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李华昌, 潘虹, 冯云, 邓伟, 杨贵荣, 杨平, 施靖, 张海林
- LI Hua-chang, PAN Hong, FENG Yun, DENG Wei, YANG Gui-rong, YANG Ping, SHI Jing, ZHANG Hai-lin
- 2015年云南省临沧市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an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in Lincang, Yunnan, 2015
- 疾病监测, 2016, 31(7): 561-565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6, 31(7): 561-565
- 10.3784/j.issn.1003-9961.2016.07.0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6-04-07
2.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云南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云南 大理 671000;
3. 耿马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 耿马 677500
2. Yun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ndemic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Zoonosi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ali 671000, Yunnan, China;
3. Gengma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engma 677500, Yunnan, China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主要传播媒介,DENV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2]。我国DF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3-5]。20002012年云南省报告的DF主要是输入性病例[6],2013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和德宏州瑞丽市首次暴发本地DF疫情[7-8],2014年瑞丽市再次发生本地DF流行[9]。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DF地方性流行区缅甸接壤,国境线长290.29 km,有3个国家级口岸和17条边贸通道及众多的边民互市点,出入境人员较多,容易引起DF传播流行。2008年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紧邻缅甸的边境曾发生3例来自缅甸的输入性病例和5例本地感染病例[10],20092014年临沧市无DF病例报告。2015年临沧市DF暴发,为阐明本次疫情的流行特征和DENV血清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以及DENV核酸检测、序列测定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DF病例资料来源于2015年临沧市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DF暴发疫情处置专题调查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08)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对病例进行诊断并确定病例性质(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
1.2 实验室诊断对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进行DENV-NS1抗原检测,试剂为DF NS1快速测试卡(免疫层析法)(美国Cortez诊断股份有限公司,批号:TK1112)。根据《登革热诊疗指南》,如在急性期血清中检测到DENV-NS1抗原,表明该患者感染了DENV,可确定为DF实验室诊断病例。
1.3 DENV RT-PCR实验用QIAamp Viral RNA Mini Kit(美国QIAGEN公司)提取患者血清中的病毒RNA,用Amersham Bioscience Ready-To-GoTM You Prime First-Strand Beads(美国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公司)制备cDNA。取2 μl cDNA做反应模板,以D1(TCA ATA TGC TGA AAC GCG CGA GAA ACC G)和D2 (TTG CAC CAA CAG TCA ATG TCT T-CAG GTT C)为引物[2],PCR扩增C/PreM区段基因(511 bp)。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2 min,94 ℃ 30 s、55 ℃ 30 s、68 ℃ 30 s,扩增9个循环后,94 ℃ 30 s、55 ℃ 30 s、68 ℃ 30 s(每个循环增加10 s),扩增25个循环,68 ℃延伸10 min。反应结束后,取2 μl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如果条带分子质量与预期片段大小相同,表明相应的DENV核酸扩增阳性。
1.4 序列测定和分析本研究所有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的测序均在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采用ClastalⅩ 1.83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采用Mega 5.0软件邻接法(neighbor-joining)进行DENV基因核苷酸序列系统发生树分析。本研究引用GenBank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代的22株DENV C/PreM区段核苷酸序列,其中1型11株、2型3株、3型5株、4型3株,外群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P3/JEU47032)。
1.5 媒介伊蚊调查2015年711月,在临沧市耿马、镇康和沧源县的边境乡镇居民区、汽车修理厂、废旧轮胎回收站、废品回收站等特殊场所开展DF传播媒介调查,布雷图指数作为监测指标。捕获的伊蚊幼虫通过显微镜检查第Ⅷ腹栉齿等特征,以确定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和其他伊蚊。
1.6 统计学分析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于流行特征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2015年7月11日临沧市报告首例DF病例,11月27日解除全部疫点,历时140 d,共报告DF病例211例,其中DENV-NS1抗原阳性的实验室诊断病例200例(94.79%),临床诊断11例(5.21%),有重症倾向的14例,无死亡病例;本地感染100例(47.39%)(耿马县95例,临翔区4例,镇康县1例),感染地均为耿马县孟定镇;输入性病例111例(52.61%)(来自缅甸110例,泰国1例),其中耿马县102例,永德县3例,双江和镇康县各2例,凤庆和沧源县各1例。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临沧市8县(区)中除云县外均有DF病例报告,其中,病例数最多的是耿马县,共197例(93.36%);其他为临翔区4例(1.9%)、永德和镇康县各3例(1.42%)、双江县2例(0.95%)、凤庆和沧源县各1例(0.47%)。
2.2.2 时间分布流行期为711月,其中78月病例数较多,共123例,占总病例数的58.29%;9月病例明显减少,11月底疫情终止,16月及12月无病例。本地病例发生于710月并伴有输入性病例,11月仅为输入性病例,见图 1。
![]() |
图 1 2015年临沧市登革热病例月份分布 Figure 1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dengue fever cases in Lincang,2015 |
|
男性122例(57.82%),女性89例(42.18%),男女性别比为1.37∶1;发病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81岁,主要集中在20~59岁,其中20~39岁组73例(34.60%),40~59岁组84例(39.81%)。
