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韩国义, 崔步云, 郝丽萍, 傅宗, 侯敏, 张红杰
- Han Guoyi, Cui Buyun, Hao Liping, Fu Zong, Hou Min, Zhang Hongjie
- 2010-2017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及控制效果分析
- Incidence of brucellosis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Zhangjiakou, 2010-2017
- 疾病监测, 2018, 33(6): 489-492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8, 33(6): 489-492
- 10.3784/j.issn.1003-9961.2018.06.0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8-03-15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06;
3. 张家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4. 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3. Zhangjiakou Prefectur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Zhangjiakou 075000, Hebei, China;
4.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近年来,全国布鲁氏菌病(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地理分布上呈逐年扩散趋势,成为我国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1-2]。2014年全国布病疫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报告发病率为4.22/10万[3]。2015年全国布病报告发病数位居甲乙类传染病第8位。河北省为布病高发省份之一,近年来发病数处于全国第4~7位。张家口市为布病历史疫区,也是河北省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张家口市布病疫情一直处于活跃上升态势。2014年报告病例数达到历史高峰。布病的高发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负担,也给畜牧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损失[4]。通过对2010-2017年张家口市布病流行趋势进行分析,为有效防控布病、制定科学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验检测和监测资料为张家口市地方病防治所及相关区(县)实验室提供。
1.2 特异性血清学检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抗原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细菌学培养以无菌操作采集患者静脉血,接种2个双相血培养瓶(5 ml)(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分别置普通大气条件下和含5% CO2环境下,37 ℃培养,隔天观察,待有菌生长接种至布氏琼脂平皿培养基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得到纯种可疑布鲁氏菌(Brucella)后进行鉴定试验,由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和河北省CDC分离与鉴定。
1.4 统计学分析利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数据,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布病病例的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张家口地区为河北省布病历史疫区。20世纪90年代布病疫情随全国形势大幅反弹,进入21世纪布病报告病例数一直处于高发态势,见图 1。
![]() |
图 1 2001-2017年张家口市布鲁氏菌病报告病例数 Figure 1 Brucellosis cases reported in Zhangjiakou, 2001-2017 |
|
共报告人间布病病例数16 626例,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14年发病率最高(77.64/10万),2017年最低(17.33/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45.38/10万。2010-2014年张家口市布病发病率由36.07/10万上升到77.64/10万,2015年发病趋势进入下降阶段,2015-2017年布病发病率分别为55.57/10万、32.69/10万和17.33/10万。
自2015年开始布病发病数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均开始呈负增长,分别为-949例、-72.84%和-27.16%。2015-2017年连续3年处于下降趋势,环比分别下降-27.16%、-41.18%、-48.76%,见表 1。
年份 | 发病数(例) | 绝对增长量(例) | 发展速度(%) | 增长速度(%) | |||||
累计 | 逐年 | 定基比 | 环比 | 定基比 | 环比 | ||||
2010 | 1 623 | - | - | 100.00 | 100.00 | - | - | ||
2011 | 1 825 | 202 | 202 | 112.45 | 112.45 | 12.45 | 12.45 | ||
2012 | 2 089 | 466 | 264 | 128.71 | 114.47 | 28.71 | 16.47 | ||
2013 | 2 909 | 1 286 | 820 | 179.24 | 139.25 | 79.24 | 39.25 | ||
2014 | 3 494 | 1 871 | 585 | 215.28 | 120.11 | 115.28 | 20.11 | ||
2015 | 2 545 | 922 | -949 | 156.81 | -72.84 | 56.81 | -27.16 | ||
2016 | 1 497 | -126 | -1 048 | -92.24 | -58.82 | -7.76 | -41.18 | ||
2017 | 767 | -856 | -728 | -47.26 | -51.24 | -52.74 | -48.76 |
