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秦秋兰, 毛玮, 杨虹, 许晶晶, 蔡剑锋
- QIN Qiu-lan, MAO Wei, YANG Hong, XU Jing-jing, CAI Jian-feng
-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资料分析
- Analysis on death causes in residents in disease surveillance areas, Guangxi,2013
- 疾病监测, 2015, 30(8): 687-691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8): 687-691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08.01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03-18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相应改变,由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1]。死因分析是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2013年之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死因监测点仅7个,覆盖范围小,其监测结果很难代表全区整体死亡水平和死因构成。自2013年起,广西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扩展到21个县(市、区),覆盖人口总数约905万,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9.5%,其结果具有一定省级代表性。为了解广西居民较真实的死亡水平及死亡原因,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13年广西疾病监测点死因资料进行如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死亡个案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由于人口数据获取时限上要滞后一年,目前统一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信息系统获取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2年末人口数据为2013年平均人口数。
1.2 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进行死因归类,进行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和死因顺位等分析。死因顺位按照传染病、寄生虫病、恶性肿瘤等19类疾病排序。用寿命表法计算平均期望寿命。统计规则采用居民常住地址。
相关分析指标定义:(1)粗死亡率=死亡人数/人口数×100 000/10万;(2)调整死亡率:根据20062012年全国死因监测常规监测数据库和漏报调查数据库拟合的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每个死亡个案漏报的可能性,计算每个个案的权重,权重之和代表实际死亡人数。调整死亡率=实际死亡人数/人口数×100 000/10万,在以下全文中简称“死亡率”。
1.3 统计分析数据录入、审核、汇总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数据整理与分析工具专用软件。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均数比较用数据正态、方差齐性检验,再根据检验结果选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死亡水平2013年广西21个死因监测点人群粗死亡率为634.22/10万,死亡率为736.16/10万;其中男、女性死亡率分别为888.77/10万、684.90/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3167.510,P < 0.01);城市、农村死亡率分别为586.96/10万、803.88/10万,农村高于城市(χ2=1250.910,P < 0.01)。报告孕产妇死亡率为20.06/10万。
2.2 人群期望寿命2013年广西居民实际平均死亡年龄为68.60岁±19.85岁,其中男性66.20岁±19.52岁,女性72.71岁±19.74岁,女性平均死亡年龄高于男性(t=-38.230,P < 0.01)。(经检验两组样本近似正态分布,方差不齐,用校正t检验)。人群期望寿命为75.11岁,其中男性71.48岁、女性79.73岁。
2.3 死亡原因及顺位2013年广西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占总死亡病例数的84.57%。城市地区前5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占城市死亡人数的83.70%;农村地区前5位死因与总体情况相同,占农村死亡人数的84.87%。男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占男性死亡人数的84.18%;女性前5位死因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伤害,占女性死亡人数的85.23%,见表1。
死 因 | 城市 | 农村 | |||||||
顺位 | 死亡数(例) | 死亡率(/10万) | 构成比(%) | 顺位 | 死亡数(例) | 死亡率(/10万) | 构成比(%) | ||
心脏病 | 1 | 3761 | 133.14 | 22.68 | 2 | 10 298 | 165.55 | 20.59 | |
恶性肿瘤 | 2 | 3323 | 117.63 | 20.04 | 3 | 8 744 | 140.57 | 17.49 | |
脑血管疾病 | 3 | 3317 | 117.42 | 20.00 | 1 | 11 273 | 181.24 | 22.55 | |
呼吸系统疾病 | 4 | 2097 | 74.23 | 12.65 | 4 | 7 808 | 125.53 | 15.62 | |
伤害 | 5 | 1381 | 48.87 | 8.33 | 5 | 4 308 | 69.26 | 8.62 | |
传染病 | 6 | 503 | 17.79 | 3.03 | 7 | 1 423 | 22.88 | 2.85 | |
