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袁国平, 杨兴堂, 郭祖鹏, 向伦辉, 罗浩, 戚瑾, 王洁
- YUAN Guo-ping, YANG Xing-tang, GUO Zu-peng, XIANG Lun-hui, LUO Hao, QI Jin, WANG Jie
- 上海市宝山区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儿童家庭成员肠道病毒感染率调查
- Enterovirus infection status among family members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healthy children in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
- 疾病监测, 2015, 30(4): 277-279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4): 277-279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04.00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12-30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 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儿童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易引起暴发或流行,目前尚无特异性免疫手段[1, 2]。有文献报道[3],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人群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可达100 ∶ 1[4],且隐性感染者因无任何临床症状、不易识别、活动范围大,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可能会更大。隐性感染者既可能存在于学校、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同时也可能存在于社区家庭。由于缺乏本区手足口病患儿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感染的本底资料,以往针对手足口病防控主要侧重于学龄前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而针对家庭成员的管理和健康宣传教育较为薄弱。为了解上海市宝山区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携带状况,为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于2014年6-8月开展了本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①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家庭密切接触者:病例来源于2014年6-8月辖区内病原学监测点报告的门诊普通病例、幼托机构聚集性疫情中的普通病例及定点医院报告的重症病例,所有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家庭密切接触者为与患儿共同生活或看护照料的所有家庭成员。②健康儿童和家庭成员:随机抽取辖区内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幼儿及家庭成员,选取的幼儿经采样检测肠道病毒均为阴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手足口病患者(或健康人群)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感染情况调查表”,统一培训调查员,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选中对象的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全部成员人口学信息、家庭卫生习惯及卫生状况等。
1.2.2 标本采集与实验室检测采集发病7天内、经实验室确诊的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以及健康儿童家庭成员的粪便5~8 g,标本采集后低温保存,在2~4 h内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实验室,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方法[5]进行EV71、Cox A16、Cox A6、Cox A10和其他肠道病毒核酸检测。
1.2.3 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设置逻辑检错和自动跳转等功能,采用双录入原则,并进行数据库一致性比对。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本次共调查30户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社区散居病例6例、聚集性疫情病例18例、重症病例6例)和11户健康儿童家庭,采集到手足口病患者的家庭密切接触者的粪便标本79份,健康儿童家庭成员粪便标本25份。病例年龄中位数为4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为3.29 ∶ 1;EV71感染12例,Cox A16感染6例,Cox A6感染4例,Cox A10感染2例;家庭成员有1、2、3、4人及以上的分别有2户、7户、14户和7户。健康儿童年龄中位数为2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男女性别比为1.2 ∶ 1;家庭成员有2、3、4人及以上的分别有7户、2户和2户。
2.2 病例家庭密切接触者及健康儿童家庭成员肠道病毒感染情况对采集到的104份标本进行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79例病例家庭密切接触者中检出肠道病毒阳性24例,阳性率为30.38%,经随访1个月后均未发病,表明其均为肠道病毒隐性感染者;健康儿童家庭成员未发现肠道病毒隐性感染者。
对象 | 标本数 | EV71 | Cox A16 | Cox A6 | Cox A10 | 合计 |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
注:(1)病例密切接触者与健康儿童家庭成员EV阳性率比较,EV:χ2=9.87,P=0.002。 | |||||||||||
病例家庭密切接触者 | 79 | 12 | 15.19 | 6 | 7.59 | 4 | 5.06 | 2 | 2.53 | 24 | 30.38 |
健康儿童家庭成员 | 25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30户病例家庭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阳性的共18户,其中病例与其家庭密切接触者病原型别完全一致的有16户,病原型别户一致率为88.89%。按病例类型进行分析,普通病例病原型别户一致率为86.67%,重症病例病原型别户一致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 Exact P=1.00),见表2。
