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解艳涛, 杨艳娜, 李洪军, 李秋虹, 陈立新
- XIE Yan-tao, YANG Yan-na, LI Hong-jun, LI Qiu-hong, CHEN Li-xin
- 一起腺病毒3型引起的小学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outbreak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 caused by adenovirus type 3 in a primary school
- 疾病监测, 2016, 31(11): 972-974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6, 31(11): 972-974
- 10.3784/j.issn.1003-9961.2016.11.01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6-03-21
2015年11月16日,北京市通州区某小学报告该校一(1)班有疑似集中发热疫情,原因不明。为明确病因,确定疫情范围,探索传播模式,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控制疫情进展,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对疫情进行了核实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对此起疫情的调查结果展开分析,为学校腺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病例定义:临床诊断病例: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23日,在通州区某小学学生、教职工中,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 ℃),伴有咳嗽、咽痛、呕吐、腹泻症状之一的病例。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核酸检测腺病毒阳性。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展开现场调查,并通过学校提供的在校和缺勤师生名单,对在校师生进行分班级集中询问,对缺勤师生进行电话核实或家中访视等方式进行主动搜索,对所有病例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个案调查。
1.2.2 实验室检测分2次采集病例咽拭子标本16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呼吸道多病原核酸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甲、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
1.2.3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和图表的制作,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学校概况学校为全日制教学,晚间无寄宿学生。全校共有6个年级,38个班,1630名学生,113名教职工,有兼职校医1人。该校学校共有一栋L形联体教学楼,中间为操场,教室面积约70 m2。每层均有厕所和直饮水。学校有食堂,仅提供午餐,除五年级学生在食堂就餐外,其余年级在各自班级就餐,由专职老师统一配送。
2.2 疫情概况本次疫情共报告病例34例,均为一(1)班的学生,罹患率为70.83%(34/48),无死亡病例报告。经调查,结合病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为一起由腺病毒3型引起的学校内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
2.3 临床特征病例均以发热为主,伴有咳嗽、头痛、咽痛等症状。34例病例中体温<38 ℃ 1例,38~39 ℃ 15例,39~40 ℃ 17例,≥40 ℃ 1例。具体临床特征见表 1。
临床特征 | 人数 | 百分比(%) |
发热 | 34 | 100.00 |
咳嗽 | 22 | 64.71 |
头痛 | 11 | 32.35 |
咽痛 | 8 | 23.53 |
流涕 | 7 | 20.59 |
扁桃体红肿 | 7 | 20.59 |
呕吐 | 7 | 20.59 |
(1)医院血常规检查:34例病例中28例做了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为(12.88±3.75)×109/L,其中22例白细胞计数升高,6例白细胞计数正常。(2)核酸检测:共采集16例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经实验室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流感甲型和乙型均为阴性;送北京市CDC进行呼吸道多病原检测,8份咽拭子标本腺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进一步确定腺病毒的型别,对腺病毒hexon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序列与NCBI GenBank 数据库比对,鉴定为腺病毒3型。
2.5 流行病学特征 2.5.1 时间分布首发病例于11月4日发病,末例病例发病日期为11月17日,疫情持续时间14 d,见图 1。
![]() |
图 1 北京市通州区某校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 Figure 1 Incidence curve of adenovirus outbreak in a school in Tongzhou |
|
以首发病例发病时间、疫情发生初期、高峰期、末期为时间节点做了时空分布,得出一代病例的首例病例与首发病例为前后桌关系。
2.5.3 人群分布34例病例年龄分布为6~7岁,其中男生发病18例,罹患率为72.00%(18/25),女生发病16例,罹患率为69.57%(16/23)。男性和女性的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P>0.05)。
2.5.4 首发病例首发病例盛某某,女,6岁,于11月4日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8℃,伴咳嗽、咽痛症状。当日就诊于通州区妇幼保健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该病例发病后仍然坚持上课,病程持续1周后痊愈。
2.6 防控措施(1)要求所有病例立即居家隔离治疗,待症状消失2 d后持地段保健科的复课证明方可复课。(2)要求学校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发现发热学生立即居家隔离治疗,并报告辖区地段保健科。(3)学校安排消毒人员开展疫点教室和公共场所消毒工作,并做好消毒记录。教室坚持开窗通风,保持学校环境卫生。(4)北京市通州区CDC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和实验室结果对该起疫情进行了风险评估并反馈给学校,学校对一(1)班采取了停课1周措施,复课后如还有症状者,参照(1)执行。(5)疫情期间,要求学校避免组织大型室内聚集性活动。截至11月23日,经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1周内无新发病例,32例病例症状已消失。本次疫情结束。
3 讨论腺病毒是一种无包膜双链DNA病毒,属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腺病毒多数血清型可以引起人类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及眼部感染等,3、7、11、21、14型主要引起婴幼儿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1]。一般情况下,腺病毒感染症状较轻,不会引起大规模集中发病,但在冬春季节,人群免疫力下降时,尤其在新兵和学生人群,容易出现暴发流行,近2年国内报道多起腺病毒引起的学校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2-5]。此起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特点与谢立和杨旭辉[6]研究结果一致:(1)潜伏期短。(2)病例呈高度聚集性。(3)患者临床表现一致,以高热、咳嗽和咽痛为主;腺病毒3型和7型是主要的暴发流行型别。
