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刘洋, 王青
- LIU Yang, WANG Qing
- 重庆市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前后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Epidemiology of measles before and after measles 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in Chongqing
- 疾病监测, 2016, 31(12): 1037-1040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6, 31(12): 1037-1040
- 10.3784/j.issn.1003-9961.2016.12.01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6-02-25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一种儿科常见传染病,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是控制和消除麻疹、保护儿童健康的有效手段。2002-2005年重庆市麻疹发病率在4/10万~6/10万之间,2006-2008年出现流行,发病率达16.57/10万。经过2009-2010年两轮全市范围的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y,SIA),麻疹发病水平得到显著下降。但从2013年开始,麻疹疫情出现反弹,进入新一轮流行周期。流行特征较SIA前出现变化,消除麻疹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研究对重庆市SIA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麻疹发病数据来源于全国麻疹监测系统[1],个案信息来源于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对疑似麻疹病例开展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查方法根据《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14年版)》。数据统计截至时间为2015年12月31日。
1.2 相关定义麻疹病例定义及其分类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14年版)》。麻疹暴发疫情是指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流动人口定义为户籍地在现住址所在县之外,且在现住址居住时间 < 3个月者[2]。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有关数据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麻疹发病概况2002-2005年重庆市麻疹发病水平较为平稳,2007年出现麻疹暴发流行。2009年4月开展了首轮全市麻疹疫苗SIA,下半年发病水平明显下降。2010年再次开展全市SIA后,发病水平于2011年降至历史低值0.29/10万。2013年在全国麻疹疫情出现反弹的背景下,重庆市也出现上升。2014年维持上升趋势,至2015年麻疹发病率达到了7.88/10万的水平。2006-2008年及2013-2015年麻疹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布见表 1。
年份 | 发病数 | 发病率(/10万) |
2006 | 1579 | 5.64 |
2007 | 4653 | 16.57 |
2008 | 3739 | 13.27 |
2013 | 420 | 1.42 |
2014 | 1967 | 6.62 |
2015 | 2356 | 7.88 |
2006-2008年麻疹发病时间分布呈现传统的季节性,即4-6月形成流行高峰,后逐渐下降,9月后又出现上升趋势,形成一个冬春季流行小高峰,见图 1。2009-2010年两轮SIA后,麻疹发病维持了2年低流行水平,至2013年再次出现反弹,2013-2015年时间分布较SIA前出现明显变化。首先,SIA后的流行曲线不再保持较为一致的传统时间分布特征;其次,流行时间明显延长,5、6月病例数开始激增,10月后流行高峰完结,见图 2。2013和2014年都曾于7-9月出现流行高峰,
![]() |
图 1 2006-2008年重庆市麻疹发病月分布 Figure 1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measles cases in Chongqing, 2006-2008 |
|
![]() |
图 2 2013-2015年重庆市麻疹发病月分布 Figure 2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measles cases in Chongqing, 2013-2015 |
|
2015年则是在年初和年中出现了2次峰值。
2.2.2 地区分布2013-2015年城镇病例构成比高于SIA前(2006-2008年)水平。由主城区报告的病例数构成比也呈上升趋势,见表 2。另外,监测还显示:2013-2014年7-9月的流行高峰病例主要来自主城区,分别占63.6%和51.8%。
年份 | 城镇(1) | 农村 | 主城区(2) | 其他区(县) | ||||
病例数 | 构成比(%) | 病例数 | 构成比(%) | 病例数 | 构成比(%) | 病例数 | 构成比(%) | |
2006 | 679 | 43.0 | 900 | 57.0 | 382 | 24.2 | 1197 | 75.8 |
2007 | 2249 | 48.3 | 2404 | 51.7 | 1784 | 38.3 | 2869 | 61.7 |
2008 | 1730 | 46.3 | 2009 | 53.7 | 985 | 26.3 | 2754 | 73.7 |
2013 | 225 | 53.6 | 195 | 46.4 | 186 | 44.3 | 234 | 55.7 |
2014 | 1313 | 66.8 | 654 | 33.2 | 811 | 41.2 | 1156 | 58.8 |
2015 | 1411 | 59.9 | 946 | 40.1 | 714 | 30.3 | 1643 | 69.7 |
注:(1) 指所有区(县)的城关镇和街道;(2) 指渝中区、九龙坡区、巴南区、南岸区、江北区、渝北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北碚区。 |
SIA前后各麻疹流行年份均以小年龄儿童发病为主。其中,2006-2008年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8月龄至6岁的散居和幼托儿童;2013-2015年则主要集中在23月龄以下婴幼儿,尤其是 < 8月龄发病比例较之前上升明显。与SIA前高发年份相比,7~14岁SIA对象发病比例显著下降,而15岁以上人群病例构成比前后差异不大,见表 3。
年份 | < 8月龄 | 8~23月龄 | 2~6岁 | 7~14岁 | 15~34岁 | ≥35岁 | ||||||
病例数 | 构成比(%) | 病例数 | 构成比(%) | 病例数 | 构成比(%) | 病例数 | 构成比(%) | 病例数 | 构成比(%) | 病例数 | 构成比(%) | |
