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交流
2006年 第21卷 第4期
2006, 21(4): 169-171.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69
摘要:
2006, 21(4): 171-172.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71
摘要:
2006, 21(4): 172-173.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72
摘要:
2006, 21(4): 173-176.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73
摘要:
目的分析和掌握汕头市流感变化特点和流行趋势。方法2005年1~12月采集市区流感样病人的咽拭子标本405人份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共分离出流感病毒33株,分离率为8.15%,其中23株为A(H3N2)亚型,10株为A(H1N1)亚型。采集一般人群血清100人份,采用微量半加敏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A(H1N1)型、A(H3N2)型、B(Victoria系)型、B(Yamagata系)型抗体水平测定。结果阳性率分别是:35.00%、73.00%、16.00%、9.00%。采集职业人群血清90人份进行H5N1抗体水平测定,阳性率为0。结论汕头市人群未受禽流感病毒感染,2005年流行优势株为A(H3N2)亚型,人群对A(H1N1)型和B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力较低,需引起注意。
目的分析和掌握汕头市流感变化特点和流行趋势。方法2005年1~12月采集市区流感样病人的咽拭子标本405人份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共分离出流感病毒33株,分离率为8.15%,其中23株为A(H3N2)亚型,10株为A(H1N1)亚型。采集一般人群血清100人份,采用微量半加敏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A(H1N1)型、A(H3N2)型、B(Victoria系)型、B(Yamagata系)型抗体水平测定。结果阳性率分别是:35.00%、73.00%、16.00%、9.00%。采集职业人群血清90人份进行H5N1抗体水平测定,阳性率为0。结论汕头市人群未受禽流感病毒感染,2005年流行优势株为A(H3N2)亚型,人群对A(H1N1)型和B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力较低,需引起注意。
2006, 21(4): 176-178.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76
摘要:
目的了解2005年宁波市春季伤寒、副伤寒流行的病原学特征、菌型分布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状况,为伤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农贸市场水产品泥蚶、牡蛎等按GB/T4789.4-2003方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病人血液、粪便等标本及带菌者粪便按GB/16001-1995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分离的菌株用VITEK自动鉴定仪作菌株的生化鉴定,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分型,用K-B法作菌株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离和收集到185株菌株,其中伤寒沙门菌3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82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85株菌株对头孢哌酮、氧哌嗪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及妥布霉素均为敏感,敏感率为100.0%;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噻肟、氟哌酸较为敏感,敏感率均在80.0%以上;对复方磺胺敏感率最低,仅为60.0%,且有30.3%(56/185)菌株呈现耐药。结论2005年春季宁波市局部地区流行的伤寒、副伤寒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菌型,少数病原为伤寒沙门菌。病原菌对氧哌嗪青霉素、妥布霉素及头孢哌酮等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显示良好的敏感性,可作为当前预防和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目的了解2005年宁波市春季伤寒、副伤寒流行的病原学特征、菌型分布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状况,为伤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农贸市场水产品泥蚶、牡蛎等按GB/T4789.4-2003方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病人血液、粪便等标本及带菌者粪便按GB/16001-1995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分离的菌株用VITEK自动鉴定仪作菌株的生化鉴定,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分型,用K-B法作菌株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离和收集到185株菌株,其中伤寒沙门菌3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82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85株菌株对头孢哌酮、氧哌嗪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及妥布霉素均为敏感,敏感率为100.0%;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噻肟、氟哌酸较为敏感,敏感率均在80.0%以上;对复方磺胺敏感率最低,仅为60.0%,且有30.3%(56/185)菌株呈现耐药。结论2005年春季宁波市局部地区流行的伤寒、副伤寒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菌型,少数病原为伤寒沙门菌。病原菌对氧哌嗪青霉素、妥布霉素及头孢哌酮等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显示良好的敏感性,可作为当前预防和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2006, 21(4): 178-182.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78
摘要:
