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陈旭富, 张幸, 吕磊, 王炜
- CHEN Xu-fu, ZHANG Xing, LYU Lei, WANG Wei
- 2007-2016年浙江省衢州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 Epidemiology of HIV infection/AIDS in Quzhou, Zhejiang, 2007-2016
- 疾病监测, 2017, 32(12): 940-943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7, 32(12): 940-943
- 10.3784/j.issn.1003-9961.2017.12.0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7-11-06
浙江省衢州市自2002年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 664 751例,死亡209 279例,HIV感染者现存活384 320例,AIDS患者280 431例[1]。尽管衢州市艾滋病疫情目前还处于低流行态势,但是病例数逐年增加,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为更好地掌握衢州市艾滋病分布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对2007-2016年衢州市报告的620例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艾滋病资料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07-2016年衢州市报告的HIV/AIDS监测数据。分析统计报告病例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户籍、民族、职业、婚姻以及文化程度)、样本来源、发现方式、感染途径、确证时间和报告单位等情况。
1.2 方法及统计学分析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7-2016年报告的HIV/AIDS相关信息,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0.0软件对病例的年龄、户籍、发现方式和传播途径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衢州市累计报告HIV/AIDS 620例,其中HIV感染者364例(58.7%),AIDS患者256例(41.3%)。报告的620例中已死亡的72例(11.6%)。2007-2016年衢州市HIV报告病例数分别为8、12、18、20、31、36、43、53、59和84例,AIDS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0、9、11、10、15、18、20、40、59和64例。
2.2 地区分布衢州市所辖各县(区)均有HIV/AIDS报告,柯城区累计报告数最多,共211例,占全市报告总数的34.0%(211/620);其次为江山市148例,占23.9%(148/620),开化县最少,共44例,占7.1%(44/620)。本市户籍感染者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本市户籍感染者所占比例最低,为23.8%(5/21),2016年本市户籍感染者所占比例最高,为74.3%(110/148)。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分布2007-2016年衢州市报告的620例HIV/AIDS中,年龄为2~82岁。<20岁42例,占6.8%;20~49岁441例,占71.1%;≥50岁137例,占22.1%。随着老年艾滋病感染者人数的增加,老年人的发现比例逐年上升,HIV/AIDS平均年龄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6年新报告的HIV/AIDS中,≥50岁的52例,占35.1%(52/148),平均年龄为44.12岁。
2.3.2 性别、民族和婚姻状况620例HIV/AIDS中,男性477例,占76.9%;女性143例,占23.1%,性别比为3.3 : 1。汉族为565例,占91.1%;其他民族55例,占8.9%。未婚234例,占37.8%;已婚282例,占45.5%;离异或丧偶98例,占15.8%;不详6例,占1.0%。
2.3.3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482例,占77.8%;高中或中专74例,占11.9%;大专及以上64例,占10.3%。
2.3.4 职业状况构成比前4位的职业依次为农民230例(37.1%)、商业服务71例(11.4%)、民工57例(9.2%)、家务及待业53例(8.5%),同时还有6例(1.0%)大学生病例。
2.4 感染途径通过性接触传播579例,占93.4% (其中通过异性传播438例,占70.6%,同性传播141例,占22.7%);通过注射毒品传播26例,占4.2%;通过血液传播4例,占0.6% [其中3例通过输血/血制品感染,1例采血(浆)感染]; 母婴传播2例,占0.3%;性接触和注射毒品共同传播2例,占0.3%;感染来源不详7例,占1.1%。2007年以来性接触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而静脉吸毒感染呈现下降趋势。男男性行为者经性途径传播构成比自2009年开始明显上升(由2009年的11.1%上升到2011年最高的38.2%,近年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见图 1。
![]() |
图 1 2007-2016年衢州市报告的HIV/AIDS不同传播途径构成比 Figure 1 Constituent ratio of HIV infection/AIDS transmission routes reported in Quzhou, 2007-2016 |
|
报告的620例HIV/AIDS中,通过医院的相关诊疗发现382例,占61.6%[主要包括术前检测报告的126例,占20.3%;其他就诊者检测报告83例,占13.4%;性病门诊检测报告55例,占8.9%;婚前检查(含涉外婚姻)报告47例,占7.6%以及其他各种医院相关诊疗服务发现的71例];通过疾控机构发现的139例,占22.4%(艾滋病自愿检测咨询71例,男男性行为者专题调查37例,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29例,女性阳性者子女检测2例);通过羁押人员检测发现的99例,占16.0%(其他羁押人员体检80例,强制/劳教戒毒人员检测19例)。2007-2016年衢州市报告的HIV/AIDS发现方式由羁押人员中发现为主转为医院检测发现为主,见图 2。
![]() |
图 2 2007-2016年衢州市报告的HIV/AIDS发现方式 Figure 2 Detection pattern of HIV infection/AIDS cases reported in Quzhou, 2007-2016 |
|
目前衢州市艾滋病疫情还处于低流行态势,但是病例数逐年增加,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病例报告数由2007年的18例增长到2016年的148例,疫情形势严峻。感染人群职业分布广泛,本市户籍感染者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衢州市HIV感染人群男女性别比为3.3 : 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 : 1)。从衢州市历年报告的HIV/AIDS平均年龄来看,20~49岁中青年男性是衢州市HIV感染的主要人群,与刘建敏等[2]报道一致。随着老年艾滋病感染者人数的增加,老年人的发现比例逐年上升,HIV/AIDS平均年龄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与李月宜等[3]报道一致。2016年新报告的HIV/AIDS中,≥50岁的52例,占35.1%(52/148),平均年龄为44.12岁,国内多篇报道也显示[4-5],该人群性需求仍然活跃,而其生理需求容易被大众忽略和误解,而中老年人性安全意识薄弱,安全套的使用率低,高危性行为普遍存在[6-7]。提示在今后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和高危干预工作中既要重点关注性活跃的青壮年群体,也要针对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相应的性安全教育,推广使用避孕套等综合干预措施,减少该人群经性传播的感染概率。
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衢州市HIV/AIDS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3.4%,略高于昆山市[8]和苏州市[9]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男男性行为者经性接触传播构成比自2009年开始明显上升,2011年达到最高(38.2%),该人群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衢州市新发感染的主要人群之一。有文献报道,男男性行为者是感染HIV风险最高也是感染人数增长较快的人群之一[10]。现阶段针对该人群需要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和检测力度,及早发现感染者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衢州市2007-2016年报告的HIV/AIDS发现方式由羁押人员中发现为主转为医院检测发现为主,同时也显示,疾控机构提供的自愿咨询检测也已经成为发现HIV感染的重要方式之一;性病门诊检测报告55例,占8.9%,提示加强皮肤性病门诊、肛肠科、妇科等诊室的性病求诊者HIV抗体检测很有必要。
