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杜道法, 郭慧芬, 马飞飞, 郭立春, 吴朝学, 赵坚, 田志华, 涂文校
- DU Dao-fa, GUO Hui-fen, MA Fei-fei, GUO Li-chun, WU Chao-xue, ZHAO Jian, TIAN Zhi-hua, TU Wen-xiao
- 定性和定量评估我国埃博拉病毒病输入风险的方法学探讨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isk of importation of Ebola virus disease to China
- 疾病监测, 2015, 30(7): 551-554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7): 551-554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07.0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02-17
2. 湖北省宜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宜都 443300;
3. 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12;
4. 上海市区疾病嘉定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嘉定 201800;
5. 天津市西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天津 西青 300011;
6.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41;
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 北京 100050;
8. 开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南 开封 475004
2. Yidu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idu 443300, Hubei, China;
3. Taiyuan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aiyuan 030012, Shanxi, China;
4.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ading 201800, Shanghai, China;
5. Xiq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Xiqing 300011, Tanjin, China;
6. Sichuan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7.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Center,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50, China;
8. Kaifeng Prefectur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aifeng 475004, Henan, China
2014年3月以来,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从几内亚 扩散到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随后又传播至周边国家,远离非洲的西班牙、美国也有病例发生。我国和西非各国的人员流动频繁,多批援非人员赴疫区开展工作。因此,我国存在埃博拉病毒病输入的可能性。目前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和疫苗,病死率高,我国历史上无输入性病例发生,公众对其认识有限,一旦发生输入性病例,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输入后果严重程度高。本研究以2015年1月我国(未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发生埃博拉病毒病输入风险评估为示例,讨论我国输入性传染病的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1 材料与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收集并分析埃博拉病毒病的疾病特征、境外疫情和防控进展、来华(归国)人群特征、国内已开展的防控工作等资料,对发生输入病例及其造成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进行定量评估;对发生输入病例后造成的后果采用定性评估。
2014年8月5日,中国暂停了疫区国家特殊物品(如血液制品、生物制品、人体组织和细胞以及微生物产品)和相关动物及其产品入境[1]。因此我国发生埃博拉病毒病输入风险主要考虑经过感染病例输入的可能,经灵长类动物、丛林肉制品和血液制品输入风险可以忽略不计;埃博拉病毒病输入我国并造成进一步传播的风险路径,见图 1。
![]() |
图 1 我国发生埃博拉病毒病输入风险路径(示例) Fig. 1 Map of possible transmission routes of EVD to China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截至2014年12月2日,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和西班牙国内疫情均已结束。美国所有病例均已死亡或治愈出院,接触者均已解除隔离观察,马里报告的8例病例均已死亡或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随访的比例达100%(406/406),可认为马里尚未发生本地持续疫情传播,因此本次分析暂不予考虑美国和马里作为输出国的可能,本次重点分析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经人员来往输入疫情的风险。据国家质检总局通报,2014年11月26日至12月28日,我国口岸累计排查来自西非疫区人员1299人[2]。
1.1 发生输入病例可能性的估计目前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病率低于1‰,该病在潜伏期内无传染性,来华(归国)人员发病后将会立即隔离,因此来华(归国)人员发病数X可以看做近似服从λ=nπ为参数的Poisson分布,其中n为来华(归国)人员数,π为来华(归国)人员的感染概率。则发生1例输入病例的可能性P输入为事件发生次数非0的概率值,即P输入=[1-P(X=0)]%。根据上述计算概率结果,参照WHO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等级(表 1)给出事件发生可能性等级[3]。
等级 | 可能性具体描述 |
几乎肯定 | 事件几乎肯定能发生,发生概率≥95% |
很可能 | 事件很可能发生,发生概率70%~94% |
可能 | 事件可能发生,发生概率30%~69% |
不太可能 | 事件不太可能发生,发生概率5%~29% |
极不可能 | 事件极不可能发生,发生概率<5% |
