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周航, 牟笛, 李昱, 陈秋兰, 殷文武, 余宏杰
- ZHOU Hang, MU Di, LI Yu, CHEN Qiu-lan, YIN Wen-wu, YU Hong-jie
- 2015年1-3月全国登革热疫情形势分析
- Epidemiology of dengue fever in China, January-March,2015
- 疾病监测, 2015, 30(8): 652-654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8): 652-654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08.0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04-15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一种蚊传病毒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100多个国家。登革病毒分为4种血清型(Dengue virus,1~4)。随着气候变化、人口流动增加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登革热流行区域迅速扩张,其发病率也在过去的50年间增加了30倍,是目前全球空间分布最广且扩散最为迅速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 2]。1978年起,登革热曾多次在我国南方省份出现大规模本地暴发[3]。2014年,我国登革热疫情达到了自从纳入法定传染病以来的最高峰,疫情形势空前严峻。2015年,我国登革热疫情呈上升趋势,今年登革热防控工作依然严峻。为指导各地做好近期登革热防控工作,现对2015年截至3月31日的全国登革热疫情形势进行阶段性分析和预警提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数据。病例的地区分布按照现住址统计。为保证年度间的可比性,所有数据均按照病例的审核日期统计。国际疫情数据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最新疫情数据。
1.2 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统计汇总后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采用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利用Mapinfo 9.5软件绘制地图。
2 结果 2.1 全国疫情概述2015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全国16省共报告病例54例,较2014年同期(10省,36例)上升50%。实验室确诊4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8%。所有病例均为输入病例(2014年同期为35例输入病例,1例本地病例,为云南省报告)。每周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聚集现象,日最高报告病例数为4例。男女性别比为1.5∶1,平均年龄38.4岁,20~40岁组占72%,职业以家务待业(8例)为首,其次是商业服务(7例);2014年同期,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25∶1,平均年龄35.3岁,20~40岁组占53%。职业以工人(10例)为主,其次为商业服务(5例),病例的人群特征与2015年类似。
2.1.1 地区分布全国共16个省29个市(区)报告病例,较2014年同期的10个省17个市(区)有所增加。病例以广东省(19例)居首,其次为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和浙江省(各4例),其余省份为1~3例,无死亡病例。除重庆市(下降7例)、福建省(下降6例)和云南省(下降1例)外,其余省份均升高,其中广东省升高16例,是2014年同期(3例)的6倍。广东省共5市报告病例,分别为深圳(9例)、广州(7例)、湛江、清远和东莞(各1例),在2014年均有本地疫情。此外,南宁市(3例)和德宏州(1例)在2014年有本地疫情,余各市(区)既往无本地疫情报告。全国报告病例地市级分布情况见图 1。
![]() |
图 1 2015年13月全国报告登革热病例市级分布示意图 Figure. 1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dengue fever cases in China,January-March 2015 |
54例病例均为输入病例,其中42例病例注明了输入来源,输入国仍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以印度尼西亚(15例)居首,其次为马来西亚(14例),此外,输入来源国还包括泰国、菲律宾、越南、新加坡、缅甸及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
2.2 国际疫情根据WHO西太区最新公布的疫情数据,截至2015年3月24日,马来西亚累计报告30 033例病例,较2014年同期上升42%,菲律宾 (14 672例)、越南(5263例)和新加坡(1940例)等国家也报告逾1000例病例。此外,澳大利亚(529例)和柬埔寨(275例)报告的病例数较2014年也有所升高。
3 讨论据WHO统计,近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迅速升高,约25亿人面临登革热发病风险,每年约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1, 4]。2015年截至3月,我国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病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仍为我国登革热病例的主要输入来源国。目前,东南亚多国已报告逾1000例病例,由于主要输入来源国疫情高发,我国的输入风险有所增加[5]。监测数据表明,2015年第1季度,我国登革热报告病例数较2014年同期升高50%,地域分布也较2014年有所扩大,广东省、广西、福建省和云南省在2014年出现过本地暴发疫情的市(区)已再次出现输入疫情,随着气候逐渐转暖,重点地区出现因输入引起本地暴发的风险也随之升高,需高度警惕并加强重视。
