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周静, 袁媛, 孙承业, 何仟, 尹萸
- ZHOU Jing, YUAN Yuan, SUN Cheng-ye, HE Qian, YIN Yu
- 2004-2013年全国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分析
- Epidemiology of poisonous animal and plant poisoning in China, 2004-2013
- 疾病监测, 2015, 30(5): 403-407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5): 403-407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05.01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01-30
有毒生物是指能引起接触(或食用)者中毒的生物,包括有毒动物、植物和真菌,对健康可造成器质性的或是功能性的损害。我国有毒植物约有1300种,有毒动物除鸟类外遍布于各类动物[1]。本研究对2004-2013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探讨其发生特征和规律,为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预防控制、风险评估等控制策略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事件发生时间为2004年1月1日00:00时至2013年12月31日24:00时。
1.2 方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中毒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事件,未达到分级标准的事件归为“未分级”[2]。按照报告系统规范将引起有毒动植物中毒的场所分为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家庭、学校和其他。本研究对2004-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中符合有毒动植物中毒判定标准的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1.3 质量控制将信息系统报告的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信息与报告上传的附件信息进行逐一核对,并对事件类别、级别、毒物及其类别等信息进行重新整理。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13 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04-2013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报告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675起,12 576人中毒,253人死亡;报告重大(Ⅱ级)事件1起,是学校集体服用大锅药引起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造成224人中毒,1人死亡;较大(Ⅲ级)事件199起,占29.48%;一般(Ⅳ级)事件170起,占25.19%,未分级事件305起,占45.16%。
报告有毒动物中毒事件78起,其中一般(Ⅳ级)以上中毒事件62起,789人中毒,65人死亡,病死率8.11%,较大(Ⅲ级)事件占69.23%;报告有毒植物中毒事件597起,一般(Ⅳ级)以上事件308起,11 778人中毒,188人死亡,病死率1.60%,见表 1、2。
年份 | 事件数 | 中毒人数 | 死亡人数 | |||||||||
较大 | 一般 | 未分级 | 小计 | 较大 | 一般 | 未分级 | 小计 | 较大 | 一般 | 未分级 | 小计 | |
2004 | 8 | 1 | 3 | 12 | 79 | 90 | 9 | 169 | 8 | 0 | 0 | 8 |
2005 | 8 | 0 | 5 | 13 | 51 | 0 | 54 | 51 | 11 | 0 | 0 | 11 |
2006 | 9 | 2 | 0 | 11 | 36 | 77 | 0 | 113 | 13 | 0 | 0 | 13 |
2007 | 7 | 1 | 2 | 10 | 31 | 13 | 12 | 44 | 8 | 0 | 0 | 8 |
2008 | 6 | 1 | 0 | 7 | 21 | 33 | 0 | 54 | 7 | 0 | 0 | 7 |
2009 | 4 | 0 | 1 | 5 | 13 | 0 | 9 | 13 | 4 | 0 | 0 | 4 |
2010 | 2 | 0 | 3 | 5 | 8 | 0 | 21 | 8 | 2 | 0 | 0 | 2 |
2011 | 4 | 2 | 1 | 7 | 145 | 95 | 24 | 240 | 3 | 0 | 0 | 3 |
2012 | 4 | 0 | 0 | 4 | 32 | 0 | 0 | 32 | 4 | 0 | 0 | 4 |
2013 | 2 | 1 | 1 | 4 | 10 | 55 | 4 | 65 | 5 | 0 | 0 | 5 |
合计 | 54 | 8 | 16 | 78 | 426 | 363 | 133 | 789 | 65 | 0 | 0 | 65 |
年份 | 事件数 | 中毒人数 | 死亡人数 | 死亡人数 | ||||||||||||
重大 | 较大 | 一般 | 未分级 | 小计 | 重大 | 较大 | 一般 | 未分级 | 小计 | 重大 | 较大 | 一般 | 未分级 | 小计 | ||
2004 | 4 | 16 | 34 | 54 | 162 | 865 | 477 | 1 027 | 5 | 0 | 0 | 5 | ||||
2005 | 1 | 16 | 28 | 13 | 58 | 224 | 803 | 1522 | 212 | 2 549 | 1 | 14 | 0 | 0 | 15 | |
2006 | 13 | 16 | 41 | 70 | 571 | 694 | 615 | 1 265 | 11 | 0 | 0 | 11 | ||||
2007 | 25 | 21 | 35 | 81 | 152 | 1057 | 505 | 1 209 | 35 | 0 | 0 | 35 | ||||
2008 | 15 | 24 | 38 | 77 | 568 | 1273 | 642 | 1 841 | 19 | 0 | 0 | 19 | ||||
2009 | 15 | 16 | 40 | 71 | 85 | 715 | 626 | 800 | 22 | 0 | 0 | 22 | ||||
