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孙笠翔, 李青, 姜凤霞, 吴明, 杨桂玲, 马冰, 王莉, 时景璞
- SUN Li-xiang, LI Qing, JIANG Feng-xia, WU Ming, YANG Gui-ling, MA Bing, WANG Li, SHI Jing-pu
- 2009-2013年辽宁省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 Sentinel surveillance for AIDS in migrant workers in Liaoning, 2009-2013
- 疾病监测, 2015, 30(2): 126-129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2): 126-129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02.0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9-09
2.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05;
3. 辽宁省健康教育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15
2. Liaoni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enyang 110005, Liaoning, China;
3. Liaoni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Health Education, Shenyang 110015, Liaoning, China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流动人口的规模逐年增加,随着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流动人群对艾滋病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许多国家,流动人群已被确定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重要人群之一,在HIV从高危人群到普通人群的传播中起着“桥梁”作用[1]。本研究通过对辽宁省5年外来务工人员哨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辽宁省流动人群艾滋病疫情状况和相关行为特征变化趋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外来务工人员定义:在工厂/公司、建筑工地、劳务市场求职的户籍不在本地区的男性务工人员,排除旅游、上学、访友、就医、探亲、从军等情形。
1.2 方法按照2009-2013年《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在辽宁省沈阳、大连和鞍山市开展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哨点监测(沈阳市于2010年加入该人群哨点监测系统),监测周期为每年46月。每年监测期内选择部分建筑工地、工厂、劳务市场等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点,各点以建筑工人与外来务工市场待工人员4∶1的比例,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对外来务工人员进 行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当样本量达到400份时即可停止,对其进行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检测,检测方法采用WHO推荐的两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IV抗体,两次检测均为阳性的判断为HIV抗体阳性;梅毒采用ELISA和TRUST检测;HCV采用两次ELISA(不同厂家)检测抗体阳性,两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则判定为阳性。每年调查之前对全部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标准;调查过程中设立专职督导员,保证调查质量;调查问卷录入后,抽查5%~10%问卷进行复核。调查采用国家统一的调查表,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学特征等,其中8个艾滋病相关知识问题答对6题及以上者计为“艾滋病知识知晓者”。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数据录入统一使用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网络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采用离线录入、在线传输的方式。在对数据进行清理、数据质量及有效性检查与核实的基础上,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2009-2013年各年调查人数分别为709、1210、1220、1200和1201人,5540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5.1±11.8)岁,15~29岁年龄组2089人(37.7%);在婚者3572人(64.5%);外省户籍3689人(66.6%),外省户籍中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辽宁近省居多;汉族5050人(91.2%);在本地居住36个月有1765人(31.9%);初中文化程度3529人(63.7%),见表 1。
人口学特征 | 2009年(n=709) | 2010年(n=1210) | 2011年(n=1220) | 2012年(n=1200) | 2013年(n=1201) |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
年龄组(岁) | ||||||||||
15~ | 309 | 43.6 | 373 | 30.8 | 525 | 43.0 | 433 | 36.1 | 449 | 37.4 |
30~ | 200 | 28.2 | 344 | 28.4 | 280 | 23.0 | 308 | 25.7 | 276 | 23.0 |
40~ | 133 | 18.8 | 331 | 27.4 | 296 | 24.3 | 299 | 24.9 | 251 | 20.9 |
50~ | 67 | 9.4 | 162 | 13.4 | 119 | 9.7 | 160 | 13.3 | 225 | 18.7 |
婚姻状况 | ||||||||||
未婚 | 234 | 33.0 | 287 | 23.7 | 466 | 38.2 | 404 | 33.7 | 385 | 32.1 |
在婚 | 434 | 61.2 | 892 | 73.7 | 720 | 59.0 | 762 | 63.5 | 764 | 63.6 |
同居 | 31 | 4.4 | 23 | 1.9 | 18 | 1.5 | 9 | 0.7 | 24 | 2.0 |
离异(丧偶) | 10 | 1.4 | 8 | 0.7 | 16 | 1.3 | 25 | 2.1 | 28 | 2.3 |
民族 | ||||||||||
汉族 | 643 | 90.7 | 1122 | 92.7 | 1126 | 92.3 | 1059 | 88.3 | 1100 | 91.6 |
其他 | 66 | 9.3 | 88 | 7.3 | 94 | 7.7 | 141 | 11.7 | 101 | 8.4 |
在本地居住时间 | ||||||||||
<3个月 | 109 | 15.4 | 402 | 33.2 | 178 | 14.6 | 354 | 29.5 | 293 | 24.4 |
3个月~ | 136 | 19.2 | 410 | 33.9 | 493 | 40.4 | 358 | 29.8 | 368 | 30.6 |