目的研究1990~2004年上海市甲型流感病毒流行株血凝素(HA)基因的特性,探讨流感病毒基因的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方法采用鸡胚和MDCK细胞两种方法分离甲型流感病毒。提取病毒RNA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产物纯化,核苷酸序列测定,并用MegAlign软件进行基因种系发生树分析。结果2000年以来上海市流行的甲3亚型与A/Sydney/5/1997(H3N2),A/Wuhan/359/1995(H3N2)相比,HA1区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7%~98.6%和96.8%~98.6%。与90年代流行甲3亚型同源性为88.4%~92.8%,氨基酸的替换发生在抗原决定簇A、B、E、D区和受体结合位点(RBS)的左臂。甲1亚型与A/HongKong/1131/1998(H1N1)、A/Shanghai/7/1999(H1N1)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7.8%~99.3%,与90年代流行的甲1亚型同源性为96.8%~97.8%。基因种系发生树表明近几年甲型流感病毒与90年代流行株存在基因特性不同的分支。结论2000年以来上海市H1N1亚型的抗原性未发生明显的变异,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基因发生变异使抗原性发生漂移,是近年引起局部地流感暴发的主要因素。
目的研究1990~2004年上海市甲型流感病毒流行株血凝素(HA)基因的特性,探讨流感病毒基因的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方法采用鸡胚和MDCK细胞两种方法分离甲型流感病毒。提取病毒RNA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产物纯化,核苷酸序列测定,并用MegAlign软件进行基因种系发生树分析。结果2000年以来上海市流行的甲3亚型与A/Sydney/5/1997(H3N2),A/Wuhan/359/1995(H3N2)相比,HA1区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7%~98.6%和96.8%~98.6%。与90年代流行甲3亚型同源性为88.4%~92.8%,氨基酸的替换发生在抗原决定簇A、B、E、D区和受体结合位点(RBS)的左臂。甲1亚型与A/HongKong/1131/1998(H1N1)、A/Shanghai/7/1999(H1N1)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7.8%~99.3%,与90年代流行的甲1亚型同源性为96.8%~97.8%。基因种系发生树表明近几年甲型流感病毒与90年代流行株存在基因特性不同的分支。结论2000年以来上海市H1N1亚型的抗原性未发生明显的变异,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基因发生变异使抗原性发生漂移,是近年引起局部地流感暴发的主要因素。
2006, 21(4): 182-184.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82
摘要:
目的了解福州市吸毒人群、梅毒、乙肝携带者、服务行业健康体检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中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CV抗体检测。结果吸毒者、梅毒、乙肝携带者、服务行业健康体检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的抗-HCV阳性率分别为60.58%、0、0、1.00%、0.71%。结论吸毒人群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此群体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控制丙肝等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了解福州市吸毒人群、梅毒、乙肝携带者、服务行业健康体检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中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CV抗体检测。结果吸毒者、梅毒、乙肝携带者、服务行业健康体检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的抗-HCV阳性率分别为60.58%、0、0、1.00%、0.71%。结论吸毒人群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此群体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控制丙肝等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006, 21(4): 183-184.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83
摘要:
2006, 21(4): 184-187.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84
摘要:
目的了解余姚市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中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的感染和耐药状况,以及感染人群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一体化试剂盒,检测支原体的培养阳性率和耐药状况。结果896例患者标本中检出解脲支原体阳性495例、人型支原体阳性23例,女性解脲支原体检出率65.00%,男性检出率46.64%,感染者主要为22 ̄39岁的中青年人。人型支原体的感染率相对较低,但耐药谱广,解脲支原体的耐药情况目前尚可,但仍需合理选择抗生素。结论非淋菌性尿道炎中,解脲支原体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之一,其检出及药敏试验能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目的了解余姚市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中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的感染和耐药状况,以及感染人群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一体化试剂盒,检测支原体的培养阳性率和耐药状况。结果896例患者标本中检出解脲支原体阳性495例、人型支原体阳性23例,女性解脲支原体检出率65.00%,男性检出率46.64%,感染者主要为22 ̄39岁的中青年人。人型支原体的感染率相对较低,但耐药谱广,解脲支原体的耐药情况目前尚可,但仍需合理选择抗生素。结论非淋菌性尿道炎中,解脲支原体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之一,其检出及药敏试验能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2006, 21(4): 186-188.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86
摘要:
2006, 21(4): 187-189.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87
摘要:
目的监测结核病流行状况,分析结核病流行病学规律及其转归情况,以便科学地指导和评价实施现代防治策略的效果。方法采用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开展防治工作,收集2004年监测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涂阳新登记率为32.44/10万,治愈率为85.03%,通过转诊方式发现病人的比例为87.86%,新登记菌阳病人1个月之内发现率为36.70%。三周内治疗率98.09%。结论台州市结核病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较高,查、治、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病人治疗、落实免费政策、病人管理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存在转诊环节,导致发现病人时间延误。监测表明,病人因应用板式药物治疗引起副反应而停药或改方案比例较高。
