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马飞飞, 郭立春, 杜道法, 吴朝学, 郭慧芬, 田志华, 赵坚, 涂文校
- MA Fei-fei, GUO Li-chun, DU Dao-fa, WU Chao-xue, GUO Hui-fen, TIAN Zhi-hua, ZHAO Jian, TU Wen-xiao
- 塞拉利昂埃博拉病毒病流行特征分析
-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bola virus disease epidemic in Sierra Leone
- 疾病监测, 2015, 30(11): 982-986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11): 982-986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11.02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4-28
2.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北京 100050;
3. 天津市西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天津 西青 300011;
4. 宜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 宜都 443300;
5.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41;
6. 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12;
7. 河南省开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南 开封 475004;
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 北京 昌平 102206
2. China 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ject, Beijing 100050, China;
3. Xiq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ianjain 300011, China;
4. Yidu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idu, Hubei 443300, China;
5. Sichuan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6. Taiyuan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aiyuan, Shanxi 030012, China;
7. Kaifeng Prefectur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8.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塞拉利昂位于西非大西洋东岸,北部及东部被几内亚包围、东南与利比里亚接壤,国土面积7.2万km2,首都弗里敦(Freetown)。人口634.8万,全国有20多个民族。40%人口住在城市。居民主要信仰伊斯兰教(60%)[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7月发布的“2014年度人类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187个国家中塞国名列第183位[2]。2012年该国人口的期望寿命为46岁[3]。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原称埃博拉出血热,由埃博拉病毒导致,通过直接接触传播[4],潜伏期为2~21 d,一般为8~10 d。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共5种,分别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前4种均对人类致病,其中以扎伊尔型致病力最强。1976年该病毒在非洲苏丹南部和前扎伊尔西北部被首次发现并命名,19762003年曾多次在非洲的各类人群中散发、暴发或者流行。2013年12月初,位于西非的几内亚发生EVD暴发疫情,由新型的扎伊尔型病毒(EBOV)导致[5],之后疫情输出至邻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西非EVD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号召开展国际合作,控制疫情的播散蔓延。9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认为西非EVD疫情已经威胁到国际安全和和平,因此首次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立埃博拉特别任务团(UNMEER),以控制疫情、治疗受感染者、提供社会基础服务、维持稳定和预防未来疫情再次传播[6]。除西非3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外,其他国家疫情均及时得到控制。截至2015年3月初,西非3国共报告EVD病例近2.4万,死亡近万人。塞拉利昂作为3国中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也派出医疗、检测和公共卫生培训队伍大力援助该国[7]。该文就其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于WHO官方网站、塞拉利昂卫生部官方网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
1.2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2013年12月,位于西非的几内亚南部最先出现了EVD疫情,之后蔓延至邻国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WHO的回顾性调查显示[8],塞拉利昂的首例病例为1名妇女,该妇女曾到访几内亚美良度村(Meliandou)的指示病例家庭,当该家庭成员发病时,该妇女回到了塞拉利昂,很快也发病并于2015年1月初死亡;但当时未被官方正式调查、诊断。之后,疫情在塞拉利昂缓慢地传播,并也继续出现输入性病例,但未被发现和确诊。直至2014年5月24日,塞拉利昂确诊了第1例EVD病例,此病例来自凯拉洪,为1名流产的孕妇。经过塞拉利昂卫生部调查发现,该病例发病前参加过1名来自几内亚传统医生的葬礼,而该医生曾经在几内亚治疗过EVD患者。调查同时也在当地发现了13例病例,这些病例都曾参加过该医生的葬礼[9]。
截至2015年3月1日(该文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截至该日期),塞拉利昂全国累计报告病例11 466例,死亡3546例。其中确诊病例8370(占73.0%),临床诊断病例287例(占2.5%),疑似病例2809例(占24.5%);发病率180.6/10万,死亡率55.9/10万[10]。病例定义见WHO的相关文献[11]。
2.2 时间分布塞拉利昂的疫情可能开始于2014年1月,3、4月也曾有疑似病例报告,但直到5月24日才正式确诊并报告病例,之后疫情逐渐扩散。按照周为时间单位划分,绘制流行曲线(图1)发现,塞拉利昂疫情可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年14月,疫情悄然而缓慢地传播;第二阶段:2014年58月中旬,疫情出现暴发,每周报告病例数在200例以内;第三阶段:2014年8月下旬至11月,疫情快速上升,每周报告病例数最高达到了700例以上;第四阶段: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疫情快速下降;第五阶段:2014年23月,波动式缓慢下降,每周报告确诊病例数在70例左右。
![]() |
