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编辑部公告
more+
- 热烈庆祝本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
- 《疾病监测》编辑部全体成员恭贺广大专家和作者春节快乐
- 2021年《疾病监测》杂志选题征稿指南
- 鸣谢 :2020年《疾病监测》杂志审稿专家
- 《疾病监测》杂志2021年第一次视频定稿会 顺利召开
- 本刊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2020年《疾病监测》杂志视频定稿会成功召开
- 寻找最美“逆行者”公益宣传活动启动
下载专区
more+
学习中心
more+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显示方式: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9230329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中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流行情况,比较混合感染患者与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差异。 方法 使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020年1 — 6月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的所有COVID-19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同期采集的样本进行呼吸道病原谱检测,并比较混合感染与非混合感染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和疾病严重程度方面的差异。 结果 在部分COVID-19患者样本中检出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NL63型冠状病毒和肺炎支原体,部分家庭成员样本中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和NL63型冠状病毒。 混合感染与非混合感染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和疾病严重程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海淀区COVID-19患者存在多种呼吸道病原体与SARS-CoV-2混合感染现象,且与家庭成员呼吸道样本的病原谱不同。混合感染没有加重COVID-19患者的症状。 通过呼吸道病原体多重PCR检测,可提供更为精准的医疗策略。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2250440
摘要:
基于表型特征、化学分类学及系统发育学等研究,艰难梭菌已被归入拟梭菌属,并重命名为艰难拟梭菌。 近年来,随着多重耐药艰难拟梭菌不断出现,导致抗生素治疗失效以及感染复发病例明显上升。 目前欧美部分国家已建立完善的艰难拟梭菌感染监控体系及相应的临床诊疗指南,但我国相关工作起步较晚。 同时,我国仍存在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甚至滥用等现象,造成艰难拟梭菌感染的防控及诊治面临较大挑战。 本研究主要介绍了艰难拟梭菌重命名及相关致病因子研究进展,为在国内修正和规范化使用“艰难拟梭菌”名称、推动国内艰难拟梭菌研究进程及致病机制研究等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表型特征、化学分类学及系统发育学等研究,艰难梭菌已被归入拟梭菌属,并重命名为艰难拟梭菌。 近年来,随着多重耐药艰难拟梭菌不断出现,导致抗生素治疗失效以及感染复发病例明显上升。 目前欧美部分国家已建立完善的艰难拟梭菌感染监控体系及相应的临床诊疗指南,但我国相关工作起步较晚。 同时,我国仍存在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甚至滥用等现象,造成艰难拟梭菌感染的防控及诊治面临较大挑战。 本研究主要介绍了艰难拟梭菌重命名及相关致病因子研究进展,为在国内修正和规范化使用“艰难拟梭菌”名称、推动国内艰难拟梭菌研究进程及致病机制研究等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2210425
摘要:
艰难梭菌被认为是抗生素和医疗机构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列为抗生素相关的紧迫公共卫生威胁之一。 近10年来,我国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上升,艰难梭菌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本研究旨在结合已有报道和研究成果,对我国艰难梭菌的流行特征进行总结呈现,并展望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艰难梭菌被认为是抗生素和医疗机构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列为抗生素相关的紧迫公共卫生威胁之一。 近10年来,我国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上升,艰难梭菌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本研究旨在结合已有报道和研究成果,对我国艰难梭菌的流行特征进行总结呈现,并展望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8310305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顺义区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的感染致病菌构成及病原特征,为该类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44例,进行志贺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7种常见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分子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结果 志贺菌属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0,其他致病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弯曲菌属(30.00%,9/30)、沙门菌属(18.18%,8/44)、副溶血弧菌(15.91%,7/44)、致泻大肠埃希菌(4.55%,12/44)、霍乱弧菌(3.13%,1/32)。 9株空肠弯曲菌分成9种ST型;8株沙门菌分成4种血清型,7种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带型;8株副溶血弧菌分成4种血清型,毒力基因特征均为tdh+/trh-;1株霍乱弧菌为非O1/O139血清型,毒力基因特征为ctx-/t3ss+。 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错误率较高。 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具有较高的致病菌检出率,以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为优势构成。 志贺菌属与其他腹泻肠道致病菌的快速鉴别诊断应在临床尽快建立并推广应用。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优化从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志贺菌的方法。 方法 使用EC肉汤和志贺菌增菌液对129份粪便样本进行增菌培养,采用普通PCR方法检测ipaH基因,使用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钠琼脂(XLD)培养基、麦康凯琼脂(MAC)以及沙门志贺菌培养基(SS)等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志贺菌。使用志贺菌参考菌株,进行模拟增菌培养,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不同增菌液的增菌效果。 结果 利用志贺菌增菌液在厌氧条件下增菌后的样本,ipaH基因阳性率(55.81% vs 38.76%,P<0.01)和菌株分离率(26.36% vs 37.21%,P>0.05)均高于EC肉汤。除了XLD培养基,使用MAC以及SS等选择性培养基,能够提高菌株分离率。福氏志贺菌在厌氧条件下增菌,能提高菌的含量(Ct值降低),但对宋内志贺菌的影响不明显。 结论 对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选择性增菌,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使用2 ~ 3种不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可能是提高志贺菌分离率的有效方法。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多重耐药沙门菌1,4,[5],12:i:-的耐药形势日趋严峻,耐药克隆株的广泛传播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广东省多重耐药沙门菌1,4,[5],12:i:-的耐药特征及遗传背景,为该血清型的耐药监测及食源性疾病暴发与防控预警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以广东省腹泻病原体监测哨点医院收集的92株沙门菌1,4,[5],12:i:-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27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耐药相关分子特征研究。