目的监测结核病流行状况,分析结核病流行病学规律及其转归情况,以便科学地指导和评价实施现代防治策略的效果。方法采用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开展防治工作,收集2004年监测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涂阳新登记率为32.44/10万,治愈率为85.03%,通过转诊方式发现病人的比例为87.86%,新登记菌阳病人1个月之内发现率为36.70%。三周内治疗率98.09%。结论台州市结核病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较高,查、治、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病人治疗、落实免费政策、病人管理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存在转诊环节,导致发现病人时间延误。监测表明,病人因应用板式药物治疗引起副反应而停药或改方案比例较高。
2006, 21(4): 189-192.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89
摘要:
目的探索肺结核发病特点,为肺结核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2000处理疫情资料,制作统计分析图表;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岑巩县2004年肺结核疫情呈全县散发伴少数乡镇聚集性发病。男、女性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率分别为216.21/10万、113.12/10万,X2=35.4276,P<0.005);青壮年发病居多,15~54岁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58.71%。农民、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发病人群数占总病例数的84.18%。结论岑巩县2004年肺结核疫情呈全县散发,局部地区聚集性发病。青壮年发病居多,农民是主要发病群体,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占有一定比例。以农村为重点,强化部门协作,实施DOTS策略,加强婴幼儿卡介苗接种工作,是控制结核病疫情的主要手段。
目的探索肺结核发病特点,为肺结核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2000处理疫情资料,制作统计分析图表;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岑巩县2004年肺结核疫情呈全县散发伴少数乡镇聚集性发病。男、女性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率分别为216.21/10万、113.12/10万,X2=35.4276,P<0.005);青壮年发病居多,15~54岁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58.71%。农民、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发病人群数占总病例数的84.18%。结论岑巩县2004年肺结核疫情呈全县散发,局部地区聚集性发病。青壮年发病居多,农民是主要发病群体,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占有一定比例。以农村为重点,强化部门协作,实施DOTS策略,加强婴幼儿卡介苗接种工作,是控制结核病疫情的主要手段。
2006, 21(4): 192-195.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92
摘要:
目的了解常山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91~2004年常山县钩体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人和宿主动物病原学、血清学监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1991~2004年常山县钩体病平均发病率为19.29/10万,以中青年农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7~9月为发病高峰,流行形式主要呈稻田型。病原学监测检出钩体菌株32株,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59.38%(19/32)。血清学监测阳性率50.74%(171/337),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分别占50.29%和30.41%。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带菌率为4.32%,蛙、猪、牛等未检出带菌者。结论常山县钩端螺旋体的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采用相应的菌苗接种为主导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
目的了解常山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91~2004年常山县钩体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人和宿主动物病原学、血清学监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1991~2004年常山县钩体病平均发病率为19.29/10万,以中青年农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7~9月为发病高峰,流行形式主要呈稻田型。病原学监测检出钩体菌株32株,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59.38%(19/32)。血清学监测阳性率50.74%(171/337),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分别占50.29%和30.41%。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带菌率为4.32%,蛙、猪、牛等未检出带菌者。结论常山县钩端螺旋体的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采用相应的菌苗接种为主导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
2006, 21(4): 194-195.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94
摘要:
2006, 21(4): 195-198.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95
摘要:
目的了解浙江省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病人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水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近年来,病人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与1990~2000年相比未发生明显改变。宿主动物钩体秋季群的构成较1990~2000年显著上升,成为主要菌群。宿主动物血清抗体阳性对应菌群以秋季群为主。结论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发生变动,其带菌情况与病人带菌血清学检测对应的菌群不完全一致。浙江省钩体病的防制工作不容忽视,尤其应加强宿主动物监测。
目的了解浙江省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病人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水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近年来,病人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与1990~2000年相比未发生明显改变。宿主动物钩体秋季群的构成较1990~2000年显著上升,成为主要菌群。宿主动物血清抗体阳性对应菌群以秋季群为主。结论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发生变动,其带菌情况与病人带菌血清学检测对应的菌群不完全一致。浙江省钩体病的防制工作不容忽视,尤其应加强宿主动物监测。
2006, 21(4): 198-200.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98
摘要:
目的了解布氏菌病在局部地区暴发的原因及流行特征,为今后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血清流行病学法进行疾病暴发调查。结果经布氏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87只羊,感染率为27.6%,检测畜主82人,感染率为33.0%,其他人的感染率为0.2%。结论本次布氏菌病人间暴发可能是由染疫羊通过污染的空气尘埃,间接传播给人导致的布氏菌病暴发。
目的了解布氏菌病在局部地区暴发的原因及流行特征,为今后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血清流行病学法进行疾病暴发调查。结果经布氏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87只羊,感染率为27.6%,检测畜主82人,感染率为33.0%,其他人的感染率为0.2%。结论本次布氏菌病人间暴发可能是由染疫羊通过污染的空气尘埃,间接传播给人导致的布氏菌病暴发。
2006, 21(4): 199-200.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199
摘要:
2006, 21(4): 200-203.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200
摘要: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在幼儿园的流行规律,寻找预防和控制幼儿园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描述性方法,对北安河村幼儿园和该村所有儿童进行筛查,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格;实时监测每日新发病例。结果幼儿园共发病61例,罹患率25.4%,流行时间为25d。年龄越小,发热所占比例越高,症状越重。发热16例占32.0%,口腔疱疹39例占78.0%,手部有疹子25例占50.0%,脚部有疹子15例,臀部有疹子8例。调查发现幼儿园没有配备园医,卫生老师不熟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不能准确地筛查。结论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应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晨午检筛查制度。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在幼儿园的流行规律,寻找预防和控制幼儿园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描述性方法,对北安河村幼儿园和该村所有儿童进行筛查,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格;实时监测每日新发病例。结果幼儿园共发病61例,罹患率25.4%,流行时间为25d。年龄越小,发热所占比例越高,症状越重。发热16例占32.0%,口腔疱疹39例占78.0%,手部有疹子25例占50.0%,脚部有疹子15例,臀部有疹子8例。调查发现幼儿园没有配备园医,卫生老师不熟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不能准确地筛查。结论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应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晨午检筛查制度。
2006, 21(4): 202-204.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202
摘要:
2006, 21(4): 203-205.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203
摘要:
目的调查新昌县法定报告传染病在农村居民中的漏报情况。方法参照《浙江省传染病居民漏报调查方案》。结果共调查5个乡镇12666人,查出确诊病例67例,漏报12例;疑似病例17例,漏报17例,合计漏报29例,漏报率34.52%。医院报告发病率434.23/10万。校正报告发病率663.19/10万。结论要继续做好宣传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减少传染病漏报。
目的调查新昌县法定报告传染病在农村居民中的漏报情况。方法参照《浙江省传染病居民漏报调查方案》。结果共调查5个乡镇12666人,查出确诊病例67例,漏报12例;疑似病例17例,漏报17例,合计漏报29例,漏报率34.52%。医院报告发病率434.23/10万。校正报告发病率663.19/10万。结论要继续做好宣传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减少传染病漏报。
2006, 21(4): 205-209.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205
摘要:
目的分析上海市卢湾区居民损伤与中毒(以下简称损伤)死亡的流行特征和变化态势。方法1986~2001年的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9、2002~2005年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标准分类,统计分析了1986~2005年卢湾区居民损伤死亡资料。结果1986~2005年年均损伤死亡率为47.75/10万(49.89/10万~43.15/10万),80~岁组损伤死亡率最高,女性高于男性,是男性的1.16~1.45倍;损伤跌落、交通事故、自杀为引起损伤死亡的前3位外部原因。结论损伤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卢湾区居民健康、生命及劳动力人口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目前较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目的分析上海市卢湾区居民损伤与中毒(以下简称损伤)死亡的流行特征和变化态势。方法1986~2001年的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9、2002~2005年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标准分类,统计分析了1986~2005年卢湾区居民损伤死亡资料。结果1986~2005年年均损伤死亡率为47.75/10万(49.89/10万~43.15/10万),80~岁组损伤死亡率最高,女性高于男性,是男性的1.16~1.45倍;损伤跌落、交通事故、自杀为引起损伤死亡的前3位外部原因。结论损伤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卢湾区居民健康、生命及劳动力人口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目前较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006, 21(4): 208-212.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208
