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史宏博, 张继红, 洪航, 董红军
- SHI Hong-bo, ZHANG Ji-hong, HONG Hang, DONG Hong-jun
- 2001-2015年浙江省宁波市HIV/AIDS病例死亡特征分析
-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V/AIDS deaths in Ningbo
- 疾病监测, 2016, 31(12): 1072-1075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6, 31(12): 1072-1075
- 10.3784/j.issn.1003-9961.2016.12.02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6-08-11
2. 宁波大学医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2. Medical School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
宁波市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对外经济贸易活跃,流动人口比例较大。近几年来,随着艾滋病扩大宣传、扩大检测等防控工作的开展,宁波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疫情报告数以及死亡病例数逐年升高,为了解宁波市HIV/AIDS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下一步艾滋病防控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宁波市2001-2015年间报告的HIV/AIDS死亡病例开展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2016年1月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历史卡片数据库,筛选条件为:卡片审核状态为已审核,录入日期截至2015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宁波市范围内,病例分类为死亡终审病例。HIV诊断标准按照WS 293-2008《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1]。
1.2 统计分析死亡率公式:死亡率=1年内HIV/AIDS患者死亡人数/同期HIV/AIDS的患病人数×100%。采用Excel 2013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两组或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截至2015年底,宁波市共累计纳入管理HIV/AIDS 2675例,其中,死亡病例225例。死亡时病程阶段分类显示,80%死亡病例病程进展为AIDS。死亡年龄最小4岁,最大90岁,平均年龄(50.00±17.00)岁,男女性别比为4.36:1。艾滋病相关死亡(包括由于艾滋病引起的肺孢子菌肺炎、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卡波西肉瘤、隐球菌病、多发性恶性肿瘤以及其他艾滋病相关特指疾病和综合症等)占62.22%,见表 1。
人口学特征 | HIV | AIDS | 合计 | χ2值 | P值 |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例数 | 构成比(%) | |||
性别 | 0.274 | 0.601 | ||||||
男 | 37 | 84.09 | 146 | 80.66 | 183 | 81.33 | ||
女 | 7 | 15.91 | 35 | 19.34 | 42 | 18.67 | ||
死亡时年龄(岁) | 0.399 | 0.940 | ||||||
>20 | 1 | 2.27 | 2 | 1.10 | 3 | 1.33 | ||
20~ | 13 | 29.55 | 52 | 28.73 | 65 | 28.89 | ||
40~ | 18 | 40.90 | 75 | 41.44 | 93 | 41.33 | ||
≥60 | 12 | 27.28 | 52 | 28.73 | 64 | 28.45 | ||
婚姻状况 | 5.327 | 0.149 | ||||||
已婚 | 16 | 36.36 | 98 | 54.14 | 114 | 50.67 | ||
未婚 | 15 | 34.09 | 38 | 20.99 | 53 | 23.56 | ||
离异或丧偶 | 12 | 27.28 | 43 | 23.77 | 55 | 24.44 | ||
不详 | 1 | 2.27 | 2 | 1.10 | 3 | 1.33 | ||
民族 | 0.128 | 0.721 | ||||||
汉族 | 43 | 97.73 | 175 | 96.69 | 218 | 96.89 | ||
少数民族 | 1 | 2.27 | 6 | 3.31 | 7 | 3.11 | ||
文化程度 | 4.958 | 0.292 | ||||||
文盲 | 6 | 13.64 | 19 | 10.50 | 25 | 11.11 | ||
小学 | 11 | 25.00 | 69 | 38.12 | 80 | 35.56 | ||
初中 | 21 | 47.73 | 62 | 34.25 | 83 | 36.88 | ||
高中或中专 | 5 | 11.36 | 19 | 10.50 | 24 | 10.67 | ||
大专及以上 | 1 | 2.27 | 12 | 6.63 | 13 | 5.78 | ||
职业 | 1.289 | 0.732 | ||||||
农民/渔民/工人/民工 | 19 | 43.18 | 90 | 49.72 | 109 | 48.44 | ||
家政/家务/服务/待业 | 13 | 29.55 | 45 | 24.86 | 58 | 25.78 | ||
干部职员/离退人员 | 3 | 6.82 | 17 | 9.39 | 20 | 8.89 | ||
不详/其他 | 9 | 20.45 | 29 | 16.03 | 38 | 16.89 | ||
死因分类 | 36.383 | 0.000 | ||||||
艾滋病相关死亡 | 10 | 22.72 | 130 | 71.82 | 140 | 62.22 | ||
非艾滋病相关死亡 | 15 | 34.09 | 23 | 12.71 | 38 | 16.89 | ||
自杀意外吸毒 | 6 | 13.64 | 8 | 4.42 | 14 | 6.22 | ||
无法判定或不详 | 13 | 29.55 | 20 | 11.05 | 33 | 14.67 | ||
传播途径 | 5.010 | 0.171 | ||||||
性传播 | 42 | 95.46 | 150 | 82.87 | 192 | 85.33 | ||
母婴传播 | 0 | 0.00 | 1 | 0.55 | 1 | 0.44 | ||
吸毒传播 | 1 | 2.27 | 5 | 2.76 | 6 | 2.67 | ||
血液传播/其他 | 1 | 2.27 | 25 | 13.82 | 26 | 11.56 |
宁波市累计报告的225例HIV/AIDS死亡病例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为100个月(8.33年),最短存活时间为发现即死亡,存活中位数为28个月,见表 2。
影响因素 | 生存时间(月) | |||||
< 3 | 3~ | 13~ | 25~ | ≥37 | 合计 | |
死亡年份 | ||||||
2001-2005年 | 11 | 1 | 0 | 1 | 0 | 13 |