消化系统疾病 | 7 | 461 | 16.34 | 2.78 | 6 | 1 658 | 26.65 | 3.31 | |
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 8 | 380 | 13.46 | 2.29 | 8 | 803 | 12.91 | 1.61 | |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9 | 228 | 8.06 | 1.37 | 9 | 739 | 11.88 | 1.48 | |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 | 10 | 105 | 3.72 | 0.63 | |||||
神经系统疾病 | 10 | 400 | 6.43 | 0.80 | |||||
死 因 | 男性 | 女性 | |||||||
顺位 | 死亡数(例) | 死亡率(/10万) | 构成比(%) | 顺位 | 死亡数(例) | 死亡率(/10万) | 构成比(%) | ||
脑血管疾病 | 1 | 9150 | 193.26 | 21.74 | 2 | 5440 | 126.21 | 22.20 | |
恶性肿瘤 | 2 | 8419 | 177.82 | 20.01 | 4 | 3648 | 84.63 | 14.89 | |
心脏病 | 3 | 7957 | 168.05 | 18.91 | 1 | 6102 | 141.57 | 24.90 | |
呼吸系统疾病 | 4 | 5758 | 121.61 | 13.68 | 3 | 4147 | 96.21 | 16.92 | |
伤害 | 5 | 4140 | 87.43 | 9.84 | 5 | 1549 | 35.94 | 6.32 | |
消化系统疾病 | 6 | 1540 | 32.53 | 3.66 | 6 | 579 | 13.43 | 2.36 | |
传染病 | 7 | 1493 | 31.53 | 3.55 | 8 | 433 | 10.05 | 1.77 | |
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 8 | 663 | 14.02 | 1.58 | 7 | 520 | 12.05 | 2.12 | |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9 | 624 | 13.18 | 1.48 | 9 | 343 | 7.96 | 1.40 | |
神经系统疾病 | 10 | 295 | 6.22 | 0.70 | 10 | 209 | 4.85 | 0.85 | |
死 因 | 合计 | ||||||||
顺位 | 死亡数(例) | 死亡率(/10万) | 构成比(%) | ||||||
脑血管疾病 | 1 | 14 590 | 161.31 | 21.91 | |||||
心脏病 | 2 | 14 059 | 155.43 | 21.11 | |||||
恶性肿瘤 | 3 | 12 067 | 133.41 | 18.12 | |||||
呼吸系统疾病 | 4 | 9 905 | 109.51 | 14.88 | |||||
伤害 | 5 | 5 689 | 62.89 | 8.54 | |||||
消化系统疾病 | 6 | 2 119 | 23.43 | 3.18 | |||||
传染病 | 7 | 1 926 | 21.29 | 2.89 | |||||
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 8 | 1 183 | 13.08 | 1.78 | |||||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9 | 967 | 10.69 | 1.45 | |||||
神经系统疾病 | 10 | 504 | 5.57 | 0.76 |
从不同年龄组死亡构成面积图看,在绝大多数年龄组,男性死亡构成比高于女性:5岁以下婴幼儿,女性死亡构成比略高于男性;5~14岁,男童和女童死亡构成比接近;15~74岁,男性死亡构成比均高于女性;75岁以后,女性死亡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高于男性,见图1。
![]() |
图 1 2013年广西居民不同年龄组死亡构成 Fig.1 Death cause constituent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Guangxi,2013 |
5岁以下儿童,围生期疾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列前3位死因,死亡率分别为46.97/10万、35.54/10万和31.06/10万,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63.44%;5~44岁,伤害为第1位死因,恶性肿瘤位居第2,第3位死因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45~64岁,第1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65岁以后,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最主要死因,呼吸系统疾病再次高发;随年龄增长,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不断上升,见表2。
年龄组 (岁) | 第1位死因 | 第2位死因 | 第3位死因 | ||||||
死因 | 死亡率(/10万) | 构成比(%) | 死因 | 死亡率(/10万) | 构成比(%) | 死因 | 死亡率(/10万) | 构成比(%) | |
0~ | 围生期疾病 | 46.97 | 26.24 | 伤害 | 35.54 | 19.85 | 呼吸系统疾病 | 31.06 | 17.35 |
5~ | 伤害 | 26.00 | 56.67 | 恶性肿瘤 | 3.56 | 7.75 | 呼吸系统疾病 | 2.89 | 6.29 |
15~ | 伤害 | 49.88 | 34.23 | 恶性肿瘤 | 38.24 | 26.24 | 心脏病 | 12.82 | 8.80 |
45~ | 恶性肿瘤 | 237.44 | 33.44 | 脑血管病 | 131.21 | 18.48 | 心脏病 | 107.43 | 15.13 |
65~ | 脑血管病 | 1384.91 | 26.01 | 心脏病 | 1364.88 | 25.63 | 呼吸系统疾病 | 1034.30 | 19.43 |
