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吴瑜燕, 凌锋, 龚震宇
- WU Yu-yan, LING Feng, GONG Zhen-yu
- 2011-2013年浙江省用灯诱法的蚊密度及变化趋势分析
- Surveillance for mosquito density and species in Zhejiang,2011-2013
- 疾病监测, 2015, 30(6): 497-500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6): 497-500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06.01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10-10
蚊虫作为传播媒介可传播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等多种传染病,同时骚扰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和生活,是重要的病媒生物之一。对蚊虫开展定期密度监测,掌握蚊虫种类分布和季节消长特点,有利于及时采取应对性措施,为蚊媒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其亚热带的气候特点特别适宜蚊虫孳生繁殖。浙江省媒介监测系统不断补充完善,2009年经调整建立了覆盖全省11个地市的蚊虫密度监测网络,对蚊虫密度进行定时全面的监测。本研究对浙江省近3年蚊虫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蚊虫密度,分布及消长趋势,为浙江省蚊媒疾病的预警和防蚊控蚊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设置根据浙江省不同地理地貌特征和病媒生物生态习性,选择浙北杭嘉湖平原、浙中盆地、浙东丘陵、海岛等不同生境类型,共设立省级病媒生物示范监测点11个,分别为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建德市、海盐县、嵊泗县、江山市、临海市、义乌市。每个市(县)选择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2处,农村选择农户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2处,没有牲口棚的以民房补齐。除牛棚、猪圈外,其他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1.2 监测方法 1.2.1 监测工具所有监测点均采用诱蚊灯法,诱蚊灯波长为253.7 nm;功率8 W;全自动或手动;性能稳定,对虫体无损伤。选择远离干扰光源,背风场所作为挂灯点。
1.2.2 监测时间每年4 11月进行监测,每月中旬监测1次,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每处使用诱蚊灯1只,监测时间为18:00 21:00,连续诱集3 h。第2天,将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并计数。蚊密度单位:只/(灯·h)。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不同年份、不同生境蚊密度的初步比较,若差别有意义再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法进行不同年份、不同生境内的两两比较。
2 结果 2.1 蚊种构成2011-2013年,共捕获蚊虫146 764只,总蚊虫密度为1.60只/(灯·h)。捕获的蚊虫中淡色(致倦)库蚊 84 814只,占57.79%,为浙江省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51 536只,占35.11%,白纹伊蚊3851只,占2.62%,中华按蚊4527只,占3.08%,骚扰阿蚊910只,占0.62%,见表1。不同年份间蚊虫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05,P=0.310),说明虽然2012年和2013年蚊虫密度有所下降,但近3年浙江省蚊虫密度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年份 | 灯时数(灯·h) | 捕获数 | 密度[只/(灯·h)] | 蚊种构成(%) | |||||
淡色(致倦)库蚊 | 三带喙库蚊 | 白纹伊蚊 | 中华按蚊 | 骚扰阿蚊 | 嗜人按蚊 | ||||
2011 | 31 548 | 61 181 | 1.94 | 54.21 | 38.27 | 2.71 | 3.68 | 0.55 | 0.58 |
2012 | 29 520 | 39 428 | 1.34 | 72.07 | 20.35 | 3.38 | 2.83 | 0.88 | 0.49 |
2013 | 28 428 | 46 158 | 1.62 | 50.33 | 43.55 | 1.86 | 2.52 | 0.50 | 1.25 |
合计 | 91 656 | 146 767 | 1.60 | 57.79 | 35.11 | 2.62 | 3.08 | 0.62 | 0.77 |
2011-2013年浙江省11个监测点内,成蚊从4月即可监测到,密度逐月上升,到6-8月达到高峰。9月开始逐渐下降,但到11月仍可监测到成蚊存在,见图1。2011年和2013年均呈现双峰,2次高峰分别在6月和8月,而2012年呈现单峰分布,高峰出现在6月。不同月份蚊种构成略有差异,见图2。4月起各类蚊种均已出现,库蚊 占蚊虫的90%以上。淡色(致倦)库蚊占的比例程现明显的“U”形,4月开始逐渐下降到8月达到谷底,继而逐渐上升到11月达到最高。相反三带喙库蚊所占比重4月开始逐渐上升到8月达到最高,继而逐渐下降到11月最低。8月三带喙库蚊超越淡色(致倦)库蚊成为优势蚊种。
![]() |
图1 2011-2013年用灯诱法测定的浙江省蚊密度逐月消长曲线 Fig.1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mosquito density indicated by lamp trap in Zhejiang,2011-2013 |
![]() |
