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赵淑军, 吴杨, 蒋庆, 赵球平, 叶恒平
- ZHAO Shu-jun, WU Yang, JIANG Qing, ZHAO Qiu-ping, YE Heng-ping
- 2013年湖北省某高校一起伤寒暴发调查
- Survey of a typhoid outbreak in a college in Hubei,2013
- 疾病监测, 2015, 30(11): 979-981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11): 979-981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11.02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4-12-19
2.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北京 100050;
4. 恩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恩施 445000
2. Hubei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3. China 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ject,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50, China;
4. Enshi Prefectur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Enshi 445000, Hubei, China
2013年12月11日上午,湖北省仙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到城郊某职业学院发生1起聚集性发热疫情报告。接到报告后仙桃市CDC在湖北省CDC的指导下,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证实为1起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暴发疫情,现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该高校位于仙桃市城郊,是一所综合性的职业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共有在校学生6533人(疫情发生前在外实习与请假休学者除外),教职员工536人,教职工家属及从业人员118人。全校共有7个学院39个专业232个班级,男生2427人,女生4106人;校内学生公寓13栋(实住寝室1090间,每间住6人),教工宿舍1栋(实住36户)。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首发病例首发病例韩某,女,19岁,湖北省黄冈市人,就读于该校学前1204班、住11号宿舍楼210室,11月17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39.5 ℃,伴咽痛,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患者发病后一直在学校旁的杜湖社区门诊间断输液治疗,期间间歇性上课(考虑为本起疫情的传染源),12月5日退热。12月20日患者经仙桃市CDC发热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肥达反应伤寒沙门菌为阳性(粪检阴性),临床诊断为伤寒〔1〕。患者发病前1个月未去过外地,也未接触类似病例,仅在学校大食堂就餐,无校外就餐史,饮用水主要为学校提供桶装水,偶尔购买瓶装水饮用,无饮生水习惯。
2.2 时间分布11月17日首发,末例发病时间为12月22日,疫情持续36 d。本次疫情共搜索到74例病例,罹患率为1.03%,其中临床诊断50例,病原学确诊24例,无重症、死亡病例发生。此次流行过程有多个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12月1220日,共发病45例,占60.81%。
![]() |
图1 2013年湖北省某高校伤寒暴发时间分布 Fig.1 Time distribution of typhoid cases in an outbreak in a college in Hubei,2013 |
74例病例中,学生72例、教师1例(男性,28岁,在大食堂就餐)、校内联通公司营业点店员1例(男性,28岁,在大食堂就餐),学生发病(72/6533)明显高于教职员工(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8,P < 0.01)。男生发病42例,女生30例,罹患率分别为1.73%(42/2427)和0.73%(30/4106),男生发病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P < 0.01)。学生发病年龄分布在15~21岁,主要集中在19~20岁,占学生发病总数的63.51%,见表1。各年龄组罹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45,P > 0.05)。
年龄(岁) | 学生数 | 发病人数 | 罹患率(%) |
15 | 192 | 2 | 1.04 |
16 | 210 | 4 | 1.90 |
17 | 322 | 1 | 0.31 |
18 | 1014 | 9 | 0.89 |
19 | 1708 | 23 | 1.35 |
20 | 1875 | 24 | 1.28 |
21 | 1212 | 9 | 0.74 |
合计 | 6533 | 72 | 1.10 |
全校233个班中63个班有病例发生(占27.04%),其中发病3例的班有1个,发病2例的班有7个,发病1例的班有55个。
2.5 寝室分布13栋学生公寓和1栋教工宿舍,每栋均有病例发生(各发病1~12例,另在外住宿发病2例)。1090间学生寝室中,68间有病例发生(其中64间各发病1例、另4间各发病2例);男寝室405间39间有病例发生(占9.63%),女寝室685间有29间有病例发生(占4.23%),男女生寝室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P < 0.01)。
2.6 学校饮食饮水情况学校有教师食堂1个和学生大小食堂各1个,教师食堂从业人员5人,学生食堂分包给35个个体经营户,有从业人员113人,均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但体检时未进行肠道致病菌检测);另外,学生食堂有学生帮厨49人(无健康证)。食堂统一蒸饭,统一供应菜肴,提供一次性餐具(存在环境暴露和学生取用时交叉污染)或学生自带餐具,无共用餐具史。学生食堂共有售卖窗口108个(每个配有刷卡机),食堂不提供生食,但有凉拌食品和麻辣烫。学生食堂卫生状况欠佳,操作间功能分区不清楚,厨房和餐厅缺乏防蝇设施,学生餐前洗手设施较差(仅6个水龙头且4个损坏);大食堂有一室内卫生间,冲水设施损坏;小食堂附近20 m处有一旱厕,无自动冲水设施。学校饮用水来自市自来水厂提供的生活饮用水,学生直接饮用水一是来自每个宿舍楼一楼的自动加热开水器(只能供应开水),二是来自学校自产的“海天”牌纯净水,学生无饮自来水生水习惯。访谈74例病例,其中有72例总是或经常在大食堂就餐,见表2,占97.30%;总是或经常在小食堂就餐者占8.11%,在校外就餐者占2.70%。不同就餐地点、不同就餐频率的发病人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40,P < 0.01)。