2010 | 19 | 10 | 19 | 48 | 263 | 528 | 293 | 791 | 29 | 0 | 0 | 29 | ||||
2011 | 9 | 16 | 43 | 68 | 315 | 889 | 581 | 1 204 | 14 | 0 | 0 | 14 | ||||
2012 | 14 | 9 | 10 | 33 | 214 | 439 | 175 | 653 | 19 | 0 | 0 | 19 | ||||
2013 | 15 | 6 | 16 | 37 | 116 | 323 | 213 | 439 | 19 | 0 | 0 | 19 | ||||
合计 | 1 | 145 | 162 | 289 | 597 | 224 | 3249 | 8305 | 4339 | 11 778 | 1 | 187 | 0 | 0 | 188 |
全年均有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发生。其中,有毒动物中毒事件以10月和11月高发,而有毒植物中毒事件以4月、11月和12月高发,见图 1。
![]() |
图 1 2004-2013年全国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发生时间分布 Fig.1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poisonous animal and plant caused poisoning in China,2004-2013 |
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均有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事件数居前3位的省(自治区)有云南(107)、广西(34)、广东(29),见图 2;18个省份报告有毒动物中毒事件,报告事件数前5位的省依次为福建(11)、广东(11)、海南(8)、云南(7)、辽宁(5),中毒人数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福建(191)、上海(98)、广东(83)、河南(77)、云南(69),病死率最高的省(直辖市)依次是吉林(66.67%)、贵州(50.00%)、重庆(30.77%)、江苏和山东(28.57%)。除西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外共有29个省(自治区)报告过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报告事件数前5位的省(自治区)依次为云南(100)、广西 (28)、广东(23)、四川(20)、贵州(19),中毒人数依次为广东(799)、贵州(730)、湖南(810)、山西(729),病死率依次为福建(55.56%)、广西(5.26%)、重庆(4.21%)、海南(3.80%)、湖北(3.25%)。
![]() |
图 2 2004-2013年全国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发生 Fig.2 Area distribution of poisonous animal and plant caused poisoning in China,2004-2013 |
2004-2013年有毒动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发生最多的场所是家庭,分别占总数的69.35%、 60.96%和90.77%。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发生最多的场所是集体食堂,分别占35.39%和55.53%;家庭发 生有毒植物中毒造成死亡的人数最多,构成比为60.11%,见表 3。
场所 | 有毒动物 | 有毒植物 | ||||||
事件数 | 中毒人数 | 死亡人数 | 病死率(%) | 事件数 | 中毒人数 | 死亡人数 | 病死率(%) | |
集体食堂 | 4 | 198 | 1 | 0.51 | 109 | 6 540 | 4 | 0.06 |
饮食服务单位 | 5 | 19 | 5 | 26.32 | 3 | 81 | 3 | 3.70 |
家庭 | 43 | 481 | 49 | 10.19 | 85 | 776 | 113 | 14.56 |
学校 | 1 | 13 | 0 | 0.00 | 6 | 282 | 1 | 0.35 |
其他 | 9 | 78 | 10 | 12.82 | 105 | 4 099 | 67 | 1.63 |
合计 | 62 | 789 | 65 | 8.24 | 308 | 11 778 | 188 | 1.60 |
引起有毒动物中毒事件的毒物种类主要集中在毒鱼类(37起,59.68%)、毒蜂类(9起,14.52%)、毒贝类(6起,9.68%),共占83.87%,其他还有猪甲状腺、蟾蜍和蚕蛹。鱼类中以河豚鱼为主,占91.89%,其中毒的病死率占有毒动物中毒的61.54%。除一起毒蜂蜇伤事件外,所有有毒动物中毒事件的中毒途径均为经口,见表 4。
毒物类别 | 毒物名称 | 事件 | 中毒 | 死亡 | |||
起数 | 构成比(%) | 人数 | 构成比(%) | 人数 | 构成比(%) | ||
毒鱼类 | 37 | 59.68 | 330 | 41.83 | 40 | 61.54 | |
高组胺鱼类 | 3 | 4.84 | 192 | 24.33 | 0 | 0.00 | |
河豚鱼 | 34 | 54.84 | 138 | 17.49 | 40 | 61.54 | |
毒蜂类 | 9 | 14.52 | 63 | 7.98 | 12 | 18.46 | |
蜂蛹 | 8 | 12.90 | 50 | 6.34 | 12 | 18.46 | |
毒蜂 | 1 | 1.61 | 13 | 1.65 | 0 | 0.00 | |
毒贝类 | 6 | 9.68 | 247 | 31.31 | 4 | 6.15 | |
织纹螺 | 2 | 3.23 | 3 | 0.38 | 2 | 3.08 | |
其他贝类 | 4 | 6.45 | 244 | 30.93 | 2 | 3.08 | |
其他 | 10 | 16.13 | 149 | 18.88 | 9 | 13.85 | |
蟾蜍 | 6 | 9.68 | 24 | 3.04 | 8 | 12.31 | |
蚕蛹 | 1 | 1.61 | 33 | 4.18 | 0 | 0.00 | |
猪甲状腺 | 3 | 4.84 | 92 | 11.66 | 1 | 1.54 | |
合计 | 62 | 100.00 | 789 | 100.00 | 65 | 100.00 |
引起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毒物种类前5位依次为四季豆(124起,59.68%)、乌头(49起,15.91%)、油桐(16起,5.19%)、钩吻(18起,5.84%)和发芽马铃薯(8起,2.60%),其他还有蓖麻籽、木薯、马桑果、未煮透豆浆、麻风果、鸡血藤、曼陀罗等,有28起事件毒物不详,21起事件毒物为毒蜂蜜,但具体植物名称不详,两类事件合计占15.91%。造成死亡的前3位依次是乌头、毒蜂蜜、钩吻,分别占36.70%、17.02%和15.96%,见表 5。
