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白永飞, 崔步云, 帖萍, 闫昌福, 郑玉华, 王婷, 杨红霞, 张秋香, 郝瑞娥, 姚素霞
- BAI Yong-fei, CUI Bu-yun, TIE Ping, YAN Chang-fu, ZHENG Yu-hua, WANG Ting, YANG Hong-xia, ZHANG Qiu-xiang, HAO Rui-e, YAO Su-xia
- 2006-2015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 Epidemiology of brucellosis in Shanxi, 2006-2015
- 疾病监测, 2016, 31(12): 1018-1022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6, 31(12): 1018-1022
- 10.3784/j.issn.1003-9961.2016.12.01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6-08-04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06
2. Institute for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阻碍畜牧业发展。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羊、牛等家畜,通过直接接触等多途径传染给人类。山西省是全国布病的重病区、多发省份之一,20世纪90年代布病疫情出现反弹,2000年以后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人间布病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最快的传染病。2006-2015年,布病报告发病率从1.41/10万上升至4.34/10万[3]。为了解山西省布病流行特征,对山西省2006-2015年布病疫情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布病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源于山西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疫情报告资料和山西省2006-2015年布病监测点监测数据及专题调查数据。
1.2 统计分析运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指标包括布病地区、人群、时间分布,布病监测点血清学监测结果、布鲁氏菌分离时间和地区分布等。
2 结果 2.1 人间布病发病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山西省人间布病发病数逐渐上升,尤其是2010-2014年疫情快速上升,2014年发病数和发病率均达到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高水平,2015年疫情有一定程度下降。2014年的布病发病数是2000年布病发病数的10.09倍,见图 1。
![]() |
图 1 1980-2015年山西省布病报告发病数、发病率 Figure 1 Reported case numbers and incidence of brucellosis in Shanxi, 1980-2015 |
|
山西省2006-2015年分别报告布病为3452、4040、4834、4768、3888、5135、6130、6895、8540和6997例,10年间共报告布病54 679例,死亡1例,发病率分别为10.26/10万、11.97/10万、14.25/10万、13.98/10万、11.34/10万、14.38/10万、17.06/10万、19.10/10万、23.53/10万和19.18/10万;人间布病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幅为10.27%。
2.2 2006-2015年山西省人间布病报告情况 2.2.1 地区分布报告病例数居前4位的依次为大同市(15 050例)、朔州市(8507例)、晋中市(7293例)和忻州市(6319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68.80%。平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为朔州市(51.91/10万)、大同市(46.41/10万)、晋中市(22.64/10万)和忻州市(20.57/10万)。
在山西省所辖的119个市(县、区)中,未报告布病的市(县、区)在逐渐减少。2006年107个地区报告布病,2007年110个地区报告布病,2011年、2013-2015年新发病例已扩散至山西省所有地区。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地区数,由2006年的31个增加到2015年的83个,见表 1。
年份 | 发病率/(10万) | |||||||
0 | 0~ | 1~ | 10~ | 50~ | 100~ | 200~ | 合计 | |
2006 | 12 | 25 | 51 | 24 | 5 | 0 | 2 | 119 |
2007 | 9 | 24 | 51 | 22 | 9 | 3 | 1 | 119 |
2008 | 9 | 9 | 59 | 30 | 8 | 3 | 1 | 119 |
2009 | 4 | 11 | 57 | 34 | 10 | 3 | 0 | 119 |
2010 | 2 | 10 | 62 | 36 | 9 | 0 | 0 | 119 |
2011 | 0 | 6 | 63 | 36 | 10 | 4 | 0 | 119 |
2012 | 1 | 3 | 48 | 50 | 11 | 6 | 0 | 119 |
2013 | 0 | 2 | 47 | 50 | 12 | 8 | 0 | 119 |
2014 | 0 | 3 | 32 | 64 | 9 | 9 | 2 | 119 |
2015 | 0 | 4 | 32 | 64 | 12 | 7 | 0 | 119 |
2006-2015年各月均有布病病例发生,仍以春、夏季发病较多。3-7月的报告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0.69%(33 182/54 679)。
