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郭凯, 刘晓琳, 王伟栋, 韩雅琳, 曲剑英, 王慧, 王丽娟
- GUO Kai, LIU Xiao-lin, WANG Wei-dong, HAN Ya-lin, QU Jian-ying, WANG Hui, WANG Li-juan
- 2014年山东省青岛市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on the result of serological detection for brucellosis in Qingdao, Shandong,2014
- 疾病监测, 2015, 30(8): 655-656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8): 655-656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08.01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01-15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世界范围流行的人畜共患疾病,是我国乙类传染病[1]。我国近年人间布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2]。2014年疫情网络报告青岛市人间布病91例,为了解青岛市人间布病疫情和漏报情况,笔者开展了此次布病流行病学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及标本来源通过方便抽样方法抽取2014年青岛市各县(市、区)就诊的怀疑为布病患者为调查对象,涉及城阳、黄岛、平度市、即墨市、胶州市、莱西等10个县(市、区)。自0岁开始,每10岁为一组,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无菌采集静脉血3~5 ml,分离血清冷藏待检,共计508人。
1.2 试剂布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和布病试管凝集抗原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供,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方法与结果判定对每位被调查者填写人间布病监测信息表,内容包括临床表现、既往史等。血清首先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筛查,阳性者进行试管凝集试验(SAT),试验操作及结果判读按照WS 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进行,SAT血清效价在1∶100 ++ 及以上者判为阳性,RBPT阳性、SAT血清效价在1∶100 ++ 以下者判为疑似病例,其余为阴性病例。
1.4 数据处理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共检测508例,其中血清阳性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关节痛、出汗等类似布病症状病例180例,阳性率35.43% (180/508),疑似病例30例。
2.2 年龄与性别分布血清阳性的病例中,各年龄组均有分布。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岁,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占感染者总数的53.89%,发病人群以中年为主。检测男性病例321例,阳性率40.19%;女性187例,阳性率27.27%,经统计学分析,男女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4,P<0.01)。
2.3 职业分布在检测的180例阳性病例中,羊只饲养人员110人,占61.11%,比例最高;其次为羊制品接触者(如羊奶、羊胎盘等)37人,占20.56%;兽医3人,占1.67%;其余从业者占16.66%。
2.4 地区分布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辖10个县(区),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相邻多有布病流行。此次调查发现的180例病例中以平度市阳性率最高,占34.44%;其次为即墨市11.11%,胶州市10.00%。
3 讨论2014年青岛市通过国家疫情网络报告91例布病新发病例,而此次调查发现布病病例180例,如果更大范围普查,会发现更多布病病例,可见当地布病漏报率高达50%以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漏报的可能原因为患者对此病缺乏认识,出于种种原因留下的信息不全,影响疫情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某些医生对疫情上报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积极性,造成疫情漏报。
通过对患病人群的调查发现,患者对布病了解不多,自我防护意识差,加之与牛羊及其制品的接触机会多,很容易感染。在日常生活中,男性是主要劳动力,接触机会较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男性血清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病对象。此次调查中,患者大部分是羊接触人群,提示青岛地区以羊种布鲁氏菌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是因为喝了羊奶而患病。目前,有些农民将羊带入城市街头,现场销售鲜羊奶,而这些羊奶没有经过卫生检疫,存在重大隐患,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RBPT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成本低廉,操作简单,适合布病大面积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SAT是我国诊断布病的实验室确诊实验[3],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稍差,单独使用易造成误诊和漏诊[4, 5],本研究采取了初筛加确诊相结合的方法。本次实验结果中出现30例RBPT阳性,SAT达不到1∶100++ 的疑似病例,这是否由于受试者体内中存在交叉抗体,或存在既往感染以及转为慢性病例的情况,有待下一步重点随访。
[1] |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ureau. Brucellosis prevention manual[M]. Beijing: People'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2008.(in Chinese)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
[2] | Cui BY. China brucellosis outbreak development and vaccine research[J].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2012,31(4):355-356.(in Chinese) 崔步云. 关注中国布鲁杆菌病疫情发展和疫苗研究[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2,31(4):355-356. |
[3] |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S 269-2007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Brucellosis [S]. Beijing: People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7. (in Chinese)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S 269-2007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
[4] | Liu ZG, Ren QH, Wang M, et al. Overview of specific ser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ies for brucellosis[J].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2013,29(10):1026-1031. (in Chinese) 刘志国,任清华,王妙,等. 布病特异性血清学检测技术应用概述[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29(10):1026-1031. |
[5] | Wang J, Xu WM. Advanced on the study of serodiagnosis methods for brucellosis[J]. Journal of Pathogen Biology,2008,3(2):149-152.(in Chinese) 王佳,徐卫民.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诊断研究进展[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2):149-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