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杨艳娜, 李洪军
- YANG Yan-na, LI Hong-jun
- 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分析
- Survey of an outbreak of norovirus infection
- 疾病监测, 2015, 30(12): 1072-1073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12): 1072-1073
- 10.3784/j.issn.1003-9961.2015.12.02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6-09
2014年6月47日,某小学发生一起腹泻聚集疫情,为查明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人员立即开展了调查处理,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病例定义根据疫情发生情况及疾病潜伏期,本次调查病例定义为自6月17日本校的所有人中出现呕吐或腹泻症状之一者。
1.2 三间分布情况 1.2.1 人群分布病例均为三年级6班学生,该班共42名学生。本次13例病例年龄均在9岁左右,其中男生9例,女生4例。
1.2.2 空间分布调查病例在班级的座位分布情况,发现大多数病例的座位左右相邻或前后相邻。
1.2.3 时间分布疫情发生在6月47日期间,6月4日出现首发病例后,6日病例数达到高峰。
2 临床表现病例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腹泻等。其症状百分比见表 1。
症状 | 例数 | 百分比(%) |
呕吐 | 10 | 76.92 |
腹泻 | 6 | 46.15 |
发热 | 1 | 7.69 |
对学校的饮水及饮食情况开展卫生学调查。全校学生均在同一食堂就餐,本班桶装水和邻班为相同批号,因病例仅限于一个班级,排除食堂食物或桶装水的可能性。但是老师反映部分学生体育课后有饮用生水的习惯。
按是否饮用生水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见表 2。经χ2检验,是否饮用生水对发病情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值亦无统计学意义。排除饮用生水引起的可能性。
是否饮用生水 | 发病 | 未发病 | 总计 |
是 | 8 | 13 | 21 |
否 | 5 | 16 | 21 |
合计 | 13 | 29 | 42 |
注: (1)χ2 =1.07, P>0.05,RR=1.60, 95% CI:0.63~4.09。 |
共采集12件病例便标本和7件教室环境标本,检测结果显示7件便标本GⅠ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外环境样本均阴性。由于实验条件所限,未采集水和食物。
4 可能危险因素分析对病例在教室的座位分布情况、洗手习惯、与首发病例的直接接触情况进行队列分析,结果见表 3。经χ2检验,洗手习惯、与患者直接接触两个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值分别为0.24和2.95。说明良好的洗手习惯是保护性因素,可以降低发病风险,而与患者直接接触为危险因素。
可能危险因素 | 发病 | 未发病 | χ2值 | P值 | RR值(95%CI) |
与首发病例的距离 | 1.19 | >0.05 | 1.80(0.69~4.69) | ||
≤1排 | 3 | 3 | |||
>1排 | 10 | 26 | |||
洗手习惯 | 5.80 | < 0.05 | 0.24(0.06~0.96) | ||
良好 | 2 | 16 | |||
不良 | 11 | 13 | |||
与首发病例的直接接触情况 | 5.30 | < 0.05 | 2.95(1.26~6.89) | ||
有 | 5 | 3 | |||
无 | 8 | 26 | |||
合计 | 13 | 29 |
另外计算不同性别的发病情况差异,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4。与调查结果相符,本次疫情的首发案例为男生,自述课间与男同学接触较多。
性别 | 发病 | 未发病 | 总计 | 罹患率(%) |
男 | 9 | 10 | 19 | 47.37 |
女 | 4 | 19 | 23 | 17.39 |
合计 | 13 | 29 | 42 | 30.95 |
注: χ2 =4.37,P<0.05。RR=2.72,95% CI:1.05~7.47。 |
本研究综合运用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及回顾性队列研究论证此次疫情是由GⅠ型诺如病毒通过人传人的形式引起了聚集性疫情的发生。由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此次疫情的病原体是诺如病毒。进一步对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排除了食源和水源的可能性后,回顾性队列分析表明有直接接触机会、洗手习惯不好、男性是发病的危险因素,证实了人传人的可能性。
诺如病毒由于其高传染性、低感染剂量、传播途径多样等原因,已成为引起的胃肠炎聚集及暴发疫情的最主要病原体[1]。在美国每年有95%的急性胃肠炎暴发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而且在儿童中取代轮状病毒成为主要的胃肠炎病原体[2, 3, 4]。诺如病毒可以通过食物、水、生活接触等传播,因此今后要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提倡良好的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习惯。
[1] | Jin M, Sun JL, Chang ZR, et al. Outbreaks of noroviral gastroenteritis and their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2006-2007[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0,31(5):549-553.(in Chinese) 靳淼,孙军玲,常昭瑞,等.中国2006-2007年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及其病原学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5):549-553. |
[2] | Noel JS, Fankhauser RL, Ando T,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distinct common strain of "Norwalk-like viruses" having a global distribution[J]. J Infect Dis,1999,179(6):1334-1344. |
[3] | Mead PS, Slutsker L, Dietz V, et al. 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J]. Emerg Infect Dis,1999,5(5):607-625. |
[4] | Ramani S, Atmar RL, Estes MK. Epidemiology of human noroviruses and updates on vaccine development[J]. 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14,30(1):2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