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为主要临床症状。轮状病毒(Rotavirus, RV)、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札如病毒(Sapovirus, SaV)、星状病毒(Astrovirus, AsV)和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 AdV)是导致病毒性腹泻及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A 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全球婴幼儿重症腹泻的最重要病原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几乎所有 5 岁以下儿童至少感染过一次 A 组轮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诺如病毒每年导致 6.85 亿例腹泻病例,约 212 489人死于诺如病毒感染,其中 99% 发生于发展中国家。近年,我国因诺如病毒导致的暴发疫情呈上升趋势,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
因此,我国病毒性腹泻疾病负担较重,特别是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健康威胁严重。病毒性腹泻没有特效药物,并且较难预防,提升我国病毒性腹泻监测网络能力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并且随着监测技术、检测技术、疫苗研发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也能有效防控和降低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发生。
详情可通过微信扫描 OSID 二维码与专题主持段招军究员展开学术交流
专题文章见:http://www.jbjc.org/article/2021/8
2016 - 2019年我国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轮状病毒G9P [8] -E2基因型重配株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