7~12个月 | 218 | 30.7 | 201 | 16.6 | 412 | 33.8 | 252 | 21.0 | 262 | 21.8 |
1年以上 | 246 | 34.7 | 197 | 16.3 | 137 | 11.2 | 236 | 19.7 | 278 | 23.1 |
文化程度 | ||||||||||
小学及以下 | 176 | 24.8 | 363 | 30.0 | 183 | 15.0 | 198 | 16.5 | 197 | 16.4 |
初中 | 457 | 64.5 | 711 | 58.8 | 868 | 71.2 | 739 | 61.6 | 754 | 62.8 |
高中及以上 | 76 | 10.7 | 136 | 11.2 | 169 | 13.8 | 263 | 21.9 | 250 | 20.8 |
2009-2013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3.8%(523人)、79.1%(957人)、83.7%(1021人)、78.4%(941人)、80.7%(969人)。5年均以“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知晓情况最低,见表 2。从文化程度分析,小学及以下知晓率为71.9%(803人),初中为79.7%(2814人),高中及以上为88.8%(794人),各组知晓率有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7.752,P<0.01)。从年龄组分析,15~29岁知晓率为81.9%(1710人),30~39岁为81.2%(1143人),40~49岁为78.9%(1033人),50岁以上为71.6%(525人),各年龄组知晓率有随年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913,P<0.01)。
艾滋病相关问题 | 2009年(n=709) | 2010年(n=1210) | 2011年(n=1220) | 2012年(n=1200) | 2013年(n=1201) | |||||
例数 | 知晓率(%) | 例数 | 知晓率(%) | 例数 | 知晓率(%) | 例数 | 知晓率(%) | 例数 | 知晓率(%) | |
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 | 631 | 89.0 | 966 | 79.8 | 1049 | 86.0 | 1003 | 83.6 | 945 | 78.7 |
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 | 357 | 50.4 | 806 | 66.6 | 951 | 78.0 | 887 | 73.9 | 867 | 72.2 |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 | 565 | 79.7 | 888 | 73.4 | 987 | 80.9 | 889 | 74.1 | 871 | 72.5 |
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 | 651 | 91.8 | 1137 | 94.0 | 1132 | 92.8 | 1116 | 93.0 | 1115 | 92.8 |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 | 626 | 88.3 | 1140 | 94.2 | 1120 | 91.8 | 1100 | 91.7 | 1118 | 93.1 |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 | 610 | 86.0 | 1104 | 91.2 | 1103 | 90.4 | 987 | 82.3 | 1025 | 85.3 |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 | 616 | 86.9 | 1102 | 91.1 | 1075 | 88.1 | 1070 | 89.2 | 1139 | 94.8 |
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 | 608 | 85.8 | 1106 | 91.4 | 1105 | 90.6 | 1066 | 88.8 | 1070 | 89.1 |
2009-2013年监测结果,最近1年与小姐(暗娼)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6.7%(34/505)、9.1%(90/993)、 8.4% (69/826)、16.2% (145/895)和9.1%(80/879),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9.712,P<0.05)。从年龄组看,随着年龄的增高,最近1年与小姐(暗娼)发生性行为比例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706,P<0.01),见表 3。调查显示,最近1年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的比例为0.6%(23/4101),5年中仅有1人在最近1年与同性发生过商业性行为。此外,所有调查者中,均无吸毒、共用针具等现象。
年龄组(岁) | 应答人数 | 发生人数 | 百分比(%) |
15~ | 776 | 96 | 12.4 |
30~ | 1316 | 151 | 11.5 |
40~ | 1291 | 137 | 10.6 |
50~75 | 715 | 34 | 4.7 |
2009-2013年监测结果,该人群最近1年商业性行为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由31.4%上升到78.8%,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由65.7%上升到8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31.813,χ2=21.477),见表 4。
年份 | 应答人数 | 最近1年坚持使用率 | 最近一次使用率 | ||
使用人数 | 使用率(%) | 使用人数 | 使用率(%) | ||
2009 | 35 | 11 | 31.4 | 23 | 65.7 |
2010 | 90 | 44 | 48.9 | 66 | 73.3 |
2011 | 69 | 34 | 49.3 | 51 | 73.9 |
2012 | 145 | 93 | 64.1 | 130 | 89.7 |
2013 | 80 | 63 | 78.8 | 71 | 88.8 |
2009-2013年,HI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709)、0(0/1210)、0.1%(1/1220)、0.1%(1/1200)、0.2%(3/1201);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709)、1.0%(12/1210)、0.6%(7/1220)、1.4%(17/1200)和1.2%(14/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6,P<0.05); HCV阳性检测率分别为0.3%(2/709)、1.2%(14/1210)、0.6%(7/1220)、1.1%(13/1200)和0.5%(6/12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999,P>0.05)。