从此起疫情的流行曲线分析,腺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3~10 d,平均潜伏期为8 d,相关指南性文献资料显示腺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3~8 d[7],这与本次疫情首发病例发病后继续上课造成持续同源人传人有关。
此起疫情调查初期,大部分患病学生出现了白细胞计数偏高的情况,临床医生诊断也以细菌性感染居多,导致疫情防控人员无法依据初步调查结果判断疫情的病原体种类。有研究指出腺病毒7型患者感染初期白细胞总数相对升高[7]。因此,传染病防控人员在发热疫情处理和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腺病毒感染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的情况。
腺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多数型别的腺病毒可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密切接触也是很重要的传播方式[7]。有关报道指出腺病毒交叉感染发生率达60%~85%,接触时间短者20 min即可传染致病[8]。此起疫情的发病流行曲线提示为持续同源人—人模式[9],患病学生的时空分布也提示该起疫情有高度聚集性。因此,在腺病毒疫情发生期间,做好教室通风和公共区域消毒,加强主动监测及时发现患病学生并采取隔离措施,必要时停课,可有效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由于腺病毒感染一般症状较轻,目前没有适用于普通人群的疫苗,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患病人群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另外学校的晨午检制度落实情况不利和首发病例防病意识差导致了首发病例在有症状期间未被发现而正常上课,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应严格执行每日晨午检制度并及早发现、控制传染源,开展腺病毒防病知识的健康教育,防止学校腺病毒感染暴发流行。
[1] | Li F, Xu ZK. Medical Microbiology[M]. 8th Edition.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3 : 248 -249. (in Chinese) 李凡, 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M]. 8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 248 -249. |
[2] | Zhao H, Li Q, Long J,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n outbreak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caused by adenovirus[J]. Chongqing Medicine , 2015, 44 (4) : 506–508. (in Chinese) 赵寒, 李勤, 龙江, 等. 一起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调查分析[J]. 重庆医学 , 2015, 44 (4) : 506–508. |
[3] | Yu P, Li H, Li C, et al. Investigation on an outbreak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caused by adenovirus in primary school[J].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 2014, 35 (4) : 611–612. (in Chinese) 余平, 李辉, 李超, 等. 一起腺病毒引起的小学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暴发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 , 2014, 35 (4) : 611–612. |
[4] | Li Y, Li JB. Investigation on an outbreak of adenovirusⅢtype infection[J]. Zhejiang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 2014, 26 (5) : 503–504. (in Chinese) 黎燕, 李江波. 一起由腺病毒3型引起暴发疫情的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 , 2014, 26 (5) : 503–504. |
[5] | He ZM, Li G, Liu FR,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n outbreak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caused by adenovirus[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 2015, 41 (4) : 393–394. (in Chinese) 何志明, 李刚, 刘凤仁, 等. 一起腺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调查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 , 2015, 41 (4) : 393–394. |
[6] | Xie L, Yang XH. Research progress in adenovirus infection[J]. Zhejiang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 2015, 27 (3) : 262–265. (in Chinese) 谢立, 杨旭辉. 腺病毒感染研究进展[J]. 浙江预防医学 , 2015, 27 (3) : 262–265. |
[7] | Military Specialty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Chinese-western medicine research group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enovirus infection[J].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 2013, 38 (7) : 529–534. (in Chinese) 全军传染病委员会,新突发传染病中西医临床救治课题组. 腺病毒感染诊疗指南[J]. 解放军医学杂志 , 2013, 38 (7) : 529–534. |
[8] | Liu X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enovirus pneumonia in children[J]. Chinese Journal for Clinicians , 2010, 38 (5) : 11–15. (in Chinese) 刘晓红. 小儿腺病毒性肺炎的诊治[J]. 中国临床医生 , 2010, 38 (5) : 11–15. |
[9] | Zhang SX. Field Epidemiology[M]. 2nd Edition. Changsha: 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5 : 101 -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