2.2.4 职业分布发病最多的职业为农民(95例,45.02%),其他依次为商业服务(41例,19.43%)、驾驶员(15例,7.11%)、学生(15例,7.11%)、民工(8例,3.79%)和其他11种职业(37例,17.54%)。
2.3 时效性分析211例DF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75 d,其中本地感染和输入性病例的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2.63 d和3.63 d,输入性病例的间隔中位数高于本地病例。
2.4 媒介伊蚊分布疫情发生后开展多轮次伊蚊媒介监测,证实耿马县孟定镇城区至清水河口岸区域均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布,埃及伊蚊属优势蚊种,而耿马县其他区域及镇康、沧源县未发现埃及伊蚊。在疫情初期孟定镇的布雷图指数均值都在80以上,通过开展清除蚊媒孳生地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在较短的时间内布雷图指数均值逐步下降至5以下,并一直保持至疫情结束。
2.5 DENV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采用RT-PCR对2015年10月采自耿马县的19份患者血清标本进行DENV核酸检测,阳性7例并获得DENV-C/PrM区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其中10月1922日间 发病的本地病例5例(LCDEN1506、LCDEN1514、LCDEN1516、LCDEN1515和LCDEN1518),10月9日和17日发病的缅甸输入性病例2例(LCDEN1502和LCDEN1504)(图 2)。其他12份标本检测阴性可能与标本经多次运输及冻融导致RNA浓度低有关。
![]() |
图 2 临沧市2015年7株登革病毒与来自GenBank 中22株登革1~4型病毒的C/PrM区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Figure 2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C/PrM gene of 7 dengue virus strains isolated in Lincang in 2015 and 22 strains of dengue virus-1,2,3 and 4 from GenBank |
|
用上述7株DENV-C/PrM区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与来自GenBank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2株不同血清型DENV代表株相应区段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耿马县7株DENV聚集在相对独立的一个小分支,并与国内外DENV-1同在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为接近,而与登革2、3和4型DENV亲缘关系较远,结果证实7株病毒均为DENV-1。进化分析还发现耿马县7株DENV-1与2014年瑞丽市DENV-1流行株以及缅甸、泰国和柬埔寨DENV-1流行株亲缘关系最近。此外,耿马县本地感染病例的DENV-1与来自缅甸北部输入性病例的DENV-1高度同源。
3 讨论本次疫情属临沧市首次报道DF暴发。然而,20世纪80—90年代的DF血清学调查显示,耿马县孟定镇和沧源县人群血清中DENV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37%(14/102)和9.50%(19/200)[11-12],提示临沧市边境地区可能存在DENV传播,并有DF散发病例及隐性感染者,限于当时条件,未能证实有疫情发生。以往调查表明白纹伊蚊在临沧市低海拔地区广泛分布[11-14],尤其在耿马县孟定镇和沧源县该蚊种构成比分别高达40.83%和38.76%[11-12],但未发现埃及伊蚊。2014年李华昌等[15]首次在耿马县局部边境地区捕获埃及伊蚊,2015年媒介伊蚊监测证实,耿马县孟定镇城区至清水河口岸(北纬23°28′~23°33′)之间均有埃及伊蚊分布,且为该区域优势蚊种,其分布区域与本次本地DF流行区一致,提示埃及伊蚊是本次DF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
临沧市与DF地方性流行区的缅甸相邻,境内外人员交流频繁,由于当地存在媒介伊蚊,DF可通过输入性病例传播到该市并引起流行。2015年与临沧市相邻的缅甸北部发生武装冲突,大量难民进入该市边境地区,同年7月8日我国检验检疫部门证实缅北地区DF暴发,随后该市7个县、区相继出现DF疫情。其中耿马县孟定镇发生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DF流行,疫情波及该镇17个行政村,但病例主要分布在城关办事处和清水河村,其他县、区均为输入性病例。本次调查表明,临沧市的DF输入性病例几乎都来自缅甸,病毒进化分析表明耿马县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DENV-1高度同源并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流行株亲缘性较近。由此认为,相邻缅甸边境地区DF流行及其输入性病例是引起耿马县DF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此前,郭晓芳等[16]从本次疫情早期(2015年7月1017日)的DF患者血清标本中检测到13株DENV-1,本次研究从流行后期(2015年10月中下旬)本地DF患者标本中也检测到DENV-1,提示该型病毒贯穿整个流行期并为主要流行型。冯云等[8]和刘永华等[9]的研究表明,2013和2014年云南省瑞丽市DF流行的病原主要是DENV-1,本次进化分析发现,耿马县DENV-1与瑞丽市DENV-1流行株同处一个进化支,提示两地DENV-1可能为同一株系并可能属滇西南中缅两侧边境地区的主要流行毒株。
本次疫情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及时采取了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如网格化分片管理,全面开展清除蚊媒孳生地及杀灭成蚊的活动,所有DF病例均进行防蚊隔离治疗,并与境外缅甸清水河区开展联防联控,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10月下旬未再发生本地病例,疫情得到控制。然而,鉴于埃及伊蚊在该地区的快速扩散以及缅甸DF病例输入的风险,今后仍需加强中缅两国边境地区DF联防联控工作,防止再次发生本地流行。
[1] | WHO and the Special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ropical Diseases. Dengu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new edition[R]. Geneva:WHO,2009:3-16. |
[2] | Bureau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ealth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ndbook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dengue fever[M].2nd ed.. Beijing: People's Health Press, 2008 : 13 -23. (in Chinese)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登革热防治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13 -23. |
[3] | Yue YJ, Ren DS, Liu QY.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engue fever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2005-2013[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 (7) : 555–560 .(in Chinese) 岳玉娟, 任东升, 刘起勇. 2005-2013年中国大陆登革热疫情时空分布[J]. 疾病监测,2015,30 (7) :555–560. |
[4] | Ou JM, Wu SG, Chen W, et al. Epidemiology of dengue fever in Fujian, China,2014[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6, 31 (1) : 14–17 .(in Chinese) 欧剑鸣, 吴生根, 陈武, 等. 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2016,31 (1) :14–17. |
