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吴朝学, 涂文校, 赵坚, 郭立春, 马飞飞, 杜道法, 郭慧芬, 田志华
- WU Chao-xue, TU Wen-xiao, ZHAO Jian, GUO Li-chun, MA Fei-fei, DU Dao-fa, GUO Hui-fen, TIAN Zhi-hua
- 利比里亚埃博拉病毒病流行特征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埃博拉应急响应监测与信息组
- 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Ebola virus disease outbreak in Liberia
- 疾病监测, 2015, 30(10): 886-890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10): 886-890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10.02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4-21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 昌平 102206;
3. 天津市西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天津 西青 300112;
4. 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嘉定 201800;
5. 宜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宜都 443000;
6. 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0;
7. 开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南 开封 475000
2.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3. Tianjin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ianjin, China;
4.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Shanghai, China;
5. Yidu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idu, Hubei, China;
6. Taiyaun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aiyaun, Shanxi, China;
7. Kaifeng Prefectur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aifeng, Henan, China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国土面积11.1万多km2,海岸线长537 km,首都蒙罗维亚(Monrovia)。人口约430万,有16个民族,较大的有克佩尔、巴萨、丹族、克鲁等以及19世纪自美国南部移居来的黑人后裔,官方语言为英语,较多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居民85.6%信奉基督教,12.2%信奉伊斯兰教,2.2%信奉当地传统宗教等其他宗教或无宗教信仰。2013年,利比里亚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87个国家中名列第175位,83.7%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婴幼儿死亡率为7.5%,孕产妇死亡率0.77%,人均寿命约60.6岁,卫生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5%(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5/1000[1]。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原称埃博拉出血热,由埃博拉病毒导致,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为2~21 d,一般为8~10 d。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共5种,分别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前4种均对人类致病,其中以扎伊尔型致病力最强。1976年该病毒在非洲苏丹南部和前扎伊尔西北部被首次发现并命名,19762003年曾多次在非洲的各类人群中散发、暴发或者流行。2013年12月初,位于西非的几内亚发生EVD暴发疫情,由新型的扎伊尔型病毒(EBOV)导致,之后疫情输出至邻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西非EVD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号召开展国际合作,控制疫情的播散蔓延。9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认为西非埃博拉疫情已经威胁到国际安全和和平,因此首次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立埃博拉特别任务团(UNMEER),以控制疫情、治疗受感染者、提供社会基础服务、维持稳定和预防未来疫情再次传播[1]。除西非3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外,其他国家疫情均及时得到控制。截至2015年3月初,西非3国共报告EVD病例近2.4万例,死亡近万人。塞拉利昂作为3国中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也派出医疗、检测和公共卫生培训队伍大力援助该国。本研究就其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借鉴[2, 3, 4]。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WHO官方网站、利比里亚卫生部官方网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
