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孟玲, 常昭瑞, 王哲, 李海蛟, 牟笛, 冉陆, 李昱, 黎丹, 李樊, 洪志恒, 涂文校, 倪大新, 向妮娟
- Meng Ling, Chang Zhaorui, Wang Zhe, Li Haijiao, Mu Di, Ran Lu, Li Yu, Li Dan, Li Fan, Hong Zhiheng, Tu Wenxiao, Ni Daxin, Xiang Nijuan
- 2018年6月中国大陆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 Risk assess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concerned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June 2018
- 疾病监测, 2018, 33(6): 447-451
- Disease Surveillance, 2018, 33(6): 447-451
- 10.3784/j.issn.1003-9961.2018.06.00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8-06-20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北京 102206;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北京 100050;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北京 102206
2. 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3. National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Poison Control,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50, China;
4. National Institute for Viral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2011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始启动月度风险评估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重点传染病风险进行评估;通过系统回顾近期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研判下个月份的可能发展趋势,明确需要重点关注的事件和病种,以做好监测和应对准备。2018年6月6日,中国CDC进行了2018年6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现报告主要的评估结果。
1 评估方法和依据2018年6月风险评估所采取的评估方法和评估依据与之前无差异,详见已发表的文章[1-2]。
2 评估结果 2.1 风险地图(示意图) 2.1.1 近期全球及中国港澳台地区需关注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见图 1。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印度尼帕病毒病、尼日利亚拉沙热输入我国风险低。
![]() |
图 1 近期全球及中国港澳台地区需关注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18年6月5日) Figure 1 Recent communicable disease outbreaks 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with global concern(as of 5 June 2018) |
|
见图 2。
![]() |
图 2 近期我国大陆需关注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18年6月5日) Figure 2 Recent communicable disease outbreaks 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with great concern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as of 5 June 2018) |
|
无。
2.3 重点关注 2.3.1 手足口病2018年5月,全国报告手足口病387 135例,较4月上升231%。2018年截至5月31日,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579 465例,其中重症1 818例,死亡13例。与2017年同期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7%,重症数、死亡数分别下降44%和72%。与2015-2017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报告病例数、重症数、死亡数分别下降11%、58%和77%。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省为广东、浙江、湖南、安徽和河南,5省份报告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48%。报告重症病例数居前5位的省份为河南、云南、贵州、湖南和广西,5省份报告重症数占全国重症总数的78%。
2018年报告的23 822例实验室诊断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分别为16%、24%和60%。与2017年同期相比,EV71构成下降26%,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分别上升7%和19%。与2015-2017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EV71和Cox A16构成分别下降18%和1%,其他肠道病毒构成上升19%。轻症病例中,2010-2012年及2014年均以EV71为主,2013、2015和2017年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2018年1-5月仍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60%),Cox A16构成有逐渐升高趋势;2013年后重症病例中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增加,2018年1-5月重症病例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68%);死亡病例中始终以EV71为主。
目前全国手足口病整体疫情处于高流行水平。根据手足口病既往流行特征,预计6月北部省份病例数将逐渐增多,南部和东部省份仍保持较高发病水平,不排除肠道病毒优势血清型的转变、基因变异及新病原的出现导致病例增加,以及重症和死亡病例增多的可能。
建议:(1)各地继续做好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学检测结果的报告。(2)加强病原学监测,关注病原动态变化,重点做好重症和死亡病例中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的鉴定。(3)联合教育部门做好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手足口病日常防护的指导以及聚集性/暴发疫情发现、应对和处置准备。(4)EV71疫苗接种是降低EV71相关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有效手段,各省应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做好疫苗接种指导和疫苗接种知识宣传工作。
2.3.2 食物中毒2018年5月,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1起,较2017年同期下降6%;报告中毒764例,较2017年同期下降20%;死亡13例,较2017年同期增加7例。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8起,中毒489例,无死亡;致病因素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10起,中毒41例,死亡9例;中毒原因为河豚鱼、毒蘑菇、乌头碱、马桑果和不明植物。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2起,中毒28例,死亡4例,中毒原因分别为甲醇和亚硝酸盐;不明或尚未查明原因的食物中毒事件11起,中毒206例,无死亡。