因为在疫区的华人通常不参加当地人葬礼,与当地人接触少,见面也不用当地礼仪;来华留学生、商贸、公务和旅游的西非籍当地人,文化素质高于当地普通人群,容易接受正确的埃博拉病毒病防控知识和行为;本次分析采取保守原则,因此采用该国人群的发病率估计这类人员的感染概率。根据2015年1月2日WHO通报的发病数和3国人口数[4],可计算近21日发病率分别为几内亚3.3/10万,利比里亚4.7/10万,塞拉利昂23.4/10万。按现有防控力度和流行曲线来看,2015年1月西非3国发病率会继续降低,保守估计,可用2014年12月1131日(21 d)的发病率代替估计2015年1月入境人员可能的发病率。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的近32天西非疫区入境人员1299人,估算2015年1月入境人数为1258人,按西非3国人口比例可估算从3国入境人数分别为几内亚658人,利比里亚235人,塞拉利昂365人。
1.2 发生输入病例后造成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与病例接触的可能性乘以接触者罹患率,可以估算发病的可能性。因此可通过估计目标地区监测系统发现首代病例的灵敏度(S1,可通过专家会商获得或用其他监测系统的灵敏度代替)、接触者罹患率(AR,可通过疫情数据估算),来估算输入首例病例后造成二代传播的可能性为:P二代传播=(1-S1)×AR。同理,估计目标地区埃博拉病毒病监测系统发现二代病例的灵敏度(S2)、埃博拉病毒病接触者罹患率(AR),可估算输入首例病例后造成三代传播的可能性为:P三代传播=(1-S2)×AR。如有必要,可以根据上述类似方法类推发生N代传播的可能性。可能性等级也参照表 1进行判断。
近期在利比里亚的研究结果显示[5],存活的埃博拉病毒病病例传播指数(R0)为0.66,死亡病例的R0为2.36,每个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人数平均为5.47人。假定我国发生的输入性埃博拉病毒病到了晚期才被发现,且后来死亡,据此最坏情形推算接触者罹患率约为43.1%。我国已将埃博拉病毒病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已开展健康监测和管理。根据相关文献,我国建立的麻疹、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敏感度各有不同,为41.2%~99.4%不等[6, 7]。
1.3 风险评价参照WHO推荐标准(表 2)[3],通过专家会商法定性分析后果严重等级,根据WHO的风险判定矩阵(表 3)[3],给出最终风险等级,提出相关防控建议。
等级 | 后 果 |
极低 | 对波及人群的影响有限对正常生产、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常规响应足以应对,无需采取应急控制措施需投入的额外费用极少 |
低 | 对少部分人群或高危人群有轻微的影响对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有限需要采取少量的应急控制措施,需要消耗少量资源需投入少量额外费用 |
中等 | 对较多的人群或高危人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一些应急控制措施,需消耗一定量的资源需投入一定量的额外费用 |
高 | 对少部分人群或高危人群产生严重影响对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破坏需强有力的应急控制措施,需消耗大量资源需投入的额外费用明显增加 |
极高 | 对大规模人群或高危人群产生极严重的影响对正常生产、生活造成极严重的破坏需强有力的应急控制措施,需消耗大量资源需投入大量的额外费用 |
事件发生可能性 | 后果严重性 | ||||
极高 | 高 | 中等 | 低 | 极低 | |
几乎确定 | 极高 | 极高 | 高 | 高 | 中等 |
很可能 | 极高 | 高 | 高 | 中等 | 中等 |
可能 | 高 | 高 | 中等 | 中等 | 低 |
不太可能 | 高 | 中等 | 中等 | 低 | 低 |
极不可能 | 中等 | 中等 | 低 | 低 | 低 |
数据完整情况下,还可以估计各个重要参数可信区间,给出最终风险的置信区间,充分阐述估计参数的依据和不确定性,以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
1.5 回顾性验证结合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的评估月份疫情数据:我国1月西非疫区入境人数约为719人(2014年12月29日至2015年1月29日,我国口岸累计排查来自西非疫区人员719人[4, 8]),进一步验证该评估方法的合理性。
2 结果 2.1 发生输入病例的可能性的估计按照公式P输入=[1-P(X=0)]%,如果2015年1月来华人数较前期无明显变化,埃博拉病毒病输入的概率为11.4%,其中各国输入概率分别为塞拉利昂8.2%、利比里亚1.1%、几内亚2.1%。
2.2 输入病例后发生扩散的可能性分析根据公式P二代传播=(1-S1)×AR,埃博拉病毒病监测系统敏感度与传播概率呈线性关系,如果本次埃博拉病毒病监测系统敏感度为40%~100%,我国2015年1月发生输入病例后造成二代传播的概率为26%~0。监测系统敏感度高于88%时,二代传播概率低于5%(图 2)。结合我国目前防控情况,监测系统敏感度可以达到88%。根据我国现有的《防控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应急预案》,发现确诊病例后,我国会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届时将严格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因此,发现二代病例的灵敏度高于发现一代病例的灵敏度,将接近100%,则我国2015年1月输入首例病例后造成三代传播的概率近乎为0。
![]() |
图 2 我国埃博拉病毒病监测系统敏感度与后续传播概率散点图 Fig. 2 Scatter diagram of EVD surveillance sensitivity and EVD transmission probability in China |
由于是在假设前提下进行的,人员数据也是采用估算值,精确度受到限制,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总原则是采取谨慎的态度,采用较高可能性参数估计风险,因此本次得到的评估结果是偏高的估计值。
2.4 评估结果2015年1月我国不太可能从西非3国输入埃博拉病例,从塞拉利昂输入的风险最高,其次为几内亚和利比里亚;出现输入病例后极不可能出现续发病例。建议帮助西非国家尽快控制疫情,尤其要加快塞拉利昂疫情的控制;各相关部门按照《防控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应急预案》要求,继续做好埃博拉病毒病各项防控工作,加强对入境旅客筛查措施,继续做好对西非3国来华(归国)人员的健康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继续做好我国援非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护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跟踪,及时获得更为精确的数据,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
2.5 结果验证据WHO通报的1月发病数和3国人口数,计算西非3国21日发病率为5.9/10万,则实际1月埃博拉病毒病输入的概率为4.2%,我国未发生输入病例,低于本次采取谨慎的态度评估得到的偏高的估计值。