图 1 塞拉利昂EVD病例报告时间分布(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 Fig.1 Time distribution of EVD cases in Sierra Leone,1 January 2014 - 1 March 2015 |
塞拉利昂全国分为3个省和1个区,即北方省(North Province)、南方省(South Province)、东方省(East Province)和首都弗里敦(Freetown)所在的西区(West Area)。3个省之下设有12个行政区,西区分为城区(也即是首都弗里敦)和乡村地区,共计14个区[1]。
疫情首先在与几内亚接壤的东南地区发生。5月底确诊的第1例EVD病例属于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接壤的东南部凯拉洪(Kailahun)地区;6月上旬疫情输入至位于西北部与首都相邻的坡特洛科(Port Loko),继而以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为中心向外扩散;8月,人口密集的首都开始报告病例;至10月中旬,全国14个地区均有病例报告。2014年5月底至8月底,东南部的凯拉洪(Kailahun)和凯内马(Kenema)地区为疫情高发区,9月以后,疫情主要活跃在首都所在的西区(Western Area)及其附近的坡特洛科(Port Loko)、邦巴利(Bombali)等地区。自2014年10月中旬至12月,全国14个地区均有病例报告后,每周有病例报告的地区数量维持在12~14个,2015年1月之后报告地区数逐渐减少。
在全国14个地区中,报告病例(超过1000例)最多的前4个地区分别为首都弗里敦(Freetown),报告病例数2833例(发病率272.17/10万);坡特洛科(Port Loko),报告1878例(发病率287.09/10万);西区乡村(Western Area Rural),报告1490例(发病率565.21/10万);邦巴利(Bombali),报告1196例(发病率183.15/10万)。这4个地区均位于塞拉利昂的西北部且相邻,病例总数占全国总病例数的64.5%(7397/11 466),见图2。
![]() |
图 2 塞拉利昂EVD疫情地区分布(2015年3月1日) Fig.2 Area specific EVD epidemic in Sierra Leone,1 March 2015 |
报告的有信息记录的病例中,男性发病率为185/10万(病例数为5289例),女性为194/10万(病例数为5614例), 性别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6,P=0.01),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病例的年龄分布显示,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χ2=2136.07,P < 0.001)。45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为321/10万(病例数为2369例);其次为15~44岁,234/10万(病例数为6069例);0~14岁最低,93/10万(病例数为2262例)。
职业分布,塞拉利昂全国医务人员感染共计295例,死亡221例;医务人员发病率为1211.5/10万,较全国总发病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医务人员病例数占西非3国医务人员感染数(839例)的35.2%,占塞拉利昂报告病例总数的2.9%。从医务人员感染的时间分布看,自2014年6月开始出现医务人员感染,9月快速增加,10月中旬以后塞拉利昂医务人员感染数明显下降。
3 讨论塞拉利昂西邻大西洋、北部和东南部与几内亚和利比里亚接壤,这3国边界线附近居民往来频繁,边境管理形同虚设,因此在两国发生疫情后,很快便出现了输入性病例并引起了本地传播。后期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证据也表明,塞拉利昂的疫情来自几内亚输入[12]。
塞拉利昂疫情从发生至2015年3月可划分为五个阶段:悄然缓慢传播期、突然暴发期、快速上升期、快速下降期、波动式缓慢下降期。疫情5月底在该国东南部凯拉洪地区确证之后,塞拉利昂卫生部于7月成立应急作业中心,7月30日总统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塞拉利昂和合作伙伴采取了各项措施来控制疫情,但未能减缓疫情传播速度、缩小传播范围。8月,人口密集的首都地区出现疫情,疫情主要活跃地区从一开始的东南部(凯拉洪和凯内马)逐渐转变为西北部(首都所在西区及其相邻地区),疫情传播速度也快速上升,至11月达指数性上升,且累计病例数超过了原来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利比里亚,且该国在11月疫情已处于下降趋势。因此,塞拉利昂疫情引起了国际各方的注意,国际援助力量加大。随着EVD检测实验室和诊疗中心等硬件设施逐步到位,加上塞拉利昂也制定和采取了新的一系列控制策略,至12月,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开始下降。至3月初,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由于塞拉利昂在本次EVD流行前并非疫区,人群无抗体,因此普遍易感,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疫情流行早期,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未能做好隔离和防护,而医务人员处于防病第一线、与患者接触最多,因此,医务人员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10月后医务人员感染情况已大大减少。
本次疫情未能及时得到控制,究其原因可能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客观条件限制。塞拉利昂的经济水平落后,公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卫生系统不健全,较差的交通状况也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第二,主观认识不足。EVD虽早在1976年即被发现,并曾有过几次暴发和流行,但对该国尚为首次,因此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防控经验;第三,宗教信仰等原因。该国80%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宗教信仰而形成的传统丧葬习俗中参加葬礼的人对死者清洗、抚摸,极易造成疫情传播[13],另外当地的日常行为方式加快了疾病的传播;第四,卫生人力资源严重缺乏。2009年估计当时全国拥有的医务人员数2435人(仅占估计需求的40%且将近50%都分布在西区)[14],且疫情发生有200多名医生因患EVD死亡,远不能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另外,2014年7月29日该国唯一的1名知名病毒性出血热专家因为EVD感染死亡,导致部分医护人员因害怕EVD停止提供服务[15];另因工资拖欠问题,罢工事件频发,致使防控工作不能顺利有序开展;第五,关键防控措施落实不力。密切接触者追踪、病例隔离等工作不到位,不能有效切断传播途径,致使传播持续存在。第六,国际社会承诺的援助不能及时到位。第七,民众对疫情的歪曲和误解、对幸存者的歧视阻碍了疫情防控工作。第八,人群流动性大也增加了病例搜索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等工作的难度。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塞拉利昂EVD疫情的发生和应对过程对我国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结有以下几点:①关注全球及周边国家传染病疫情动态变化,做好风险评估工作;②提高疫情监测网络敏感性,及时发现新发和输入传染病;③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新发和输入传染病的诊疗水平,做好病例诊治过程中的个人防护;④在疫情发生早期,做好病例隔离和密切接触者追踪工作,及时有效地完全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情进一步蔓延;⑤多方式多途径,适时给予民众健康教育,普及疾病预防等知识,为防控工作打好群众基础。