根据既往的趋势预测,6月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食物中毒事件将会明显增加,其中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将会有所增多。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处于全年的发病高峰时期,事件数和发病人数相较5月将会增加。
建议:(1)各级卫生部门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报告,并及时通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工作。(2)对于毒蘑菇食物中毒易发地区,各级卫生部门要开展针对性健康宣教,提高公众识别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的能力。(3)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2.4 一般关注 2.4.1 登革热2018年截至5月31日,全国17个省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27例,较2017年同期(136例)下降7%,无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省份为广东(37例)、浙江(17例)、福建(13例)、云南(12例)和江苏(10例),其余省份在1~8例之间。病例来源于19个国家(地区),以泰国(30例)、缅甸(14例)和马尔代夫(13例)为主。2018年截至第17周,每周均有病例报告,但无聚集性疫情。病例主要来源于跨境商业、务工和旅游。
自6月4日起,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发生一起小规模本地聚集性疫情。至6月5日15时,该村累计发现登革热病例20例,均为本地感染病例。由于当地主要媒介蚊种为埃及伊蚊,传播效能强于白纹伊蚊,且植被茂密、多民族混居,防控难度较大,疫情将在短期内持续。由于该地较为偏远,造成镇或更大规模暴发风险较小,但须考虑贸易往来造成疫情播散的可能。
蚊媒监测方面:蚊幼虫布雷图指数(BI)法:浙江省、海南省总体达到中传播风险,福建省总体达到低传播风险。云南省景洪市BI达到18.4,处于中传播风险。安徽、湖北省达到低传播风险,四川、江西、河南和湖南省达到中传播风险。诱蚊诱卵器指数法: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均存在传播风险。成蚊双层叠帐法:广西、海南省存在传播风险。
目前疫情仍呈低位散发态势,但大部分地区已具备本地传播条件,云南省已开始出现本地病例,广东等高风险地区不排除出现本地疫情的可能,但发生大规模暴发可能性较小。主要依据为:大部分地区已进入蚊媒活跃期,存在本地传播条件;主要输入国已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输入压力持续存在;各地对登革热均有充分重视,高发省份具备较好防控基础,可以及时控制较小规模的本地疫情。
建议:(1)已经发生本地病例的地区及时处置疫情,防止进一步扩散和蔓延。(2)加强政府领导,各省应根据本省输入压力、既往疫情、蚊媒、气候情况,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出风险预案。(3)既往高风险省份应做好应急准备,以及时应对疫情。(4)媒介密度达到传播风险的省份,应做好防蚊灭蚊工作。(5)加强病例监测,重视输入风险,警惕发生本地传播。(6)紧密联系边防检查站、检验检疫、海关等部门,发现关口前移。(7)云南等边境省份继续开展共治。(8)做好人员物资储备。
2.4.2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2018年5月,全国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23起,其中19起(83%)由诺如病毒引起,较2017年同期(29起)下降34%。全国共有11个省份报告了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报告疫情数居前4位的省份为山东(5起)、重庆(3起)、四川(2起)和广东(2起),占全国疫情总数的63%。学校为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共报告15起,占79%。传播途径以人传人为主(42%)。19起诺如病毒暴发疫情中,7起(37%)报告了诺如病毒实验室分型结果,主要由GⅡ引起,占71%;GⅠ及GⅠ、GⅡ混合感染均占14%。
2018年暴发疫情强度低于2017年,高于2016年。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暴发在秋冬季高发,6-8月为低发期,9月开学后随着气温降低将逐渐进入高发期。但暑假期间为旅游旺季,国内和国际旅行相关暴发的风险持续存在。
建议:(1)卫生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教育机构、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沟通与协调,及时通报工作信息,共同制定防控方案,各司其职,提高防控效果。(2)学校、托幼机构要切实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加强对教师、医务和保洁人员的培训;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早通知监护人实施居家隔离治疗,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病例症状消失72 h后方可返校。(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监测和分析,及早发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按照《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要求,及时、完整地进行现场调查,尽力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4)加强病原监测,及时掌握当地毒株流行及变异的情况。(5)充分利用12320热线、宣传单/宣传栏、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开展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社区群众防控意识。
2.4.3 炭疽2018年截至6月4日,全国11省份报告炭疽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81例,死亡1例,较2017年同期(57例)上升42%。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四川(26例)、甘肃(17例)、青海(15例)、新疆(7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5例)5个省份,占全国报告总数的86%,除青海省外其余4个省均比2017年同期有所上升。炭疽疫情呈现季节性,发病高峰期为7-9月,2018年4月宁夏和四川省分别报告了聚集性皮肤炭疽疫情和肠炭疽疫情,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均由接触病死牲畜引起,目前两起疫情均已结束。
考虑到我国炭疽疫情的季节性特征,6月全国炭疽报告病例数会继续上升。因为炭疽芽孢的抵抗性很强,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既往存在炭疽疫源地的西部和东北等地发生炭疽病例的可能性大,但是其他省份也可能发生由病畜引起的远距离播散疫情。
建议:(1)加强对于炭疽病例的监测和分析,发生聚集性疫情及时调查和应对。(2)做好与农业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发生疫情时建议政府开展多部门防控。(3)加强对炭疽处置技术文件的学习,做好开展疫情处置的技术储备。(4)做好面向民众和媒体的健康教育资料和信息储备,发生聚集性炭疽疫情时避免恐慌情绪。
2.4.4 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2018年4月4日至6月1日,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埃博拉病例57例(确诊37例,临床诊断13例,疑似7例),死亡25例。疫情集中在赤道省16个卫生区中的3个卫生区(Bikoro区、Iboko区和Wangata区)。病例多为中年男性,有5名医务人员感染,其中4名为确诊病例,死亡2例。目前,记录并追踪随访密切接触者724人。