2.2.3 人群分布男性占病例总数的79.16%(43 313/54 679),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为3.81: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70岁组人群,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80%(51 288/54 679),60~70岁组的病例由2007年占发病总数的11.93%上升到2015年的22.12%,比例明显升高(χ2=164.245,P<0.001)。职业分布以农民和牧民为主,农民占82.74%(45 243/54 679),牧民占7.19%,学生占2.04%,其他占8.02%,见表 2。
年份 | 农民 | 牧民 | 学生 | 其他 |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
2006 | 2 778 | 80.48 | 191 | 5.53 | 129 | 3.74 | 354 | 10.25 | |||
2007 | 3 442 | 85.20 | 149 | 3.69 | 101 | 2.50 | 348 | 8.61 | |||
2008 | 4 194 | 86.76 | 195 | 4.03 | 153 | 3.17 | 292 | 6.04 | |||
2009 | 4 082 | 85.61 | 206 | 4.32 | 117 | 2.45 | 363 | 7.61 | |||
2010 | 3 093 | 79.55 | 399 | 10.26 | 96 | 2.47 | 300 | 7.72 | |||
2011 | 4 247 | 82.71 | 401 | 7.81 | 106 | 2.06 | 381 | 7.42 | |||
2012 | 5 178 | 84.47 | 471 | 7.68 | 80 | 1.31 | 401 | 6.54 | |||
2013 | 5 638 | 81.77 | 514 | 7.45 | 115 | 1.67 | 628 | 9.11 | |||
2014 | 6 789 | 79.50 | 889 | 10.41 | 134 | 1.57 | 728 | 8.52 | |||
2015 | 5 802 | 82.92 | 517 | 7.39 | 86 | 1.23 | 592 | 8.46 | |||
合计 | 45 243 | 82.74 | 3932 | 7.19 | 1117 | 2.04 | 4387 | 8.02 |
2006-2015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暴发疫情76起,波及全省8个市22个市(县、区),发生病例441例,见表 3,其中大同市报告38起,晋中市25起,长治市、忻州市各2起,晋城市、吕梁市、临汾市各1起。
年份 | 起数 | 波及市(县、区)数 | 病例数 |
2006 | 12 | 10 | 124 |
2007 | 16 | 9 | 86 |
2008 | 17 | 9 | 89 |
2009 | 11 | 8 | 69 |
2010 | 4 | 4 | 14 |
2011 | 8 | 4 | 32 |
2012 | 1 | 1 | 4 |
2013 | 5 | 4 | 16 |
2014 | 2 | 1 | 7 |
2015 | 0 | 0 | 0 |
合计 | 76 | 22 | 441 |
2006-2007年、2012-2015年山西全省设立4个布病监测点、2008-2011年设立11个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2006-2015年共调查职业人群119 453人次,血清学检查25 190人,阳性2068人,血检阳性率平均8.21%,2008年最高(15.90%),2011年最低(4.08%),发病率2014年最高(23.53/10万),2006年最低(10.26/10万),见表 4。
年份 | 调查人次 | 血检 人数 |
阳性 人数 |
阳性率 (%) |
发病率 (/10万) |
2006 | 4 424 | 819 | 74 | 9.04 | 10.26 |
2007 | 4 316 | 851 | 92 | 10.81 | 11.97 |
2008 | 25 852 | 4 391 | 698 | 15.90 | 14.25 |
2009 | 14 406 | 2 950 | 281 | 9.53 | 13.98 |
2010 | 14 070 | 2 669 | 217 | 8.13 | 11.34 |
2011 | 27 930 | 5 803 | 237 | 4.08 | 14.38 |
2012 | 8 978 | 3 075 | 151 | 4.91 | 17.06 |
2013 | 8 281 | 1 713 | 121 | 7.06 | 19.10 |
2014 | 6 199 | 1 324 | 99 | 7.48 | 23.53 |
2015 | 4 997 | 1 595 | 98 | 6.14 | 19.18 |
合计 | 119 453 | 25 190 | 2068 | 8.21 | 15.51 |
总体来看,布病监测点血检阳性率与全省发病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随着血检阳性率的升高,人间布病发病率也逐渐升高,但2010-2011年出现血检阳性率升高,而发病率下降的情况,见图 2。
![]() |
图 2 2006-2015年山西省布病监测血检阳性率与发病率关系 Figur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ological positive rate and incidence of brucellosis in Shanxi, 2006-2015 |
|
全省2006-2015年共分离出布鲁氏菌226株,均从人体血标本中分离获得。分离菌株中,羊种布鲁氏菌225株,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1株。羊种3型布鲁氏菌225株,占布鲁氏菌分离总数的99.56%,见表 5。
年份 | 菌株数 | 鉴定结果 | 标本类型 |
2006 | 0 | ||
2007 | 3 | 羊种3型 | 人血 |
2008 | 1 | 羊种3型 | 人血 |
2009 | 12 | 羊种3型 | 人血 |
2010 | 46 | 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1 羊种3型45 |
人血 人血 |
2011 | 48 | 羊种3型 | 人血 |
2012 | 34 | 羊种3型 | 人血 |
2013 | 27 | 羊种3型 | 人血 |
2014 | 35 | 羊种3型 | 人血 |
