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李兰馨, 蒙怡, 刘虹宏
- LI Lan-xin, MENG Yi, LIU Hong-hong
- 重庆市沙坪坝区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分析
-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diseases among adults in Shapingba district of Chongqing
- 疾病监测, 2015, 30(11): 953-958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11): 953-958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11.01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1-21
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挑战[1]。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人群慢性病的患病率是公共卫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定期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对尽快了解辖区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及时调整有关防控政策和措施是至关重要的。重庆市沙坪坝区于2014年5月开展了辖区内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沙坪坝区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1.2 抽样方法 1.2.1 抽样点确定严格按照重庆市统一的监测方案,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法,按照全区统计年鉴中街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将辖区24个街镇分为4层,在每层中随机抽取1个街镇,确定由天星桥、詹家溪、井口、土主4个街镇作为调查点,每个街镇随机抽取3个村或居委会,每个村或居委会抽取100人进行调查。共调查1200人。
1.2.2 调查对象的确定从4个街镇获取本辖区常住居民名单,按照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根据重庆市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统一编制的村(居委会)调查对象年龄性别构成表所规定的各年龄段分性别样本数进行分组,依次编号。由随机抽取人民币尾数的方法确定首例抽样对象,并采取等间距抽样的方法依次抽取样本对象。同时,每个监测点按各年龄性别组以应调查数量的50%分别抽取备选对象,当样本对象出现不配合、无法联系或外出等情况时,用备选对象替换。
1.3 调查内容及方法调查人员由沙坪坝区CDC统一组织集中培训,掌握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标准、方法。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三个部分。问卷调查采用现场集中调查的形式,通过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对所有调查对象填写《2013年重庆市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调查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调查居民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病伤诊治情况等。身体测量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测量。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
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数据采用重庆市CDC统一编制的EpiData 3.02软件进行录入,数据经核对比较后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居民一般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慢性病知识知晓、健康行为形成、生活方式及体格检查等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标化吸烟率、饮酒率、超重率、肥胖率和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等依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构成进行标化。
1.5 评价标准行为危险因素参照中国CDC“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指导手册:过去12个月里,(1)吸烟者:调查时吸烟的人,不管是不是每天吸;每日吸烟者:每天至少吸 1 支烟,并且连续或累计>6个月;吸烟率:吸烟者占总人群的比例;(2)饮酒者:每周至少饮酒1次,每次至少饮25 ml高度白酒,或50 ml低度白酒或1瓶易拉罐啤酒,或 75 ml黄酒,或150 ml葡萄酒;饮酒率:饮酒者占总人群的比例;(3)身体活动:高/中等强度职业性/休闲性身体活动参照手册中“身体活动分类表”进行归类:高强度指搬运重物、长跑踢足球等引起呼吸心跳显著增加的活动;中等强度指洗衣服、打扫卫生、快步走等引起呼吸心跳轻度增加的活动;运动量6000步:以4 km/h中速步行10 min为1000步;(4)高血压:参照1999年WHO/ISH推荐的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抗高血压药,血压已低于上述标准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患者及此次检查血压平均值达到诊断标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5)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或者既往有糖尿病史,目前正在服抗糖尿病药,血糖已低于上述标准者;糖尿病患病率:糖尿病患者及此次检查血糖值达到诊断标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6)肥胖的判断使用体质指数(BMI),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2]标准;超重/肥胖率:超重/肥胖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7)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3];(8)其他慢性病确定标准:以有乡及乡以上医院明确诊断为标准。
1.6 质量控制全程抽样严格按照调查方案要求,城镇和农村平均分配样本,按照抽样人口性别年龄构成随机抽样,由专人监控抽样过程。调查过程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由经过培训的社区专业人员一对一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指标测量。由沙坪坝区CDC专业人员承担质控员,对调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数据输入计算机前对全部数据作统一检查。合格数据直接输入,不可接受数据作为废卷处理,不输入计算机,不参加统计处理;有疑问的数据及时修订,数据检查工作由数据分析人员完成。用SPSS 18.0软件对不合格的数据进行检查、修正后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调查有效样本1200人中,男性599人,女性601人。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87岁;平均年龄(44.2±16.6)岁;1191人为汉族,占99.3%,少数民族以土家族和壮族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毕业为主,占32.8%,其次是高中27.6%和大专毕业14.7%;婚姻状况以已婚或分居为主,占75.2%;职业主要为家务或离退休人员,占24.3%;参与的医疗保险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为主,占47.2%;家庭收入以10 000~50 000元之间的占多数,为51.8%(除拒绝回答者)。