2013年广西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33.41/10万。处于前5位的恶性肿瘤为肝癌、肺癌、胃癌、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食道癌,死亡率分别为33.95/10万、28.07/10万、13.87/10万、6.12/10万和3.27/10万,占恶性肿瘤死亡数的83.99%;城市地区前5位恶性肿瘤为肝癌、肺癌、胃癌、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结直肠癌,占城市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80.91%;农村地区前5位恶性肿瘤顺位与总体一致,占农村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85.20%,见表3。
恶性肿瘤 | 城市 | 农村 | 合计 | ||||||
顺位 | 死亡率(/10万) | 构成比(%) | 顺位 | 死亡率(/10万) | 构成比(%) | 顺位 | 死亡率(/10万) | 构成比(%) | |
肝癌 | 1 | 30.48 | 31.32 | 1 | 35.53 | 34.34 | 1 | 33.95 | 33.44 |
肺癌 | 2 | 28.81 | 29.60 | 2 | 27.73 | 26.80 | 2 | 28.07 | 27.64 |
胃癌 | 3 | 11.13 | 11.44 | 3 | 15.11 | 14.61 | 3 | 13.87 | 13.66 |
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 | 4 | 5.24 | 5.39 | 4 | 6.52 | 6.30 | 4 | 6.12 | 6.03 |
食道癌 | - | 5 | 3.26 | 3.15 | 5 | 3.27 | 3.22 | ||
结直肠癌 | 5 | 4.09 | 3.16 |
居民死亡受经济文化、生活环境、医疗保健、疾病状态以及生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地处西南部,经济欠发达,农村人口比例高。2013年广西人群期望寿命(75.11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较浙江(77.29岁)、广州(80.31岁)等发达地区低[1, 2]。居民实际平均死亡年龄为68.60岁,与期望寿命有较大差距。应加大对卫生资源的投入,改善医疗保健条件,加强环境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
威胁广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死因顺位与广西20102012年死因顺位一致[3],与青海省前5位死因相同[4],但与全国以及西部地区前5位死因有所区别[5]。城市心脏病居所有死因顺位之首,农村以脑血管疾病为首。男性所有死亡原因中脑血管疾病占首位,女性则以心脏病为最主要死亡原因。4年来广西前5位死因顺位保持不变,但与全国不完全相同,说明广西居民死亡原因有其民族特色。伤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伤害等疾病的防控依然任重道远,城乡及不同性别之间关注的重点疾病亦要区别对待。
慢性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2013年广西居民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2.5%。提示慢性病是导致广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山东、广东等报道相符[6, 7],说明慢性病的防控已经成为广西卫生工作的重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才能降低慢性病引起的死亡,是降低总人口死亡率的关键。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死亡原因不同。围生期疾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婴儿死亡的前3位疾病。今后应改善孕产妇分娩条件,做好围生期和产前保健。儿童及青壮年死亡原因以伤害为首位,与福建省报道的一致[8];45岁以后67.05%的死亡由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引起。提示伤害及慢性病的防控应“关口前移”,通过加强儿童监管、普及交通安全教育等避免伤害死亡的发生。倡导预防疾病的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老年期后罹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对老年人群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及规范治疗,以预防因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
恶性肿瘤是2013年广西第3位死因。处于前5位的恶性肿瘤为肝癌、肺癌、胃癌、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食道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数的83.98%,与温州市肿瘤顺位类似[9]。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肿瘤成为居民致死的首位恶性肿瘤,这与细菌、病毒感染、营养缺乏、超重肥胖以及日益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如不平衡膳食、不良饮食习惯(如喜食过冷、硬、烫的食物)、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因此,加强癌症防治知识宣传,引导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早期预防措施。
2010-2013年,广西死因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但近几年农村地区报告粗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城市,除了农村地区经济卫生条件差、居民患病率及死亡率高,也与城市流动人口大、居民对死亡的敏感性和回避性较高而造成入户调查困难、漏报情况较为严重等有关,从而影响城市居民的真正死亡水平。2013年广西开展死因监测工作的21个点中有14个为新增监测点,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监测数据的质量。从制度和政策上提供有力保障,以促进居民死因监测报告工作持续、有序开展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病及伤害已成为广西居民的主要死因。慢性病及伤害防控应作为今后卫生部门的重点工作。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改善环境建设等系列措施降低各种危险因素,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降低主要死因死亡率。