2015 | 20 | 羊种3型 | 人血 |
布鲁氏菌地区分布,除阳泉市、晋城市外,全省其他9市26个县均分离出布鲁氏菌,分离出布鲁氏菌最多的为发病数位于全省第3位的晋中市,共分离到布鲁氏菌71株,占布鲁氏菌分离总数的31.42%,位于全省发病数第2位的朔州市,仅分离到布鲁氏菌5株,占2.21%。分离布鲁氏菌位于前3位的是沁源县(56株)、天镇县(33株)和平遥县(27株)。
2.6 布病漏报情况2005年,全省11个市的11个县开展10万人布病漏报调查,居民漏报率达71.55%,医疗机构漏报率达38.04%[4]。近年全省仅近40个县开展中央补助重大公共卫生布病防治项目布病高危人群筛查,每年均能发现新布病患者,在未开展主动调查的县区,均出现漏报患者。2012-2015年,天镇、平遥、沁源和垣曲4个县布病高危人群筛查结果统计,共发现布病患者147例。
3 讨论山西省人间布病在1963年、1970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1985年全省仅报告布病9例,发病率0.03/10万,达到有记载以来的最低水平,95个疫区县中有94个县(区)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90年代全省把畜牧业作为当地支柱产业来抓,而畜间防疫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畜间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人间布病疫情随之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疫情呈不断蔓延趋势,报告发病数成倍增加,始终位于全国前3位,根据布病漏报及近年来布病高危人群筛查结果统计,全省的疫情应高于年报告水平。
布病全年均有病例报道,主要集中在2-7月,正值当地牛羊等家畜分娩高峰,人们在帮助牲畜分娩及照顾幼羔过程中增加了与致病危险因素相接触的机会[5],这与其他布病高发区时间分布基本一致。布病发病主要集中在男性,男女性别比平均为3.8:1,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1,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职业分布比例最大的为农民,年龄主要集中在20~70岁,与既往比较,发病年龄有所延后,60~70岁年龄组人群所占比例上升较明显,这可能与近年来农村青壮年人员外出务工增多,老年人从事饲养、放牧和畜羔接生人数相对增加,感染机会增多有关。
20世纪80年代根据我国对人畜布病疫情及地理分布调查,将布病疫情划为四类[6],当时山西省人间布病发病率在0.03/10万~0.83/10万之间波动,属一般流行区水平,但2005年后,山西省报告年发病率在11.34/10万~23.53/10万之间波动,发病率远远高于6/10万,已成为全国布病严重流行区。2014年,全省报告发病率 < 1/10万的市(县、区)仅3个,超过10/10万的县(市、区)达到84个,占全省总数的近70.59%(84/119),足见山西省布病疫情的严重程度。
2006-2015年,山西省布病报告病例呈快速上升趋势,但报告暴发疫情起数、发病数呈现下降趋势,二者趋势呈现不一致现象,且未报告布病突发公共事件。全国布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主要集中在布病疫情相对较轻的东南地区,北方疫情较重的地区几乎无报告[7],提示北方地区(包括山西省)应加强布病暴发疫情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置工作,防止布病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引起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布鲁氏菌分型流行病学意义较大,羊种菌毒力强,致病性最强,感染后症状较重,常常引起暴发流行。自崔步云等[8-9]2002-2003年在山西省从鹿、流产羊动物标本中分离到5株羊种1型布鲁氏菌后,2007-2015年全省分离到226株布鲁氏菌,均从人血标本中分离,以羊种3型为主,羊种3型布鲁氏菌为全省目前布病流行的优势菌种。
尽管布鲁氏菌分离数量和分离地与此期间当地疫情不符,但提示山西省引起人感染发病的致病菌是羊种布鲁氏菌,建议畜牧部门应该配合卫生部门,布病防治工作以重点处置羊群中的疫情为主,达到控制人畜疫情的目的。
按照国家布病监测方案开展的监测,布病监测点血检阳性率与全省发病率之间出现的不一致变化,可能由于采样的代表性不足所致,建议修改方案中调查人群的选择问题,如监测人群年龄段的选择,方案中规定调查7~60岁职业人群,但随着近年疫情发展,山西省2006-2015年60岁以上的发病人群已占到病例报告总病数的22.33%,提示应把调查人群扩展到所有人群,并且每一年龄段调查人群比例应明确,应规定监测点血清学监测时间开展现场监测,使各地监测结果有可比性。
大同市、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是布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及河北省的张家口市毗邻,上述2个市均为目前布病高发区,且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目前布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10],由此推测山西省疫情与毗邻市相关,建议建立北部毗邻3省的布病防治合作机制,如互相通报人畜间布病疫情,卫生和畜牧部门联合开展工作,落实以检疫、免疫和淘汰牲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布病的发生和蔓延。
作者贡献:
白永飞 ORCID:0000-0002-4163-0717
白永飞:主要从事布鲁氏菌病预防控制工作,参与调查、数据收集、论文撰写、修改
帖萍、闫昌福、郑玉华、王婷:参与调查、数据分析
崔步云:对本文形成进行多次指导并提出许多修改建议
杨红霞、张秋香、郝瑞娥、姚素霞:对山西省布氏菌进行鉴定、分型
[1] | Cui BY. Brucella epidemic situation and vaccine research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 2013, 31 (4) : 355–356. (in Chinese) 崔步云. 关注中国布鲁杆菌病疫情发展和疫苗研究[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3, 31 (4) : 355–356. |