1.2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利比里亚EVD疫情首例患者于2014年3月22日发现在该国北部洛法(Lofa)地区的佛亚,该患者在赴几内亚的盖凯杜地区照顾重病的亲属,并参加了葬礼而感染,从而将病毒带回引起疫情暴发和扩散[5],而6月后的疫情大范围暴发可能原因是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3国接壤区域内较频繁的人口流动引起,宗教信仰、慕名寻医等原因也可能引起扩散,具体原因目前尚无从考证。
2.2 时间分布2014年3月23日至4月23日,利比里亚EVD疫情表现出暂时控制现象;6月首都地区蒙特瑟拉多(Montserrado)报告首例病例,6月中旬起,该国出现第二波疫情,且报告病例数呈指数上升,以首都所在地区疫情较为严重,9月该国疫情达到流行高峰,11月中旬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趋势,12月利比里亚疫情处于下降后的低发状态[6, 7]。自2015年1月起,利比里亚每日报告病例数 < 1例,截至2015年3月15日,利比里亚最后1例EVD患者出院且密接者均完成21日留观,无新发病例出现,见图1。
![]() |
注:(1)可能补报病例:为利比里亚卫生部对2014年11月之前埃博拉确诊病例的补报。 图 1 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利比里亚EVD病例报告时间分布(1) Figure 1 Time distribution of EVD cases reported in Liberia,March 2014 - March 2015 |
自疫情开始以来,利比里亚全境15个省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最多的地区为首都所在省份蒙特瑟拉多(Montserrado,5396例,占43%)和马吉比(Margibi,1329例,占44%)两地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约70%,平均病死率为45%。自2014年11月15日,巴伯卢(Gbarpolu)、吉德(Grand Gedeh)、马里兰(Maryland)、莱浮吉(River Gee)、克鲁(Grand Kru)、莱浮赛斯(River Cess)、尼姆巴(Nimba)和希诺(Sinoe)等地区已无确诊病例报告;巴萨(Grand Bassa)、邦城(Bong)和开浦蒙特(Grand Cape Mount)等地区出现散在病例报告,截至2015年3月15日,病例主要是集中在首都蒙特瑟拉多[7],见表1。
地区 | 全部报告病例数 | 疑似病例数 | 可能病例数 | 确诊病例数 | 全部死亡病例数 | 病死率(%) |
蒙特瑟拉多 | 5396 | 2722 | 869 | 1796 | 2300 | 43 |
马吉比 | 1329 | 483 | 453 | 392 | 584 | 44 |
洛法 | 724 | 146 | 146 | 332 | 451 | 62 |
尼姆巴 | 360 | 113 | 131 | 116 | 71 | 20 |
邦城 | 712 | 439 | 33 | 150 | 176 | 25 |
博米 | 330 | 112 | 79 | 139 | 175 | 53 |
巴萨 | 181 | 56 | 71 | 54 | 81 | 45 |
开浦蒙特 | 338 | 243 | 52 | 94 | 255 | 75 |
莱浮赛斯 | 44 | 10 | 10 | 24 | 27 | 61 |
希诺 | 64 | 39 | 7 | 18 | 27 | 42 |
克鲁 | 36 | 14 | 18 | 4 | 27 | 75 |
马里兰 | 34 | 28 | 2 | 4 | 28 | 82 |
巴伯卢 | 35 | 16 | 3 | 16 | 14 | 40 |
莱浮吉 | 37 | 24 | 5 | 8 | 19 | 51 |
吉德 | 11 | 8 | 0 | 3 | 6 | 55 |
合计 | 9645 | 4617 | 1879 | 3149 | 4252 | 44 |
人群普遍易感,无性别差异,但年龄越大人群发病率越高,4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为15岁以下年龄组的3倍[6]。
2.4.2 医务人员感染状况据WHO 2015年3月15日通报,截至3月15日,西非3国共有852名医务人员感染发病,其中492人死亡。利比里亚报告367名医务人员感染发病,其中177人死亡,报告发病高峰集中在7月中旬至10月中旬之间,而11月初出现突增,主要原因为利比里亚卫生部对前期数据补报所致,医务人员病例数占西非3国医务人员病例数的55.0%,占该国全部病例数的4.7%,医务人员病死率为48%[6]。
2.5 接触者追踪2014年8月15日至11月24日,总的病例平均密切接触者追踪比例约1∶5,自11月15日起每新增1例病例,新增接触者21名。2014年10月平均随访率为77%;11月平均随访率为92%;12月平均随访率为96%~99%以上。自2015年1月起基本达到随访率为100%[6, 7],见图2。
![]() |
图 2 2014年8月15日至2015年3月15日利比里亚新增接触者及过去24 h随访率 Figure 2 New close contacts of EVD cases and follow up rate within 24 hours in Liberia,15 August 2014 - 15 March 2015 |
67月,每周检测标本数不到50份,阳性率在30%~70%之间,随着检测能力的提高,8月到9月初达到每周500份标本,9月底到10月初达到每周700份,阳性率达70%,9月28日以后检测标本数开始下降。5132份有实验室数据的已检标本中,2941份为阳性,阳性率57.3%,10月12日至12月21日,利比里亚全国总体实验室样本埃博拉病毒阳性率为31%(802/2586),标本阳性率较前期有所下降,自12月起阳性率平均为17%,较10月中旬以来有所下降[7]。自2015年2月15日后,实验室检测阳性数为0,见图3。
![]() |
注:(1) 阳性数为:阳性+重复阳性 图 3 2014年10月12日至2015年3月15日利比里亚检测标本数和阳性率变化 Figure 3 Samples detected and positive rate in Liberia,12 October 2014 - 15 March 2015 |
截至2015年3月15日,利比里亚疫情整体呈现下降后的零发状态,并逐步趋于控制阶段。本次疫情从洛法地区开始,逐步扩散至人口聚集的首都、马吉比、洛法等地区,并引发全国性暴发;以2014年4、6、11月为疫情变化点,呈现不同流行趋势;波及人员呈现无性别差异及普遍易感现象,4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为15岁以下年龄组的3倍;自疫情发生以来,EVD接触者追踪比例不断提高,11月为92%,12月为94%,12月15日后达到99%。自2015年1月起接触者追踪比例为100%;援助修建实验室8个,覆盖利比里亚EVD高发的首都、马吉比、洛法等地区[2]。