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gSNPs)两种方法进行菌株种群结构以及与国际流行克隆株之间的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分析。 结果 本研究沙门菌1,4,[5],12:i:-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对四环素、氨苄西林和磺胺异噁唑呈高水平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呈中度耐药,对喹诺酮类中介敏感率较高。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整体相符,携带率高且种类多样,以IncHI2/IncHI2A、IncQ型质粒及插入序列等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耐药基因传播为本地区沙门菌1,4,[5],12:i:-的主要耐药机制。ST34为本地区沙门菌1,4,[5],12:i:-的优势克隆,与全球流行株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结论 广东地区沙门菌1,4,[5],12:i:-菌株多重耐药谱广泛,耐药机制较复杂,以获得性耐药为主。流行菌群具有明确的系统发育分支,以ST34多重耐药克隆为主,与全球流行趋势一致。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2020407
摘要:
目的 分析2020年天津市宁河区一起急性胃肠炎聚集疫情的病原A组轮状病毒(RVA)的全基因组序列,调查原因及防控措施。 方法 对送检轮状病毒阳性粪便标本核酸进行提取,经real-time PCR进一步确证;构建DNA测序文库,采用二代测序法进行测序,合格序列拼接为11条基因片段。对轮状病毒重要VP7、VP4和NSP4等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和重要抗原表位变异分析。 结果 经确认4份样本为A组轮状病毒阳性,二代测序成功获得4株轮状病毒全基因序列。4株A组轮状病毒相似性为99%以上,所获毒株均为Wa-like基因组群,G9-P[8]-I1-R1-C1-M1-A1-N1-T1-E1-H1。亲缘关系树分析所有毒株的VP7基因属于G9-VI,VP4基因属于P[8]-3亚型。基因序列进一步揭示了VP7和VP4抗原表位存在氨基酸位点替代现象。并且在非结构蛋白NSP4基因的I型和II型抗原表位上存在氨基酸位点的改变。其余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均相对保守。 结论 G9-VI亚型、P[8]-3亚型RVA是本次疫情的病原体,本次所获得的4株轮状病毒与现流行毒株变异较小,但应加强轮状病毒全基因组进化监测,为其流行趋势的改变和防控提供更多科学数据。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了解2012 — 2019年上海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和相关行为情况,探索MSM人群HIV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制定MSM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2 — 2019年对上海市MSM人群开展哨点监测,采集对象静脉血进行HIV、HCV及梅毒抗体检测,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M人群HIV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2 — 2019年共检测MSM 3 207人,以25~34岁、未婚、非本市户籍、本地居住时间超过2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主,预防艾滋病服务措施覆盖率中位数86.3%,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中位数94.6%。 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中位数为6.5%,总体呈上升趋势(P<0.001)。 85.2%调查对象最近 6 个月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其中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 79.3%。 最近6个月与同性肛交性行为、商业性行为或异性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均呈上升趋势(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OR=1.506,95%CI:1.067~2.126,P=0.020)、每次同性肛交性行为都未使用安全套(OR=1.379,95%CI:1.005~1.891,P=0.047)、吸毒(OR=3.688,95%CI:1.412~9.634,P=0.008)及感染梅毒(OR=5.872,95%CI:3.784~9.111,P<0.001)为HIV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上海市MSM人群HIV抗体阳性率持续较高水平,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仍然存在,须进一步探索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模式,减少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和传播。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了解2018 — 2019年湖北省≤5岁腹泻儿童诺如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及分子特征。 方法 收集2018 — 2019年湖北省病毒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5岁腹泻儿童粪便标本,共计922份。 采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GⅠ和GⅡ组核酸检测。 对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的标本应用Real-time RT-PCR分别扩增RNA聚合酶和衣壳蛋白片段,将获得的PCR产物直接测序并进行基因型别分析。 结果 湖北省≤5岁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样本为122份,阳性率13.23%。其中诺如病毒GⅡ组119例(97.54%),诺如病毒GⅠ组3例(2.46%)。 男女童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5,P=0.003)。 ≤5岁儿童以6 ~ 12月龄为主要发病人群。 诺如病毒感染季节为冬春季,呈现2个流行峰,10 — 12月为高流行峰;诺如病毒主要为GⅡ组,聚合酶区和衣壳区基因分型主要为GⅡ.4 Sydney[P31](27.71%)、GⅡ.2[P16](26.51%)、GⅡ.3[P12](26.51%)和GⅡ.4 Sydney[P16](16.87%)。 结论 2018 — 2019年湖北地区≤5岁腹泻患儿感染诺如病毒存在多种基因型和不同的重组亚型,加强诺如病毒的基因型别监测和重点人群防护有助于诺如病毒腹泻感染的防控。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1250397
摘要:
目的 了解新疆喀什地区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的携带情况。 方法 在喀什地区4个县(市),按年龄分组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采集703份健康人咽拭子,通过细菌培养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Nm带菌率,采用血清玻片凝集法和real-time PCR方法鉴定菌株的血清群,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分离Nm菌株91株,健康人群带菌率为12.94%。 其中B、C、W、Y、E群菌株分别占32.97%(30/91)、13.18%(12/91)、16.48%(15/91)、12.09%(11/91)、1.10%(1/91),血清不可分群菌株(Nongroupable,NG)占24.17%(22/91)。 各年龄组人群Nm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25,P<0.05),0~ 、3~ 、5~、7~、15~、≥20岁年龄组的带菌率分别为5.88%(6/102)、4.90%(5/102)、9.18%(9/98)、14.20%(23/162)、27.27%(27/99)、15.00%(21/140)。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Nm阳性标本185份,培养和real-time PCR两种方法检测的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589,P<0.05)。 结论 喀什地区健康人群Nm带菌率处于较高水平,15~岁年龄组是高携带人群,健康人群分离菌株血清群复杂。real-time PCR方法可以作为培养的辅助方法,提高检测阳性率。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101250043
摘要:
目的 探讨河弧菌基因组中VflT6SS2核心基因簇上游paar基因簇中AL536_RS29525的序列特征、对VflT6SS2分泌功能和杀菌活性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调控机制。 方法 利用Muscle、GeneDoc软件进行AL536_RS29525基因编码产物的序列特征分析;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L536_RS29525的缺失株,PCR扩增AL536_RS29525编码序列克隆于pSRKTc获得回补质粒pSR-29525,继而导入∆AL536_RS29525得到回补株;Western Blot (WB)检测相应菌株中VflT6SS2 Hcp效应子蛋白的表达和分泌,以大肠杆菌为prey的细菌竞争/杀菌实验检测VflT6SS2介导的菌株杀菌能力;基于Lux报告基因的启动子融合系统冷光检测确定AL536_RS29525缺失对VflT6SS2核心基因簇启动子和hcp启动子活性的影响;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hcp (tssD2)和vipA (tssB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 AL536_RS29525同源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较为保守;缺失AL536_RS29525负性影响VflT6SS2效应子Hcp的表达及分泌,降低VflT6SS2介导的菌株杀菌能力,回补AL536_RS29525可恢复缺失株 Hcp 的表达、分泌和杀菌能力;缺失株∆AL536_RS29525中hcp (tssD2)和vipA (tssB2)的mRNA表达量均低于野生株;而VflT6SS2的核心基因簇启动子和hcp启动子活性在∆AL536_RS29525缺失株和野生株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河弧菌AL536_RS29525基因较为保守,与霍乱弧菌以及弗尼斯弧菌的同源基因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AL536_RS29525基因是河弧菌VflT6SS2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Hcp效应子的正常表达、分泌功能以及VflT6SS2介导的杀菌活性所必需。AL536_RS29525可能转录后水平影响VflT6SS2的功能表达。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2090413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2009-2019年广州市白云区麻疹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科学指导麻疹防控工作。 方法 利用麻疹专项监测系统对广州市白云区麻疹确诊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及麻疹发病影响因素探讨。 结果 2009-2019年广州市白云区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430例,年平均发病率6.74/10万,集中分布在4-7月份,季节性近年来有所削弱;发病年龄以<2岁的散居儿童和20 ~ 29岁成人病例为主;户籍来源以外市和省外为主;麻疹病例中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0剂次、1剂次、≥2剂次、不详免疫史病例分别占61.73%、7.26%、17.46%、29.12%;非本市户籍、发病前7-21天有就诊史是<18岁人群感染麻疹的危险因素(p < 0.05),非流动人口及有MCV接种史为其保护因素;非本市户籍是≥18岁人群感染麻疹的危险因素(P< 0.05)。 结论 广州市白云区麻疹病例分布呈现单峰下降趋势,以散发为主,<2岁的新迁入儿童及20岁以上务工者是防控重点人群,应加强流动人口主动搜索、民办学校验证入学管理、医疗机构麻疹主动监测等工作,鼓励MCV免疫不详的青年务工者自愿接种,精准查漏补种,多管齐下,警惕麻疹周期性流行。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探讨浙江省杭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为优化流感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19 — 2020年杭州市的流感发病情况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流感聚集性疫情数据来源于杭州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处置报告。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用SaTScan软件进行时空聚集性扫描分析。 结果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杭州市共报告流感病例264 410例,发病率为269.98/万,发病高峰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66.54%。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9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1季度的GSA Moran’s I值为正值(P<0.001)。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共探测到71个街道为高–高聚集区,以杭州市主城区及临近地区为主。 时空扫描分析显示Ⅰ类聚集区主要位于主城区及周边临近地区,聚集时间为2019年12月15日至2020年1月25日,相对危险度(RR)值为20.86,对数似然比(LLR)为142 431.21,P<0.001。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所得的热点地区与实际监测到的流感聚集性疫情分布情况相近。 结论 杭州市流感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12月至次年1月为防控重点时段,主城区及临近地区为防控重点区域。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0220361
摘要:
目的 估计北京市肠道门诊超额腹泻病例数,分析2012 — 2019年腹泻病例超额特点。 方法 利用2012 — 2019年北京市16家全年开诊的肠道门诊腹泻初诊病例数,应用调整Serfling回归模型进行拟合,估计肠道门诊中腹泻病例的超额发病情况。 结果 2012 — 2019年,北京市16家全年开诊的肠道门诊初诊病例共216 930人,大部分患者年龄≥18岁。 经过调整Serfling回归模型拟合后,共出现10个超额流行期,累计超额病例数为28 135例(95% CI:13 423~42 847),占同期拟合基线水平的比值为50.10%(95% CI:23.90%~76.29%)。 春、夏、秋、冬季的肠道门诊超额腹泻病例数分别为2 673例(95% CI:985~4 361)、11 564例(95% CI:6 296~16 833)、2 570例(95% CI:1 112~4 028)、11 328例(95% CI:5 030~17 626)。 2012 — 2019年北京市夏季超额腹泻病例数出现下降趋势( χ2=5 949.180,P<0.001),冬季超额腹泻病例数自2016年不断增加。 结论 夏季是北京市肠道门诊腹泻病例就诊高峰,但近年来冬季超额腹泻病例数明显增加,应加强冬季病毒性腹泻监测,调整相应防控策略。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12101070013
摘要:
目的 分析云南省保山市布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为布病疫情调查处置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市布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17年以来保山市报告2起布鲁氏菌病疫情。第一起为由梅花鹿引起的布病感染事件,具体为从事梅花鹿饲养人员因不明原因持续发热、四肢乏力等,检测布鲁氏菌抗体滴度1∶400++,经血培养检出羊种布鲁菌。同时采集梅花鹿血样10份,检出2份抗体阳性。第二起为由肉牛引起的布病感染事件,具体为对龙陵县MR镇10名肉牛饲养员和6名兽医开展布鲁氏菌感染监测,检出2人血清阳性。 结论 保山市报告的2起人和动物布病疫情,通过及时调查和处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建议经济动物养殖要严格落实引入动物检疫措施,加强人员及动物间疫情监测。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111050373
摘要:
目的 比较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SNP的分型方案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分型方案用于我国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的能力,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方法 选取我国分离的56株副溶血弧菌,使用6个VNTR位点的MLVA方案和基于全基因组序列SNP的方案对这些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通过量化指标评价这两种方法对我国分离的副溶血弧菌的分型能力。 结果 56株副溶血弧菌经MLVA分型,获得31种MLVA型,D值为0.949。对56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33个差异明显的基因型,D值为0.967。两种分型方法对菌株的分辨能力十分接近,分型结果高度一致。 结论 6个位点的MLVA分型方案与基于全基因组测序SNP的分型方案具有相似的分型能力,其分型能力稍弱。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一起国际学校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分析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症和暴发原因。 方法 对此次疫情中每位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血液、咽拭子和尿液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暴发原因、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点并对防控建议措施展开讨论。 结果 上海市闵行区共接报本区国际学校疑似麻疹病例18例,其中12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确诊率66.67%, 分别属于闵行区上海美国学校3例、上海英国学校9例。本次暴发的12例病例中11例为外籍户籍(91.67%)。发病日期高峰为5月28日至6月6日,共(75.00%)。年龄范围为4~15岁。12例病例中1例有3剂次麻疹类疫苗(MCV)免疫史,占8.33%;7例有2剂次麻疹类疫苗(MCV)免疫史,占58.33%;4例有1剂次MCV免疫史,占33.33%。 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此次麻疹暴发疫情的原因可能为首发病例通过学校运动会和网球俱乐部等活动造成共同暴露者的同源感染,提示国际学校易感人群较多,需加强传染病防控督导,纳入属地化管理;建议教育部门联合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国际学校凭证入学工作要求及补种制度,提高2剂次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率是预防与控制校园麻疹暴发流行的有效措施。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北京市密云区哨点医院门诊就诊腹泻患者粪便中的腹泻相关病原,了解其流行情况及腹泻病原菌的耐药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病原学依据。 方法 2014 — 2019年,收集密云区医院和密云中医院2个监测哨点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培养分离方法鉴定腹泻病原菌并检测其耐药谱,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腹泻相关病毒。 结果 2014 — 2019年,共收集1 870份腹泻患者粪便样本,分离腹泻病原菌267株,其中沙门菌84株,弧菌属52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111株,气单胞菌10株,弯曲菌8株,志贺菌2株。1 870份样本中,腹泻病毒检测阳性的样本314份,其中诺如病毒GII型、GI型、轮状病毒、腺病毒、札如病毒核酸阳性的样本分别为204、28、61、17、4份。腹泻病原菌和病毒阳性样本共577份(30.86%)。≤1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43.95%。腹泻相关病原在第三季度(7 — 9月份)检出率最高,6年平均检出率为40.26%。腹泻相关病毒在第一(1 — 3月份)和第四季度(10 — 12月份)的检出率较高,6年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8.86%、23.63%。分离的菌株中,84.52%的沙门菌和87.39%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有抗药性,36.90%的沙门菌和36.94%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多重耐药菌株。 结论 在北京市密云区,引起腹泻的病原构成多样,且多重耐药严重,应加强病原监测,促进多部门多领域协同合作,加强药物管理和合理使用,采取有效措施防控耐药发生。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分析来源于河南省南阳市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患者临床特征、菌种组成及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药物敏感性特征,以提高对NTM肺病的诊疗能力。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南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NTM肺病患者276例,收集其基线数据、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等信息。使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对NTM进行菌种鉴定,绝对浓度法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 结果 2015 — 2019年NTM肺病患者在疑似肺结核患者中的分离率分别为1.05%、1.11%、1.23%、1.54%和1.70%。276例NTM肺病患者中,男性占比61.59%(170/276),平均发病年龄为(51.21±8.33)岁;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及胸闷、气短或气促为主,影像学表现上以胸膜增厚(53.62%,148/276)、支气管扩张(42.39%,117/276)和空洞(40.58%,112/276)最为常见。菌种鉴定鉴定出8种NTM菌种,位于前4者分别为胞内分枝杆菌(32.61%,90/276)、堪萨斯分枝杆菌(23.91%,66/276)、脓肿分枝杆菌(21.38%,59/276)和鸟分枝杆菌(14.49%,40/276);药敏试验表明,4种主要的NTM菌种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卡那霉素以及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2.55%(236/255)、83.53%(213/255)、54.51%(139/255)、89.02%(227/255)、78.82%(201/255)和64.31%(164/255)。NTM亚种中,胞内分枝杆菌较鸟分枝杆菌更易出现发热、胸闷、气短、气促等症状和支气管扩张、空洞等影像学表现。 结论 南阳市NTM肺病的分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临床特征和肺结核患者相似,临床上接诊时应对有危险因素及合并症患者提高警惕,并在影像学表现及细菌学方面加以鉴别。常见NTM菌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应规范治疗方案。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耐药结核病(DR-TB)现状及随时间序列改变的发展趋势,为有效控制DR-TB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耐药结核病监测网络数据库,计算年度耐药发病率变化百分比(APC),根据线性、二项式回归等构建回归模型,利用直线/曲线拟合方法对APC进行假设检验,了解耐药结核病现状并评估发展趋势。 结果 2014 — 2019年,柳州市监测发现571名DR-TB患者,占新报告TB病例的2.14%(571/26 691),DR-TB患者数由50人上升到189人,上升了2.60倍;单耐异烟肼(INH)结核病(IMR-TB)占DR-TB患者数的30.30%(173/571),占新登记TB患者比例从2014年0.37%上升到2019年1.15%;单耐利福平(RFP)结核病(RMR-TB)占19.26%(110/571),占新登记TB患者比例从2014年0.15%上升到2019年0.64%;耐多药(MDR)结核病(MDR-TB)占29.25%(167/571),占新登记TB患者比例从2014年0.55%上升到2019年0.72%;广泛耐药(XDR)结核病(XDR-TB)占7.01%(40/571),MDR-TB中XDR-TB比例为23.95%,占新登记TB患者比例从2014年0.15%上升到2019年0.17%。APC检验结果显示,2016年后(二阶段)总DR-TB、IMR-TB和RMR-TB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18和0.043);尽管MDR-TB和XDR-TB患者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柳州市总DR-TB、IMR-TB、RMR-TB上升趋势显著,MDR-TB和XDR-TB患者随时间变化成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连续监测结果可以针对耐药结核病造成的公共卫生威胁制定以证据为基础的应对措施。应确保连续开展耐药结核病监测,成为更好控制结核病和耐药结核病传播的干预关键工具。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2010 — 2019年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布病)监测结果,从而为调整防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以旗县为单位,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监测与牲畜及畜产品有直接接触的高危人群。采集血液样本,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初筛,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确诊。