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陈丽云
- CHEN Li-yun
- 2008-2013年辽宁省调兵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 Performance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automatic warning system in Diaobingshan, Liaoning,2008-2013
- 疾病监测, 2014, 29(6): 494-497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4, 29(6): 494-497
- 10.3784/j.issn.1003-9961.201.06.02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3-29
为提高早期发现和识别传染病暴发与流行的能力,2008年4月2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的试运行工作[1],调兵山市为时间模型试点县(区)。
本研究对2008-2013年辽宁省调兵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资料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预警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2008年4月2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调兵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系统)。
1.2 分析方法从预警系统导出2008 2013年预警信息,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2008-2013年所有属于本县(区)的病例个案信息,结合现场资料,对预警信号逐条核对、修正,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1.3 预警原理采用控制图移动百分位数法的基本原理,以调兵山市为空间范围,每日动态计算和比较当前观察周期(7 d)内病例数与过去同期(近5年)历史基线数据,历史基线数据的第50、70、80百分位数(P50、 P70、P80)为预警阈值,当缺乏同期历史基线数据时,以2例、3例为预警基准值,当观察周期内发现的病例数达到预警阈值或预警基准值时,系统在24 h内生成预警信号并自动发出。单病例预警针对一些特殊的传染病,一旦发现1例,系统即实时发出预警信号。
1.4 预警病种采用单病例预警的病种共15种,包括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肺炭疽、疟疾、麻疹、白喉、急性感染性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及不明原因肺炎。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的病种有15种,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1.5 预警信号包括预警系统预警信号和预警手机短信(手机短信)。
1.5.1 信号产生流程预警系统主要划分为主服务器系统和运算服务器系统,前者分为参数设置和展示程序、主数据库二个功能模块,后者分为运算数据库和地区聚集性运算程序二个功能模块。预警参数事先保存在主数据库中,每日24:00开始生成特定格式的当日统计数据并保存数据表中,系统自动将参数数据和统计数据推送到运算数据库进行运算并保存结果,数据结果生成后系统自动取回到主数据库中,即预警结果在预警系统上预警、查询、展示,预警结果即为预警系统预警信号,预警系统收到预警结果的时间为预警系统预警信号生成时间,此时可查询到预警信号并填报。由于各个流程所需时间不同,传染病卡片从年初到年末的不断累积,年末各个流程所需时间最长[2],但在每日08:00之前预警系统可完成计算。预警系统设定每日08:00(预警信号发出时间)将预警信号的部分信息发送到移动公司,移动公司将信息处理后向预警值班人员的手机发送短消息,即为手机短信(日志发送时间)。预警系统探测到1例特殊传染病时,因不需运算数据,可实时生成预警系统预警信号,并向移动公司发送信息。
1.5.2 发出预警信号至填报异常信息卡时间(h)为填报异常信息卡的时间与预警信号发出时间的差值。绝大多数的预警信号发出时间为08:00,在预警信号发出之后填报异常信息卡,填报时间为正值;在预警信号发出之前(预警系统预警信号生成之后),直接登录预警系统查询到预警系统预警信号并进行填报,填报时间则为负值,负值代表填报时间在08:00之前,负值的绝对值越大,填报越及时。
2 结果 2.1 预警概况2008-2013年调兵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185条,其中单病例预警信号14条,移动百分位数法171条,涉及病种10种,经初步核实确认疑似信号为18条。185条预警信号的响应率为99.46%,2 h内信号响应率为67.57%,24 h内信号响应率为88.69%,响应时间中位数为0.83 h,见表1。发出预警信号至填报异常信息卡最短时间为-2.57 h(填报时间为05:25),最长时间为1716.31 h,时间为负值的信号数为28条,占信号总数的15.14%。
年份 | 预警信号数 | 响应时间中位数(h) | 响应率(%) | ||
<2 h | ≤24 h | >24 h | |||
2008 | 18 | 396.45 | 27.77 | 33.33 | 66.67 |
2009 | 77 | 0.93 | 66.23 | 94.81 | 5.19 |
2010 | 52 | 0.30 | 76.92 | 90.38 | 9.62 |
2011 | 9 | 0.95 | 88.89 | 88.89 | 11.11 |
2012 | 4 | 0.20 | 100.00 | 100.00 | 0.00 |
2013 | 25 | 0.69 | 68.00 | 88.00 | 12.00 |
合计 | 185 | 0.83 | 67.57 | 86.49 | 13.51 |
185条预警信号中,发送成功的预警信号(手机短信)为172条(92.97%),发送失败为4条(2.16%),未发送为9条(4.87%),9条均为2008年预警信号。发送过的176条预警信号共发送了192次,成功184次(95.83%),失败8次(4.16%),其中,重复发送次数最多为4次,均发送成功,8条首次发送失败的信号中有4条未再次发送,2008年2条,2009年1条,2010年1条,见表2。日志发送时间距预警信号发送时间>24 h的信号为10条,占已发送信号的5.59%(10/179)。
年份 | 发送信号数(条) | 发送信号数(次) | |||||