[1] | Hu RY, Gong WW, Pan J. Influence of major death causes on life expectancy in residents in Zhejiang in 2010[J]. Disease Surveillance,2012,27(6):485-488. (in Chinese) 胡如英,龚巍巍,潘劲.2010年浙江省居民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J]. 疾病监测,2012,27(6):485-488. |
[2] | Luo XH, Liu JC, Huang Y, et al. Trends in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the Huangpu district of Guangzhou from 2009 to 2012[J].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2014,14(4):530-532. (in Chinese) 罗小华,刘嘉聪,黄昱,等. 2009-2012年广州市黄埔区居民死因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2014,14(4):530-532. |
[3] | Xu JJ, Yang H, Pan JJ, et al.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2010-2012 disease surveillance point of death of residents in Guangxi[J]. Journal of Applied Preventive Medicine,2014,20(2):77-80. (in Chinese) 许晶晶,杨虹,潘姣姣,等.2010-2012年广西疾病监测点居民死亡原因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2014,20(2):77-80. |
[4] | Sha QY, Zhou MR, Zhang C. Analysis on death cause in disease surveillance sites of Qinghai Province in 2012[J].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2014,30(5):393-396. (in Chinese) 沙琼玥,周敏茹,张晟.2012年青海省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情况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14,30(5):393-396. |
[5] | Wang Y, Meng Q. China death surveillance data set (2013)[M]. Beijing: Popular Science Press,2015. (in Chinese) 王宇,孟群.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3)[M].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2015. |
[6] | Wang XX, Zhang Y. Death causes among residents in Zhifu of Yantai from 2007 to 2012[J]. Disease Surveillance,2013,28(6):487-491. (in Chinese) 王心祥,张勇.2007-2012 年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居民死亡资料分析[J]. 疾病监测,2013,28(6):487-491. |
[7] | Shen WH, Xie HB, Li JQ, et al.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results of cause of death among residents in Sihui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0[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1,37(6):42-46. (in Chinese) 申文豪,谢海彬,李俊强,等.广东省四会市2004-2010 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11,37(6):42-46. |
[8] | Zhong WL, Lin SG, Huang SF, et al. Population mortality in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 in Fujian in 2009[J]. Strait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0,16(6):16-18. (in Chinese) 钟文玲,林曙光,黄少芬,等.2009年福建省疾病监测系统人群死亡信息研究[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6):16-18. |
[9] | Qian HX.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residents in Wenzhou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0[J]. Disease Surveillance,2011,26(9):727-731. (in Chinese) 钱合笑.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分析[J]. 疾病监测,2011,26(9):727-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