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王霄晔, 吴晓旻, 王锐, 任婧寰, 王哲, 张彦平
- Wang Xiaoye, Wu Xiaomin, Wang Rui, Ren Jinghuan, Wang Zhe, Zhang Yanping
- 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poisoning in China, the first quarter, 2018
- 疾病监测, 2018, 33(6): 452-456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8, 33(6): 452-456
- 10.3784/j.issn.1003-9961.2018.06.00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8-05-26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北京 100050;
3.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健康与食品安全所, 湖北 武汉 430022
2. China 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gram,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50, China;
3.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Health and Food Safety, Wuhan County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uhan 430022, Hubei, China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1],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类型。食物中毒事件作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要的报告类型之一,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表现形式。食物中毒事件相关调查数据的持续收集和分析能够为公共卫生决策、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安全生产提供针对特定致病因子和食品十分有价值的控制措施和策略建议。本文以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省份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基础,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探讨其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效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8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包括Ⅳ级及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和未分级食物中毒事件。Ⅳ级及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是指根据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事件发生时,事发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做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2]。未分级食物中毒事件是指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或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但未达到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的事件[2-3]。
1.2 方法利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描述。根据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子种类,将食物中毒事件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食物中毒、寄生虫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和动物性食物中毒7个类别[4]。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显示,2013-2017年,第一季度报告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事件总数、中毒总人数和死亡总人数的12.46%(173/1 388)、13.72%(4 962/36 167)和11.30%(68/602)。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16个省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8起,中毒1 035例,死亡19例,病死率为1.84%(19/1 035),无重、特大事件报告。与2017年第一季度相比,报告省份数增加了6.67%,事件数增加了15.15%,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40.24%和72.73%;与2017年第四季度相比,报告省份数、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减少了5.88%、29.63%、15.09%和13.64%。其中Ⅳ级及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26起,中毒856例,其中死亡19例;与2017年第一季度相比,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44.44%、51.50%和72.73%;与2017年第四季度相比,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减少了16.13%、2.95%和13.64%,见表 1。
事件级别 | 2018年第一季度 | 2017年第一季度 | 2017年第四季度 | ||||||||
事件数(起) | 中毒人数(例) | 死亡数(例) | 事件数(起) | 中毒人数(例) | 死亡数(例) | 事件数(起) | 中毒人数(例) | 死亡数(例) | |||
较大事件 | 14 | 70 | 19 | 9 | 44 | 11 | 19 | 217 | 22 | ||
一般事件 | 12 | 786 | 0 | 9 | 521 | 0 | 12 | 665 | 0 | ||
未分级事件 | 12 | 179 | 0 | 15 | 173 | 0 | 23 | 337 | 0 | ||
合计 | 38 | 1 035 | 19 | 33 | 738 | 11 | 54 | 1 219 | 22 |
2018年第一季度,报告事件数居全国前5位的省为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四川、福建和广东,5个省份报告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中毒总人数和死亡总数的63.16%(24/38)、55.56%(575/1 035)和68.42%(13 /19)。云南省报告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报告事件数、中毒总人数和死亡总人数的21.05%(8/38)、20.00%(207/1 035)和31.58%(6/19),见图 1。
![]() |
图 1 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省份食物中毒事件分布 Figure 1 Province specific distribution of food poisoning events in China, the first quarter, 2018 |
|
农村地区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2018年第一季度,农村地区共报告30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876例,死亡16例,分别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中毒总人数和死亡总人数的78.95%(30/38)、84.64%(876/1 035)和84.21%(16/19)。
