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柳小青, 刘仰青, 陶卉英, 马红梅, 付仁龙, 郑卫青
- Liu Xiaoqing, Liu Yangqing, Tao Huiying, Ma Hongmei, Fu Renlong, Zheng Weiqing
- 2011-2016年江西省南昌市鼠类种群变化情况分析
- Surveillance for rodent species and density in Nanchang, 2011-2016
- 疾病监测, 2018, 33(2): 155-158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8, 33(2): 155-158
- 10.3784/j.issn.1003-9961.2018.02.01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7-12-01
鼠类对人类的危害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传播疾病,危害健康,破坏农、林、牧业生产,危害经济作物,破坏养殖业生产以及危害工业及各行业的生产经营。在危害健康方面,鼠类可传播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多种传染病,在我国鼠类中,已查明可传播疾病的鼠类约80种,涉及疾病有24种,按其病原体类别可划分为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真菌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5大类[1-2]。
南昌市位于江西省中北部,毗邻鄱阳湖,雨量充沛,气候温暖,较适宜鼠类生长繁殖。近年来随着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导致人、物流频繁,给鼠类生长、繁殖和扩散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为掌握南昌市鼠密度的动态趋势,为全市灭鼠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预防鼠传疾病的传播,故开展本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的选择在全市沿着人群集中居住的东南到西北方向,按照自然村、特殊行业和居民区环境类型选择监测点,布夹点每监测月更换,且与上监测月监测点间隔距离至少0.25 km,见图 1。
![]() |
图 1 南昌市鼠密度监测点 Figure 1 Sureillance sites for rodent density in Nanchang 注:部分监测点距离太近,无法显示 |
|
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3]与《GB/T 23798-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4],结合南昌市的实际环境,于晴好之日,在全市各监测点,选择农村自然村、特殊行业和居民区进行监测,农村自然村涵盖村庄内部的室内、外环境,特殊行业包括餐饮业、酒店和宾馆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居民区是指城镇小区的室、内外场所。采用贵溪捕鼠器械厂生产的中号鼠夹,于监测日黄昏投放,鼠夹饵料根据环境类型确定,仓库、酒店楼道、居民区楼道和厨房鼠夹饵料为油条,村庄鼠夹饵料为花生米,室外鼠夹饵料为油条或花生米,每夹间距5~10 m,行距20~30 m,鼠夹开口抵墙布放(与墙面垂直),激发器调节适中,次日清晨回收,每个环境类型投放110个鼠夹,城区监测点监测居民区和特殊行业,农村县监测点监测农村自然村和特殊行业。注意事项,鼠夹放在隐蔽的边角,必要时用其他材料遮掩,以防伤害非靶标生物和儿童触碰。丢失或激发但未捕获鼠为无效夹,其他为有效夹。捕获鼠根据形态特征鉴定鼠种和性别。
1.3 数据分析采用Excel软件整理数据,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鼠密度与鼠种构成 2.1.1 鼠密度2011-2016年共布放130 680个鼠夹,其中124 717个有效夹,捕获鼠1 039只,捕获率为0.83%。
2.1.2 鼠种构成在捕获的1 039只鼠中,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383只,雌雄比1.19:1,构成比为36.79%;小家鼠(Mus musculus)336只,雌雄比0.71:1,构成比为32.24%;黄胸鼠(R. tanezumi)277只,雌雄比0.99:1,构成比为26.82%;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19只,雌雄比1.25:1,构成比为1.74%;黄毛鼠(R. rattoides)3只,构成比为0.19%;臭鼩鼱(Suncus murinus)21只,雌雄比2.5:1,构成比为2.03%。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是南昌市优势家栖鼠种,农村自然村中偶见其他野外鼠种和食虫目鼠形动物。不同鼠种雌雄比约为1:1,但小家鼠雌性数量明显少于雄性数量。
2.2 不同环境类型鼠密度在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3种环境类型中,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达2.18%,居民区和特殊行业鼠密度较低,分别为0.36%和0.66%,不同环境类型间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显著高于居民区和特殊行业(χ2=619.29,P<0.001)。从鼠种分布情况分析,居民区和特殊行业以褐家鼠为主,农村自然村以小家鼠为主,黄胸鼠在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中均有较大数量分布,见表 1。
生境 | 布夹数 | 有效夹数 | 捕获率(%) | 褐家鼠 | 黄胸鼠 | 小家鼠 | 其他 | |||||||
数量(只) | 构成比(%) | 数量(只) | 构成比(%) | 数量(只) | 构成比(%) | 数量(只) | 构成比(%) | |||||||
居民区 | 42 781 | 41 018 | 0.36 | 93 | 62.84 | 29 | 19.59 | 18 | 12.16 | 8 | 5.41 | |||
特殊行业 | 65 089 | 62 514 | 0.66 | 202 | 48.91 | 113 | 27.36 | 86 | 20.82 | 12 | 2.91 | |||
农村自然村 | 23 040 | 21 905 | 2.18 | 88 | 18.41 | 135 | 28.24 | 232 | 48.54 | 23 | 4.81 | |||
合计 | 130 680 | 124 717 | 0.83 | 383 | 36.86 | 277 | 26.66 | 336 | 32.34 | 43 | 4.14 |
2011-2016年鼠密度分别为0.91%、1.00%、0.94%、0.68%、0.73%和0.67%,2014年鼠密度下降较为明显,之后鼠密度保持较低水平,不同年份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1- 2013年鼠密度显著高于2014-2016年(χ2=26.41,P<0.001)。
2.3.2 鼠密度季节变化南昌市鼠密度春夏季(3- 8月)较高,在1.00%左右波动,秋冬季(当年9月至次年2月)较低,维持在0.42%~0.88%之间,不同月份之间鼠密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χ2=83.82,P<0.001),见图 2。
![]() |
图 2 南昌市鼠密度逐月变化情况 Figure 2 Monthly fluctuation of rodent density in Nanchang |
|