3 讨论2009-2013年辽宁省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显示,该人群知识知晓率介于73.8%~83.7%之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与卫生部门开展宣传、教育、干预等工作密不可分,同时该结果略高于姜春花等[2] 2011年对上海市金山区74.5%的调查结果。从文化程度看,知晓率有随文化程度的上升而提高的趋势,小学(及以下)组知晓率最低,高中(及以上)组最高,说明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该人群理解并接受艾滋病知识。从年龄分组看,低年龄组(15~29岁)知晓率最高,高年龄组(50岁以上)知晓率最低,说明知晓率有呈年龄的上升而降低的趋势。201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20112015年)》[3],要求2015年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本研究结果与该要求相比还略有差距,尤其是“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在历年知识知晓率答题中正确率均最低,提示该人群在非传播途径方面知识水平仍有待提高。
行为学监测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最近1年与小姐(暗娼)发生性行为比例由2009年的6.7%上升到2012年的16.2%,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2013年辽宁省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公安部门对商业性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导致商业性行为的可及性大幅降低,因此2013年性行为发生比例略有降低。该结果与王文杰等[4]对南方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最近1年商业性行为比例15.8%接近,说明辽宁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商业性行为比例与南方部分地区相近。从年龄结构分析,该人群低年龄组(15~29岁)与小姐发生商业性行为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且有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低的趋势,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正处于性活跃期有关,因此低年龄组外来务工人员仍是重点干预的对象。安全套使用率方面,5年来该人群最近1年与小姐发生商业性行为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由2009年的31.4%上升到2013年的78.8%,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由65.7%上升到88.8%,高于崔永生和闫沛红[5]2011年对沈阳地区该人群的调查结果,两指标均有逐年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外来务工人员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较低的文化水平,对“蚊虫叮咬”、“与感染者共同吃饭”等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程度不高,可能会直接导致其对艾滋病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尽管调查结果显示安全套使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HIV等感染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流动性强是外来务工人员现阶段无法改变的现状,其“桥梁人群”的纽带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通过掌握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特点,从大的策略调整到小的细节改变,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艾滋病防治对策[6],以应对新形势下该人群需求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1] | Qin QQ,Wang L,Ding ZW,et al.Situation on HIV/AIDS epidemics among migrant population in China,2008-2011[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3,34(1):41-43.(in Chinese) 秦倩倩,王璐,丁正伟,等.中国2008-2011年流动人群艾滋病疫情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1):41-43. |
[2] | Jiang CH, Gan HW,Hang RR, et al.AIDS sentinel surveillance in floating population in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2009-2011[J]. Disease Surveillance,2012,27(4):296-299. (in Chinese) 姜春花,干红卫,黄融融,等.2009-2011年上海市金山区流动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4):296-299. |
[3] |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Action plan of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2011-2015).2012.[EB/OL].[2014-05-06]. http://www.gov.cn/zwgk/2012-02/29/content_2079097.htm. (in Chinese) 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2011-2015年).2012.[EB/OL].[2014-05-06]. http://www.gov.cn/zwgk/2012-02/29/content_2079097.htm |
[4] | Wang WJ, LÜ F, Hao M, et al.Identification of the key problems in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mong mobile population[J]. Disease Surveillance,2009,24(2):84-87. (in Chinese) 王文杰,吕繁,郝模,等.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关键问题的确认研究[J].疾病监测,2009,24(2):84-87. |
[5] | Cui YS, Yan PH.HIV/AID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vestigation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Shenyang,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2,28(6):847-848. (in Chinese) 崔永生,闫沛红.沈阳市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6):847-848. |
[6] | Zeng G,Luan RS,Chen X, et al.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HIV/AIDS survey[J].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2009,15(1):38-40. (in Chinese) 曾刚,栾荣生,陈曦,等.流动人口流动特征及艾滋病知识知晓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1):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