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李红兵, 何微, 王宏戈, 田辉
- LI Hong-bing, HE Wei, WANG Hong-ge, TIAN Hui
- 2004-2013年陕西省宝鸡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 Epidemiology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Baoji, Shaanxi, 2004-2013
- 疾病监测, 2015, 30(4): 287-290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4): 287-290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04.0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10-11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经媒介蚊虫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陕西省属于乙脑高发省份之一,全省的乙脑发病率在全国由20世纪60年代的第17位、70年代的第10位上升到80年代的第6位、甚至到90年代的第2位[2]。2004 年5月陕西省将乙脑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3],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数据显示2012-2013年陕西省乙脑发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发病率与2011年相比上升120.08%,2012年发病率居全国第6位,2013年发病率较2012年上升138.42%,位居全国第4位。宝鸡市为陕西省乙脑高发地市之一[4],2012年乙脑发病率居陕西省第2位,且2013年出现小幅上升。通过分析近年宝鸡市乙脑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现对宝鸡市2004-2013年乙脑流行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宝鸡市历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报表和网络专报系统:具体病例均由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上报,医疗机构对乙脑疑似病例采集血液或脑脊液样本,送至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IgM检测,确诊病例严格参照乙脑诊断标准,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免疫史、实验室检测等判定;乙脑病例实施《全国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专病管理系统,县、市级CDC疫情管理人员及时、定期对医疗机构报告疑似病例的基本信息进行核实,确诊病例按照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职业、发病日期及现住址等查重条件综合判断,删除重卡;县、市级CDC开展季度、半年漏报调查等措施,确保数据的真实,防止漏报;人口资料来源于宝鸡市统计局。
1.2 方法乙脑诊断标准依据《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 214 200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脑疑似病例血液或脑脊液样本,IgM阳性者诊断为乙脑病例(近期有乙脑疫苗接种史的排除),阴性者疑似病例排除;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疾病的发病地区、人群分布情况;ARIMA 模型是将时间序列视为一组依赖于时间的随机变量,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时序短期预测方法,通过宝鸡市历年乙脑年发病率,预测2014-2015年发病趋势。乙脑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采用圆形分布分析法进行分析[5],计算公式: x=∑ficosαi /n,y=∑fi sinαi /n,r2=x2+y2,s=180/π(-2lnr)1/2。当 x < 0时,平均角α=180°+ arctg(y/x),转化成日期,计算发病高峰时点,经样本平均角α的瑞利检验,Z=nr2,查瑞利检验Z值临界值表,平均角α的95%置信区间(95%CI)估算发病高峰期。采用灯诱法监测蚊虫密度,蚊虫密度 =捕获蚊虫数/(捕蚊时间×灯数)。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自1995年以来宝鸡市乙脑发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4-2013年共报告177例乙脑病例,均为实验室诊断病例,死亡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53/10万,病死率为2.82%,无家庭聚集性病例发生,2006年出现小高峰后,发病率有所下降,但2012年宝鸡市乙脑发病率居陕西省第1位,与2011年比较发病率上升332.59%,且2013年较2012年发病率上升了22.76%,见图1。根据1995-2013年发病率,使用ARIMA模型进行趋势分析,2014年发病率预测值为0.16 /10万,95%CI 值为(0.12~0.79)/10万;2015年发病率预测值为0.10/10万,95%CI 值为(0.31~0.54)/10万,近年发病出现小幅上升后,未来2年将有所下降。
![]() |
图 1 1995-2013年宝鸡市乙脑发病数和发病率情况 Fig.1 Annual incidence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all counties in Baoji,2004-2013 |
2004-2013年宝鸡市12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较多的县(区)是凤翔县、岐山县和陈仓区,各县(区)发病率见表1。
地区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
发病数 | 发病率 | 发病数 | 发病率 | 发病数 | 发病率 | 发病数 | 发病率 | 发病数 | 发病率 | |
宝鸡 | 27 | 0.73 | 14 | 0.37 | 63 | 1.67 | 17 | 0.45 | 8 | 0.21 |
渭滨 | 2 | 0.53 | 1 | 0.29 | 3 | 0.87 | 0 | 0.00 | 2 | 0.48 |
金台 | 1 | 0.27 | 2 | 0.70 | 5 | 1.75 | 2 | 0.70 | 0 | 0.00 |
陈仓 | 3 | 0.51 | 0 | 0.00 | 9 | 1.17 | 1 | 0.13 | 2 | 0.33 |
凤翔 | 6 | 1.18 | 3 | 0.59 | 14 | 2.75 | 4 | 0.78 | 3 | 0.59 |
岐山 | 8 | 1.73 | 2 | 0.43 | 11 | 2.35 | 4 | 0.85 | 0 | 0.00 |
扶风 | 5 | 1.10 | 0 | 0.00 | 4 | 0.87 | 1 | 0.22 | 0 | 0.00 |
眉县 | 0 | 0.00 | 2 | 0.66 | 3 | 0.99 | 0 | 0.00 | 0 | 0.00 |