HIV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艾滋病的传播[11]。衢州市报告的HIV/AIDS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77.8%,该部分人群文化程度低,性安全防护意识较差,今后需要对该人群加强艾滋病防治相关的健康教育,建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教育、公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多部门作用和优势,大力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防御能力,让宣传教育成为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
作者贡献:
陈旭富 ORCID:0000-0002-0899-0390
陈旭富:论文撰写
张幸:资料分析,统计
吕磊:资料分析,统计
王炜:流行病学调查
[1] |
NCAIDS, NCSTD, China CDC. Update on the AIDS/STD epidemic in China in December, 2016[J].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 2017, 23(2): 93. (in Chinese)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性病控制中心. 2016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7, 23(2): 93. |
[2] |
Liu JM, Dong X, Li X, et al. Analysis of rescreening and confirmation for 934 anti-HIV antibody positive samples in primary screening of Shenyang in 2013[J].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2015, 25(6): 844-845. (in Chinese) 刘建敏, 董雪, 李欣, 等. 沈阳市2013年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的复检及确证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 25(6): 844-845. |
[3] |
Li YY, Li YL, Liu J, et 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V/AIDS in Chenzhou city[J].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 2014, 21(4): 429-430, 422. (in Chinese) 李月宜, 李幼丽, 刘静, 等. 郴州市老年艾滋病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4): 429-430, 422. |
[4] |
Gao LM, Fu JC, Li SF, et al. Systematic analysis of HIV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people over 50 years of age[J].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016, 38(1): 36-42. (in Chinese) 高良敏, 付金翠, 李世福, 等. 50岁以上人群HIV流行特征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系统性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 2016, 38(1): 36-42. |
[5] |
Yuan FS, Luo YJ, Hu Y, et al. Analysis of the newly reported HIV/AIDS cases at and above ≥ 50 years old from 2011 to 2015 in Sichuan[J].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 2016, 22(12): 968-970. (in Chinese) 袁风顺, 罗映娟, 胡莹, 等. 四川省2011-2015年报告的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相关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6, 22(12): 968-970. |
[6] |
Da Q, Jiang HL, Li WH,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53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V infection[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2016, 27(6): 87-88. (in Chinese) 笪琴, 蒋洪林, 李旺华, 等. 53例老年HIV感染者特征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6, 27(6): 87-88. |
[7] |
He JK, Zhang ZK, Wang FC, et al. Analysis on epidemic situation of AIDS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in Tangshan city from 2009 to 2015[J]. Journal of Medical Pest Control, 2016, 32(10): 1077-1079, 1082. (in Chinese) 何金奎, 张志坤, 王福才, 等. 2009-2015年唐山市艾滋病疫情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J]. 医学动物防制, 2016, 32(10): 1077-1079, 1082. DOI:10.7629/yxdwfz201610005 |
[8] |
Wang WM.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AIDS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in Kunshan city[J].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 2012, 19(10): 1585-1586. (in Chinese) 王文明. 昆山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J]. 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10): 1585-1586. DOI:10.3969/j.issn.1006-3110.2012.10.056 |
[9] |
Fu ZH, Zhao XP, Zhao YQ, et al. Analysis of prevalent features with AIDS in Suzhou city between 2005-2012[J]. Jiangsu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 24(6): 48-49. (in Chinese) 傅卓华, 赵秀萍, 赵艳秋, 等. 2005-2012年苏州市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 2013, 24(6): 48-49. |
[10] |
Xu J, Zhou DJ, Zhou W, et al. The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of sexual behavior in different place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0, 26(1): 44-46. (in Chinese) 许骏, 周敦金, 周旺, 等. 不同场所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1): 44-46. DOI:10.11847/zgggws2010-26-01-25 |
[11] |
Qiao XC, Shen JP, Wei J, et al.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HIV sexual transmission in married couples in Shanxi province[J]. China Preventive Medicine, 2000, 10(11): 976-979. (in Chinese) 乔晓春, 申俊萍, 卫军, 等. 山西省家庭内夫妻间HIV性传播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0(11): 976-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