在上述人群中开展布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危险因素和防治知识情况3个部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高危人群布鲁氏菌感染、发病现状及人群布病知识知晓情况,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0 — 2019年,呼伦贝尔市共检测162 539人,其中阳性8 556例,阳性率为5.26%。2010 — 2019年,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824,P<0.05)。阳性率由高到低的区域依次是牧区(6.19%)、半农半牧区(6.10%)、林区(5.68%)、城市(1.95%),不同区域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139,P<0.05)。阳性人群集中在30~59岁的青壮年,职业主要有养殖(82.36%)、其他职业(包括工人、学生、无业、其他)(15.94%)、肉食品加工生产销售运输人员(1.69%)。2010 — 2019年,呼伦贝尔市主动监测170 327人,其中布病发病1 525例,发病率为0.90%,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089.662,P<0.05)。2014 — 2019年,连续开展布病相关知识调查,累计调查47 187人,收集有效问卷46 614份,总知晓率为90.48%,总知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421,P<0.05)。不同区域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321,P<0.05),总知晓率从高到底依次为城市(92.95%)、林区(90.48%)、牧区(89.96%)、半农半牧区(88.47%)。 结论 呼伦贝尔市人间布病防控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坚持开展人间布病监测及宣传教育。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至今仍呈全球蔓延态势,提示自然状态下疫情仍将持续。虽然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不足以遏制疫情的发展。因此,人类将控制COVID-19疫情的希望寄托在疫苗的研发上。目前,多个COVID-19疫苗产品在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后应用于人群的免疫接种。大众对不同种类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保护效力、免疫程序、及病毒变异应对等问题十分关注。由于各研发机构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发布疫苗研发与应用的相关信息,媒体又从不同视角和口径进行解读,令大众和行内专家学者感到迷惑,对疫苗应用的效果产生疑虑。本综述收集、分析已公开的研究数据,就COVID-19疫苗研发现状及上市后应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至今仍呈全球蔓延态势,提示自然状态下疫情仍将持续。虽然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不足以遏制疫情的发展。因此,人类将控制COVID-19疫情的希望寄托在疫苗的研发上。目前,多个COVID-19疫苗产品在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后应用于人群的免疫接种。大众对不同种类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保护效力、免疫程序、及病毒变异应对等问题十分关注。由于各研发机构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发布疫苗研发与应用的相关信息,媒体又从不同视角和口径进行解读,令大众和行内专家学者感到迷惑,对疫苗应用的效果产生疑虑。本综述收集、分析已公开的研究数据,就COVID-19疫苗研发现状及上市后应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4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538名职工开展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对象抑郁、焦虑、人际孤独得分中位数分别为10、7、4分。不同学历、婚姻状况、职业、有无基础性疾病、不同单位、不同工作班制组的抑郁得分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职业、有无基础性疾病、不同单位、不同工作班制组的焦虑及人际孤独得分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焦虑、人际孤独来源主要来自常规工作与疫情工作并存带来的双重压力、疫情进展不明确、不知何时结束等。工资待遇提高、疫情结束、国家和团体认可是缓解抑郁、焦虑、孤独的前3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位、基础性疾病、轮班制(多班、倒班制)、学历、近两周最长工作时长是职工抑郁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单位、基础性疾病、轮班制(多班、倒班制)、近两周最长工作时长是职工焦虑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单位、轮班制(多班、倒班制)是职工人际孤独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工中抑郁、焦虑、人际孤独三个维度的得分及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应结合抑郁、焦虑、人际孤独来源及职工期待缓解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0917032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一起肉毒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验室检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方法 通过查阅就诊记录、访谈相关医生并通过入户调查方式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粪便、剩余食物等进行了肉毒毒素实验室检测及分型鉴定。 结果 确诊病例2例,均被收治入院。 使用A、B型肉毒抗毒素治疗后, 症状明显缓解。 实验室分离到肉毒梭菌,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携带A型毒素基因,确定为A型肉毒梭菌,小鼠实验检测到A型肉毒毒素。 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由家庭自制豆豉引起的肉毒梭菌中毒,由A型肉毒梭菌污染导致,建议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防止食品制作和储存环节的污染。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3784/jbjc.202012270443
摘要:
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12月1日,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首先向卫生保健人员和长期护理机构(养老院)人员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1a阶段)。 这个报告增加了什么? 12月20日,ACIP更新了疫苗分配临时建议。 第二阶段(1b阶段),应该向年龄≥75岁的老年人和一线必需工作者(非卫生保健人员)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第三阶段(1c阶段),应该向年龄65~74岁老年人、年龄16~64岁有高危医学情况(慢性病)人群和第二阶段未接种疫苗的必需工作者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 对公共卫生实践的影响是什么? 联邦、州和地方应该按照本指南制订和实施COVID-19疫苗接种方案。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2021,36(3)
: 195-195
DOI: 10.3784/jbjc.202103230103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2021,36(3)
: 196-197
DOI: 10.3784/jbjc.202103230125
摘要:
$v.abstractInfo
$v.abstractInfo
2021,36(3)
: 198-200
DOI: 10.3784/jbjc.202103220141
摘要:
2021年2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1种,涉及225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225个)、登革热(32个)、麻疹(16个)、脊髓灰质炎(14个)和霍乱(8个)。 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为埃博拉病毒病(44.0%)、中东呼吸综合征(36.3%)、裂谷热(34.3%)、拉沙热(22.8%)和鼠疫(6.0%)。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COVID-19、拉沙热、鼠疫、埃博拉病毒病和霍乱。 亚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COVID-19、埃博拉病毒病、鼠疫、霍乱、黄热病、拉沙热和脊髓灰质炎;美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欧洲主要流行COVID-19。