2006-2010年 | 32 | 15 | 2 | 5 | 4 | 58 |
2011-2015年 | 58 | 45 | 21 | 13 | 17 | 154 |
疾病名称 | ||||||
HIV | 22 | 9 | 6 | 5 | 2 | 44 |
AIDS | 79 | 52 | 17 | 14 | 19 | 181 |
传播途径 | ||||||
性传播 | 81 | 54 | 20 | 19 | 18 | 192 |
母婴传播 | 1 | 0 | 0 | 0 | 0 | 1 |
吸毒传播 | 2 | 2 | 2 | 0 | 0 | 6 |
血液传播/其他 | 17 | 5 | 1 | 0 | 3 | 26 |
死因分类 | ||||||
艾滋病相关死亡 | 66 | 38 | 15 | 11 | 10 | 140 |
非艾滋病相关死亡 | 7 | 15 | 6 | 3 | 7 | 38 |
自杀意外吸毒 | 8 | 2 | 0 | 1 | 3 | 14 |
无法判定或不详 | 20 | 6 | 2 | 4 | 1 | 33 |
抗病毒治疗情况 | ||||||
是 | 18 | 32 | 16 | 10 | 17 | 93 |
否 | 83 | 29 | 7 | 9 | 4 | 132 |
死亡病例中,近5年死亡者占68.44%,艾滋病相关死亡占62.22%,41.33%的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
2.3 生存时间影响因素进一步对不同病程进展、死亡年份、死因分类和抗病毒治疗情况的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经过正态性检验结果得出,四组计量资料均为非正态分布(P < 0.05)。因此,两组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三组以上资料采用K-W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死亡、死于非艾滋病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例在生存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
影响因素 | 例数 | M(P25,P75) | 平均秩次 | χ2/U值 | P值 |
死亡年份 | 16.747 | 0.000 | |||
2001-2005年 | 13 | 0(0,2) | 60.27 | ||
2006-2010年 | 58 | 2(0,7) | 96.31 | ||
2011-2015年 | 154 | 6(1,20) | 123.74 | ||
疾病名称 | 3571.000 | 0.285 | |||
HIV感染 | 44 | 3(0,20) | 103.66 | ||
AIDS | 181 | 3(1,17) | 115.27 | ||
死因分类 | 14.625 | 0.001 | |||
艾滋病相关死亡 | 140 | 3(1,16) | 108.66 | ||
非艾滋病相关死亡 | 52 | 8(2,28) | 135.96 | ||
无法判定或不详 | 33 | 2(0,9) | 95.24 | ||
抗病毒治疗情况 | 2576.000 | 0.000 | |||
是 | 93 | 11(3,30) | 151.30 | ||
否 | 132 | 1(0,6) | 86.02 |
宁波市2001年报告首例HIV/AIDS死亡病例,2004年开始推广抗病毒治疗工作。随着扩大检测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病例能够早期发现,并在基线CD4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得到抗病毒治疗。研究发现,宁波市HIV/AIDS病例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近3年一直维持在6.50%左右,见图 1。
![]() |
图 1 宁波市2001-2015年HIV/AIDS病死率变化 Figure 1 The mortality of HIV/AIDS in 2001-2015, Ningbo |
|
宁波市2001-2015年报告的HIV/AIDS死亡病例中,主要为性接触感染,另有4.44%死亡病例通过血液传播感染。有研究发现,浙江省艾滋病性传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是目前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关键,同时,也应在今后的艾滋病防控工作中严格监控血液的安全管理。死亡病例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及以下,50%病例婚姻状况为已婚,职业分布以农民/渔民、工人和民工占较大比例,这些特征与国内其他省市报道的HIV/AIDS死亡病例流行特征相似[3-5]。
导致HIV/AIDS病例死亡的原因有很多[6],但大致可归为艾滋病相关疾病和非艾滋病相关疾病两大类。尽管越来越多研究将关注点转向了非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7],但是国内报告的死亡病例仍然以艾滋病相关死亡为主[5, 8-9],由AIDS造成的机会性感染仍是当前导致HIV/AIDS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显示,多数病例死亡时已进展到AIDS期,且死亡年龄较我国其他地区偏大[8, 10],平均年龄>50岁,死亡年龄在40岁以上者约占70%。因此,应关注晚发现、晚治疗者中因易于发生机会性感染而可能导致的艾滋病相关死亡。此外,年纪较大病例的死亡可能与其所处环境因素、自身免疫水平等因素有关。
2014年,国家制定了新的《成人/青少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标准》,将CD4+ T淋巴细胞≤500个/mm3的病例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更多的HIV/AIDS病例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宁波市2001-2015年死亡病例中仅有41.3%接受过抗病毒治疗。通过研究发现,死亡时间为2011-2015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死亡病例生存时间较长,与深圳市、江西省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12]。2015年,宁波市HIV/AIDS病例的死亡率已从最初的30%~40%下降至6%左右,生存时间最长为8.3年,提示开展抗病毒治疗对于延长HIV/AIDS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的覆盖面,提高治疗者的依从性,加强耐药性监测,进而改善感染者的生存状况。
作者贡献:
史宏博:项目设计,文章撰写,数据分析
张继红:文章撰写,数据分析
洪航:数据分析,质量控制
董红军:质量控制,技术指导
[1] | Shao YM, Kang LY, Wang N, et al. HIV/AIDS and HIV diagnostic criteria[J].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and STD, 2012, 18 (4) : 272–275. (in Chinese) 邵一鸣, 康来仪, 汪宁, 等.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 18 (4) : 272–275. |