2.3 时间分布2018年第一季度,1和3月报告的事件起数最多,均占事件总数的36.84%(14/38),3月报告中毒人数最多,占中毒总人数的53.91%(558/1 035)。1月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占1月事件总数的57.14%(8/14)。2月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植物性食物中毒报告事件数最多,二者各占2月事件总数的40.00%(4/10)。3月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占3月报告事件总数的50.00%(7/14),见表 2。
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 | 1月 | 2月 | 3月 | ||||||||
事件数(起) | 中毒人数(例) | 死亡数(例) | 事件数(起) | 中毒人数(例) | 死亡数(例) | 事件数(起) | 中毒人数(例) | 死亡数(例) | |||
植物性 | 8 | 54 | 4 | 4 | 87 | 3 | 5 | 90 | 3 | ||
细菌性 | 2 | 39 | 0 | 2 | 131 | 0 | 7 | 413 | 0 | ||
化学性 | 2 | 105 | 1 | 4 | 51 | 6 | 1 | 48 | 0 | ||
不明原因 | 2 | 10 | 2 | 0 | 0 | 0 | 1 | 7 | 0 | ||
合计 | 14 | 208 | 7 | 10 | 269 | 9 | 14 | 558 | 3 |
2018年第一季度各周均有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每周报告1~5起,中位数为3起。在第一季度的13周内,有8周(61.54%)报告了集体食堂和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第6-9周无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见图 2;有9周(69.23%)报告了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7周(53.85%)报告了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6周(46.15%)报告了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见图 3。
![]() |
图 2 2018年第一季度各周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场所分布 Figure 2 Weekly distribution of food poisoning events by place in China, the first quarter, 2018 |
|
![]() |
图 3 2018年第一季度各周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因素分布 Figure 3 Weekly distribution of food poisoning events with different etiology in China, the first quarter, 2018 |
|
2018年第一季度,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42.11%(16/38),家庭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以植物性和化学性事件为主,其中植物性中毒分别占家庭食物中毒事件总数和死亡总人数的62.50%(10/16)和52.63%(10/19)。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数次之,两者均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为主,分别占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发生事件总数的41.67%(5/12)和83.33%(5/6)。发生在饮食服务单位的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食物中毒总人数的39.90%(413/1 035),见表 3。
发生场所 | 事件 | 中毒 | 死亡 | ||||||
事件数(起) | 构成比(%) | 人数(例) | 构成比(%) | 人数(例) | 构成比(%) | 病死率(%) | |||
家庭 | 16 | 42.11 | 115 | 11.11 | 19 | 100.00 | 16.52 | ||
集体食堂 | 12 | 31.58 | 379 | 36.62 | 0 | 0.00 | 0.00 | ||
饮食服务单位 | 6 | 15.79 | 413 | 39.90 | 0 | 0.00 | 0.00 | ||
其他场所 | 4 | 10.53 | 128 | 12.37 | 0 | 0.00 | 0.00 | ||
合计 | 38 | 100.00 | 1 035 | 100.00 | 19 | 100.00 | 1.84 |
集体食堂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学校发生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66.67%(8/12)和75.99%(288/379)。
2.5 致病因素2018年第一季度,食物中毒致病因素主要表现为:①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最多,占中毒总人数的56.33%(583/1 035);致病因素主要为沙门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副溶血弧菌,3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中毒人数占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的89.54%(522/583);②有毒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数最多,分别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和死亡总人数的44.74%(17/38)和52.63%(10/19),见表 4;其中,乌头碱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占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29.41%(5/17);③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中亚硝酸盐和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共占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数的57.14%(4/7),见表 4。
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 | 事件 | 中毒 | 死亡 | ||||||
事件数(起) | 构成比(%) | 人数(例) | 构成比(%) | 人数(例) | 构成比(%) | 病死率(%) | |||
植物性 | 17 | 44.74 | 231 | 22.32 | 10 | 52.63 | 4.33 | ||
细菌性 | 11 | 28.95 | 583 | 56.33 | 0 | 0.00 | 0.00 | ||
化学性 | 7 | 18.42 | 204 | 19.71 | 7 | 36.84 | 3.43 | ||
不明原因 | 3 | 7.89 | 17 | 1.64 | 2 | 10.53 | 11.76 | ||
合计 | 38 | 100.00 | 1 035 | 100.00 | 19 | 100.00 | 1.84 |
2018年第一季度,食物中毒食品种类以酒类及其制品和其他食品最多,此两类食物引起的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占全部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31.58%(12/38)和12.75%(132/ 1 035)。酒类及其制品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误食乌头碱引起的药酒中毒,分别占酒类及其制品引起食物中毒事件总数和死亡总人数的66.67%(4/6)和50.00%(4/8),发生地区为广西、云南和湖南。其他食品中毒中误食钩吻碱和蓖麻籽引起的中毒分别占事件总数的50.00%(3/6)和33.33%(2/6),发生地区为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果蔬类及其制品中毒事件中,豆角加工不当导致中毒占事件总数的50.00%(3/6),发生地区为云南、四川和陕西。调味品中毒事件中,亚硝酸盐和农药中毒分别占事件总数的66.67%(2/3)和33.33%(1/3),发生地区为河北、四川和甘肃,见表 5。
