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余平, 魏雄杰, 陈钊, 朱叶飞
- YU Ping, WEI Xiong-jie, CHEN Zhao, ZHU Ye-fei
- 2005-2016年江西省高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 Surveillance for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Gao'an, Jiangxi, 2005-2016
- 疾病监测, 2017, 32(10/11): 828-831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7, 32(10/11): 828-831
- 10.3784/j.issn.1003-9961.2017.10/11.0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7-07-10
2. 上海市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静安 200072;
3. 宜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西 宜春 336000;
4.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3
2. Jing'an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ng'an 200072, Shanghai, China;
3. Yichun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ichun 336000, Jiangxi, China;
4.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3, Jiangsu, China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V)引起的以高热、低血压、出血、少尿或肾功能损害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世界各大洲均有流行,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江西省高安市自1984年建立国家级HFRS监测点以来,连续数十年坚持对人间疫情、宿主动物种类、密度及带毒情况开展监测工作[《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2005年]。2009-2013年高安市按照原卫生部HFRS防制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出血热疫苗(Vero细胞苗)扩大免疫工作,对16~60岁常住居民实行免费普种(《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2007年)。本研究对2005-2016年高安市HFRS人间疫情发病趋势以及啮齿类动物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高安市HFRS发病规律及主要流行特征,以期为制定和调整防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病例信息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按发病日期统计);宿主动物监测信息来自高安市监测报表;人口学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基本信息系统)。
1.2 啮齿类动物监测按照《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高安市每年于春秋两季在祥符镇和石脑镇2个固定监测点开展HFRS宿主动物监测。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2],计算鼠密度、鉴定鼠种、取鼠肺用于抗原检测,滤纸片采血用于抗体检测;同时计算鼠带病毒指数。
![]() |
鼠肺HV抗原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FAT)[试剂购自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鼠血清HV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由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提供)。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使用Excel 2007和EpiInfo 7.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率和比例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间疫情流行概况2005-2016年高安市共报告HFRS病例845例,平均发病率为8.41/10万;报告死亡病例35例,平均死亡率为0.38/10万,平均病死率为4.53%。
2.1.1 时间分布2005-2016年各年份均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除2007、2009和2013年外,其余年份秋冬季病例数均高于春季。2005-2016年高安市HFRS发病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在2011年后发病呈现隔年高峰;2005-2010年高安市HFRS死亡率高峰每间隔2年出现,其中以2010年死亡率最高达1.38/10万,后逐年下降。
2.1.2 地区分布2005-2016年高安市所有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报告病例数排在前3位的乡镇分别为杨圩镇(101例)、龙潭镇(87例)和灰埠镇(70例);报告死亡数居前3位的分别为瑞州街道,石脑镇和村前镇(各4例)。
2.1.3 人群分布2005-2016年高安市报告HFRS病例男性583例,女性262例,男女性别比为2.23 : 1;男性发病率为11.01/10万(583/5 296 798),女性发病率为5.52/10万(262/4 745 461),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2,P=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死亡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男性病死率为3.60%(21/583),女性病死率为5.34%(14/262);男、女性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P>0.05)。