通过对以上利比里亚EVD流行特征的分析,利比里亚本次疫情的主要特点为:根据疫情溯源本次EVD的流行为输入后隔离防范措施不当,在局部地区暴发流行并危及全国15个地区,病毒分型与既往发现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类似,相似度为97%,但并非是从刚果、加蓬等原中非疫情国家传入,而是几内亚本土存在并通过宿主广泛传播而引起三国大范围暴发[5, 8]。本次利比里亚暴发疫情呈现四阶段性:第一阶段以首发病例在洛法地区的小范围传播为主要特征,因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迅速死亡而表现出暂时性控制现象;第二阶段则以第一阶段密切接触者感染病例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和继发感染病例不断出现而出现全国不同地区的几何性增长传播模式,以首都蒙特瑟拉多为代表;第三阶段以国际社会援助干预后的长时间低发为主;第四阶段以利比里亚全国范围内的大力宣传和首都地区100%的追踪率而使全国疫情进入零发阶段。
结合以上分析及EVD传播特点可知利比里亚出现大范围EVD疫情扩散主要原因是:该国经济落后,政府无法提供专业、及时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导致医务人员不易识别EVD病例、诊断错误、医院过度拥挤、医护人员缺乏专业个人防护装备(PPE)培训、缺乏PPE的供应,而出现医务人员在三国中高发和高死亡现象,进而导致疫情处置再度滞后,不断出现一代、二代等病例在人群集聚地扩散,且造成医务人员感染、死亡率居高不下,位于西非三国首位。另外,家庭成员中出现疑似EVD病例后,照顾人员未进行任何防护,致使疑似病例、可疑尸体等无法正确识别、隔离、丧葬,更在亲属中不安全的接触中不断出现交叉传播,使得疫情不断扩大呈现几何增长趋势,出现继医院传播严重后的另一种高危传播模式[9, 10, 11]。
目前利比里亚疫情防控仍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为本国监测能力薄弱,疑似病例的发现、调查和死亡病例安全丧葬,以及密切接触者确定和追踪均依赖于援助国和全球各类基金会资助;医疗资源逐渐呈现地区饱和状态,外援设备和人员的不断介入,加大了地区现有资源消耗,可能出现粮食、电力、水资源缺乏,无法保证地区供应;目前利比里亚已完成最后1例病例的隔离观察,并在21天内无新发病例出现,提示利比里亚可能已达到控制节点,但周边2国疫情仍在继续并出现波动,边境居民相互跨境活动频繁,增加了疫情交叉、不能及时发现的可能性,输入风险继续存在;小部分社区对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存在误解,进而对防控措施不配合甚至产生抵触,势必加大再次复燃风险。
[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Liberia countries. http://www.who.int/countries/lbr/en/ |
[2] |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4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EB/OL]. ( 2014-07-24 )[2015-03-30]. http://www.undp.org/content/undp/en/home/librarypage/hdr/2014-human-developmend-report.html. |
[3] | WHO. Sierra Leone[EB/OL]. ( 2014)[2015-03-30].http://www.who.int/countries/sle/en/. |
[4] | Dowell SF, Mukunu R, Ksiazek TG, et al. Transmission of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a study of risk factors in family members, Kikwit,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1995 [J]. J Infect Dis,1999,179:S87-91. |
[5] | Baize S, Pannetier D, Oestereich L, etc. Emergence of Zaire Ebola Virus Disease in Guinea-Preliminary Report [J]. N Engl J Med,2014,371:1418-1425. |
[6] | WHO. Ebola response roadmap situation report[EB/OL]. (2014-12-24)[2015-03-30]. http://www.who.int/csr/disease/ebola/situation-reports/en/?m=20141224. |
[7] | Liberia Ebola Daily Sitrep no. 220 for 21 st December 2014 http://www.mohsw.gov.lr/content_display.php?sub=report2 |
[8] | Sylvain Baize, Ph.D., Delphine Pannetier, Ph.D., Pharm.D. etal. Emergence of Zaire Ebola Virus Disease[J]. N Engl J Med,2014,23:1-8. |
[9] | Stefano M, Marco A, Laura F,et al. Spatiotemporal spread of the 2014 outbreak of Ebola virus disease in Liberia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a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analysis[J]. Lancet Infect Dis,2015: 204-211. |
[10] | Probe of Ebola burial practices pinpoints risks, triggers changes. http//www.cidrap.umn.edu/news-perspective/2015/01/probe-ebola-burial-practices-pinpoints-risks-triggers-changes. |
[11] | Merler S,AjelliM,Fumanelli L,et al.Spatiotemporal spread of the 2014 outbreak of Ebola virus disease in Liberia and the eff ectiveness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a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analysis,2015,15(2):204-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