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学术质量,要求对每篇来稿坚持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双盲评审制度。审稿要求、审稿过程和注意事项如下:
一、审稿资格
热心期刊编审工作,学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办事公道。了解科技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条例以及文献工作的国家标准。理论和学术水平较高,了解科研设计和统计学处理的方法,有一定的审稿经验,目光敏锐,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意见,本人也有较多论著发表。副教授(或相同级别)以上职称,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骨干力量。
二、审稿要求
1.仔细审理稿件,对文章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文字表述、图表处理、摘要内容、参考文献的完整性以及是否存在是学术道德问题等方面进行评议,并尽可能提供具体的审理意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至少应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本着对杂志、读者、作者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细致地做好审稿工作,对作者一视同仁,根据来稿的质量决定取舍。如有潜在利益冲突,应回避参加审稿与处理。应鼓励学术争鸣,不因与自己学术观点不同而刻意为难。不因宗教、政治观点、性别、地域等因素而影响对稿件学术水平的评价。
3.对所审文稿应明确表示自己的见解,认真填写总体评价意见和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具体审稿意见。具体审稿意见应尽量一次提得全面,以免多次退修或修后不用,造成被动。具体审稿意见可写在word文件中,上传到审稿系统。可对编辑和作者分别汇总意见。
4.对稿件信息均保密,勿向他人展示所审稿件,也不要与无关人员讨论。切勿将审稿人及其审稿意见告诉作者或除编辑以外的任何第三者。编辑部负责归纳各方面的意见,直接与作者联系。 在整个审稿过程中,审稿专家的信息对作者保密,切记不要留有姓名,审稿专家如有不便直接给作者查看的意见可以在审稿网页上给编辑部意见栏中单独填写。
5. 为使有学术交流价值的文章能被尽快录用发表,在15天周内将评审意见反馈给编辑部,以便从速处理。如送审文稿与本人专业不对口、审阅有困难时,应及时退回编辑部,最好能推荐合适审稿人,以便另行送审。如因工作忙或因病不能按时完成审稿时,请及时将送审稿件退回,并告知编辑部拟停止审稿期限。如审稿人长期外出不能审稿,务请事先函告编辑部,并将所审稿件及时退回。
6.编辑部对逾期未审回的稿件实行催审制度。稿件不论刊用与否,均按本刊规定支付审稿费。
三、审稿过程
为节省作者和审稿专家的时间,编辑部会对所有来稿进行初审和查重,新意不足或内容不适合《疾病监测》的文章会被直接退稿,而不再送外审。初审通过的稿件我们会送至少一位专家进行外审,通过外审的稿件将由正副主编和编委进行终审,根据专家的审稿意见、作者修改情况以及本刊的要求等因素决定是否录用该文。
审稿意见包括给编辑部的建议和给作者的建议。
1.对编辑部的建议:请简要介绍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并指出其优缺点。也可以指出文章发表前还需做哪些修改。如对该研究领域不熟悉或不够专业请委托他人审稿并给出委托人信息。
2.对作者的建议:
2.1对论文的鼓励和赞扬必不可少,但要恰到好处,同时指出其缺点。
2.2请给出建设性意见,分条列出。应具体指出论文某部分存在的问题,如摘要、前言、方法等,检查图表和说明,资料是否充分并符合论文发表的简洁性的要求,数据是否准确并经过必要统计学处理,任何病例都不能有明显标志(以保护隐私),核实参考文献引用是否正确、是否最新和最相关文章。并提出相应修改建议。重点考察是否有学术评论句和创新性描述,不能随意描述概括应基于科学事实。
2.3最后就文稿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逻辑与文字、统计方法、图表设计等予以审查,做出处理意见的选择,给出如下建议:
(1)优先发表或修改后全文发表:属于国内外首创者,国内新的较成熟的成果者,有新的或较以往深入的实践经验和见解者,均可以全文发表。内容有需要完善和解释的请作者修改后发表。研究取得否定结果者应有同等发表的权力。
(2)摘要发表:属于初步研究报告者,类似报告已有发表但不多而尚有重复验证意义者,大系列分析虽与过去报道类同但尚有一定加深认识意义者,内容一般的研究报告或分析报告等,均可摘要发表。
(3)退稿:主要内容有不能弥补的政治性、学术性错误者,内容不符合本刊性质或宗旨者,已有多次类似报道者,方法不成熟者,立论不能成立者,内容一般、无太多价值者,均可退稿。发现一稿两投者,一律退稿,由编辑部依据相应的规定给予适当处理。退稿应尽可能提出主要理由和建设性意见,以帮助作者提高科研写作水平。
(4)修后再审。针对意见修改后需要再次审查是否修改完善。
(5)建议转投其他刊物:有一定价值但不合本刊性质者可建议转投他刊。
3.对复审论文的审稿要求:
3.1不要额外提出您原先审稿时没有提及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复审文章仅在作者未完全修改原审稿修改意见时才考虑退稿。
3.2接受文章,同意发表。
4.作者申诉稿审查
编辑部一般会将作者的申诉稿送原审稿专家再次审查,请原审稿专家针对作者的申诉说明给出回复,并对申诉稿是否继续审理给出明确意见。如果作者要求回避原审稿专家,编辑部可考虑送其他审稿专家审查,终审主编根据两位专家的审稿意见做出最终决定。
四、其他说明
1.本刊已经加入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凡经本刊投稿发表的论文都已匹配专属OSID码。本刊要求作者将论文的补充材料(如:作者关于论文的语音介绍、开放科学的内容与数据等)上传至OSID中,作为论文学术、科研诚信的支撑材料来证明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可依性与易理解性。请审稿专家在审稿时微信扫描论文的OSID码,查阅审读作者上传的内容,辅助审稿判断,并可与作者就论文内容提问质询交流。
2.本刊要求作者正文提供学术评论句和讨论处有创新点描述,请专家在审稿时对作者提供内容是否准确进行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