2005-2016年高安市报告的病例中年龄最小为5月龄,最大为82岁,15~60岁年龄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74.32%,各年龄组中除≥85岁组外,其余各组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位居前3位的为65~69岁组(14.35/10万)、55~59岁组(14.34/10万)和50~54岁组(13.37/10万),最低为2~岁组(0.68/10万);死亡率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45~49岁组(0.83/10万)、50~54岁组(0.81/10万)和40~44岁组(0.81/10万);病死率居前3位的为40~44岁组(7.29%)、45~49岁组(7.14%)和70~74岁组(6.25%)。
2005-2009年,16~60岁组报告病例数305例,占总病例数的81.55%(305/374),2010-2016年16~60岁组报告病例数323例,占总病例数的68.58%(323/47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1)。
报告病例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0.89%(599/845);其次为学生,占总病例数的15.38%(130/845)。
2.2 鼠密度及鼠种分布2005-2016年高安市共布夹112 600夹次,共捕获啮齿类动物2 732只,平均鼠密度为2.43%(2 732/112 600);室内鼠密度为2.67%(1 443/54 100),野外鼠密度为2.20%(1 289/58 5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5,P=0.01),室内鼠密度高于室外。2005-2010年室内鼠密度高于野外,但总体均呈下降趋势;2011-2016年室内及野外鼠密度相近,且维持在相对平稳水平,未见明显波动,见图 1。
![]() |
图 1 2005-2016年高安市室内及野外鼠密度变化情况 Figure 1 Densities of indoor and outdoor rodents in Gao′an, 2005-2016 |
|
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室内捕获鼠类总数的88.29%(1 274/1 443);野外以黄毛鼠为优势鼠种,占野外捕获鼠类总数的61.68%(795/1 289),另黑线姬鼠占野外捕获鼠类总数的29.71%(383/1 289)。
2.3 鼠类HV感染状况2008-2015年检测的标本中HV抗原阳性率为2.26%(57/2 525),HV抗体阳性率为9.49%(199/2 096)。2008 -2015年主要鼠种HV抗原阳性率中,室内小家鼠6.93%(7/101)、褐家鼠3.98%(29/728),二者带病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17);室外主要鼠种中黑线姬鼠3.33%(9/270)、黄毛鼠2.79%(15/538),二者带病毒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67),见图 2。
![]() |
图 2 2008-2015年高安市主要鼠种汉坦病毒带病毒率变化趋势 Figure 2 Variation of Hantaan virus carriage rate of major rodents in Gao′an, 2008-2015 |
|
2005-2010年平均鼠带病毒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11年明显增高后略有回落,但仍高于2005-2010年鼠带病毒率,2015年高安市鼠带病毒率再次明显增高;鼠带病毒率整体呈现每隔3年出现一个小高峰的现象。鼠带病毒指数自2011年起明显增高后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2005-2015年平均鼠带病毒指数为0.023 5,以2015年鼠带病毒指数最高(0.036 8),其次为2011年(0.035 4),见表 1。
年份 | 抗体阳性率(%) | 鼠带病毒率(%) | 鼠密度(%) | 带病毒鼠指数 |
2005 | 8.79(27/307) | 0.00(0/307) | 2.90(307/10 600) | 0.000 0 |
2006 | 6.57(14/213) | 0.00(0/213) | 3.84(219/5 700) | 0.000 0 |
2007 | 42.42(98/231) | 1.73(4/231) | 3.40(231/6 800) | 0.024 3 |
2008 | 4.29(9/210) | 0.48(1/210) | 2.63(210/8 000) | 0.011 2 |
2009 | 8.19(19/232) | 0.00(0/232) | 2.23(232/10 400) | 0.000 0 |
2010 | 0.00(0/226) | 0.44(1/226) | 2.04(226/11 100) | 0.009 5 |
2011 | 4.29(9/210) | 7.14(15/210) | 1.75(210/12 000) | 0.035 4 |
2012 | 4.72(12/254) | 3.15(8/254) | 2.65(254/9 600) | 0.028 9 |
2013 | 5.16(11/213) | 3.29(7/213) | 2.22(213/9 600) | 0.027 0 |
2014a | - | 3.56(8/225) | 2.34(225/9 600) | 0.028 9 |
2015a | - | 6.37(13/204) | 2.13(204/9 600) | 0.036 8 |
均值 | 9.49(199/2 096) | 2.26(57/2 525) | 2.46(2 531/103 000) | 0.023 5 |
注:a 2014年和2015年因试剂原因未开展鼠血抗体检测工作;2016年鼠带病毒检测工作正在进行中 |
2005-2016年高安市HFRS疫情整体平稳,未见因开展疫苗接种而出现疫情明显下降情况;各年发病均存在春季和秋冬季两个高峰,大多数年份秋冬季发病高于春季,与以往监测结果相比未出现明显变化[3],且与全国及浙江、辽宁等地流行特征较为一致[2, 4-5]。从流行病学角度验证了高安地区仍为家鼠型和野鼠型的混合型疫区。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仍以16~60岁年龄组为主,可能与秋冬季发病高峰青壮年与传染源暴露机会较大有关;但与开展扩大免疫规划前相比,高安市HFRS发病人群的年龄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发病人群虽以青壮年为主,但 < 16岁及>60岁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升高,提示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对HFRS发病存在一定的遏制作用。