2.2 危险因素及慢性病分布情况 2.2.1 吸烟行为调查居民吸烟率为27.9%(标化吸烟率27.6%),每日吸烟率为24.7%。有285人告知开始吸烟年龄,以男性为主,居民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为18.8岁,最小开始吸烟的年龄为6岁,18岁以下开始吸烟的人占32.3%。吸烟者消费的烟草以机制卷烟为主,每天吸烟者日平均吸烟量为16支/日,最多者40支/日。335名吸烟者中,136人(40.6%)过去曾戒过烟,199人(59.4%)未戒过烟,58人(17.3%)考虑会在1年内戒烟,182人(54.3%)明确表示没有戒烟的想法。在被动吸烟方面,1200人中每周接触二手烟的人占62.5%,接触天数平均为5.1天,每周最少接触二手烟为1天,最多为7天,其中每周至少1天接触二手烟累计超过15 min的人占69.7%。
2.2.2 饮酒行为调查居民饮酒率为47.2%(标化饮酒率48.1%)。饮酒者中,每日饮酒者占8.8%,饮酒者中主要饮酒类型为啤酒,占65.0%,其次为高度白酒,占39.6%。过去1年内,男性曾发生过酗酒的比例占59.0%,女性占24.6%。
2.2.3 饮食情况1162人(96.8%)每天食用蔬菜,724人(60.3%)每天食用水果,548人(45.7%)每天饮用奶制品。平均每周食用蛋类3天及以上的有643人(53.6%),平均每周食用咸菜、泡菜7天及以上的人依次为194人(16.2%)、161人(13.4%)。1010人(84.2%)认为多吃盐影响健康,672人(56.0%)的摄盐主要来源是烹调用盐,372人(31.0%)知道健康人群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560人(46.7%)正在减少盐的摄入,主要措施是烹调时少放盐。
2.2.4 身体活动过去1年内,124人(10.3%)从事高强度职业性身体活动,543人(45.3%)从事中等强度职业性身体活动;580人(48.3%)每天运动量达6000步以上,74人(6.2%)每天有进行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并持续 10 min以上,247人(20.6%)进行中等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并持续 10 min以上。865人(72.1%)每天坐着靠着躺着的时间超过4 h,240人(20.0%)每天靠着躺着的时间超过8 h。
2.2.5 超重与肥胖调查居民中超重率33.6%(标化超重率32.0%),肥胖率为13.9%(标化肥胖率13.4%),仅16.1%的人知道自己的体质指数。30.2%的调查对象在过去1年内采取了措施控制体重,超重肥胖者中有28.1%的居民采取了措施减轻体重。
2.2.6 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及血压控制情况辖区高血压患病率为23.3%(标化患病率20.0%)。家族史方面,378名调查对象的父母患有高血压,占31.5%;居民自我血压知晓率为70.5%,108人(9.0%)表示从来没有测量过血压。176人(14.7%)为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其中163人(97.6%)采取了措施控制血压。在血压控制措施的选择上,138人(84.7%)坚持按医嘱服用降压药,79人(48.5%)进行了饮食控制,58人(35.6%)坚持运动控制血压,78人(47.9%)定期监测血压。
2.2.7 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及血压控制情况辖区糖尿病患病率为8.8%(标化患病率7.2%)。家族史方面,489名调查对象的父母患有糖尿病,占40.8%;居民自我血糖知晓率为46.0%,299人(24.9%)表示从来没有测量过血糖;64人(5.1%)为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59人(96.7%)正在采取措施控制血糖。在血糖控制措施的选择上,40人(67.8%)口服降糖药,18人(30.5%)注射胰岛素,39人(66.1%)进行了饮食控制,31人(52.5%)采取运动控制血糖,36人(61.0%)定期检测血糖。
2.2.8 血脂异常情况140人(11.7%)曾被医生诊断为血脂异常,其中90人(64.3%)采取了措施控制血脂,采取的措施中以控制饮食、运动和服用药物为主,分别占73.3%、46.7%和42.2%。通过实验室检测,调查对象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21.02%,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10.3%,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14.6%,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6.0%。
2.2.9 其他慢性病患病情况辖区居民心肌梗死患病率0.5%,脑卒中患病率0.4%,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病率4.4%,哮喘患病率2.2%,恶性肿瘤患病率0.8%。
2.3 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人群分布特征 2.3.1 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吸烟、饮酒、超重、高血压在男性和女性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依次为396.830、249.130、4.240、6.195,均P<0.05),且均为男性高于女性,见表1。
性别 | 调查 人数 | 吸烟 | 饮酒 | 超重 | 肥胖 | 高血压 | 糖尿病 | ||||||
人数 | 吸烟率 (%) | 人数 | 吸烟率 (%) | 人数 | 吸烟率 (%) | 人数 | 吸烟率 (%) | 人数 | 吸烟率 (%) | 人数 | 吸烟率 (%) | ||
男性 | 599 | 322 | 53.8 | 419 | 70.0 | 218 | 36.4 | 90 | 15.0 | 158 | 26.4 | 55 | 9.2 |
女性 | 601 | 13 | 2.2 | 147 | 24.5 | 185 | 30.8 | 77 | 12.8 | 122 | 20.3 | 51 | 8.5 |
吸烟、饮酒、超重等危险因素在各年龄组间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依次为14.107、15.677、37.393,均P<0.05)。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在各年龄组间分布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190.890和90.257,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见表2。
性别 | 调查 人数 | 吸烟 | 饮酒 | 超重 | 肥胖 | 高血压 | 糖尿病 | ||||||
人数 | 吸烟率 (%) | 人数 | 吸烟率 (%) | 人数 | 吸烟率 (%) | 人数 | 吸烟率 (%) | 人数 | 吸烟率 (%) | 人数 | 吸烟率 (%) | ||
18~ | 40 | 8 | 20.0 | 18 | 45.0 | 7 | 17.5 | 4 | 10.0 | 3 | 7.5 | 0 | 0.0 |
20~ | 244 | 59 | 24.2 | 128 | 52.5 | 54 | 22.1 | 21 | 8.6 | 16 | 6.6 | 3 | 1.2 |
30~ | 244 | 73 | 29.9 | 124 | 50.8 | 80 | 32.8 | 34 | 13.9 | 28 | 11.5 | 10 | 4.1 |
40~ | 225 | 63 | 28.0 | 110 | 48.9 | 72 | 32.0 | 33 | 14.7 | 43 | 19.1 | 11 | 4.9 |