[1]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ofile of Sierra Leone[EB/OL]. (2014-08)[2015-04-02].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fz_605026/1206_606090. (in Chinese)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塞拉利昂国家概况[EB/OL].(2014-08)[2015-04-02].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fz_605026/1206_606090. |
[2] |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4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EB/OL]. (2014-07-24)[2015-04-02]. http://www.undp.org/content/undp/en/home/librarypage/hdr/2014-human-developmend-report.html. |
[3] | WHO. Sierra Leone[EB/OL]. (2014)[2015-04-02]. http://www.who.int/countries/sle/en/. |
[4] | Dowell SF, Mukunu R, Ksiazek TG, et al. Transmission of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a study of risk factors in family members, Kikwit,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1995 [J]. J Infect Dis,1999,179:S87-91. |
[5] | Baize S, Pannetier D, Oestereich L, et al. Emergence of Zaire Ebola Virus Disease in Guinea-Preliminary Report [J]. N Engl J Med,2014,371:1418-1425. |
[6] |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Resolution adopt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on 19 September 2014[EB/OL]. (2014-09-23)[2015-04-02]. 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69/1. |
[7] |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on the Ebola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situation and assistance Briefing[EB/OL]. (2014-11-03)[2015-04-02]. http://www.moh.gov.cn/yjb/fkgzgzdt/201411/27f2b45a9fae45a9b597a73d9f0a54b4.shtml. (in Chinese)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新办就埃博拉疫情援助和防控有关情况 举行吹风会[EB/OL]. (2014-11-03)[2015-04-02]. http://www.moh.gov.cn/yjb/fkgzgzdt/201411/27f2b45a9fae45a9b597a73d9f0a54b4.shtml. |
[8] | WHO. One year into the Ebola epidemic: a deadly, tenacious and unforgiving virus[EB/OL]. (2015)[2015-04-02]. http://www.who.int/entity/csr/disease/ebola/one-year-report/ebola-report-1-year.pdf?ua=1. |
[9] | Gire SK, Goba A, Andersen KG, et al. Genomic surveillance elucidates Ebola virus origin and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2014 outbreak [J]. Science,2014,345:1369-1372. |
[10] | WHO. Ebola response roadmap situation report[EB/OL]. (2015-03-04)[2015-04-02]. http://apps.who.int/ebola/current-situation/ebola-situation-report-4-march-2015. |
[11] | WHO. Case defini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Ebola or Marburg Virus Diseases[EB/OL]. (2014-08-09)[2015-04-02]. 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ebola/ebola-case-definition-contacc-en.pdf. |
[12] | Baize S, Pannetier D, Oestereich L, et al. Emergence of Zaire Ebola Virus Disease [J]. N Engl J Med,2014,371(15):1418-1425. |
[13] | Richards P, Amara J, Ferme MC, et al. Social pathways for Ebola virus disease in rural Sierra Leone,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containment. PLoS Negl Trop Dis 2014: October 31 [EB/OL]. (2014-10-31)[2015-04-02]. http://blogs. plos.org/speakingofmedicine/2014/10/31/ social-pathways-ebola-virus-disease-rural-sierra-leone-implications-containment. |
[14] | Government of Sierra Leon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Sanitation. National Health Sector Strategic Plan in Sierra Leone,2010-2015[EB/OL]. (2009-10)[2015-04-02].http://www.ministerial-leadership.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_and_tools/NHNHS%202010-2015.pdf. |
[15] | UNICEF. Sierra Leone Health Facilities Survey 2014: Revised Preliminary Findings [R]. (2014-11-08)[2015-04-02]. Sierra Le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