%~25%。戊肝与其他病毒性AJS病原,例如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黄热病,临床表现没有差别。
2012年7月开始发生AJS病例后,各难民营通过培训社区医生来早期发现和建议黄疸患者到MSF卫生机构就诊来开展主动监测。临床医生诊断AJS病例后,登记在统一的表格上。现场无法开展戊肝实验室检测,一直到2012年8月,Jamam难民营最初8例AJS病例中6例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阳性,该暴发疫情的病原学结果才被肯尼亚内罗毕的美国CDC在肯尼亚设立的肯尼亚医学研究所实验室证实。血标本也检测了其他急性肝炎病原,包括黄热病和病毒性出血热,8例全部阴性。其他3个难民营的AJS病例通过RT-PCR也证实为戊肝。每个难民营病例排除其他病原后,都证实为戊肝(62例AJS中38例阳性,阳性率61.3%),临床诊断的AJS病例才考虑诊断为戊肝。发现双眼黄染疑似病例时,可以采样做胆红素尿浸渍检查来进一步诊断。
到2013年1月27日,总共报告AJS病例5080例,其中Yusuf Batil难民营3291例,Jamam难民营1261例,Gendrassa难民营474例,Doro难民营54例。2013年第1周,Yusuf Batil难民报告的病例数显著增加,Jamam难民营和Gendrassa难民营也出现了第二波高峰,本次暴发疫情出现在2012年8月。第2波高峰的可能原因有:(1)社区和家庭水平上对最佳饮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干预力度降低;(2)当地虽然已经采取防控措施,但因戊肝潜伏期长,病例数仍然增加;(3)病例的传播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包括人对人传播。病例的平均年龄25岁,52.5%的病例为女性,孕妇发生211个AJS病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10.4%)。3个疫情最严重的难民营(jamam,gendrassa和yusuf Batil),18~59岁人群中AJS孕妇的死亡危险性估计是非孕妇的4.8倍,3个疫情侵袭最严重的难民营总罹患率为7.4%,18~59岁年龄组罹患率最高。到2013年1月27日为止,3个疫情侵袭最严重的难民营有576个AJS病例(11.3%)住院治疗,住院累积病死率为17.5%。101个住院死亡病例中,51.5%为女性,平均年龄29岁。
严重的AJS疫情需要持续的卫生应急反应,MSF临床治疗的重点是支持疗法。还有病例对症治疗,门诊病例需要补充多种维生素、加强食物营养,肥皂清洗和个人卫生教育。对门诊病例每7天应进行评估,直到症状消退为止;对伴有严重发热、厌食、呕吐、腹泻、出血、焦虑昏迷者应住院治疗。对疟疾快诊阳性、低血糖或孕妇病例更应住院治疗。因为临床治疗面临挑战,放低了入院标准,包括允许所有黄疸孕妇住院治疗。
病例发生焦虑、昏迷、低钠血症或疑似电解质平衡失调时,需要加强卫生保健,尽快维持液体平衡,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治疗包括抗生素应用、静脉补液。如果精神发生变化可给予灭滴灵,如果发热或怀疑细菌感染时,可使用头孢曲松。当病例无法进食时,为了预防低血糖和低钠血症,可分别使用葡萄糖和盐液。患者焦虑时可给氟哌丁苯,凝血障碍可提供维生素K。
2012年11月6 10日,Jamam难民营开展了血清学横断面调查,来评估人群的易感性,了解潜在的暴发情况。通过简单系统抽样选择了443名年龄≥3岁的人群进行了戊肝抗体检测。美国CDC在肯尼亚设立的医学研究所 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戊肝IgM和IgG。检测结果根据年龄进行调整,以便能代表调查时Jamam难民营的全人群。检测结果表明,21.7%(95%CI=17.6~25.7)的人群具有戊肝IgM抗体,表明近期曾暴露于戊肝,54.3%(95% CI=49.2~59.3)的人群没有感染戊肝(戊肝IgM和IgG均阴性)。
原编者按:
全球估计每年发生2000万戊肝感染者,急性肝炎病例达340万例,死亡7万例。戊肝是全球急性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原因。最近在苏丹、乍得和乌干达失去家园者中发生大暴发。该暴发疫情从雨季开始,年轻人罹患率高,孕妇死亡率高,与2007年乌干达北部的暴发疫情相似。疫情发生期间进行的血清调查表明,Jamam难民营一半以上的人群没有感染过戊肝,说明这些人群仍然是非感染者,实施控制措施后3个月对戊肝仍然敏感。
2012年9月南苏丹卫生部通报戊肝暴发以来,正在努力改善饮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情况。培训健康和个人卫生促进者,开展戊肝预防和主动监测发现病例。通过家访、在卫生机构和社区论坛上已经开展了戊肝预防的健康教育。UNHCR和合作伙伴加强饮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活动,包括提高饮用水处理能力、增加公共厕所覆盖率、发放肥皂和储水容器、设置洗手站,扩大个人卫生促进活动。为了控制传播,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饮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在难民营采取措施控制暴发疫情经常面临困难。增加饮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干预,都需要时间。戊肝潜伏期长导致应对困难,因为经常在病例出现症状前数周传播就已经开始了。当前Maban县暴发疫情就是如此,虽然饮用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控制措施采取后戊肝病例明显减少,但是数月后仍然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2010年11月,Jamam难民营开展血清学横断面调查表明疫情初次高峰后,54.3%的人群对戊肝仍然易感。高比例的无免疫力人群、传播途径的潜在变化,可以解释疫情暴发期的自然延长。拥挤的生活条件可促进多种类型的传播途径,因此在社区和家庭水平上需要改善卫生条件。与单纯的水型暴发不同,戊肝暴发疫情可出现多种类型的传播(即多种高峰,不同传播类型可出现不同的高峰),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干预措施无法迅速奏效。
目前,已经有3剂次的重组戊肝疫苗,但尚未得到WHO批准。该疫苗可预防有症状的戊肝感染,而且在16~64岁年龄组人群中证明安全有效。有在37名孕妇中接种57剂次疫苗的有限安全性资料报道。儿童接种的安全性不详。该疫苗预期可保护与非洲和亚洲大多数水源性暴发相关的戊肝基因型1。疫苗免疫持续时间和亚临床感染的预防等仍然需要调查。暴发情况下3剂次疫苗的效果和接种管理,特别是在难民营等特殊场所使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