世界卫生组织(WHO)领导下的疫情应对正在有序推进,疫情地区口岸城市出境筛查和埃博拉疫苗环状接种工作也在逐步展开,WHO评估认为,本次疫情发生全球扩散和传播的风险等级低。我国已对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居住和工作的华人开展了健康宣教和健康监测,并采取了口岸入境筛查措施,进一步降低了此次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近年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及疫情应对能力大大提升,特别是积极参与了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病暴发疫情的应对,在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检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个人防护、社会组织动员、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积累了经验。因此,即使个别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传入我国,发生进一步较大规模本地传播的可能性也极其有限。
建议:(1)继续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态势,及时开展风险评估。(2)继续做好出入境检验检疫,防止疫情输入。发现疑似病例和可疑感染动物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并按照我国的埃博拉病毒病防控预案和指南,做好调查和处置工作。(3)根据疫情发展态势,进一步为我国前往疫情国家的旅游、商务及劳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提示,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教育在疫情地区公民避免与确诊、疑似或死亡病例接触,避免在该地区及其附近的雨林地区接触、收养或买卖灵长类动物。对于从疫情地区归国人员,如归国后3周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全身酸痛、肤色改变、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生告知其旅行史。(4)密切关注WHO关于本次疫情调查处置的进展和技术需求,与直接参与援助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疫情处置工作的中国CDC派出人员保持沟通,必要时提供物资、资金援助。
2.4.5 印度尼帕病毒病2018年5月以来,印度南部Kerala邦发生尼帕病毒病疫情。2018年截至6月1日,Kerala邦已确诊18例,死亡17例,另有16例疑似病例。700余名接触者已被隔离观察。首发病例疑为果蝠接触者。
印度政府对此次疫情做出积极响应,国家疾病控制中心派出指导小组前往Kerala邦进行调查和应急处置,感染控制措施得到加强。同时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急性发热和急性脑炎综合征(AES)的监测。MARTAALL医院病毒诊断实验室和国家病毒学研究所实验室正在积极开展病例标本的检测。目前,WHO评估此次疫情的传播风险较低,仅属国家和地区性传播;WHO不建议针对本事件在入境口岸实行特别筛查,也不建议实行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措施。根据尼帕病毒病既往疫情暴发的地域局限性和有限的传播途径,我国受此疫情影响的风险较低,但不排除此次印度疫情影响到个别病例输入我国的可能。
建议:(1)继续密切关注印度尼帕病毒病暴发疫情发展态势,通过WHO和双边渠道及时获取当地疫情进展。(2)各地继续做好尼帕病毒病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聚集性疫情。(3)做好病例诊断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储备。(4)前往印度南部的中国公民要密切关注该地区尼帕病毒病疫情。(5)加强宣传教育,建议从印度Kerala邦等地来华人员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
3 讨论6月风险评估会议重点分析了2018年6月我国手足口病、登革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炭疽、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印度尼帕病毒病等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的公共卫生风险。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预计6月全国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将较5月有所下降,事件类别主要以发生在学校的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传染病事件为主。手足口病仍将处于高发季节。食物中毒事件将会增多,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将明显增加。登革热仍有可能出现境外输入病例,云南省已出现本地病例,广东等高风险地区也存在出现本地病例的可能。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处于低发期,但国内和国际旅行相关暴发风险持续存在。炭疽报告病例数会继续上升。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以及印度尼帕病毒病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低。
作者贡献:
孟玲 ORCID: 0000-0002-0750-5621
孟玲:初步提出本月风险评估议题,分析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趋势,撰写文章初稿,并参与文章修改
常昭瑞:负责手足口病的分析和撰写王哲、李海蛟:负责食物中毒的分析和撰写
牟笛:负责登革热的分析和撰写
冉陆:负责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分析和撰写
李昱:负责炭疽的分析和撰写
黎丹:负责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的分析和撰写
李樊:负责印度尼帕病毒病的分析和撰写
洪志恒、涂文校、倪大新:参与本月风险评估议题的提出、素材准备和文章修改
向妮娟:确定风险评估议题、主持风险评估会议,参与文章修改
[1] |
涂文校, 周蕾, 王锐, 等. 2013年6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J]. 疾病监测, 2013, 28(6): 424-428. Tu WX, Zhou L, Wang R, et al. Risk assess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and concerned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June 2013[J]. Dis Surveill, 2013, 28(6): 424-428.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3.6.003 |
[2] |
孟玲, 向妮娟, 李昱, 等. 2013年10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J]. 疾病监测, 2013, 28(10): 792-796. Meng L, Xiang NJ, Li Y, et al. Risk assess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and concerned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October 2013[J]. Dis Surveill, 2013, 28(10): 792-796.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3.1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