50~ | 221 | 78 | 35.3 | 103 | 46.6 | 92 | 41.6 | 37 | 16.7 | 73 | 33.0 | 34 | 15.4 |
60~ | 127 | 36 | 28.3 | 51 | 40.2 | 58 | 45.7 | 25 | 19.7 | 55 | 43.3 | 25 | 19.7 |
70~ | 68 | 12 | 17.6 | 22 | 32.4 | 25 | 36.8 | 9 | 13.2 | 42 | 61.8 | 14 | 20.6 |
80~ | 31 | 6 | 19.4 | 10 | 32.3 | 15 | 48.4 | 4 | 12.9 | 20 | 64.5 | 9 | 29.0 |
高血压、糖尿病在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中的分布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均降低(χ2为73.633和19.438,P<0.001);婚姻状况方面,丧偶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最高(χ2为51.280和25.941,P<0.001);职业中家务和离退休人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最高(χ2为99.773和58.818,P<0.001)。
2.3.4 高血压糖尿病在不同体质指数中的分布高血压糖尿病在不同的体质指数人群中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109.620和47.861,P<0.001)。随着体质指数的增高,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均增加,肥胖者中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最高。
2.3.5 高血压糖尿病在吸烟、饮酒者中的分布高血压患病率在不同吸烟、饮酒人群中的分布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22.995和15.607,P<0.05),吸烟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随着每周饮酒频率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患病率在不同饮酒人群中分布不同(χ2=13.632,P<0.05),每周饮酒5次及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最高。
2.4 高血压、糖尿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文化程度高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年龄增加、离退休、有高血压家族史、体质指数增加、每周饮酒>5次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每天运动量达6000步以上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年龄增加、体质指数增高、患高血压病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见表3。
影响因素 | B值 | Wald值 | P值 | OR值 | OR值的 95% CI | |
下限 | 上限 | |||||
高血压 | ||||||
年龄增加 | 0.409 | 49.044 | 0.000 | 1.505 | 1.343 | 1.688 |
女性 | -0.745 | 18.900 | 0.000 | 0.475 | 0.339 | 0.664 |
文化程度增加 | -0.180 | 5.345 | 0.021 | 0.835 | 0.717 | 0.973 |
离退休 | 0.121 | 7.717 | 0.005 | 1.128 | 1.036 | 1.229 |
有高血压家族史 | 0.513 | 19.580 | 0.000 | 1.670 | 1.331 | 2.096 |
BMI值增加 | 0.915 | 70.197 | 0.000 | 2.496 | 2.015 | 3.092 |
每周>5天饮酒 | 0.870 | 16.506 | 0.000 | 2.387 | 1.569 | 3.633 |
糖尿病 | ||||||
年龄增加 | 0.432 | 33.050 | 0.000 | 1.540 | 1.329 | 1.784 |
BMI值增加 | 0.595 | 16.506 | 0.000 | 1.813 | 1.361 | 2.415 |
高血压 | 0.613 | 6.535 | 0.011 | 1.846 | 1.154 | 2.952 |
每日运动量达6000步以上 | -0.456 | 3.861 | 0.049 | 0.634 | 0.402 | 0.999 |
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早于疾病本身的流行,所以慢性病控制以预防和减少相关危险因素为重点[4]。2002年WHO报告中指出,引起全球和地区疾病负担前10位危险因素中,前7位(血压、烟草、乙醇、胆固醇、超重、水果蔬菜摄入不足、缺乏体力活动)危险因素是与慢性病密切相关[5]。本次调查发现,调查人群中18岁以上人群标化吸烟率为27.6%,与2010年全国18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28.3%)水平相当;标化饮酒率为48.1%,远高于36.4%的全国水平[6]。吸烟、饮酒在男女性别中的分布不同,男性均高于女性,与相关报道结论一致[7]。另外,本次调查开始吸烟年龄平均为18.8岁,最小开始吸烟年龄为6岁,18岁以下开始吸烟的人占32.3%,儿童青少年的烟草健康教育和早期干预值得关注。每周接触二手烟的人占62.5%,家庭与公共场所分别是女性与男性遭受被动吸烟暴露地方,提示加强在家庭与公共场所控烟工作,保护非吸烟人群的健康,也是烟草控制方面的工作重点[8]。不健康饮食和静坐生活方式是冠心病、脑中风、2型糖尿病、高血压及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9]。本次调查显示仅26.8%的居民为了身体健康主动进行中等以上强度体育活动,72.1%的居民每天坐着靠着躺着的时间超过4 h,20%的居民坐着靠着躺着的时间超过8 h,体育锻炼明显不足。
重庆市沙坪坝区成年居民标化高血压患病率为20.0%,高于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地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成人高血压患病率(18.8%),标化糖尿病患病率7.2%,略低于全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9.7%)[6]。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降低,与王丽娜等[10]2008年在河北省所做研究结果一致。男性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升高,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且离异丧偶、离退休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也偏高,从本次调查来看,离退休居民中有51.6%年龄>60岁,离异丧偶居民中有74.51%年龄>45岁,可见婚姻状况、职业因素也受年龄的影响。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机体器官老化、调节机制障碍、血容量变化、身体肥胖、体育活动减少等情况,更容易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职业作为影响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的因素,特别是离退休人员,除了年龄外,还可能与缺乏体力活动及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本次调查还发现,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随着BMI水平递增,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亦升高,说明体重是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的很有价值的指标,调查居民中标化超重率32.0%,标化肥胖率13.4%,略高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6],其中仅28.1%的居民采取了措施减轻体重,因此 开展针对重点人群慢性病危害及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推广体重的自我管理很有必要。另外,研究还发现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随着人们对血压调控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认识到高血压不单是血压的升高,还包括有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量减低等,但目前其机制和确切作用尚需更深入的研究[11]。