就餐地点 | 不同就餐频率发病人数 | |||
总是 | 经常 | 偶尔 | 从不 | |
校内大食堂 | 35 | 37 | 1 | 1 |
校内小食堂 | 3 | 3 | 60 | 8 |
校外 | 1 | 1 | 64 | 8 |
74例病例临床血常规检测白细胞正常或偏低,血培养69例,检出伤寒沙门菌24例;粪便肛拭培养569份(病例74份,密切接触者307份,校内外饮食从业人员188份),未检出伤寒沙门菌;采集567份重点人群(近2个月发热患者、病例密切接触者、饮食从业人员)的血清进行肥达反应,其中69例血清肥达反应伤寒沙门菌阳性(包括伤寒病例59人、大食堂从业人员6人和帮厨学生4人);采集食品样7份,未检出伤寒沙门菌;采集水样63份(水源水2份、出厂水2份、校内末梢水6份、自备井水10份、海天牌桶装纯净水10份、学生教室与寝室饮水机纯净水18份、生活污水15份),其中2份生活污水检出伤寒沙门菌。
4 讨论湖北省不属伤寒高发省份〔2〕,但近年来局部地区学校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时有发生〔3,4〕。仙桃市每年都有伤寒散发病例报告,该起疫情为近年来发生在该市的一起较大规模的伤寒暴发,历时36 d。由于采取措施得力,疫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伤寒本属夏秋季多发的传染病〔5〕,而本起伤寒暴发发生在冬季,主要原因是患者未及时发现、诊断、隔离、治疗和报告,造成环境污染;学生卫生意识差,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学生食堂卫生状况欠佳,餐饮从业人员体检不规范且有既往感染;患病学生存在多天数、多餐次、多窗口暴露,从而导致了本起疫情暴发。
本起疫情学校外附属医院和周边个体门诊传染病监测报告敏感性不强,在短期内发现学校学生中异常增多的发热病例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及时预警,也是导致本起疫情持续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报告和早期预警知识培训,在“上感、发热待查”等病例短期集中出现时,应及时进行传染病早期预警。
本起疫情也暴露出学校传染病防控的一系列薄弱环节:如学校内部没有设立医务室和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日常传染病监测报告体系不健全;学校食堂卫生监督管理及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不规范;学校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未开展(既往湖北省要求的学校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只涉及中小学和托幼机构,而该校为职业高校)等。应当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
(志谢:本调查得到湖北省CDC传染病所 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部、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部、病原实验室大力支持与现场技术指导,特此致谢!)
[1] | Dong BQ,Bi ZQ, Gong J, et al. WS 280-2008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S]. 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8. (in Chinese) 董柏青,毕振强,龚健,等. WS 280-2008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
[2] | Sun JL,Zhang J, Ma HL, et al.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typhoid/paratyphoid fever in provinces with high incidence rate and in the whole country, in 2012[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3,34(12):1183-1188. (in Chinese) 孙军玲,张静,马会来,等. 2012年全国和高发省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12):1183-1188. |
[3] | Wang B. Investigation on a case of typhoid outbreak in school[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2009,20(3):76-77. (in Chinese) 王斌.一起学校伤寒疫情暴发的调查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3):76-77. |
[4] | Yi JK, Chen P, Hu RY,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paratyphoid outbreak in a school[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2010,21(1):86-87. (in Chinese) 易继宽,陈朴,胡儒元,等. 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1):86-87. |
[5] | Ministry of heal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ureau,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prevention manual [M]. 2nd ed. Beijing: The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6. (in Chinese) 卫生部疾病防治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伤寒、副伤寒防治手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