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也称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或肉毒杆菌,有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湖泊、河川及海底,是专性厌氧的革兰阳性粗大菌,实验室分离培养对厌氧条件要求严格。芽孢对热、化学药物或放射线的抵抗力极强,121 ℃ 条件下 30 min 高压蒸汽灭菌才可被杀灭。除肉毒梭菌可产生肉毒毒素外,巴拉特梭菌(C. baratii)、丁酸梭菌(C. butyricum)分别产生 E 型毒素、F 型毒素;某些生孢梭菌(C.sporogenes)也可产生肉毒毒素。根据肉毒毒素抗原性不同可将肉毒梭菌分为 7 个型(A~G),其中 A、B、E、F 型为人中毒型别,C、D 型为动物和家禽中毒型别,G 型极少见。近几年,在婴儿肉毒毒素中毒病例中又发现H 型。
肉毒中毒根据感染途径不同,又可分为食物源性肉毒中毒、外伤型肉毒中毒、婴儿肉毒中毒、成年人肠道感染性肉毒中毒、吸入性肉毒中毒和医源性肉毒中毒。食源型肉毒中毒比较常见,在我国大多由发酵的豆制品和面制品所致,如家庭自制臭豆腐、面酱等。肉毒中毒属于神经性疾病,主要以运动神经末梢麻痹为主。临床表现包括因肌肉活动不协调而出现肢体歪斜,舌外伸,食物的取用、咀嚼、吞咽出现困难,意识正常,未出现继发感染,体温仍可以保持正常。严重的肉毒中毒会导致呼吸肌衰竭麻痹而死亡。肉毒中毒患者需要紧急医院护理,包括使用呼吸机,上重症监护和护理。及时给予特异性抗毒素血清可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肉毒中毒的死亡率较高,一般为 20%~40%。快速确诊不仅要求临床医生对肉毒疾病的认识,也要求实验室能做出准确快速的诊断。
目前我国除了食源性肉毒中毒外,随着对于疾病的认识婴儿肉毒中毒病例也在逐年增加,对于医生和普通群众对于肉毒中毒的认识亟待普及。本专题从新疆地区居民加工的豆制品引起的肉毒中毒,到罕见的丁酸梭菌引起的婴儿肉毒中毒阐述了我国主要的两种肉毒中毒形式,又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将肉毒梭菌及其毒素的分型作了详细阐述,最后对于治疗起关键作用的特异性抗毒素血清的生产、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应用进行了深入介绍。本专题对于肉毒毒素和肉毒梭菌引起的疾病特征、疾病来源(毒素和肉毒梭菌)以及治疗方法都作了分析论述,有助于增强相关专业人士和群众对于该疾病的认识。
详情可通过微信扫描 OSID 二维码与专题主持徐雪芳研究员展开学术交流
专题文章见:http://www.jbjc.org/article/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