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统计工作是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死亡资料分析产生的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是反映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 2025 年要将 30-70 岁人群四种主要慢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早死概率降低 25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 2030 年,我国人群期望寿命达到 79 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 2015 年降低 30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提出慢病防治的具体目标,到 2020 年,力争 30-70 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 2015 年降低 10% ;到 2025 年,力争 30-70 岁人群因四类慢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 2015 年降低 20% 。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均需要用全面、详实、具有代表性的死亡数据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为产出具有省级代表性的死因数据,2013 年国家层面上整合了原有的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等死因报告系统。同时,按照城镇化率、人口数、总死亡率三个指标进行分层,抽样建立了 605 个县(区)组成的新监测点,分布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 3.23 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24.3%。
本专题汇集了北京、天津、江苏及四川等地的死亡监测重要结果。通过分析各省主要慢病死亡变化趋势、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及寿命损失等情况,有助于决策者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同时本专题紧跟科研热点,从全国层面探索臭氧对脑卒中死亡的健康效应评价。
死因监测系统收集和产出的国家和省级的死因数据,为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机构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医学、人口学及社会学等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详情可通过微信扫描 OSID 二维码与专题主持殷鹏副研究员,王黎君研究员展开学术交流
专题文章见:http://www.jbjc.org/article/2020/6
2010-2019年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及主要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1990 — 2017年江苏省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