2021年2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1种,涉及225个国家和地区。 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225个)、登革热(32个)、麻疹(16个)、脊髓灰质炎(14个)和霍乱(8个)。 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为埃博拉病毒病(44.0%)、中东呼吸综合征(36.3%)、裂谷热(34.3%)、拉沙热(22.8%)和鼠疫(6.0%)。 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COVID-19、拉沙热、鼠疫、埃博拉病毒病和霍乱。 亚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COVID-19、埃博拉病毒病、鼠疫、霍乱、黄热病、拉沙热和脊髓灰质炎;美洲主要流行COVID-19和登革热;欧洲主要流行COVID-19。
2021,36(3)
: 201-203
DOI: 10.3784/jbjc.202103230148
摘要:
目的 评估2021年3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总体上,预计3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2月有所上升。 我国境内发生境外输入及续发本地传播风险持续存在,但在可控范围内。 仍可能出现人感染禽流感散发病例。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疫情将继续升高,学校仍将出现聚集或暴发疫情。 南方省份毒蘑菇中毒将开始增多。 结论 需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予以特别关注,对人感染禽流感、诺如病毒肠炎和毒蘑菇中毒予以一般关注。
2021,36(3)
: 204-208
DOI: 10.3784/jbjc.202103200133
摘要:
目的 评估2021年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开发布的每日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牛津大学发布的政策严格性指数,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区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与防控政策综合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对于各国评估结果,用“全球重点关注国家”“各WHO分区一般关注国家”和“周边特别关注国家”予以表示。 结果 与2021年1月相比,2021年2月全球新增确诊病例降低了43.8%,全球新增死亡病例降低了25.9%,欧洲区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均最多,其次是美洲区(北)和美洲区(南),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全球每新增1000万确诊病例用时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每新增50万死亡病例用时保持不变。 我国周边十四国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国家为俄罗斯。 结论 全球COVID-19肺炎疫情仍在继续蔓延,尽管全球新增确诊病例增长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但对于重点关注国家仍要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控政策,完善防疫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对疫情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
2021,36(3)
: 209-213
DOI: 10.3784/jbjc.202101260044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是众多传染病的自然宿主或易感宿主。 按物种量预估我国可能存在的未知病毒种类在120万种以上;仅青藏高原野生兽类可能存在1万~3万种未知细菌;全世界动物源性寄生虫约不少于60万种,真菌约有200万种。 随着经济增长和全球化发展,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增加了野生动物病原体溢入人类的概率。 未来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将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新常态”。 开展野生动物微生物和未来新发传染病防控的研究,建立潜在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风险评估及预测预警的分析框架和评估技术体系,不仅能够了解野生动物微生物群体的本底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分析、发现、预警,甚至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减少从发现到响应之间的应对时间;最大程度降低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及损失;较早地特异性干预疾病的产生或流行;全面提高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反应和控制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是众多传染病的自然宿主或易感宿主。 按物种量预估我国可能存在的未知病毒种类在120万种以上;仅青藏高原野生兽类可能存在1万~3万种未知细菌;全世界动物源性寄生虫约不少于60万种,真菌约有200万种。 随着经济增长和全球化发展,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增加了野生动物病原体溢入人类的概率。 未来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将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新常态”。 开展野生动物微生物和未来新发传染病防控的研究,建立潜在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风险评估及预测预警的分析框架和评估技术体系,不仅能够了解野生动物微生物群体的本底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分析、发现、预警,甚至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减少从发现到响应之间的应对时间;最大程度降低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及损失;较早地特异性干预疾病的产生或流行;全面提高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反应和控制能力。
2021,36(3)
: 215-218
DOI: 10.3784/jbjc.202011090374
摘要:
公共卫生是社会为保护和促进民众健康而采取的行动,公共卫生实践除了需要预防医学的参与,还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任何一项公共卫生实践都需要设计、测量与评价(DME),需要糅合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 为了便于比较和应用,整个DME过程均需标准化(DMES)。 本文从DME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现实需求、概念、研究领域和内容框架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现有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
公共卫生是社会为保护和促进民众健康而采取的行动,公共卫生实践除了需要预防医学的参与,还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任何一项公共卫生实践都需要设计、测量与评价(DME),需要糅合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 为了便于比较和应用,整个DME过程均需标准化(DMES)。 本文从DME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现实需求、概念、研究领域和内容框架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现有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
2021,36(3)
: 219-224
DOI: 10.3784/jbjc.202010270368
摘要:
随着人群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测量与评价的范畴、内容、方法及指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研究将从健康理论的发展、健康测量与评价理论、健康测量与评价指标、大数据在健康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等方面介绍健康测量与评价的研究进展,为健康信息的丰富、完善和比较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随着人群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测量与评价的范畴、内容、方法及指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研究将从健康理论的发展、健康测量与评价理论、健康测量与评价指标、大数据在健康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等方面介绍健康测量与评价的研究进展,为健康信息的丰富、完善和比较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021,36(3)
: 225-228
DOI: 10.3784/jbjc.202101120016
摘要:
目的 以《辽宁省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为基础,对辽宁省居民主要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结果进行分析,为当地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8年辽宁省户籍居民死因监测数据、恶性肿瘤发病数据、传染病发病数据和2016年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数据等指标,对辽宁省居民的主要健康状况评价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 结果 辽宁省城乡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944.30/10万和786.76/10万。 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粗率为407.15/10万。 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6.97%和11.25%。 高血压患病率城市低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糖尿病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 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12.95/10万。 结论 辽宁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和传染病发病率可以实现《“健康辽宁2030”行动纲要》目标。
2021,36(3)
: 229-234
DOI: 10.3784/jbjc.202011230394
摘要:
目的 研究2018年河南省健康期望寿命,为评估河南省居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河南省死因监测数据,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河南省年龄别伤残损失生命年率,分别测算2018年河南省的健康状态期望寿命(自评健康期望寿命和无失能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 结果 2018年河南省居民0~岁组的自评健康期望寿命为70.26岁,男性68.80岁,女性71.87岁;0~岁组无失能期望寿命为71.55岁,男性69.94岁,女性73.27岁;0~岁组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为68.47岁,男性67.32岁,女性69.85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健康状态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值均逐渐降低(P<0.001)。 虽然女性在大部分年龄段的健康状态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但是女性的健康状态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比值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值始终低于男性。 结论 女性的健康寿命长度高于男性,但女性在终身寿命内的生命质量低于男性。 此外,应加强老年人群的健康支持及养老保健服务,努力提升老年人群在余寿中的生命质量。
2021,36(3)
: 235-238
DOI: 10.3784/jbjc.202101050007
摘要:
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是国民健康和卫生服务系统绩效的评价工具,也是卫生决策的基本参考。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健康状况评价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撰写的《T/CHAA 006-2019 中国国民健康状况指标》团体标准已正式发布,旨在为我国相关的卫生机构提供国民健康状况评价的框架和规范,以达到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提高健康状况信息在不同年代和地区间的可比性。 本文对该标准的背景、现况、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和应用价值等进行介绍,为标准的应用推广提供借鉴。
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是国民健康和卫生服务系统绩效的评价工具,也是卫生决策的基本参考。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健康状况评价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撰写的《T/CHAA 006-2019 中国国民健康状况指标》团体标准已正式发布,旨在为我国相关的卫生机构提供国民健康状况评价的框架和规范,以达到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提高健康状况信息在不同年代和地区间的可比性。 本文对该标准的背景、现况、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和应用价值等进行介绍,为标准的应用推广提供借鉴。
2021,36(3)
: 261-269
DOI: 10.3784/jbjc.202006120213
摘要:
目的 对2013 — 2015年河南省某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和改进,形成改善医保数据质量的标准操作程序,为其他地区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思路。 方法 首先评价原始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内部一致性,包括缺失值、异常值和极值检查,同一信息的多个来源间比对,逻辑核查及查重,并且以同样的内容为目标,对数据库中能够补充或修订的内容进行相应完善。 对数据集(尤其是诊断)进行结构化整理及编码,形成数据字典。 对质量改进后数据库中的关键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对,评价外部一致性。 结果 该数据集中有27.11%的记录诊断为“无”、空白或乱码;其余记录有诊断但为非结构化文本形式,对其进行人工整理和编码后形成了“诊断-标准诊断-ICD-10编码”字典。 编码后可见96.00%的诊断内容明确;诊断与性别、年龄间的逻辑一致性高达98.67%。 费用和就诊时间变量的完整性均达到100%。 费用信息基本准确;有极少量(0.59%)人次的就诊时间段与同一人其他次就诊间发生重叠现象。 关键人口学信息有极少量(0.27%)缺失、异常或极值,但可能出现与身份证号提取的性别或年龄不一致的情况。 整体看来,研究县的新农合数据集质量较高。 结论 医保数据是了解人群患病和研究患病支付时的重要资料,在分析前有必要对其进行标准化的质量评价和改进。 依靠数据字典等技术手段改进填报工具,依照ICD-10编码规则来规范诊断的填写和编码,可促使医保数据在估算人群健康水平中发挥更大作用,也有利于判断医保的合理支付。
2021,36(3)
: 270-275
DOI: 10.3784/jbjc.202010170357
摘要:
目的 研究北京市西城区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的血清学分型和分子特征。 方法 对2015 —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40株Lm临床分离株进行多重PCR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结果 40例病例中,14例患者为妊娠感染相关病例,其中7例为新生儿感染,均治愈,无死亡病例。 非妊娠感染相关病例中3例死亡。 40株Lm共分为3种血清群,其中1/2a,3a为优势血清型。 40株菌株分为26个型别,GX6A16.BJ0003型别为优势带型(9株)。 GX6A16.BJ0003型别自2015 — 2019年连续5年均有检出,并存在2例死亡病例。 GX6A16.BJ0014型别的2例病例均为妊娠感染相关病例。 40株菌株被分为13个序列类型(STs),最常见的为ST8、ST87、ST5。 结论 2015 —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源性Lm以1/2a,3a为主要血清群,GX6A16.BJ0003型别和ST8为北京市西城区人源性Lm主要PFGE型别和MLST型别,存在同一克隆的菌株持续流行情况,应提高对高危型别的监测。
2021,36(3)
: 276-279
DOI: 10.3784/jbjc.202010230364