陇县 | 2 | 0.80 | 2 | 0.79 | 6 | 2.35 | 0 | 0.00 | 0 | 0.00 |
千阳 | 0 | 0.00 | 0 | 0.00 | 2 | 1.57 | 3 | 2.35 | 1 | 0.78 |
麟游 | 0 | 0.00 | 0 | 0.00 | 3 | 3.31 | 2 | 2.20 | 0 | 0.00 |
凤县 | 0 | 0.00 | 1 | 0.91 | 2 | 1.82 | 0 | 0.00 | 0 | 0.00 |
太白 | 0 | 0.00 | 1 | 1.86 | 1 | 1.85 | 0 | 0.00 | 0 | 0.00 |
地区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
发病数 | 发病率 | 发病数 | 发病率 | 发病数 | 发病率 | 发病数 | 发病率 | 发病数 | 发病率 | |
宝鸡 | 9 | 0.24 | 7 | 0.18 | 3 | 0.08 | 13 | 0.35 | 16 | 0.43 |
渭滨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1 | 0.22 | 1 | 0.22 |
金台 | 2 | 0.51 | 0 | 0.00 | 0 | 0.00 | 1 | 0.25 | 0 | 0.00 |
陈仓 | 0 | 0.00 | 1 | 0.16 | 0 | 0.00 | 2 | 0.33 | 4 | 0.67 |
凤翔 | 3 | 0.58 | 2 | 0.39 | 2 | 0.41 | 4 | 0.82 | 4 | 0.82 |
岐山 | 4 | 0.85 | 0 | 0.00 | 1 | 0.22 | 2 | 0.43 | 2 | 0.43 |
扶风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1 | 0.24 | 2 | 0.48 |
眉县 | 0 | 0.00 | 1 | 0.32 | 0 | 0.00 | 1 | 0.33 | 0 | 0.00 |
陇县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1 | 0.40 |
千阳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1 | 0.80 |
麟游 | 0 | 0.00 | 1 | 1.09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凤县 | 0 | 0.00 | 2 | 1.81 | 0 | 0.00 | 1 | 0.95 | 0 | 0.00 |
太白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1 | 1.95 |
2004-2013年乙脑发病的季节性特点明显,病例主要集中在7-9月,占发病总数的97.18%(172/177)。根据2004-2013年乙脑月平均发病情况,应用圆形分布法对其季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经计算, x=∑ficosαi/n=-0.6360,y=∑fisinαi/n=-0.6952,r2=x2+y2=0.8877,r=0.9422,当 x < 0时,平均角α=180°+arctg(y/x)=227.544°,转化成日期为230.70 d,即发病高峰时点为8月20日。经样本平均角α的瑞利检验,Z=nr2=177×0.94222=157.1032,查瑞利检验Z值临界值表,P < 0.01,r=0.9422,乙脑发病在时间上的集中趋势明显。平均角α的95%CI为227.544°±19.776°,转化成日期为7月30日至9月9日,即10年间乙脑总的发病高峰期为7月30日至9月9日。
2.4 人群分布2004-2013年宝鸡市乙脑男女发病报告比为0.86 ∶ 1,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6.67%(118/177)。2004-2010年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占发病总数的28.97%(42/145),2011-2013年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无发病,农民占发病总数的90.63%(29/32)。2004-2010年1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28.28%(41/145),15~49岁 年龄组发病占发病总数的22.07%(32/145),50岁以上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49.66%(72/145)。2011-2013年15岁以下年龄组乙脑无发病,发病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90.63%(29/32)。
2.5 蚊虫密度2004-2013年宝鸡市蚊密度分别为:1.9、5.7、2.3、2.2、0.8、3.0、0.3、1.13、0.18、 0.3只/(灯·h),蚊虫密度高发月份为7-9月。
3 讨论陕西省为全国乙脑高发省份之一,1978年开始在陕南高发地区开展乙脑疫苗接种,但接种覆盖面较小,且发病率下降速度低于全国水平[3]。陕西省与山西省毗邻,发病存在异同点,两省的发病集中高峰均在8月,但山西省向成人病例组推移的时间较早,2002-2006年大于15岁病例已占84.35%,男性病例明显高于女性[6];陕西省2011年之前散居儿童和学生仍为发病的主体,到2012-2013年农民成为主要的发病人群,女性病例多于男性病例,高发地域也由陕南转向北部和西部,2013年陕西省北部等地发病上升,全省发病较2012年上升幅度加大,发病率在全国排第4位。宝鸡市为陕西省西部地市之一,具有西部地市的发病特点,发病季节特点明显,与蚊虫密度发病月份基本一致,2004-2013年的10年间乙脑发病呈现总体下降,2006年发病率较高、2011年发病最低,2011-2013年15岁以下年龄组无乙脑发病,病例职业分布也相应出现改变,散居儿童和学生无发病,农民为发病主要人民,且发病女性高于男性特点明显,2013年男女发病率比例为0.3 ∶ 1,通过历年数据预测2014-2015年发病将可能有所下降。
宝鸡市乙脑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但随着该市1965年乙脑疫苗的接种工作的开展,近年宝鸡市乙脑流行特征发生改变,儿童发病比例减少,大年龄组发病比例增加,发病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年龄组,且该年龄段发病比例高于其他省、市[7]。5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比例增加的原因可能与该年龄组人群疫苗接种率低、机体免疫力降低及暴露的机会较多等因素有关。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的原因可能与女性居家劳作,开展家畜养殖,暴露的机会增加有关[8]。猪、牛等家畜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宝鸡市各县(区)养殖、耕种业较多,成蚊密度较高,凤翔县等高发县(区)猪、牛舍内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9],且与宝鸡市毗邻的地市乙脑发病较高,蚊种以三带喙库蚊为主[10],近年的蚊虫密度监测结果显示,蚊虫密度与人间乙脑年发病的关系不明显,由于乙脑发病与人群免疫情况、蚊虫带病毒率等多种因素有关,蚊虫密度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针对宝鸡市乙脑发病流行特征的改变,需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逐步扩大接种范围。在乙脑疫苗防控策略上,应考虑成年人发病的问题,高发地区做好常规免疫的同时,采取自愿形式,逐步扩大到成年人组人群。(2)加强预测预警,防止反弹。有计划地开展蚊虫密度、媒介乙脑病毒携率监测,结合当地气候影响因素、健康成年人群乙脑抗体水平,及时预测乙脑的流行高峰和强度,疫情反弹。(3)灭蚊、防蚊,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以农村为重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消灭蚊虫孳生地,尤其是畜牧棚(猪圈、牛圈)等重点场所做好灭蚊工作,乙脑高发季节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防蚊、灭蚊意识,有效防控乙脑的暴发流行。