摘要:
目的了解海岛地区中老年男性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PADAM)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多级抽样的方法,选取舟山市定海区612例45岁以上中老年男性进行PADAM自我症状评定量和外周静脉血雄激素水平测定,根据相应判断依据进行PADAM的诊断并用二项分布原理进行人群患病率的估计,采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结果PADAM自我症状评定结果显示:中老年男性PADAM患病率为39.87%(95%CI:35.99%~43.75%),不同年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类症状得分值均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激素水平测定结果显示:舟山海岛中老年男性PADAM患病率为30.72%(95%CI:27.06%~34.38%),除黄体生成素水平和性激素结合蛋白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外,总睾酮、游离睾酮、游离睾酮指数等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结论舟山海岛中老年人PADAM的患病率较高,各年龄组间存在差异,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PADAM的相关研究,为提高中老年男性的身心健康和改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目的了解海岛地区中老年男性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PADAM)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多级抽样的方法,选取舟山市定海区612例45岁以上中老年男性进行PADAM自我症状评定量和外周静脉血雄激素水平测定,根据相应判断依据进行PADAM的诊断并用二项分布原理进行人群患病率的估计,采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结果PADAM自我症状评定结果显示:中老年男性PADAM患病率为39.87%(95%CI:35.99%~43.75%),不同年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类症状得分值均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激素水平测定结果显示:舟山海岛中老年男性PADAM患病率为30.72%(95%CI:27.06%~34.38%),除黄体生成素水平和性激素结合蛋白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外,总睾酮、游离睾酮、游离睾酮指数等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结论舟山海岛中老年人PADAM的患病率较高,各年龄组间存在差异,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PADAM的相关研究,为提高中老年男性的身心健康和改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2006, 21(4): 212-217.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212
摘要:
目的探讨疾控机构利用网络直报系统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的意义与实现方法方法文献综述、抽样调查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的数据分析。结果直报系统是目前疾控机构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的最佳途径,但是2005年全国1365起传染病突发疫情中却仅有5.4%(74起)是利用直报系统发现的,部分省市的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大多数的疾控机构还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也未系统地开展过此项工作。结论通过对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的有效利用可以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实现建立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的目的。
目的探讨疾控机构利用网络直报系统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的意义与实现方法方法文献综述、抽样调查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的数据分析。结果直报系统是目前疾控机构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的最佳途径,但是2005年全国1365起传染病突发疫情中却仅有5.4%(74起)是利用直报系统发现的,部分省市的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大多数的疾控机构还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也未系统地开展过此项工作。结论通过对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的有效利用可以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实现建立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的目的。
2006, 21(4): 217-221.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217
摘要:
2006, 21(4): 221-222.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221
摘要:
2006, 21(4): 222-223.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222
摘要:
2006, 21(4): 223-224.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223
摘要:
2006, 21(4): 224-225.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6.4.22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