2006 | 176 | 10.9 | 451 | 28.0 | 493 | 30.6 | 289 | 17.9 | 172 | 10.7 | 31 | 1.9 |
2007 | 885 | 18.9 | 1312 | 28.0 | 1195 | 25.5 | 560 | 12.0 | 584 | 12.5 | 148 | 3.2 |
2008 | 724 | 19.2 | 1073 | 28.5 | 981 | 26.1 | 441 | 11.7 | 422 | 11.2 | 124 | 3.3 |
2013 | 148 | 35.2 | 144 | 34.3 | 52 | 12.4 | 19 | 4.5 | 31 | 7.4 | 26 | 6.2 |
2014 | 600 | 30.5 | 699 | 35.6 | 288 | 14.6 | 81 | 4.1 | 169 | 8.6 | 129 | 6.6 |
2015 | 803 | 34.1 | 704 | 29.9 | 378 | 16.0 | 86 | 3.6 | 207 | 8.8 | 179 | 7.6 |
散居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2006-2008年占55.4%、2013-2015年占72.1%),其次为学生(18.6%、5.9%)、幼托儿童(13.9%、6.9%)、农民(4.0%、5.2%)等人群。流动人口患病比例显著下降,常住人口构成比超过90%,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其中大量病例集中在2010年后出生的免疫空白人群,见表 4。2009年中国CDC启动了麻疹监测系统,开始对麻疹个案免疫史进行登记,故仅对2013-2015年病例免疫史情况进行统计:病例主要集中在2岁以下的儿童,8~23月龄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的比例较低,逐年分别为18.7%、13.6%和16.3%。随着年龄组的升高,病例中有疫苗免疫史的比例逐渐上升,见表 5。
年份 | 流动人口 | 常住人口 | ||
病例数 | 构成比(%) | 病例数 | 构成比(%) | |
2006 | 434 | 26.9 | 1178 | 73.1 |
2007 | 1781 | 38.0 | 2903 | 62.0 |
2008 | 1125 | 29.9 | 2640 | 70.1 |
2013 | 42 | 10.0 | 378 | 90.0 |
2014 | 97 | 4.9 | 1870 | 95.1 |
2015 | 135 | 5.7 | 2222 | 94.3 |
年龄组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
病例数 | 有无免疫史比例(%) | 病例数 | 有无免疫史比例(%) | 病例数 | 有无免疫史比例(%) | ||||
有 | 无 | 有 | 无 | 有 | 无 | ||||
8~23月龄 | 144 | 18.7 | 81.3 | 699 | 13.6 | 86.4 | 704 | 16.3 | 83.7 |
2~岁 | 24 | 16.7 | 83.3 | 158 | 20.3 | 79.7 | 170 | 19.4 | 80.6 |
4~岁 | 28 | 35.7 | 64.3 | 130 | 25.4 | 74.6 | 208 | 28.8 | 71.2 |
7~14岁 | 19 | 42.1 | 57.9 | 81 | 37.0 | 63.0 | 86 | 38.4 | 61.6 |
2006-2008年重庆市麻疹疫情高发,经过两轮SIA,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SIA对于短时间内建立人群免疫屏障、降低麻疹发病效果明显,绝大多数既往免疫空白人群通过疫苗接种获得抗体保护,起到了查漏补种的效果。随着易感人群的不断积累,2013年麻疹疫情开始出现反弹。在此背景下,分析高发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是现阶段麻疹防控的主要任务。
本次分析结果显示,SIA前后重庆市麻疹流行三间分布呈现以下主要特点:2013-2015年6-9月疫情高发,不同于SIA前4-6月传统流行高峰特点,同时也有别于全国3-5月季节高峰的特点[3],与部分地区监测到的发病高峰“后移”现象具有相似性[4-5]。其次,流行的时间跨度也明显延长,特别是2014年和2015年,全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处于较高流行水平。地区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聚集性,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关镇、城区街道是近年麻疹发病重点地区,容易出现暴发疫情。2013-2015年报告的麻疹暴发疫情中,有12/16集中在上述区域。值得关注的是,SIA后麻疹流行年份主城9区报病数所占比例也出现上升,2013年和2014年均超过40%。与我国东、北部省份成年人高发的态势不同[6-7],重庆市仍表现出 < 2岁儿童高发的状况,尤其是 < 8月龄儿童。两轮SIA覆盖了全市8月龄至14岁儿童,2013-2015年2~6岁以及7~14岁儿童发病构成比下降明显,且7~14岁组逐年下降;但由于2010年后新出生队列的加入,2~6岁发病呈上升趋势。15岁以上人群发病比例未出现明显变化,SIA前后都维持在15%左右。麻疹病例各年龄组有免疫史的比例均不高,特别是 < 3岁的儿童,不到20%。个体未及时主动免疫或免疫失败是发病的主要原因[8]。
2013-2015年全市报告的8月龄至5岁的麻疹病例共2160例,占45.5%,这部分病例是2010年SIA后新出生的队列。受常规免疫以及后续查漏补种活动开展质量的影响[9],2010年后出生的易感人群不断累积,是造成疫情高发的重要原因。常规免疫质量滑坡在基层接种单位尤为明显,近年来免疫规划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被削弱,限制了基层接种服务人财物的投入[10];后续查漏补种活动人口底数不清降低了接种效果,在城区街道十分突出。此外,暴发疫情处置不及时也加速了疫情蔓延,造成疫情居高不下。2015年6起暴发疫情流行时间超过3个月,占当年总疫情数的46.2%。
综上所述,根据麻疹流行特征,在接种点推行“含麻疹成分疫苗漏种催种制”,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及两剂次全程接种率是提升常规免疫质量的关键[11],有助于减少小年龄儿童麻疹发病。除4-6月传统高发季节外,还应重点关注夏秋季麻疹高发疫情,对报病较多的医院、社区开展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发热出疹病例预检分诊制度,降低院内暴露的风险。加强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采取由接种点查验并凭借“查验补种证明”入学的方式对补种质量进行把关,有助于降低流动性大的城区儿童发病。
作者贡献:
刘洋:论文撰写
王青:写作指导
[1] | Ma C, Hao LX, An ZJ,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performance of 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2010, 16 (4) : 297–303, 306. (in Chinese) 马超, 郝利新, 安志杰, 等. 中国麻疹监测系统的建立和运转情况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0, 16 (4) : 297–303, 306. |