目前,登革热尚无疫苗和特效药物[1]。造成登革热疫情传播蔓延的主要因素是伊蚊密度,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旦蚊密度升高并有传染源引入,本地暴发风险极高。我国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分布广泛,具备形成本地暴发的自然条件。伊蚊生长发育和活动规律与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气温影响最大[6]。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为登革热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气温升高导致蚊媒繁殖速度与叮咬频次增加,此外,还导致蚊媒活动季节延长与其地理分布范围的逐步扩大,最终导致蚊密度上升[7]。以2014年为例,广东省气象局监测数据显示,610月,广东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平均偏高0.9 ℃,其中9月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1.3 ℃,位列历史同期第二高[8];广东省蚊媒密度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广东国家级监测点平均布雷图指数显著高于往年同期,广东省由于6月11日输入的登革热病例借助高蚊密度造成蔓延,本地感染疫情发生较2013年提前1个月,波及范围广,在多个地区多点发生,报告病例多,并出现死亡病例。2014年,广东省报告病例数较2013年同期升高了近15倍。
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15年中期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性极大,可能导致我国平均气温较往年升高,南方部分地区降水增加。通常,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较常年减少,因此,气候条件可能更适宜蚊媒孳生,防控难度与挑战增大[9]。
现阶段,我国登革热防控面临境外输入和本地暴发的双重压力[10, 11]。2015年登革热疫情防控压力依然较大。目前已有病例输入的南方重点省份应 加强病例、蚊媒密度和种类的监测,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避免发生本地疫情。此外,各地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病例的发现和诊疗能力,并加强针对普通公众的宣传教育,使其提升自我防护能力、发病后及早就医。
[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ngu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EB/OL]. [2015-03-24].Geneva,2009. 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dengue_9789241547871/en. |
[2]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rategy for den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eneva,2012[EB/OL]. [2015-03-24].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75303/1/9789241504034_eng.pdf |
[3] | Du JW, Pan XH. Prevalent status and features of dengue fever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0,31(12):1429-1433. (in Chinese) 杜建伟,潘先海.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与流行特征[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2):1429-1433. |
[4] | Bhatt S, Gething PW, Brady OJ, et al.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burden of dengue [J]. Nature,2013,496(7446):504-507. |
[5]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Update on the dengue situation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EB/OL]. [2015-03-24]. http://www.wpro.who.int/emerging_diseases/DengueSituation Updates/en. |
[6] | Fan JC, Liu QY.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dengue vector [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3,34(7):745-749. (in Chinese) 樊景春,刘起勇.气候变化对登革热传播媒介影响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7):745-749. |
[7] | Earnest A, Tan SB, Wilder-Smith A.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El Niño Southern Oscillation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dengue infections [J]. Epidemiol Infect,2012,140(7):1244-1251. |
[8] | Guangdo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Mothly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June to October, 2014[EB/OL]. [2015-03-24]. https://www.grmc.gov.cn. 广东省气象局.2014年6-10月每月气象统计数据[EB/OL]. [2015-03-24]. https://www.grmc.gov.cn. |
[9]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EL NIÑO/LA NIÑA Update. Geneva. [EB/OL]. [2015-03-16]. https://www.wmo.int/media/content/el-ni%C3%B1ola-ni%C3%B1-update. |
[10] | Sun JM, Lin JF, Yan JY, et al. Dengue virus serotype 3 subtype Ⅲ,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J]. Emerg Infect Dis,2011,17(2):321-323. |
[11] | Yang F, Guo GZ, Chen JQ, et al.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he first local dengue fever outbreak in Shenzhen city, China: a potential imported vertical transmission from Southeast Asia? [J]. Epidemiol Infect,2014,142(2):225-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