[5] | Wang W, Yu B, Lin XD, et al. Reemergence and autochthonous transmission of dengue virus, Eastern China,2014[J]. Emerg Infect Dis, 2015, 21 (9) : 1670–1673 . |
[6] | Jiang JY, Guo XF, Tang YR, et al.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 imported dengue cases in Yunnan from 2004 to 2014[J].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 2016, 27 (1) : 5–8 .(in Chinese) 姜进勇, 郭晓芳, 唐烨榕, 等. 云南省2004-2014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监测与防控对策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27 (1) :5–8. |
[7] | Feng Y, Fan JH, Zhu J,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an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in Jinghong city, Yunnan province, China,2013[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4, 35 (12) : 1409–1411 .(in Chinese) 冯云, 范建华, 朱进, 等. 云南省景洪市2013年登革热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 (12) :1409–1411. |
[8] | Feng Y, Liu YH, Yin ZL,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ic analysis of an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in 2013 at Ruili city,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Viral Diseases, 2014, 4 (4) : 306–311 .(in Chinese) 冯云, 刘永华, 尹正留, 等. 云南省瑞丽市2013年登革热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病毒病杂志,2014,4 (4) :306–311. |
[9] | Liu YH, Feng Y, Yin XX,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dengue virus types 1 and 2 in Ruili, Yunnan,2014[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6, 31 (1) : 8–13 .(in Chinese) 刘永华, 冯云, 尹小雄, 等. 2014年云南省瑞丽市登革1和2型病毒流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疾病监测,2016,31 (1) :8–13. |
[10] | Li HC, Yang GR. Survey of the first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in Lincang city, Yunnan province[J].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2009, 9 (10) : 2013–2014 .(in Chinese) 李华昌, 杨贵荣. 云南临沧市首次本地感染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热带医学,2009,9 (10) :2013–2014. |
[11] | Gong HQ, Zhang HL, Shi HF,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mosquito and arbovirus in the Meng Ding town, Geng Ma county, Yunnan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 2000, 11 (3) : 177–179 .(in Chinese) 龚鹤琴, 张海林, 施华芬, 等. 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蚊虫及虫媒病毒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11 (3) :177–179. |
[12] | Zhang HL, Shi HF, Gong ZD, et al. Investigation of mosquitoes and arboviruses in Cangyu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Medical Pest Control, 2000, 16 (3) : 113–115 .(in Chinese) 张海林, 施华芬, 龚正达, 等. 云南省沧源县蚊虫及虫媒病毒调查[J]. 医学动物防制,2000,16 (3) :113–115. |
[13] | Zhang HL, Zi DY, Gong ZD, et al. The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dengue fever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J]. Endemic Diseases Bulletin, 1999, 14 (3) : 50–54 .(in Chinese) 张海林, 自登云, 龚正达, 等. 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地方病通报,1999,14 (3) :50–54. |
[14] | Shi AJ, Yang GR, Li HC, et al. Composi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squitoes (Culicidae) in suburban forest of Lincang city, Yunnan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Pathogen Biology, 2010, 5 (10) : 771–773 .(in Chinese) 史爱军, 杨贵荣, 李华昌, 等. 云南省临沧市城郊林区蚊类的组成及空间分布[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 (10) :771–773. |
[15] | Li HC, Yang GR, Shi AJ, et al. Investigation of distribution of dengue vectors in Lincang border area[J].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2015, 15 (2) : 186–188 .(in Chinese) 李华昌, 杨贵荣, 史爱军, 等. 云南临沧市边境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分布调查[J]. 中国热带医学,2015,15 (2) :186–188. |
[16] | Guo XF, Yang MD, Jiang JY,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virus outbreak in China-Myanmar border region, Yunnan province,2015[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6, 37 (3) : 398–401 .(in Chinese) 郭晓芳, 杨明东, 姜进勇, 等. 云南省中缅边境2015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的分子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 (3) :398–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