自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重点人群血清学监测,至2017年共调查78 701人次,采血50 973份,平均血清阳性率为16.61%,布病平均患病率为10.14%。其中2014年血清阳性率和患病率最高,分别为22.38%和16.28%(表 2)。2010- 2017年发病率与血清学监测趋势相一致,见图 2。
年份 | 流调人数 | 采血人数 | 血清阳性数(份) | 阳性率(%) | 现患人数 | 患病率(%) |
2010 | 7 595 | 1 129 | 251 | 22.23 | 233 | 3.07 |
2011 | 8 909 | 7 221 | 794 | 10.99 | 720 | 6.44 |
2012 | 3 943 | 2 450 | 275 | 11.22 | 275 | 6.97 |
2013 | 5 205 | 3 866 | 707 | 18.29 | 707 | 13.58 |
2014 | 11 599 | 8 441 | 1 889 | 22.38 | 1 889 | 16.28 |
2015 | 18 555 | 10 784 | 1 850 | 17.16 | 1 850 | 9.97 |
2016 | 13 552 | 11 007 | 1 787 | 16.24 | 1 390 | 10.26 |
2017 | 9 343 | 6 075 | 914 | 15.05 | 914 | 9.78 |
合计 | 78 701 | 50 973 | 8 467 | 16.61 | 7 978 | 10.14 |
![]() |
图 2 2010-2017年张家口市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与发病率 Figure 2 Serological surveillance results and incidence rate of brucellosis in Zhangjiakou, 2010-2017 |
|
2010年在羊死羔中分离出布鲁氏菌2株(羊1和羊3型各1株),人血培养622份,分离布鲁氏菌9株,其中羊1型2株、羊3型5株、粗糙型2株,见表 3。张家口市主要流行株种型为羊3、羊1型和粗糙型,符合北方布鲁氏菌的流行特点。
年份 | 血培养数(份) | 检出菌株数 | 羊1型 | 羊3型 | 祖糙型 |
2010 | 32 | 1 | 1 | 0 | 0 |
2011 | 117 | 2 | 1 | 0 | 1 |
2012 | 177 | 1 | 0 | 0 | 1 |
2013 | 261 | 1 | 0 | 1 | 0 |
2014 | 23 | 3 | 0 | 3 | 0 |
2015 | 12 | 1 | 0 | 1 | 0 |
合计 | 622 | 9 | 2 | 5 | 2 |
2017年张家口市布病报告发病率高于河北省保定、承德市和与北京市延庆区,低于周边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锡林浩特市和山西省大同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疫情发病呈西高东低分布。
地区 | 发病数(例) | 发病率(/10万) | χ2值 | P值 |
河北省张家口市 | 767 | 17.33 | - | - |
北京市延庆市 | 12 | 3.82 | 32.589 | < 0.001 |
河北省保定市 | 335 | 2.89 | 971.028 | < 0.001 |
河北省承德市 | 316 | 8.95 | 118.196 | < 0.001 |
山西省大同市 | 689 | 20.14 | 174.387 | < 0.001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 739 | 35.08 | 14.395 | < 0.001 |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 | 553 | 21.79 | 16.904 | < 0.001 |
为控制人间布病疫情,2012-2017年张家口市采取了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2012年布病重点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基线调查分别为62.28%和32.85%,2015年分别提高至85.21%和70.54%;2017年最高分别为87.33%和76.32%,较基线分别提高了25.05%和43.47%,见图 3。
![]() |
图 3 张家口市布鲁氏菌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率与年度发病率 Figure 3 Brucellosis related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health behavior rate and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brucellosis in Zhangjiakou |
|
按照农业部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张家口市属于布病一类地区,与其周边毗邻的山西省大同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锡林浩特市布病传染源相互传播,形成3省交界布病高发区[5]。近年来,张家口市布病疫情一直呈下降趋势,但与其毗邻的山西、内蒙古仍是布病高发区,布病疫情远高于全国布病水平,疫情存在临近跨界传播的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因布病传染源在病畜间,张家口市虽在全市开展了牛羊免疫接种工作,但淘汰病畜补偿机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养殖户发现可疑病畜私下转卖到其他养殖区域,造成新的疫点传播。2010年以来畜牧业大力发展,养羊(牛)成为农村留守人员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养殖人员因缺乏布病防治意识和必要的科普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接触病畜且缺乏防护措施而感染。2014年张家口市布病报告病例数达历史最高。布病是职业性疾病,与畜牧养殖等高危人群生活习惯和行为有关[2],为控制布病疫情的流行和蔓延,河北省开展了布病传播与农民生活习惯和行为关系调查,认为畜间接产、屠宰等时戴防护手套为阻断传播最可靠的措施之一[6]。鉴于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遏制布病疫情上升的有力武器,2012年张家口市卫生、财政等行政部门下发《布病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实施方案》,经过2年的工作从一级预防着手,首先对全市疫区范围内对不同人群采用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宣传教育工作[7]。对疫区牛羊养殖、接羔、屠宰、畜产品加工、贩运等重点人群发放防护干预用品,并由村医指导督促使用,重点人群每次生产活动结束需进行卫生消毒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有效地提高了重点人群的防范意识,卫生习惯得以较大改善。2017年重点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2015年布病疫情下降拐点的出现,恰好与重点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提高形成剪刀差,与疫情下降呈负相关趋势。说明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措施对控制布病流行发挥一定作用。