成功 | 失败 | 未发送 | 总计 | 成功 | 失败 | 总计 | |
2008 | 7 | 2 | 9 | 18 | 11 | 2 | 13 |
2009 | 76 | 1 | 0 | 77 | 76 | 1 | 77 |
2010 | 51 | 1 | 0 | 52 | 51 | 5 | 56 |
2011 | 9 | 0 | 0 | 9 | 9 | 0 | 9 |
2012 | 4 | 0 | 0 | 4 | 9 | 0 | 9 |
2013 | 25 | 0 | 0 | 25 | 28 | 0 | 28 |
合计 | 172 | 4 | 9 | 185 | 184 | 8 | 192 |
预警信号共涉及病种10种,主要以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预警信号数排在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86条)、细菌性疾病(43条)、流行性腮腺炎(32条),合计占预警信号总数的87.03%。经监测数据分析和电话核实,实际确认疑似信号为18条,经现场调查,实际确认流行事件6起,预警信号阳性率为3.24%(6/185)。6起流行事件分别为流行性腮腺炎5起和风疹1起,预警信号阳性率分别为15.6%(5/32)和50%(1/2),6起流行事件均未达到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在预警系统上确认的疑似信号为1条,暴发/流行事件为0起。非典型肺炎、丝虫病、疟疾(未分型)等单病例预警信号均为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计算机操作失误,点错疾病名称造成,见表3。
预警病种 | 预警信号数 | 实际确认数 | 网络信号确认数 | ||||
排除数 | 疑似信号数 | 暴发/流行事件 | 排除数 | 疑似信号数 | 暴发/流行事件 | ||
注:(1) 均未达到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 |||||||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 86 | 86 | 0 | 0 | 86 | 0 | 0 |
细菌性痢疾 | 43 | 43 | 0 | 0 | 43 | 0 | 0 |
流行性腮腺炎 | 32 | 15 | 17 | 5(1) | 31 | 1 | 0 |
麻疹 | 11 | 11 | 0 | 0 | 11 | 0 | 0 |
手足口病 | 7 | 7 | 0 | 0 | 7 | 0 | 0 |
风疹 | 2 | 1 | 1 | 1(1) | 2 | 0 | 0 |
戊肝 | 1 | 1 | 0 | 0 | 1 | 0 | 0 |
非典型肺炎 | 1 | 1 | 0 | 0 | 1 | 0 | 0 |
丝虫病 | 1 | 1 | 0 | 0 | 1 | 0 | 0 |
疟疾(未分型) | 1 | 1 | 0 | 0 | 1 | 0 | 0 |
合计 | 185 | 167 | 18 | 6 | 184 | 1 | 0 |
本研究显示,2008-2013年调兵山市预警信号24 h响应及时率为86.49%,略低于相关文献报道[3],主要原因为2008年的部分预警信号发送失败和未发送,及收到手机短信时间距预警信号发送时间超过24 h,而预警值班人员对预警系统缺乏足够的了解,完全依赖手机短信方式获知信息,导致部分预警信号响应严重迟延,与丁薇薇等[4]报道一致。从2009年开始,预警系统管理人员及时跟踪网络,在预警系统上查询到信号就立即处理,加之预警系统的不断完善,预警信号响应及时率得到明显提高。
不同病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发病水平不同,加强对本地区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了解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特征,预测未来流行水平,有利于准确地分析判断预警信号,提高预警信号阳性率。2009年调兵山市26个腮腺炎预警信号最终确认4起流行事件,均未达到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疾控机构收到涉及托幼机构、学校的同一班级2例以上病例的首个预警信号时,根据多年的疾病监测经验判断可能为危险信号,经与本地区2004-2008年腮腺炎的流行特征的对比分析[5],预测2009年可能为腮腺炎高发年,在每收到一个预警信号时,疾控机构都调出之前收到的预警信号涉及的病例个案信息进行分析,并根据流行强度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由于在腮腺炎流行过程中处置及时、有效,未造成大范围流行。移动百分位数预警病种中,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预警信号阳性率高于其他传染病[6, 7, 8],可能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机制易实现,易感人群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有关,托幼机构和学校的聚集性病例有助于疑似信号和暴发/流行事件的调查分析和确认。
预警系统弥补了基层疾控机构工作压力大、对监测数据分析能力有限的不足,而预警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物资、人员储备和可利用的基础上[9]。基层疾控机构对预警系统应有正确的认识,疑似信号和暴发/流行的确认并 不意味着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失 误,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种分析调查资料应具备准确性、客观性、规范性、完整性,并保证纸质资料与网络报告的一致性,上级疾控机构应定期开展对下级疾控机构的督导检查。应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基层疾控机构监测人员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提高对预警信息的响应能力,尽可能任用具备流行病学专业能力的人员负责此项工作[10]。应提高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质量,信息尽可能详尽,尤其是涉及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报告卡,现住址应填到门牌号,单位应填到班级,并有联系电话,便于疾控机构及时做出准确判断。
