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死畜或摄入被污染的生奶及奶制品而感染,吸入含布鲁氏菌的气溶胶亦可感染。进入 21 世纪以来布病在我国死灰复燃,并呈快速上升态势。2014 年全国共报告布病病例 57 222 例,达历史记载最高水平,比历史最低点 1993 年高 175 倍,全国 60% 的区(县)有病例报告。为遏制布病流行态势,中国政府从 2010 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中央转移地方支付布病防治项目。2016 年农业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 年)》,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疫情流行程度不同的地区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要求。
本专题组织了 6 篇文章,从全国布病诊断现状、网络报告质量、北方省份和南方省份疫情特征及病原学特征,以及疫情较高的重点地市布病防控项目效果评价等多维度,给大家较为全面的呈现当前我国布病疫情特征与防控工作现状。
本专题采用最新数据从南北方、不同类别医疗卫生机构等角度分析全国布病诊断现状,并将研究结果与《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 年)》相关工作目标作比较以初步了解计划的执行进度,对指导全国布病防治工作具有实用价值。监测数据质量是监测系统的灵魂,本专题系统分析了近 12 年全国布病网络直报质量,对于指导全国布病疫情报告质量提升及疫情形势的分析研判具有切实的指导价值。
全国约 98% 的病例分布在北方省份,至少 40% 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在卫生部和内蒙古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形成了以监测为主,宣传教育覆盖面广、重心下沉、归口治疗、早防早治、部门协作的综合性防控体系,疫情一度逐年下降。尽管做了大量的努力,内蒙古近年疫情出现反弹,值得关注。本专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方法从区(县)尺度系统分析内蒙古近 10 年的布病发病时空分布特征。本专题还报道了近12 年布病在云南省呈快速蔓延扩散的现状,提示南方省份布病疫情也不容忽视。山西省亦为全国布病高发省,本专题首次对山西省 69 年间(1950-2018 年)的布病病原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省的布病病原学特征及演变过程。
做好痕迹管理、科学评价项目效果,是调整防控策略的必要技术支撑。本专题采用自身前后评价的方法,综合使用多项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2010-2017 年布病防控项目效果进行了评价,为该盟市调整布病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为我国高发地区评价布病防控项目、进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了模范参考。
详情可通过微信扫描 OSID 二维码与专题主持陈秋兰副研究员展开学术交流。
专题文章见:http://www.jbjc.org/article/2019/12
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布特征
2010-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效果分析
详情可通过微信扫描 OSID 二维码与专题主持陈秋兰副研究员展开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