3种鼠类在不同月份间,雌雄比差异大,褐家鼠2月0.58,6月3.44;黄胸鼠3月0.35,2月3.55;小家鼠2月1.25,11月0.37。相连2个月雌雄比也可能差别较大,例如褐家鼠6月3.44,7月0.72;黄胸鼠3月0.35,2月3.55;小家鼠11月0.37,12月1.17。不同月份间鼠种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褐家鼠构成比在30.10%~46.32%之间;黄胸鼠构成比在19.57%~38.75%之间;小家鼠构成比在25.00%~39.13%之间。2-6、9、11-12月褐家鼠为优势鼠种;10月黄胸鼠为优势鼠种;1、7-8月小家鼠为优势鼠种,见图 3。
![]() |
图 3 南昌市3种主要鼠种不同月份雌雄比和构成比 Figure 3 Sex and constituent ratios of three predominant rodent species in Nanchang |
|
鼠类监测是各种鼠传疾病防控的基础,是预防控制中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本次报道2014- 2016年南昌市鼠密度明显下降,与全国近年来鼠密度逐年降低趋势相符,与部分南方城市鼠密度消长趋势有一定差异[5-6]。此次报道的鼠形动物有6种,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和臭鼩鼱,其中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是常见主要家栖鼠种,一些野外鼠种黑线姬鼠和黄毛鼠在农村自然村中也有发现,全国其他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6]。城乡结合部周围环境灌木草丛茂盛,为昆虫生长、繁殖提供了很好的孳生场所。
鼠类对栖息地的需求主要包括捕食、群体竞争、食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7]。2011-2016年系统鼠类监测数据表明,南昌市鼠密度以农村自然村最高,其次为特殊行业,居民区最低,不同环境类型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鼠种对环境也有一定的选择和偏好,居民区和特殊行业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农村自然村以小家鼠为优势鼠种,黄胸鼠则在农村自然村和特殊行业均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气候因素,例如光照、温度和湿度对鼠类生长、繁殖的影响已经受到啮齿动物学者的普遍关注。本研究结果显示,春、夏季为家栖鼠鼠密度高峰季节,秋、冬季鼠密度较低,不同月份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南昌市春、夏季温度适中,光照适合,鼠类获得食物途径多样化,繁殖季节觅食活动也较频繁等,从而导致监测鼠密度较其他季节偏高。雌雄比是评价鼠类繁衍后代,稳定种群的生物学指标,南昌市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的雌雄比波动范围在0.35~3.50,不同月份间跳跃性变化,
鼠种构成不同月份虽略有变化,但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始终是南昌市全年主要鼠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各种水、电路管网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为城市鼠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庇护场所,另外南昌市餐饮业,特别是小型餐饮业,防鼠设施合格率低,鼠类侵害严重,是鼠类防治的重点场所,而农村自然村,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逐步普及,防鼠能力有一定提升,但人们对防鼠意识薄弱,仍是鼠侵害较为严重的环境类型,这与全国其他很多地区情况有所不同。
本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是南昌市鼠类防制重点,应根据不同生境特征,选择不同饵料灭鼠。全年中则需要考虑在春、夏季高峰来临之前的12月至次年2月灭鼠。掌握南昌市鼠类活动规律,采取有针对性地灭治措施,灭鼠效果会更加显著。
作者贡献:
柳小青 ORCID:0000-0002-3972-3930
柳小青:论文构思
刘仰青:现场监测
陶卉英:数据搜集和整理
马红梅:数据分析
付仁龙:论文初稿撰写
郑卫青:论文构思、修改和定稿
[1] |
于恩庶, 林继煌, 陈观今, 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Yu ES, Lin JH, Chen GJ, et al. Chinese zoonoses[M]. Fuzhou: Fuj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6. |
[2] |
汪诚信. 害鼠防治与卫生防疫[M]//王祖望, 张知彬. 鼠害治理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Wang CX. Rodent control and epidemic prevention[M]//Wang ZW, Zhang ZB.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odent Pest Management[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6.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 The scheme for Chinese vector surveillance (trial)[S]. Beijing: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5.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3798-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Committee. GB/T 23798-2009 Surveillance methods for vector density-rodent[S]. Beijing: Chinese Standards Press, 2009. |
[5] |
李成玲, 胡志刚, 江毅民, 等. 广州市鼠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 21(3): 259-261, 264. Li CL, Hu ZG, Jiang YM, et al. Roden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easonal fluctuation in Guangzhou[J]. Chin J Hygien Insect Equipm, 2015, 21(3): 259-261, 264. |
[6] |
吴海霞, 鲁亮, 孟凤霞, 等. 2006-2015年我国鼠类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6): 517-522. Wu HX, Lu L, Meng FX, et al. Reports on national surveillance of rodents in China, 2006-2015[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7, 28(6): 517-522.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01 |
[7] |
郑智民, 姜志宽, 陈安国. 啮齿动物学[M]. 2版.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Zheng ZM, Jiang ZK, Chen AG. Rodent zoology[M]. 2nd ed. Shangha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