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录)用须知
1.收稿须知:作者收到编辑部发送的稿号邮件后,下载版权转让协议及相关声明,同时提供单位介绍信,填写完整后及时上传到在线投稿系统的相应位置,编辑部收到电子版材料后开始送审。作者需要邮寄原件,以免影响文章处理。
2.最终录用:稿按以下顺序编排:(1)中文题目;(2)作者姓名;(3)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4)中文摘要;(5)中文关键词;(6)分类号;(7)正文;(8)参考文献;(9)英文题目;(10)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或作者的英文姓名);(11)作者单位英文名称;(12)英文摘要;(13)英文关键词。初投稿和修改稿不包括中英文作者姓名和单位。
3.稿件刊发:稿件录用后,排版后的校样稿和送印刷前的终稿均通过投稿系统发给作者邮箱校对,务请作者认真通读(包括文字通读,图、表核对等),并对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补充完善,但一般不应作大的增删。
二、同行评议退修
1.同行专家外审、编委复审、主编终审后都可能要求作者修改稿件,作者提交的修改稿要有修改说明。
2.作者收到编辑部发送的退修邮件后可登录系统进行修改,在退修规定时间内修回,1个月内未返回且未作任何延迟说明作自动退稿处理,如需补充试验等可酌情延长修改时间。
3.返修稿一定要在稿件中批注或标注出修改的内容(即修改处添加如何修改的批注或用不同颜色的字标注),对全部审稿意见逐条答复并上传修改说明(下载附件),与修改稿均以word版本同时在作者中心上传,请勿邮箱发送。没有任何修改标记的返修稿会退回重新修改。标准的修改说明应该包括几层含义:(1)说明你对审稿意见是如何理解的。让审稿人知道你对审稿意见的理解是否到位。(2)是否同意专家的意见。(3)要针对审稿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说明。如果是文章的问题,要交代清楚为什么出现相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修改稿中是如何修改的,修改的道理何在。(4)对于修改不了的问题,要做出解释并对相应的思考,主动跟审稿人进行交流。(5)告知审稿人,修改稿中的修改位置,以方便审稿人审阅。
4.请作者在返回修改稿时重新添加作者姓名、单位、简介、基金项目中英文、第一作者ORCID、作者贡献;修后再审稿件不必添加。
5.经过多次修改的修改稿应保留历次修改说明。每次修改稿都不要有作者相关信息。保留正文前的自检报告。
6.对外审结果有异议的,有针对性地给出充分理由。其他作者自行修改处,应写明修改情况。
7.提交修改说明并批注修改内容将有助于加快稿件的复审速度。
三、编辑加工退修
1.作者文责自负,对来稿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稿件一经选用,需经过编辑加工以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并使论文符合本期刊的风格。编辑对稿件主要内容和基本论点不作改动。请仔细阅读补充完善,修改、补正或删减内容,对修改之处如有异议请说明,及时返回,以便排版。文图、资料、数据务求准确无误,一次定稿。
2.作者排序在来稿时即应确定,修稿或校对时不应再做变动。必须变动时,填写作者或单位变更声明。
四、校样修改
1.本刊提供作者的校样文件为排版软件直接输出转化的PDF文件,自行下载Adobe acrobat 或者福昕阅读器软件。利用PDF文件的画图或注释功能进行修改。若不会使用可下载打印稿件手动修改后上传扫描件。
3.排版后会给作者发送清样,作者应逐字逐句逐符号逐图逐表仔细校对全文,尽量不要作公式及大段文字的修改。自校的结果请在2天内回复给我们(并在邮件主题上标明文章的编号),以免耽误正常出版。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1)作者中英文姓名、单位、邮编、基金资助、英文摘要等重要信息
(2) 文中的重要公式、图形和结论是否正确
(3)编辑加工排版后的矢量标量是否标识正确
具体方法请查看附件。
五、 其他要求:
1.本刊要求在来稿时阐明研究的创新性和学术评论句
2.本刊已加入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请录用后注册【OSID作者助手】工具账号。请选择注册方式(二选一)手机注册账号: 或电脑注册账号:https://s.osid.org.cn/BqjEAiE,获得【OSID作者助手】工具账号后,使用工具创建OSID码。如编辑建码,会发送绑定邮件,请务必配合编辑部扫码绑定,后期编辑部会上传全文,以便读者扫码了解及获取全文。
六、其他:
部分稿件由于撰写格式不规范,给专家审稿和编辑加工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延长了稿件审核、刊出的周期。故本刊根据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及本刊的体例格式,编写投稿模板,供大家参考。请大家在投稿前在本刊网站首页“下载中心”下载,参照模板对稿件进行初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