[1] | Wu YS, Song JH, Ma WY.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analysis of epidemic encephalitis B[J].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2009, 19(3):111-123.(in Chinese) 吴玉水, 宋建华, 马文煜.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与临床[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9, 19(3):111-123. |
[2] | Li YX, Yin ZD, Li JH,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China during 2004-2006[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2007, 13(6):528-532.(in Chinese) 李艺星, 尹遵栋, 李军宏, 等. 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6):528-532. |
[3] | Zhang SB, Xia XQ, Xu Y. Analysis of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in Shaanxi province during 1960-2004[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2006, 12(3):199-200.(in Chinese)张少白, 夏雪琴, 徐艺. 陕西省196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3):199-200. |
[4] | Xu YH, Zhang KJ, Bao FY.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n encephalitis B in Baoji from 1952 to 2008[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0, 37(10):1951-1952.(in Chinese) 徐永红, 张克俭, 包风云. 宝鸡市1952-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10):1951-1952. |
[5] | You AG, Kang K, Cheng, HM, et al. Analysis on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hus in Henan, China from 2004 to 2010[J].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 2012, 23(1):71-73.(in Chinese) 尤爱国, 康锴, 陈豪敏, 等. 河南省2004-2010年斑疹伤寒的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1):71-73. |
[6] | Ma L, Yu YJ, Nie XY,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1992-2006[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08, 23(11):711-713.(in Chinese) 马麟, 于颖洁, 聂晓勇, 等. 1992-2006 年山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J]. 疾病监测, 2008, 23(11):711-713. |
[7] | Zhang L, Qin AL, Lu LY.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n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in Zibo city from 1995 to 2005[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07, 22(2):83-84.(in Chinese) 张丽, 秦爱玲, 卢立云. 1995-2005年淄博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J]. 疾病监测, 2007, 22(2):83-84. |
[8] | Yin ZD, Tang BM, Tang XY, et al. Analysis on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adult Japanese encephalitis: a case-control study[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2013, 19(3):235-239.(in Chinese) 尹遵栋, 汤伯明, 唐晓燕, 等. 以大年龄病例为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3, 19(3):235-239. |
[9] | She JJ, Sun YX, Li XL, et al. Mosquito pop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Baoji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Hygienic Insecticides and Equipments, 2008, 14(3):187-190.(in Chinese) 佘建军, 孙养信, 李旭龙, 等. 宝鸡市蚊类种群及分布的调查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8, 14(3):187-190. |
[10] | Wang XX, Wang PG, Wang F, et al. Epidemic area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Gansu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3, 29(7):992-996.(in Chinese) 王旭霞, 王平贵, 王芳, 等. 甘肃省及河西走廊地区乙型脑炎疫区变迁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7):992-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