病例类型 | 总户数 | 密切接触者 阳性户数 | 病原型别 一致户数 | 病原型别 户一致率 (%) |
普通病例 | 24 | 15 | 13 | 86.67 |
重症病例 | 6 | 3 | 3 | 100.00 |
合计 | 30 | 18 | 16 | 88.89 |
对79名家庭密切接触者按照家庭成员的关系分为“父母”、“(外)祖父母”和“亲(表、堂)兄弟姐妹”三类,分别计算其肠道病毒阳性率,经分析三者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将病例家庭密切接触者按照看护儿童的时间分为两类:其中看护时间 < 6 h/d的有34人,肠道病毒阳性 5人,阳性率14.71%;≥6 h/d有42人,肠道病毒阳性17人,阳性率40.48%,病例家庭密切接触者不同看护时间肠道病毒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家庭关系 | 家庭密切 接触者 (人) | 肠道病毒 阳性人数 | 阳性率 (%) | χ2 值 | P值 |
注:(1)“兄弟姐妹”代表“亲(表、堂)兄弟姐妹”。 | |||||
父母 | 51 | 15 | 29.41 | 1.97 | 0.406 |
外/祖父母 | 25 | 7 | 28.00 | ||
兄弟姐妹 | 3 | 2 | 66.67 |
2008年5月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大幅上升趋势,2010年已居我国法定传染病中报告病例数首位。本研究目的为了解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宝山区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为30.38%,且大部分为EV71(占总阳性数的50%),与广东省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6],由于检测样本量少,正常健康儿童家庭成员未检测到隐性病毒感染。本调查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家庭成员。台湾有研究发现[7],EV71容易造成家庭内传播,而且儿童通过家庭内传播感染EV71 比例(84%)远高于成人(37%)。由此可见,儿童与其家庭成员之间日常接触频繁且密切,因此家庭成员中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可能会更大,提示今后在手足口病防控中除了抓好学龄前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外,还须加强对家庭尤其是儿童看护人的管理和健康教育,提高其卫生意识,尽可能降低隐性感染者的比例,达到更好控制手足口病传播的目的。
本研究显示,病例与其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型别一致率较高,表明病例发病可能与家庭成员隐性携带肠道病毒有关。由于本中心实验室条件的限制,采集的标本仅采用 RT-PCR方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而未能开展病毒基因测序分析,如能开展病毒基因测序,分析两者间病原基因吻合率则更能说明问题。
病例家庭成员肠道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虽未发现不同家庭关系人员肠道病毒阳性率存在差异,与有关文献报道不一致[7],但通过对看护儿童时间的分析,发现病例家庭密切接触者中看护时间≥6 h/d的肠道病毒感染率高于看护时间 < 6 h/d,说明接触时间越长、接触越密切,看护人和被看护人之间交叉传播病毒风险性更高,提示看护人和被看护人都应做好个人卫生,看护前洗手等可能可以减少互相传播机会。
[1] | Chung PW, Huang YC, Chang LY, et al. Duration of enterovirus shedding in stool[J].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01,34(3):167-170. |
[2] | Han J, Ma XJ, Wang JF, et al. Long persistence of EV71 specific nucleotides in respiratory and feces samples of the patients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after recovery[J]. BMC Infect Dis,2010(10):178. |
[3] | Gan ZG, Zhuo JT.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J]. China Tropical Medical,2009,9(1):373-375.(in Chinese) 甘志高,卓家同.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373-375. |
[4] | Zhan HJ, Ke C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global epidemic situation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1,37(5):34-38.(in Chinese) 占华剑,柯昌文. 全球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华南预防医学,2011,37(5):34-38. |
[5] | Shao JJ, Wang JY, Teng Z,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et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hanghai,2009-2011[J]. Journal of Microbes and Infections,2013,8(4):227-233.(in Chinese) 邵俊杰,王嘉瑜,藤峥, 等. 2009-2011年上海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J]. 微生物与感染,2013,8(4):227-233. |
[6] | Sun LM, Lin JY, Zeng HR, et al. Study on enterovirus infection in family close contacts of patients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the contamination of environ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2,30(6):339-342.(in Chinese) 孙立梅,林锦炎,曾汉日,等. 手足口病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感染及环境污染状况调查[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6):339-342. |
[7] | Chang LY, Tsao KC, Hsia SH, et al. Transmissio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s in household contacts in Taiwan[J]. JAMA,2004,291(2):222-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