图2 浙江省不同月份蚊种构成变化趋势 Fig.2 Seasonal constituent ratios (%) of mosquitoes in Zhejiang |
2011-2013年对浙江省11个监测地区的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5种生境进行蚊密度监测。其中牲畜棚蚊密度最高,为4.60只/(灯·h);医院蚊密度最低,为0.83只/(灯·h),见表2。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生境成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进一步Student-Newman-Keuls(SNK)检验发现,牲畜棚的成蚊密度显著高于其他4种生境(居民区、公园、医院和农户),而这4种生境成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生境蚊种构成分析发现,5种生境蚊种构成均以库蚊为主,但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蚊虫均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主,而牲畜棚中则以三带喙库蚊为主。用灯诱法监测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公园中存在密度最高。
年份 | 居民区 | 公园 | 医院 | 农户 | 牲畜棚 | P值 | |||||
捕获数 | 密度 | 捕获数 | 密度 | 捕获数 | 密度 | 捕获数 | 密度 | 捕获数 | 密度 | ||
2011 | 7 984 | 0.87 | 8 621 | 0.96 | 7 684 | 0.86 | 9 408 | 1.19 | 28 052 | 5.05 | 0.00 |
2012 | 6 866 | 1.01 | 6 735 | 1.05 | 4 929 | 0.77 | 7 467 | 1.30 | 13 288 | 3.18 | 0.00 |
2013 | 4 559 | 0.64 | 5 385 | 0.89 | 5 173 | 0.86 | 8 303 | 1.66 | 22 686 | 5.40 | 0.00 |
合计 | 19 409 | 0.84 | 20 741 | 0.97 | 17 786 | 0.83 | 25 178 | 1.35 | 64 026 | 4.60 | 0.00 |
在浙江省11个监测点中嵊泗地区的蚊密度最高,为6.81只/(灯·h),杭州地区的蚊密度最低,为0.67只/ (灯·h),见表3。除丽水地区之外,全省各地区的优势蚊种均为淡色(致倦)库蚊;丽水地区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51.20%),淡色(致倦)库蚊位居第2位(33.64%)。嵊泗地区淡色(致倦)库蚊在全省所占比例最高(99.39%),建德地区的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在全省所占比例均最高,杭州地区白纹伊蚊在全省所占比例最高,但白纹伊蚊密度最高的地区为海盐。
市(县) | 捕获数 | 密度[只/(灯·h)] | 蚊种构成(%) | 白纹伊蚊密度[只/(灯·h)] | |||||
淡色库蚊 | 三带喙库蚊 | 白纹伊蚊 | 中华按蚊 | 骚扰阿蚊 | 其他 | ||||
杭州 | 4 298 | 0.67 | 66.78 | 18.53 | 14.13 | 0.56 | 0.00 | 0.00 | 0.09 |
衢州 | 2 750 | 3.82 | 83.85 | 4.98 | 5.82 | 5.35 | 0.00 | 0.00 | 0.22 |
丽水 | 4 742 | 6.59 | 33.64 | 51.20 | 1.71 | 8.79 | 4.66 | 0.00 | 0.11 |
海盐 | 4 046 | 5.62 | 73.88 | 12.58 | 4.65 | 3.63 | 5.26 | 0.00 | 0.26 |
建德 | 1 389 | 1.93 | 36.50 | 17.85 | 2.45 | 24.98 | 18.21 | 0.00 | 0.05 |
江山 | 2 641 | 3.67 | 58.31 | 35.21 | 0.00 | 6.47 | 0.00 | 0.00 | 0.00 |
嵊泗 | 4 901 | 6.81 | 99.39 | 0.00 | 0.00 | 0.00 | 0.61 | 0.00 | 0.00 |
温州 | 1 079 | 1.50 | 81.19 | 5.10 | 2.32 | 10.47 | 0.00 | 0.93 | 0.03 |
临海 | 1 668 | 2.32 | 38.85 | 25.36 | 5.04 | 19.06 | 11.57 | 0.12 | 0.12 |
宁波 | 115 639 | 1.51 | 55.21 | 39.39 | 2.29 | 2.15 | 0.00 | 0.96 | 0.03 |
义乌 | 720 | 5.02 | 76.78 | 12.81 | 0.69 | 9.71 | 0.00 | 0.00 | 0.03 |
媒介蚊虫通过叮咬可传播一系列疾病,骚扰人们正常工作和休息,是一种重要的媒介生物。浙江省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非常有利于蚊虫孳生繁衍。成蚊监测结果显示,浙江省孳生各类蚊虫从4月开始均可监测到,至11月仍未消失,说明1年中浙江省蚊虫存在时间跨度比较长,提示蚊虫防控工作时间至少应覆盖4-11月。2011-2013年浙江省成蚊密度基本稳定,以每年6-8月为成蚊密度高峰期。2011、2013年成蚊密度均呈现双峰,2012年仅出现单峰(秋季高峰缺失),可能与2012年浙江省夏季酷热,秋季气温下降相对较快有关[1]。由于蚊虫密度的季节消长与蚊媒疾病(例如乙脑)发生时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因此应把6-8月作为全年蚊虫防控的重点时期[2]。4-11月中,各月蚊种构成略有差异,淡色(致倦)库蚊与三带喙库蚊的相对构成比例呈现典型的“U”形,淡色(致倦)库蚊构成到8月达到最低,其优势地位被三带喙库蚊替代,与浙江省乙脑的发病高峰为夏秋季的季节特征相符,故6-8月应着重做好三带喙库蚊的防控工作[3]。结合三带喙库蚊偏嗜吸畜血的特征,进行三带喙库蚊防控时应重点关注农村牲畜棚[4]。在浙江省11个监 测地区中嵊泗县和丽水市的蚊虫密度最高,其中嵊泗县淡色(致倦)库蚊占比例最高,而丽水市三带喙库蚊占比例最高,故各个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蚊虫防控。不同生境中,牲畜棚蚊虫密度显著高于居民区、公园、医院和农户。居民区、公园、医院和农户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主,而牲畜棚以三带喙库蚊所占比例最高,该结果与国内报道相似[5,6,7]。可能与不同蚊种嗜血习性不同有关,淡色(致倦)库蚊偏嗜人血,而三带喙库蚊偏嗜牲畜血[8]。