[1] | Tian XY, Shi JH, Zhou L, et al. Surveillance on behavioral risk factors in residents of Beijing urban areas[J].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1,35(4):228-230. (in Chinese),田向阳,石建辉,周岚,等. 北京市城区居民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4):228-230. |
[2] | Former Health 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Guidelin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S]. Beijing: People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2006. (in Chinese),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
[3] | Joint Committee for Developing Chinese Guidelines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in Adults. Chinese guidelines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in adults (no abstract)[J].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7,35(5):390-419. (in Chinese),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
[4] | Zhu YL, Li CM, Guan XL, et al.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monitored population in Jilin province[J]. Disease Surveillance,2007,22(2):127-130. (in Chinese),朱颖俐,李春梅,关秀莲,等.吉林省监测人群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现状分析[J]. 疾病监测,2007,22(2):127-130. |
[5] |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al Association Branch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prevalence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ure strategies[J].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2005,13(1):1-3. (in Chinese),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
[6] |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port on Chronic Disease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in China[M]. Beijing: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 Press,2012. (in Chinese),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 |
[7] | Ma GS, Kong LZ, Luan DC, et al. The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smoking pattern of people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2005,13(5):195-199. (in Chinese),马冠生,孔灵芝,栾德春,等.中国居民吸烟行为的现状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5):195-199. |
[8] | Liu WJ, Liang BH, Du L, et al. A surveillance on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mong adults in Guangzhou in 2005[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8,29(1):101-102. (in Chinese),刘伟佳,梁伯衡,杜琳,等.广州市2005年成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1):101-102. |
[9] | Wu YF, Ma GS, Hu YH, et al. The current prevalence status of body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a: data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J].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5,39(5):316-320. (in Chinese),武阳丰,马冠生,胡永华,等.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16-320. |
[10] | Wang LN, Cao L, Zhang JY, et al. The investigation of risk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among adult residents in Hebe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2008,16(2):125-132. (in Chinese),王丽娜,曹丽,张敬一,等.河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2):125-132. |
[11] | Wan Y, Wang RT, Kong LZ. The prevalence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0,16(7):640-642. (in Chinese),宛悦,王若涛,孔灵芝.中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及防治策略[J]. 中国公共卫生,2000,16(7):640-6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