[1] |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Proposal on pilot operation of China infectious disease automated-alert and response system[Z]. Beijing: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08.(in Chinese)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传染病自动预警(时间/时空模型)试运行工作方案[Z].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 |
[2] | Ma JQ, Yang WZ, Li ZJ, et al. Web-based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pplication mode for early warning to outbreak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2008,14(3):263-267.(in Chinese) 马家奇,杨维中,李中杰,等. 基于网络直报的传染病爆发早期预警信息系统架构与应用模式[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3):263-267. |
[3] | Hu Y, Huang HQ. Operation status of china infectious diseases automated-alert and response system in Yinyang city [J]. Occupation and Health,2013,29(14):1814-1815.(in Chinese) 胡艳,黄河秋.信阳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情况[J].职业与健康,2013,29(14):1814-1815. |
[4] | Ding WW, Huang WG, Wang MF. Analysis on effect of automatic early-warning information system for infectious disease control in Binhu district of Wuxi city from 2010-2012 [J]. Occupation and Health,2014,30(3):399-340.(in Chinses) 丁薇薇,黄文光,王敏芳.2010-2012年无锡市滨湖区传染病自动预警效果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14,30(3):399-340. |
[5] | Chen LY. Analysis on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mps in Diaobingshan,Liaoning (2004-2012)[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cine,2013,24(6):36-38. (in Chinese) 陈丽云. 2004-2012年辽宁省调兵山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24(6):36-38. |
[6] | Qiu L, Guo XR, Yu HL, et al. Performance of automatic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Shanxi,2008-2012 [J]. Disease Surveillance,2013,28(9):762-765. (in Chinese) 邱琳,郭晓荣,郁会莲,等.2008-2012年陕西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效果评价[J]. 疾病监测,2013,28(9):762-765. |
[7] | Chen XY, Cen YZ, Wang Tao, et al. Evaluation on performance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automatic early warning system in Zhongshan,Guangdong,2008-2011[J]. Disease Surveillance,2013,28(2):153-156. (in Chinese) 陈秀云,岑永庄,汪涛,等.2008-2011年广东省中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效果评价[J].疾病监测,2013,28(2):153-156. |
[8] | Yu XH, Pan QJ, Wei JJ, et al.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communicable disease automatic early warning system in Wenzhou, Zhejiang[J]. Disease Surveillance,2013,28(6):496-498. (in Chinese) 余向华,潘琼娇,魏晶娇,等. 浙江省温州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情况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6):496-498. |
[9] | Wang YL, Wang ZJ. Establish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8,24(6):733-734.(in Chinese) 王颖玲,王子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建立与对策探讨[J]. 中国公共卫生,2008,24(6):733-734. |
[10] | Wei S, Liao QH, Nie SF, et al. Investigation on capabilities of early warning, analysis and decision making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ev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7,23(3):347-348.(in Chinese) 魏晟,廖巧红,聂绍发,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决策分析能力现状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3):347-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