[2] | Xu Y, Pan XH, Yang JZ, et al. HIV/AIDS epidemic in Zhejiang province, 1985-2009[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0, 25 (11) : 877–879, 890. (in Chinese) 徐云, 潘晓红, 杨介者, 等. 1985-2009年浙江省艾滋病疫情分析[J]. 疾病监测, 2010, 25 (11) : 877–879, 890. |
[3] | Shen ZY, Tang ZZ, Zhu JH, et al. A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death of 1986 AIDS patients in Guangxi[J]. Journal of Applied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 19 (4) : 213–215. (in Chinese) 沈智勇, 唐振柱, 朱金辉, 等. 广西1986例艾滋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 2013, 19 (4) : 213–215. |
[4] | Li JP, Fan M, Ma YC, et al. 137 cases of HIV/AIDS death situation analysis in Qingha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Pest Control, 2014, 30 (7) : 790–791, 793. (in Chinese) 李积平, 樊明, 马永成, 等. 青海省137例HIV/AIDS死亡情况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4, 30 (7) : 790–791, 793. |
[5] | Xu YS, Zhao SP, Liang J, et al. An analysis of death of HIV-infected persons and AIDS patients in Kunming from 1997 to 2011[J].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and STD, 2013, 19 (2) : 117–121. (in Chinese) 徐艳声, 赵山平, 梁军, 等. 1997-2011年昆明市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死亡情况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3, 19 (2) : 117–121. |
[6] | Feng RF, Liu ZF.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death of HIV infectors/AIDS pati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and STD, 2013, 19 (3) : 229–231. (in Chinese) 冯瑞芳, 刘中夫. HIV感染者/AIDS病人死亡原因的研究进展[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3, 19 (3) : 229–231. |
[7] | Collaboration ATC. Causes of death in HIV-1-infected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iretroviral therapy, 1996-2006: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13 HIV cohort studies[J]. Clin Infect Dis, 2010, 50 (10) : 1387–1396. DOI:10.1086/649517 |
[8] | Xiao M, Li YY, Huo W. HIV/AIDS mortality in Heze during 2001-2013[J].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and STD, 2015, 21 (2) : 110–112. (in Chinese) 肖明, 李一苇, 霍炜. 2001-2013年菏泽市HIV/AIDS病人死亡情况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5, 21 (2) : 110–112. |
[9] | Han ZG, Cheng WB, Zhong F, et al. Influencing factors on AIDS-related deaths in Guangzhou 1991-2013[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5, 36 (12) : 1406–1409. (in Chinese) 韩志刚, 程伟彬, 钟斐, 等. 广州市1991-2013年艾滋病相关死亡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36 (12) : 1406–1409. |
[10] | Li Y, Chen Y, Luo L,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oportion of dying in a China's western city of AIDS[J]. China Health Industry, 2015 (12) : 172–173. (in Chinese) 李阳, 陈于, 罗琳, 等. 中国西部某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及病患死亡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5 (12) : 172–173. |
[11] | Xu LM, Li SX, Peng QL, et al.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 of death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HIV/AIDS deaths in Shenzhen[J].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and STD, 2015, 21 (3) : 189–193. (in Chinese) 徐六妹, 李莎茜, 彭巧丽, 等. 深圳市HIV/AIDS病人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5, 21 (3) : 189–193. |
[12] | Luo YL, Liao QH, Yang Q, et al. An analysis of death of AIDS patients in Jiangxi during 1994 to 2013[J].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2015, 23 (2) : 155–156. (in Chinese) 罗雅凌, 廖清华, 杨晴, 等. 1994-2013年江西省艾滋病死亡报告病例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5, 23 (2) : 155–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