毒物名称 | 别名 | 科别 | 事件 | 中毒 | 死亡 | |||
起数 | 构成比(%) | 人数 | 构成比(%) | 人数 | 构成比(%) | |||
四季豆 | 菜豆、豆角 | 豆科 | 124 | 40.26 | 7 526 | 63.90 | 1 | 0.53 |
乌头 | 草乌 | 毛茛科 | 49 | 15.91 | 456 | 3.87 | 69 | 36.70 |
油桐 | 桐油 | 马钱科 | 20 | 6.49 | 1 175 | 9.98 | 0 | 0.00 |
钩吻 | 断肠草 | 大戟科 | 18 | 5.84 | 93 | 0.79 | 30 | 15.96 |
发芽马铃薯 | 茄科 | 8 | 2.60 | 518 | 4.40 | 0 | 0.00 | |
蓖麻籽 | 大戟科 | 7 | 2.27 | 411 | 3.49 | 0 | 0.00 | |
木薯 | 大戟科 | 5 | 1.62 | 15 | 0.13 | 5 | 2.66 | |
黄豆 | 大豆 | 豆科 | 5 | 1.62 | 254 | 2.16 | 0 | 0.00 |
马桑果 | 马桑科 | 5 | 1.62 | 20 | 0.17 | 5 | 2.66 | |
鸡血藤 | 豆科 | 2 | 0.65 | 11 | 0.09 | 2 | 1.06 | |
瓠瓜 | 蒲瓜 | 葫芦科 | 3 | 0.97 | 171 | 1.45 | 0 | 0.00 |
搜山虎 | 水龙骨科 | 1 | 0.32 | 15 | 0.13 | 1 | 0.53 | |
白藤 | 棕榈科 | 1 | 0.32 | 5 | 0.04 | 3 | 1.60 | |
曼陀罗 | 茄科 | 1 | 0.32 | 11 | 0.09 | 1 | 0.53 | |
龙胆草 | 龙胆科 | 1 | 0.32 | 5 | 0.04 | 2 | 1.06 | |
黄花菜 | 百合科 | 1 | 0.32 | 47 | 0.40 | 0 | 0.00 | |
藜芦 | 百合科 | 1 | 0.32 | 4 | 0.03 | 1 | 0.53 | |
红参 | 五加科 | 1 | 0.32 | 6 | 0.05 | 1 | 0.53 | |
天南星 | 天南星科 | 1 | 0.32 | 5 | 0.04 | 2 | 1.06 | |
七叶一枝蒿 | 百合科 | 1 | 0.32 | 2 | 0.02 | 1 | 0.53 | |
血藤 | 木兰科 | 1 | 0.32 | 4 | 0.03 | 1 | 0.53 | |
崖豆藤果 | 豆科 | 1 | 0.32 | 3 | 0.03 | 1 | 0.53 | |
野生八角 | 八角茴香科 | 1 | 0.32 | 6 | 0.05 | 2 | 1.06 | |
毒芹 | 伞形科 | 1 | 0.32 | 3 | 0.03 | 1 | 0.53 | |
毒蜂蜜 | 不详 | 21 | 6.82 | 115 | 0.98 | 32 | 17.02 | |
不详 | 28 | 9.09 | 897 | 7.62 | 27 | 14.36 | ||
合计 | 308 | 100.00 | 11 778 | 100.00 | 188 | 100.00 |
2004-2013年10年间有毒动植物所致中毒事件报告数量呈递减趋势,但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并没有明显下降,说明严重事件数量并未减少,其中有毒动物中毒事件的病死率高达8.11%,远高于食物中毒事件年病死率(1.85%)[3],曾有学者指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恶性程度远低于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4]。事件报告数量下降可能与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加强有关,也有学者分析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被纳入各类机构考核,不作为行政干预影响了事件调查结论、事件的上报和事件定级[5]。此外,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国家实行分段监管体制,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食品安全事故中的职能做了明确定位,调查发现事故原因后立即转交其他相关部门,影响了此类事件调查处置的完整性[6]。
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有毒植物中毒的发生与植物开花、果实成熟期一致。有毒植物多集中分布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特别是西南的云南、四川和华南的广西、广东以及福建等省(自治区)。植物中毒事件涉及的有毒植物种类与何仟等[7]报告的以豆科、毛莨科植物为主一致,菜豆加工不当所致中毒最为常见,南方地区使用乌头、钩吻等中药自制药酒养生、保健,自采野生蜂蜜、蜂蛹食用所致中毒最为常见,与当地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导致有毒动物中毒事件的毒物类别比较集中,毒鱼类、毒蜂类、毒贝类占80%以上。
有毒植物中毒事件中不详事件占15.91%,不能查明具体毒物,不但影响事件的处置,也不利于中毒患者的诊断和救治。事件不详的原因主要是调查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不全或有毒生物检测鉴定能力不足。我国应急体系建立时间较短,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治理方式仍以被动治理为主,缺乏食品安全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卫生处理人才及应对对策,很多基层CDC不能在到达现场的第一时间内采集到可疑食品[8]。现有卫生行业标准的级别和项目数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形势,许多有毒动植物毒素的检测尚无标准和规范。基层实验室检测能力远不能满足当地突发事件的需要,这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十分不利[9],特别是有毒动植物检测鉴定更是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薄弱环节。