食品种类 | 事件 | 中毒 | 死亡 | ||||||
事件数(起) | 构成比(%) | 人数(例) | 构成比(%) | 人数(例) | 构成比(%) | 病死率(%) | |||
酒类及其制品 | 6 | 15.79 | 35 | 3.38 | 8 | 42.11 | 22.86 | ||
其他食品 | 6 | 15.79 | 97 | 9.37 | 5 | 26.32 | 5.15 | ||
果蔬类及其制品 | 5 | 13.16 | 75 | 7.25 | 0 | 0.00 | 0.00 | ||
调味品 | 3 | 7.89 | 106 | 10.24 | 3 | 15.79 | 2.83 | ||
粮食类及其制品 | 3 | 7.89 | 136 | 13.14 | 1 | 5.26 | 0.74 | ||
肉类及肉制品 | 2 | 5.26 | 128 | 12.37 | 0 | 0.00 | 0.00 | ||
混合食品 | 2 | 5.26 | 76 | 7.34 | 0 | 0.00 | 0.00 | ||
食用油 | 1 | 2.63 | 37 | 3.57 | 0 | 0.00 | 0.00 | ||
不明食品 | 10 | 26.32 | 345 | 33.33 | 2 | 10.50 | 0.58 | ||
合计 | 38 | 100.00 | 1 035 | 100.00 | 19 | 100.00 | 1.84 |
本文仅针对2018年截至3月31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到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该信息系统为动态上报系统,事件上报主体可根据事件调查情况随时更新事件进展及数据;此外,只有部分食物中毒病例体现为暴发形式,并不是所有的食物中毒事件都必须上报至信息系统中;各地对食物中毒事件管理政策不同使得各省间数据报告产生不确定性;部分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完整性欠佳,事件发生的致病因子、可疑食品、污染环节等情况未知,对分析结果可产生一定影响。
2018年第一季度,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相比2017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也高于近5年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由于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比2017年同期明显增加,且植物性食物中毒作为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的主要中毒种类,其事件数和发病人数也相应增多,分别为2017年的2.83倍和1.70倍。植物性食物中毒在各周散在分布,第6-9周无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可能为春节假期的影响。
有毒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加工处理方式不当和误食有毒植物。其中,四季豆烹饪时烧煮不熟,不能破坏其所含皂苷和血细胞凝集素等物质,使其对消化道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或破坏红细胞,可引起中毒;乌头、桐油、钩吻等引起的中毒均为将有毒植物误认为食物,例如将乌头误认为三七、桐油误认为食用油、钩吻误作为凉茶,主要发生在云南和广西地区。此外,农村地区较城市地区野生植被茂盛,个人采摘等饮食行为习惯不同,也是更容易发生植物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建议植物性食物中毒高发地区的有关部门针对性地开展有毒植物鉴别、正确烹饪及加工方法的知识宣教,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及中毒后的自救意识。
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且多发生于学校、单位的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监督指导,指导其采取正确的烹饪、加工和储存方法,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子为亚硝酸盐和农药。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在农药使用中的防护意识,杜绝食用标识不清或来历不明的物质。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监管和健康教育,禁止其采购、贮存和使用亚硝酸盐类的食品添加剂[5],减少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作者贡献:
王霄晔 ORCID:0000-0002-4990-5375
王霄晔:撰写文章初稿,并参与文章修改
吴晓旻、王锐、张彦平:负责文章后期修改
任婧寰、王哲:数据整理
[1] |
孙长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43. Sun CH.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M]. 6th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7: 443.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EB/OL]. (2006-01-10)[2018-04-10]. http://www.nhfpc.gov.cn/yjb/s3577/201501/a32bbe5e9b7e4478aded668f0338c027.shtml. Ministry of Heal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mergency plan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EB/OL]. (2006-01-10)[2018-04-10]. http://www.nhfpc.gov.cn/yjb/s3577/201501/a32bbe5e9b7e4478aded668f0338c027.shtml.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EB/OL]. (2006-01-25)[2018-04-10]. http://www.nhfpc.gov.cn/zwgkzt/wsbysj/200804/31353.shtml. Ministry of Heal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operation standard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formation reported and management(pilot)[EB/OL]. (2006-01-25)[2018-04-10]. http://www.nhfpc.gov.cn/zwgkzt/wsbysj/200804/31353.shtml. |
[4] |
金培刚, 丁钢强, 顾振华, 等. 食源性疾病防制与应急处置[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Jin PG, Ding GQ, Gu ZH, et al. Foodborne diseases prevention, control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关于禁止餐饮服务单位采购、贮存和使用亚硝酸盐的说明[EB/OL]. (2012-05-28)[2018-04-10]. http://www.moh.gov.cn/wsb/pzcjd/201206/55095.shtml. Ministry of Heal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notice on banning purchasing, storage, using nitrite in food service units[EB/OL]. (2012-05-28)[2018-04-10]. http://www.moh.gov.cn/wsb/pzcjd/201206/5509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