根据监测结果,海盐地区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最高 ,衢州市次之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公园是白纹伊蚊主要聚集地,进行白纹伊蚊防控时应主要关注公园绿地的灭蚊工作。但准确的白纹伊蚊密度应使用针对白纹伊蚊的监测方法,本次蚊虫单项监测结果无法完全代表浙江省白纹伊蚊的实际存在情况。
[1] | Dai PF, Zhao JY, Liu MD, et 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on mosquito density[J].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 2011,22(6):547-549. (in Chinese) 代培芳,赵俊英,刘美德,等. 蚊虫密度的气象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及控制杂志,2011,22(6):547-549. |
[2] | Han ZY, Zhang YB, Xu YG, et al. Analysis on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in Hebei province during 2000-2004[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2005,11(5):375-377. (in Chinese) 韩占英,张艳波,许永刚,等. 河北省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5,11(5):375-377. |
[3] | Li Q, Ling LY, Yu ZY. Epidemiologic analysis of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1995-2004[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2006,12(3): 201-202. (in Chinese) 李倩,凌罗亚,郁子杨.浙江省1995-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J]. 中国计划免疫,2006,12(3):201-202. |
[4] | Fen LZ. Medical entomolog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3. (in Chinese) 冯兰洲. 医学昆虫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
[5] | Wang MX, Yang XJ, Liu XQ, et al. An analysis on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mosquito density for four years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 1991,2(3):150-153. (in Chinese) 王美秀,杨晓洁,刘学桥,等. 全国蚊虫密度四年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1,2(3):150-153. |
[6] | Gao JF, Zhou LG, He CM.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 of mosquito density in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from 1986 to 2005[J]. Parasitos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4(3):145-147. (in Chinese) 高佳方,周良耇,贺春妹. 常州市武进区1986-2005年蚊虫密度消长纵向观察[J].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6,4(3):145-147. |
[7] | Huang G, Han XL, Wang XM, et al. Surveillance of the mosquitoes population density in different areas of Hebe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 2009,20(5):426-429. (in Chinese) 黄钢,韩晓莉,王喜明,等. 河北省不同地区蚊虫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5):426-429. |
[8] | Ling F, Fan WZ, Lin JF, et 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n a dengue fever outbreak in Yiwu, Zhejiang province[J]. Diseases Surveillance, 2010,25(9):757-759. (in Chinese) 凌锋,范伟忠,林君芬,等. 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 疾病监测,2010,25(9):757-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