从宿主动物密度和带病毒情况监测结果分析,2011-2016年室内、外鼠密度无明显差异,且维持在相对平稳水平;室内、外以褐家鼠和黄毛鼠各为优势鼠种,与全省及安义县监测结果一致[6-7]。2011年各鼠种中小家鼠、褐家鼠及黄毛鼠的带病毒率均出现明显高峰,原因可能与2011年沪昆高铁高安段开工修建,因HFRS疫情防控需要,高安市对2011年室内、外监测选点进行了调整(以沪昆高铁高安段沿线为主),高铁建设施工导致沿线室内外各主要鼠种活动增强;同时导致该年各主要鼠种(小家鼠、褐家鼠及黄毛鼠)的带病毒率均出现明显高峰。小家鼠带病毒率于2014年出现回升现象则可能与开展抗原检测的小家鼠总数较少有关。2011-2015年鼠带病毒指数较前期明显升高,且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在鼠密度无明显波动情况下,主要体现在鼠带病毒率的明显增高,提示鼠带病毒率的高水平维持可能为高安市开展扩大免疫接种后HFRS发病率未显著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鉴于高安市HFRS鼠间疫情仍较活跃的特点,今后仍应坚持“监测、健教、灭鼠、免疫并重”的综合性防控策略:继续开展人间HFRS疫情、宿主动物种类和密度及带病毒情况等常规监测工作。陈化新和罗成旺[8]研究表明,鼠密度控制在≤1%的情况下,可明显控制HFRS发病。因此,对鼠类介导和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实施传染源控制,开展防鼠灭鼠和环境卫生治理仍是HFRS防制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时在HFRS高发地区坚持长期提供HFRS疫苗免费接种服务,并对HFRS疫苗防病效果进行正面宣传,提高群众接种疫苗的意愿和依从性,从而促进高发地区HFRS疫苗覆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此外还应推进落实年满16岁少年的疫苗接种,关注 < 16岁人群及>60岁人群HFRS可用疫苗的研制和推广等工作。另一方面,对高安市从疫情及宿主动物监测、高发因素探究、疫苗流行病学免疫效果、HFRS疫苗免疫原性、HFRS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系统的评价工作也较为重要。
作者贡献:
余平 ORCID: 0000-0001-9616-7355
余平:全面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及论文撰写
魏雄杰、陈钊: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补充资料的收集及部分分析总结工作
朱叶飞:负责论文思路、分析方向、论文重点及文章审核指导工作
[1] |
Zhang YH, Ge L, Liu L, et al.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Hubei province, China[J]. PLoS One, 2014, 9(3): e92700. DOI:10.1371/journal.pone.0092700 |
[2] |
Wang Q, Li JD, Zhang QF, et al. Surveillance for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China, 2014[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6, 31(3): 192-199. (in Chinese) 王芹, 李建东, 张全福, 等. 2014年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总结和疫情分析[J]. 疾病监测, 2016, 31(3): 192-199.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6.03.005 |
[3] |
Zeng YW, Xie Y, Xiong Y, et al. Analysis on surveillance results of HFRS in Gao'an city from 2006 to 2007[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09, 36(16): 3148-3149, 3155. (in Chinese) 曾艳文, 谢昀, 熊英, 等. 高安市2006-2007年肾综合症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16): 3148-3149, 3155. |
[4] |
Yu ZY. Surveillance for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Quzhou, Zhejiang, 2005-2012[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3, 28(11): 929-932. (in Chinese) 余樟有. 2005-2012年浙江省衢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J]. 疾病监测, 2013, 28(11): 929-932.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3.11.017 |
[5] |
Sun YW, Han YH, Li X, et al. Prevalence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Liaoning province, 2007-2011[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2, 28(6): 838-840. (in Chinese) 孙英伟, 韩仰欢, 李鑫, 等. 辽宁省2007-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监测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6): 838-840. DOI:10.11847/zgggws-2012-28-06-46 |
[6] |
Yu P, Cheng HJ, Xiong Y, et al. Surveillance on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2[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4, 41(13): 2446-2449. (in Chinese) 余平, 程慧健, 熊英, 等. 江西省2008-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13): 2446-2449. |
[7] |
Wang Q, Yuan M, Yuan KH, et al. Surveillance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Anyi county in 2009[J]. Chinese Journal of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 2010, 14(8): 723-725. (in Chinese) 王琪, 袁玫, 袁昆华, 等. 2009年安义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 14(8): 723-725. |
[8] |
Chen HX, Luo CW. Surveillance for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2, 23(1): 63-66. (in Chinese) 陈化新, 罗成旺.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1): 6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