[2] | Ma C, Su QR, Hao LX, et al. Measles epidemi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ress toward measles elimination in China, 2012-2013[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2014, 20 (3) : 193–199. (in Chinese) 马超, 苏琪茹, 郝利新, 等. 中国2012-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4, 20 (3) : 193–199. |
[3] | Ma C, Hao LX, Su QR, et al. Measles epidemiology in China, 2014[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5, 30 (10) : 818–823. (in Chinese) 马超, 郝利新, 苏琪茹, 等. 中国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 2015, 30 (10) : 818–823. |
[4] | Meng ZH, Lyu W, Wu DQ, et al. Analysis on the epidemic features of measles in Xingning district, Nanning city in 2014[J].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 2015, 22 (7) : 774–777. (in Chinese) 蒙增慧, 吕炜, 吴丹琴, 等. 2014年南宁市兴宁区麻疹疫情特征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5, 22 (7) : 774–777. |
[5] | Qiu DS, Zhou W, Lyu X, et al. Analysis on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Weifang city, 2013-2014[J]. Preventive Medicine Tribune, 2015, 21 (11) : 815–817. (in Chinese) 邱德山, 周伟, 吕旭, 等. 2013-2014年潍坊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 2015, 21 (11) : 815–817. |
[6] | Ding YX, Gao ZG, Sun J, et a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measles elimination strategies in Tianjin city[J]. Zhejiang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5, 27 (3) : 266–268. (in Chinese) 丁亚兴, 高志刚, 孙静, 等. 天津市消除麻疹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价[J]. 浙江预防医学, 2015, 27 (3) : 266–268. |
[7] | Zhang XM, Hao LX, Wang HQ.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among people 15 to 49 years of age in China, 2015-2014[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2015, 21 (3) : 248–254. (in Chinese) 张晓萌, 郝利新, 王华庆. 中国2005-2014年15-49岁人群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5, 21 (3) : 248–254. |
[8] | Su QR, Xu AQ, Strebel P, et 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consensus on key technical issues of measles elimination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2014, 20 (3) : 264–270, 283. (in Chinese) 苏琪茹, 徐爱强, StrebelP, 等. 中国消除麻疹的关键技术问题:专家解读共识[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4, 20 (3) : 264–270, 283. |
[9] | Tan CS, Wang HQ. Analysis on the incidence of measles before and after 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ies with 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2013, 19 (6) : 513–518. (in Chinese) 谭楚生, 王华庆. 中国近年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活动前后麻疹发病情况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3, 19 (6) : 513–518. |
[10] | Huang XY, Ya XY, Wei GQ. Development of measles elimin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Diseases Monitor and Control, 2015, 9 (5) : 309–315. (in Chinese) 黄晓玉, 牙晓艳, 危国强. 中国消除麻疹进展研究[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5, 9 (5) : 309–315. |
[11] | Chen JL, Cai ZK, Lin GC, et al. Analysis of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before and after enhanced measles immunization in Fujian province[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 40 (18) : 3488–3489. (in Chinese) 陈俊磊, 蔡志坤, 林光灿, 等. 福建省麻疹强化免疫前后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18) : 3488–3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