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全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革兰阳性菌,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医疗 机构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病原。2016 年,Lawson PA 等根据基因型等将 Clostridium difficile 重新命名为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两个名字都可以使用,但目前国际主流杂志和学术团体都已采用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国内也有学者建议将艰难梭菌改为艰难拟梭菌。
艰难梭菌感染(CDI)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也可伴有腹痛和发热等。轻–中度感染仅为腹泻或自限 性,重度者可致死,会伴有伪膜性肠炎、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和脓毒血症等。欧美已有成熟的 CDI 的监测 网络体系和一系列指南指导文件,如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有专门的医疗机构相关感染的监测网络 (HAI-net),美国 CDC 也有专门的 HAI 板块(https://www.cdc.gov/hai/),包含国家医疗安全监测网络、医疗 机构相关新发感染计划-社区干预等多个项目。2017 年美国 CDC 数据显示 CDI 的疾病负担是 10 亿美元 /年,并将 CDI 列为抗生素相关的紧迫公共卫生威胁之一。2019 年欧洲 CDC 的最新数据显示,CDI 的疾病 负担为 30 亿欧元/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 CDI 病例为医疗机构外获得,即社区获得性 CDI,且该 病例人群呈现比医院获得性 CDI 病例年轻的趋势。
我国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 CDI 暴发流行,但其潜在风险不能忽视。近 10 来,我国艰难梭菌的研究和 CDI 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本专题从我国艰难梭菌流行特征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艰难梭菌种属重命名,耐莫 西沙星艰难梭菌检测,5 岁以下腹泻患儿艰难梭菌分子特征,县级医院艰难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艰 难梭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比较等方面,阐述我国艰难梭菌研究现状、检测技术方法以及机制研究的模 型基础,旨在提高各级疾控和医疗机构对 CDI 的认识和检测水平,建立完善我国艰难梭菌的监测网络和预 防干预措施,在各环节(住院和社区腹泻患者、健康人群、养殖经济动物等)加强艰难梭菌的检测监测,明确 我国 CDI 的发生率、流行特点和可能传播路径,进一步得出疾病经济负担。
详情可通过微信扫描 OSID 二维码与专题主持吴媛研究员展开学术交流
专题文章见:http://www.jbjc.org/article/2021/4
检测艰难梭菌耐莫西沙星gyrA基因点突变的双重荧光PCR方法的建立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