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专题(2021-11)

发布日期: 2021-11-04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重要传染病。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 10 种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血吸虫病、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和丝虫病;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还可以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携带在人群中扩散,另外病媒生物还能传播更多的非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恙虫病、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巴尔通体病等。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持续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和防制工作从单病、单项监测和“除四害”起步,1985 年,在全省 12 个市县首次设置鼠情监测。2008 年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了《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省系统规范地开展了蚊蝇蟑鼠监测;2016 年,浙江省重新修订了全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由原省卫生计生委和省爱卫办联合下发,正式增加了蜱和臭虫监测。同时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起勇研究员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浙江省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持续开展了 12 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要病媒生物监测和传播相关病原体检测技术研究”子课题“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综合监测研究”,通过现场探索和实践,浙江省逐渐从生态学、抗药性常规单项监测向集生态学、抗药性、病原学及疾病流行特征于一体的病媒生物综合监测发展。目前,全省设立了 4 个国家级监测点,8 个省级监测点,78 个一般监测点,开展了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专项监测, 及开展风险分析和预警研究,探索农村病媒生物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为农村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的“无蚊蝇村”、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服务。2021 年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送了 6 份病媒生物监测分析风险评估报告和 2 份技术报告。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防控和高水平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专题 12 篇论文分别从“无蚊蝇村”建设、蚊蝇鼠蜱生态学、抗药性、病原学和相关疾病调查分析等不同方面介绍了浙江省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监测、风险评估和防制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省的探索和思考。应加强我国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及防制策略的顶层设计。


详情可通过微信扫描 OSID 二维码与专题主持龚震宇主任医师展开学术交流

专题文章见:http://www.jbjc.org/article/2021/9

导   读

浙江省嘉善县洪溪村“无蚊蝇村”建设效果评价及措施探讨

2017-2019年浙江省衢州市城区公园蜱分布及携带病原体情况调查

2014-2020年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布雷图指数法与诱蚊诱卵指数法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相关性分析

浙江省台州市农村地区鼠形动物自然感染4种病原体的调查

2017-2020年浙江省温州市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分析

不同生境下布雷图指数法与诱蚊诱卵器法监测白纹伊蚊的比较研究

浙江省宁波地区登革热疫情前后白纹伊蚊抗药性调查

浙江省龙游县鼠形动物中5种病原的自然感染情况调查

2016-2020年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2018-2020年浙江省舟山市蜱类分布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调查

浙西南野栖啮齿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的组成与分布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21-11-04 阅读次数:

在线交流

x 关闭 永久关闭

防诈骗公告

大家好:近期有不法分子以本刊编辑身份添加作者微信,请务必提高警惕!本刊关于稿件的一切事项通知均采用编辑部唯一邮箱(jbjc@icdc.cn)和座机(010-58900732)联系作者,且在录用稿件后仅收取版面费,无其他任何名目费用(如审稿费和加急费等),非编辑部邮箱发送的本刊收费用通知等均为诈骗,不要随意汇入款项!如有可疑及时致电编辑部核实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