[2] | Bureau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ureau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inistry of Health. Brucell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anual[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 (in Chinese)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
[3] | Chinese Center for Disae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Annual report on surveillance of selected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vectors China, 2007-2014[R].Beijing:Chinese Center for Disae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6-2014.(in Chinese)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重点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监测报告2007-2014[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6-2014. |
[4] | Bai YF, Bai AL, Zhao LH, et al. The analysis of omission survey data about brucellosis in Shanx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Control of Endemic Diseases, 2010, 25 (2) : 123. (in Chinese) 白永飞, 白爱莲, 赵亮怀, 等. 山西省布鲁氏菌病漏报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0, 25 (2) : 123. |
[5] | Man TF, Wang DL, Cui BY, et al. Analysis on surveillance date of brucellosis in china, 2009[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0, 25 (12) : 944–946. (in Chinese) 满腾飞, 王大力, 崔步云, 等. 2009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J]. 疾病监测, 2010, 25 (12) : 944–946. |
[6] | Cui BY. Epidemic survelliance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in China[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07, 22 (10) : 649–651. (in Chinese) 崔步云. 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 疾病监测, 2007, 22 (10) : 649–651. |
[7] | Li Y, Yu XH, Wang DL,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brucellosis related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China, 2006-2012[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3, 28 (9) : 723–725. (in Chinese) 李晔, 余晓花, 王大力, 等. 2006-2012年全国布鲁氏菌病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 2013, 28 (9) : 723–725. |
[8] | Cui BY, Ren ZP, Zhang QX,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n128cases of brucellosis in Shanxi province2012[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04, 19 (6) : 216–228. (in Chinese) 崔步云, 任泽萍, 张秋香, 等. 山西省2002年128例布病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疾病监测, 2004, 19 (6) : 216–228. |
[9] | Cui BY, Li JY, Yin JM, et al. Epidemiology survey of brucellosis of a deer market in Shangx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4, 25 (2) : 172. (in Chinese) 崔步云, 李军延, 殷继明, 等. 山西省一鹿场布鲁氏菌病流行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 172. |
[10] | Yu JD, Liu ZG, Wang M, et al. A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Ulanqab, Inner Mongolia2011[J]. 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 2013, 32 (6) : 656–658. (in Chinese) 于敬达, 刘志国, 王妙, 等. 2011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3, 32 (6) : 656–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