3 讨论风险评估是一种辅助决策的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公共卫生领域,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方面。WHO、欧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许多国家均把风险评估作为防范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9]。我国出入境检疫机构已建立了多种类别的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但主要涉及某类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对于某一病种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较少[10]。本研究通过示例,对近期备受关注的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介绍,该方法主要特点:在时间相对充足的情况下,通过绘制风险路径图,搜集估计风险值关键环节的数据(或其替代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定量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认识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确保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对于事件后果严重性,不仅只考虑事件造成的人群健康损害,还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难以从定量方面予以估计,因此宜用定性方法予以估计。
但在定量评估中存在较多的局限性:首先需对疾病或事件认识清楚,如疾病传播方式、传染能力等;决定风险的各个关键环节要有质量高的数据支持;需要较长的时间收集数据等。不适用于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等暴发事件的评估,也不适用于快速风险评估的情形(通常在48 h内给出报告)。
[1] |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AQSIQ). Suspending the approval of blood products imported from Ebola outbreak area in Beijing[EB/OL]. [2014-08-06]. http://www.aqsiq.gov.cn/ztlm/2014/cxrfk/gzdt/201408/t20140806_418966.htm. |
[2] |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AQSIQ). AQSIQ release a news on 5 kinds of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spot checks in 2014 at a press conference [EB/OL]. [2014-12-30]. http://www.aqsiq.gov.cn/zjxw/zjxw/zjftpxw/201412/t20141230_429252.htm. |
[3] | WHO. Rapid risk assessment of acute public health events,2012[EB/OL]. |
[4] |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World population statistics. Population of Africa 2014[EB/OL][2015-01-06]. 2014. http://www.worldpopulationstatistics.com/population-of-africa-2014/. |
[5] | Dan YM, Shai G, Martial LN-M, et al. Effect of Ebola progression on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in Liberia[J/OL]. Ann Intern Med,2015,162(1):11-17.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1919873. |
[6] | Huang ZY, Zhang QL, Zhong XG, et al. Evaluation of influenza surveillance system in Dongguan, Guangdong province[J]. Disease Surveiliance,2012,27(1):67-70. (in Chinese) 黄振宇,张巧丽,钟新光,等. 广东省东莞市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评估[J]. 疾病监测,2012,27(1):67-70. |
[7] | Zhang CM, Wang LP, Liu SW, et al. Sensibility evaluation of 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 of case and incident reports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3,29(5):746-748. (in Chinese) 章灿明,王丽萍,刘世炜,等. 中国麻疹监测系统病例和暴发事件报告敏感性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2013,29(5):746-748. |
[8] |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AQSIQ). AQSIQ release a news on 33 kinds of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spot checks in 2014 at a press conference [EB/OL]. [2015-01-30]. http://www.aqsiq.gov.cn/zjxw/zjxw/zjftpxw/201501/t20150130_430932.htm. |
[9] | Qian YJ, Li SZ, Wang Q, et al. Rapid Risk Assessment on the Import of American Trypanosomiasis to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2013,31(1): 57-59. (in Chinese) 钱颖骏,李石柱,王强,等. 中国输入性美洲锥虫病疫情的快速风险评估[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31(1):57-59. |
[10] | Qiu JL, Zheng JN, Pu Y,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system for epidemic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at frontier ports[J]. Chinese Frontier Health Quarantine,2013,36(5):338-343. (in Chinese) 裘炯良,郑剑宁,浦昀,等. 国境口岸传染病流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3,36(5):338-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