家庭和集体食堂仍然是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高发场所。我国公民的食品安全教育滞后,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因此需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建议将食品安全内容纳入到学校基础教育内容中,从小建立食品安全意识,逐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建议从 国家层面研制针 对有毒动植 物中毒事件的处置技术和检测方法,加强突发事件实验室能力建设及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各地根据事件发生特点建立适宜的调查技术和检测方法,逐步提高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利用能力。
[1] | Sun CY, Xie LJ. Poisonous organisms[M]. Beijing: People Publishing House,2013. (in Chinese) 孙承业,谢立璟. 有毒生物[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
[2] | Ministry of Health.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Contingency Plans[S]. Beijing: Ministry of Health,2006. (in Chinese) 卫生部.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S]. 北京: 卫生部,2006. |
[3] | Ding XL.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food poisoning events from 2002 to 2012 and discussion on precautionary measures[J]. Jiangsu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3,24(4):14-15. (in Chinese) 丁小磊. 2002-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 江苏预防医学,2013,24(4):14-15. |
[4] | Lu R, Qin JX. Research progress of network and early warning on the foodborne disease active surveillance[J]. Internal Medicine of China,2008,3(6):930-932. (in Chinese) 刘韧,秦景新.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及预警的研究进展[J]. 内科,2008,3(6):930-932. |
[5] | Yang HX.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disposa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 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2013,19(2):20-22. (in Chinese) 杨海霞. 新形势下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2):20-22. |
[6] | Sun M, Wu D, Shi JH, et al. Policies change related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disposal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3[J].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2014,7(7):24-29. (in Chinese) 孙梅,吴丹,施建华,等.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政策变迁: 2003—2013年[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7):24-29. |
[7] | He Q, Xie LJ, Ma PB, et al.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poisoning caused by poisonous animals, poisonous plants, and zoisonous mushrooms in China[J]. Adverse Drug Reactions Journal,2013,15(1):6-10. (in Chinese) 何仟,谢立璟,马沛滨,等. 我国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现况分析[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3,15(1):6-10. |
[8] | Wang KL, Ding MZ.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Carry on food safety incidents in grassroots CDC [J]. 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Rural Enterprise Hygiene,2011(3):98-99. (in Chinese) 王克禄,丁美珠. 基层疾控机构在处理食品安全事故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城乡企卫生,2011(3):98-99. |
[9] | Li KL, Feng ZJ, Jin LM, et al.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events in China [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2008,35(4):601-603, 611. (in Chinese) 李克莉,冯子健,金连梅,等.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检测现状的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601-603, 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