布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较强的系统性工程[8]。加强部门协作,落实畜牧检、免、淘综合防控措施,从根源上净化传染源为布病防控的根本。今后应进一步强化布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开展血清学、细菌学监测并加强政府部门协作,形成联防联控氛围,加大流通领域管理力度,防止临近跨界传播,遏制病畜随意流动,以免造成布病的传播和流行。
志谢: 细菌学培养布鲁氏菌的分离与鉴定分别送由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和河北省CDC细菌消毒所完成,在此志谢作者贡献:
韩国义 ORCID:0000-0001-9737-8648
韩国义:从事布病调查防治工作,负责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和论文撰写
郝丽萍、侯敏:参与资料收集、整理和计算机录入统计
傅宗:参与布病实验室材料采集和检测
张红杰:指导资料分析和统计
崔步云:指导论文形成,并多次提出修改建议
[1] |
殷文武, 孙辉. 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形势及对策建议[J]. 疾病监测, 2009, 24(7): 475-477. Yin WW, Sun H. Epidemic situation and strategy proposal for human brucellosis in China[J]. Dis Surveill, 2009, 24(7): 475-477.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09.07.001 |
[2] |
高彦辉, 赵丽军, 孙殿军, 等. 布鲁氏菌病防治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4, 44(6): 628-635. Gao YH, Zhao LJ, Sun DJ, et al. Status and perspective of basic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J]. Sci Sin(Vitae), 2014, 44(6): 628-635. DOI:10.1360/N052013-00064 |
[3] |
崔步云, 姜海. 2005-2016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J]. 疾病监测, 2018, 33(3): 188-192. Cui BY, Jiang H. Surveillance data of brucellosis in China, 2005-2016[J]. Dis Surveill, 2018, 33(3): 188-192.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8.03.005 |
[4] |
杨雯雯, 曾令佳, 帖萍, 等. 2015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及构成分析[J]. 疾病监测, 2018, 33(3): 225-228. Yang WW, Zeng LJ, Tie P, et al. Analysis on direct medical expenditure and its constituent of brucellosis patients in Shanxi[J]. Dis Surveill, 2018, 33(3): 225-228.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8.03.014 |
[5] |
崔步云. 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 疾病监测, 2007, 22(10): 649-651. Cui BY. Epidemic surveilance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in China[J]. Dis Surveill, 2007, 22(10): 649-651.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07.10.001 |
[6] |
刘晓丽, 黄志刚, 麻春雷, 等. 布病传播与农民生活习惯和行为关系调查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8, 23(3): 205-206. Liu XL, Huang ZG, Ma CL,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brucellosis and peasants' living habits and behavior[J]. Chin J Control Endem Dis, 2008, 23(3): 205-206. DOI:10.3969/j.issn.1001-1889.2008.03.018 |
[7] |
胡邵谦, 黄志刚. 布鲁氏菌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6): 84-85. Hu SQ, Huang ZG. Brucell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J]. Chin Prim Health Care, 2010, 24(6): 84-85. DOI:10.3969/j.issn.1001-568X.2010.06.050 |
[8] |
张东文. 乌兰察布市2006-2015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7, 11(1): 42-43. Zhang DW. 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ucellosis in Wulanchabu city from 2006 to 2015[J]. J Dis Monit Control, 2017, 11(1): 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