摘要: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蜱携带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属细菌的流行情况与种类。 方法 在阿龙山林区采集蜱并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运用PCR方法扩增17 kDa与16S rRNA基因分别对2010年捕获蜱中的两类病原体进行检测,同时扩增阳性样本中立克次体的全长16S rRNA和gltA基因,将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 运用MegAlign软件分析序列的相似性,并通过PhyML3.1软件构建进化树进行系统发生分析。 结果 在阿龙山林区采集点共捕获蜱293只,经形态学鉴定全部为全沟硬蜱。 其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的感染率分别为9.56%和0。 序列分析显示该地区蜱携带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均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16S rRNA和gltA基因与该种立克次体已知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100.00%和99.80%,氨基酸同源性为100.00%。 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在牙克石市全沟硬蜱中检测到的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与俄罗斯的菌株为同一基因型。 结论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蜱中存在可致病的斑点热群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
2021,36(3)
: 280-286
DOI: 10.3784/jbjc.202101080009
摘要:
目的 分析甘肃省发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序列,对比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H7N9病毒的基因变异及分子进化特征,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对甘肃省2017年以来发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组对比,并使用MEGA 7.0等软件分析其全基因组特征。 结果 6例人感染H7N9病例,均有活禽或其环境暴露史,共获得3株毒株:GS/19545、GS/27151和GS/23275。 GS/19545和GS/27151为LPAI,GS/23275为HPAI。 3株毒株的HA、NA基因均来自欧亚系的长三角支系。 GS/23275的NP基因和广东省2017年分离的HPAI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与GS/19545、GS/27151形成两个明显的分支。 GS/23275的PB2基因与安徽省2015年从禽类体内分离的H9N2病毒亲缘关系较近。 3株毒株的HA受体结合位点均发生G186V、S138A突变,NA蛋白茎部均发生68~72位点氨基酸缺失,在PA、PB1、PB2、M1、M2、NS1、NS2等蛋白中均发生相同氨基酸突变。 结论 甘肃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组发生了部分重要分子突变,可能导致其毒力增强,并具备潜在的人际传播能力。 加强禽流感病毒基因特征研究分析,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监测病毒变异突变并对疫情进行科学防控。
2021,36(3)
: 287-291
DOI: 10.3784/jbjc.202101010421
摘要:
目的 基于结核病监测工作现状,开展结核病监测最小数据集的研究。 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确定结核病监测最小数据集的内容。 结果 结核病监测最小数据集共有70个数据元,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病例报告信息、检验检测信息、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治疗用药信息和随访管理信息6部分内容。 结论 构建的结核病监测最小数据集科学、合理,为规范结核病监测数据采集提供参考依据。
2021,36(3)
: 292-296
DOI: 10.3784/jbjc.202011170388
摘要:
口腔中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智齿冠周炎和颌骨骨髓炎等,其发生通常与病原细菌有关,其病原学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发现疾病相关病原细菌。 以往由于传统培养技术的限制,对微生物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是由某种特定的致病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 随着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也译为元基因组学)及其测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量的口腔微生物被人们所知晓,打破了认识局限,使不同环境下口腔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结构及变化、健康及致病微生物种类、特殊种类微生物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陆续被发现,这为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和诊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本文将对宏基因组学技术及其在口腔几种常见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口腔中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智齿冠周炎和颌骨骨髓炎等,其发生通常与病原细菌有关,其病原学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发现疾病相关病原细菌。 以往由于传统培养技术的限制,对微生物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是由某种特定的致病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 随着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也译为元基因组学)及其测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量的口腔微生物被人们所知晓,打破了认识局限,使不同环境下口腔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结构及变化、健康及致病微生物种类、特殊种类微生物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陆续被发现,这为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和诊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本文将对宏基因组学技术及其在口腔几种常见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全球疫情快报
more >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4月12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4月11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4月10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4月9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4月8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4月7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4月6日
- 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日报 4月5日
引用排行
more >
-
2008-2010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11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08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08-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我国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建议
-
中国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10-2015年中国艾滋病哨点监测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分析
-
2008-2009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09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
-
2011-2012年全国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
期刊检索
分类检索
友情链接