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世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布鲁氏菌病曾在我国20 世纪50 年代广泛流行,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多部门和专业机构大力配合,加大防控力度,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在70 年代布鲁氏菌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转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牧区和非牧区家畜饲养量都在逐渐增大,肉食、奶产品和皮毛加工业交易频繁,加之有些地区宣传防护知识和防疫力度不够,以及现代物流通畅便捷等原因,使布鲁氏菌病已不再是发生在牧区流行的特有病种。近年来,人们食用被污染未经消毒的生奶、肉食导致发病的案例时有发生。由于布鲁氏菌病病死率不高,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布鲁氏菌病疫情回升态势。人患此病后,如误诊误治或反复发病会转为慢性累及多个器官,从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命,同时,也极易造成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本专题10 篇论文分别从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监测数据分析、病原特征及暴发调查等角度介绍了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和实验室检测方面的进展,希望通过本专题可以加强各省(市)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的深入了解。
详情可通过微信扫描 OSID 二维码与专题主持姜海研究员展开学术交流
专题文章见:http://www.jbjc.org/article/2021/12
2016-2019年黑龙江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2016-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2015-2019年四川省布鲁氏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